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折戟IPO,一個時代結束了

劉興亮 | WeWork折戟IPO,一個時代結束了

01

共享經濟如火如荼的時候,美國湧出了三大獨角獸:共享出行Uber,共享住宿Airbnb,共享辦公WeWork。

這三隻獸,一時風光無兩,引得國內的紛紛效仿。其中,共享出行誕生了獨角獸滴滴,共享住宿和共享辦公也不乏追隨者,只是沒有獨角獸出現。

如今,三隻獸也只有Uber成功上市。Airbnb上市還沒有時間表。WeWork準備上市,卻在上市的前夕折戟,估值從最高的時候的470億美金,暴跌到如今的80億美金。

WeWork已經撤回了上市申請,不僅如此,它還陷入更大的泥潭:創始人諾依曼負面新聞纏身,管理混亂,虧損加劇,以致於投資教父孫正義不得不花17億美金將諾依曼請出了WeWork的管理層。更為搞笑的是,公司居然沒有足夠的遣散費以致於無法裁員,這可是一件前所未聞的事。

本來想通過IPO大賺一筆,沒想到成為了「見光死」,WeWork的IPO計劃可謂一場悲劇。

只能說他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IPO並不是萬能的,雖然IPO是無數創業者的終極夢想。IPO會讓公司被放到放大鏡下細細的審視,所有的缺點都會被放大。

02

WeWork的慘敗,IPO折戟只是表象,根本的源頭還在於這家公司本身。

成就WeWork的是,共享辦公。共享辦公,對於中小創業者來說,是多麼美好的需求。

對於自由職業者,以前混跡於星巴克,到處打游擊,現在WeWork給你提供固定工位。對於幾個人的創業小分隊,租不起辦公室,來WeWork,只需要很少的租金,就能得到辦公場所。幾百人的團隊,WeWork還為你提供專業的服務,幫你完成辦公環境的創建。

不得不說,這個市場是很大的,需求也是剛性的。從需求這一側來說,沒什麼問題。

劉興亮 | WeWork折戟IPO,一個時代結束了

再看供給。WeWork從別人那裡租來大型的辦公空間,再化整為零,分割成小空間出租。這模式也沒有問題,這種批發再零售的模式也非常常見,比如群租。WeWork還將辦公空間裝修得非常的富有Google特色,Google的辦公空間一直是創業者的最愛,所以非常富有吸引力。WeWork還提供配套服務,比如WiFi,打印機,茶水間……這些都是剛需。

所以,單從需求和供給來說,WeWork所做的是一門不錯的生意。

但是,生意往往沒有那麼簡單。經濟學裡講的需求和供給理論畢竟只是理論,商業本身還會複雜得多。

首先,WeWork和上家籤的是長期租約,甚至長達10年。他不得不這個做:沒有長約,裝修的成本都回不來;沒有長約,這門生意就不是一門生意,如果只是短期,那麼他和中介有什麼分別呢。

長期租約帶來的問題,一是投資回報週期長,開始需要大量的燒錢。二是承擔了長期所帶來的風險。WeWork面向的客戶是創業者,創業的浪潮是有周期的,在高潮的時候,需求大,在低潮的時候,需求急劇萎縮。10年之內,如何保證都處在創業的高潮?事實上,如今的WeWork,正面臨著創業的退潮。所以危機來了。

其次,WeWork雖然標榜著共享的概念,但是和別人不同,他的共享是重資產。Uber和Airbnb做的是連接,分別連接了車、乘客和房主、旅客。他們兩個只做平臺,負責技術和運營,屬於輕資產的方式。

重資產需要更多的真金白銀的投入,百分之百是個燒錢的事。輕資產當然也燒錢,但是隻是初期的通過補貼的方式培養市場,等到市場起來了,補貼就可以停止了。但是重資產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燒錢。從共享的重資產的另外兩個例子,國內盛行的共享單車和**公寓的困境,我們也不難看出重資產的「難以承受之重」。

最後,WeWork標榜自己是科技公司,但是卻不被廣泛認同。WeWork說自己通過大數據的手段來選址,通過信息服務來運營,通過大數據來提高運營效率,但是始終無法擺脫很多人對於他「二房東」的印象。

要知道,定位為科技公司和定位為傳統的做地產生意的二房東,估值那可差幾個數量級。如果定位為科技公司,市場可能能夠容忍一定程度的燒錢遊戲,但是如果定位為地產的「二房東」,那就是另外一套考量標準比如空置率,單位面積的投資回報率,週期等,財務指標無比苛刻。

WeWork自誕生起,就面臨著無法擺脫的身份認同危機,而且這個危機直到現在還沒有解除。

和這幾條相比,創始人的問題,以及內部管理的問題這些負面新聞,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草而已。

03

WeWork的這場悲劇,有什麼啟示呢?且來讓我亮三點。

  • 左一點:共享是個好主意,也可以成為好生意,但不是搭上了共享這輛車,就能成為好生意。

前幾年共享概念火的時候,各種共享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甚至不乏共享馬紮這種博眼球的事件。直到現在共享雨傘和共享充電寶還有些在運營,但是能不能成,不容樂觀。商業畢竟還是要遵循商業本身的客觀規律,不是加了個時髦的概念,就成為一門成功的生意。

就如同曾經的互聯網+,到如今的AI+,以及即將到來的5G+,「+」確實能夠賦能,但是不是說隨便找個東西「+」一下,就能飛上天。

每一個新的概念出來,總會有人躁動起來,加個概念掛羊頭賣狗肉,到資本市場上圈錢。隨著社會越來越理性,這種炒概念的空間越來越少。

WeWork作為共享辦公的領頭羊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他說他是共享辦公的科技公司,但是很多人還是把他當做二房東。本來想借共享這個東風,結果還是沒有被認同。

  • 右一點:一個時代結束了。

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危機以來,互聯網這個行業一直以燒錢遊戲顛覆人們的認知,也成就了無數企業的輝煌。但是,時代已經變了。這種變化首先來自於投資方。WeWork被市場質疑他的不斷的虧損,這種持續的虧損不被認可,相當於否定了他的這種燒錢的遊戲。

這在十年之前五年之前是不存在的。但是現在,資本寒冬,資本理性疊加起來,註定了WeWork玩不轉。所以,最後只有孫正義不斷的注入資金,別人不願意跟著一起玩。

WeWork只是一個時代轉變的縮影,相信在未來幾年,我們會看到更多這樣的例子。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了。資本逐漸向傳統的財務指標靠攏,越來越注重投資回報率和週期,越來越注重盈利模式,而不是盲目的一擲千金去強佔賽道。市場經歷了瘋狂之後,終究會迴歸理性,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

不信,你看,在後面幾年,創業者獲得投資會越來越困難。

  • 下一點:理性看待獨角獸。

獨角獸通常是某個領域的領頭羊,佔據了某個細分領域的霸主地位,因此獲得很高的估值。但是估值通常是有泡沫的。在創業者和投資方的推動下,獨角獸的光環通常會被放大,而它自身的缺陷被巧妙的隱藏。

劉興亮 | WeWork折戟IPO,一個時代結束了

▴ 女兒手繪的「獨角獸」

感性的人,會被光環所打動,不斷看到獨角獸的輝煌,不斷的仰視它,因此會不斷的高估它的價值。而理性的人,則會拿著放大鏡去觀察,去剖析,去審視,去質疑,因此更加準確的評估獨角獸的價值。

​在投資領域沒有單一的準則,有人感性,感覺好就投,能獲得成功;有人理性,有一套評估的標準,也能成功,雖然也錯失機會。但是,無論感性還是理性,都需要正確的對待獨角獸。

哪怕你一次成功了,但是如果萬一遇到的是WeWork這種估值從400多億美金到80億美金,甚至可能會更低的情況,就可能把前面賺到的都虧出來。

前些年靠運氣賺的錢,這兩年靠本事再全虧了。這句玩笑話別驗證你身上。

以後我們看到獨角獸排行榜時,也應該打個問號,他們真的值那麼多嗎?

WeWork折戟IPO的最大啟示在於:在全球範圍內,標誌著一個瘋狂燒錢的時代結束了……屬於那些2B投資人的時代,也結束了。

一個時代,結束了。

▴註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