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在我國古代,為了避免貨幣流通不足和金銀外流,在宋朝時產生了一種“紙幣”,也叫銀票或者寶鈔,最早的銀票是四川的“交子”。這種紙幣的出現,在最初也並不是完美防偽,出現了大量的偽造銀票,在北宋剛出現銀票的早期,每十張銀票即有一張偽造銀票,足可見當時造假者之猖獗。

銀票最早製作發行地

最早的銀票發行是在益州進行,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當時朝廷在益州設置了銀票務機構,專門負責發行銀票,同時設置了“鈔紙院,以革偽造之弊”。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或許製造銀票地點並不在銀票務,也不是鈔紙院。因為銀票務是發行機構,同時承擔印製工作的概率並不高。

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增1員;掌典10人,貼書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鑄匠2人,雜役12人,廩給各有差。所用之紙,初自置場,以銀票務官兼領,後慮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員蒞之,移寓城西淨眾寺。”——《全蜀藝文志 楮幣譜》

這是貨幣博物館的詹星,在多方查找後發現的史料,從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銀票生產工作,應該是在一個叫淨眾寺的地方,而非銀票務。不過,淨眾寺負責的官員仍是銀票務官員兼領,為了防止其作弊,同時設置了監督的官職,最大限度的保證了銀票的順利生產。

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淨眾寺多次更名,分別為淨因寺、萬佛寺,最終被進川的張獻忠所毀,最後在康熙初年重建,現在大家看到的萬佛寺,位於成都西門金花橋側,已經不原來的古剎,而是重建之後的寺院。所以,在這裡並不能找到當年製造紙幣的蛛絲馬跡,令人遺憾。

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古代銀票如何防偽

到了南宋時期,銀票的使用已經極為廣泛,經過馬可波羅的傳播,銀票逐漸擴散到國外,歐洲最早的銀票發行也是受到了我國銀票的啟發,在瑞典銀行首次發行,可見我國銀票對世界金融發展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既然使用範圍如此廣泛,那麼,這一張看似普普通通的銀票,在擴大使用範圍後,是如何進行防偽的呢?

  • 紙張

紙幣防偽的首要,非紙張無疑。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紙幣,也是採取特殊的紙張——棉短絨。這種紙張生產難度大,原材料不容易獲得,加上政府對其控制,使造假成本大大增加。在古代也是如此,宋朝的官員在多次試驗之下,發現了“楮皮”川 紙特別耐用,通過禁止民間私自交易的方式,限制“楮皮”川紙的流通範圍,作為了當時印鈔的專用紙張,也成為了防偽的第一道“門檻兒”。

不同時期的紙幣使用的紙張也不同,例如明朝使用的就不是“楮皮”川紙了,而是一種桑皮紙,這種紙張綿軟耐用,不脆不黃,優點極為突出。

又扶桑國出芨皮紙,今中國惟有桑皮紙。——《負暄雜錄》

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大明通行寶鈔

  • 圖案

這一點在現代或許起到防偽的作用有限,但是在古代卻極為有效。從最早印鈔機構的人員配置“印匠81人,雕匠6人,鑄匠2人”,我們就可以看出,銀票的印製圖案有多複雜,僅印匠、雕匠、鑄匠的人數就高達89人。

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大明通行寶鈔雕模

銀票並非簡單的一張紙,其表面印製了複雜的圖案以及精細的花紋,對雕藝有極高的要求,並非一般雕匠能夠勝任。八仙、二十四孝、花草、山景、名家字畫等等都是銀票常用的圖案,宋代文人盛行,銀票也受到了文藝薰陶,多印有花鳥魚蟲、房屋、人物等等,到了清朝,為了凸顯皇權的尊貴,在銀票上印製的多為“龍”,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銀票印製的圖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饋了各個朝代的文化特色。

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花紋銀票

除了圖案複雜之外,用色也多元化,經常採用多色套印技術,這在古代屬於高精度技術。紅、黃、藍、黑等顏色,在銀票套印中應用廣泛,這一點也讓一些偽票製造者望而卻步。

尤其是在清朝末期,大清寶鈔的防偽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項飛躍的進步得益於外國印刷技術的引入,從官到民辦,很多錢莊商號都紛紛採取外國代印或者引進先進設備自印的方式,將銀票的防偽高度再拔高一個臺階,這個時期的銀票,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多色套印”層面,膠印、凸凹印或膠雕套印等技術的應用,除了讓銀票防偽技術提高,更讓銀票從實用到美觀有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引進外國印刷技術的銀票

此時開始,在銀票的背面,逐漸有了更為複雜的印製圖案,或風景如畫,或美女俏佳人,也不乏名人故事,製作非常精美。

  • 押印

這個押印比較有意思,它不是一種印刷技術名詞,而是一種行為。以大清朝的寶鈔為例,戶部發行一批銀票的時候,會在銀票上押印,什麼意思呢?就是蓋上戶部的印記,證明這寶鈔是真的,以此證明。寶鈔分到各省以後,各省發給各個府縣時,也會在上面留一個印記,以此證明這寶鈔是真的,省裡確認了,以此類推,府縣發給各個錢莊時也留印記,錢莊在發給民間時,仍留一個印記。這還不算完,這張被數次押印的銀票,在民間流通的時候,為了證明銀票是真的,民間的人還會在銀票上簽字或者加印,如此一來,長期使用的銀票就密密麻麻的佈滿了印記,不過,這種銀票很受歡迎,因為它經過多方印證,真實度極為可靠。

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數次押印流通後的銀票

  • 文字

如今人民幣的防偽方式多樣,其中有一樣文字變色防偽,效果極佳。銀票也在文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例如日升昌記的一張銀票上,文字功夫就做的非常到位。

在一張豎版印製的寶鈔之上,除了一些銀兩數目之外,還有密密麻麻的數百小字,這種技術在當時讓人歎為觀止,一張寶鈔製作的精細程度,已經接近了藝術品的級別,這種的印製方式,讓偽造者們望而卻步,畢竟,這樣精細的雕刻程度,沒有超高水平的雕刻大師操刀,是很難成功雕刻出來的。

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日升昌記/匯兌銀號

該票為著名收藏家“馨悟堂”的藏品,在2009年的拍賣會上,起拍價1500元開拍,最終被某銀行以358400元的高價拍得,足可見其價值。

  • 立法

除了在以上的印刷材料與印刷方法上進行防偽,各個朝代更是在對偽造銀票者出臺了重刑律例。這種刑罰在出土的宋代“交子”上就有明確的體現,上書“偽造者處斬,告捕者賞銀十貫”。從這段文字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對偽造者的處罰是極刑斬首,同時,舉報者也有高達十貫的賞銀,一賞一罰之下,有效的限制了偽造者的違法空間。

古代銀票,讓偽造者望而生畏的“藝術品”,斬首是“明文規定”

宋代出土的“交子”

除了刑罰立法之外,一些大型的民間機構也都自己設立的了鑑別銀票真偽的部門,有專業的人員從業,如果有偽造銀票出現,立即扭送衙門處理,這一點也是偽造者不敢偽造銀票的重要原因,因為在使用偽銀票時,一旦被發現可是要砍頭,而且這些鑑別銀票的人員可不好糊弄,自然沒人願意以身犯險了。

對於防範偽造銀票的條律中,還有一條比較關鍵的規定,那就是印鈔的印版,有效期為一年,到了一年時間,就要更換新的印版,將舊印版銷燬。這樣的操作,讓古代的偽造者成本增大,難度增高,對防止偽造銀票的行為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

古人智慧令人歎服

綜上所述,我們瞭解了紙票的由來,從交子到寶鈔的發展歷程,在這個漫長的幾百年當中,在防範偽造銀票上,古人的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利用有限的技術和資源,讓偽造者無機可乘,讓人歎服。同時,一代代的銀票,更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和文化財富,當惜之愛之!

參考文獻:

《負暄雜錄》、《全蜀藝文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