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被稱之為儒家,是誰第一個提出來的?又為什麼叫儒?

湞陽山人


這個問題有意思:

  1. 法家之所以稱為法家,是因為他們推行以“法”制國,所以被稱為法家
  2. 墨家是因創始人是墨子;
  3. 道家是因為老子、莊子以“道”來解釋天下事物現象。所以稱為“道家”,而不是李家或老家
  4. 公認儒家是孔子所創,或者說儒家後來的學尊孔子為他始人,為什麼不叫“孔家”?

根據《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本是一種鄙稱,其實說家也不是孔子、孟子自封的,而是在百家爭鳴時,墨子給孔子這一學派加上的名子

墨子,是第一個公開批判孔子和儒家的人。墨家,也是孔子和儒家的第一個公開的反對派。

墨子總是能從儒家學說中找到漏洞,然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儒家的磚頭砸儒家的腳。仍據《墨子·耕柱》,有一次,子夏的學生和墨子辯論。子夏,就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卜商,也是儒家的“文化傳人”,前面說過。

子夏的學生問墨子:君子之間也有爭鬥嗎?

墨子說,沒有(君子無鬥)。子夏的學生說,豬狗之間尚且爭鬥,士人之間怎麼會沒有爭鬥?

墨子說:好可悲啊!某些人,說起話來,總是言必稱商湯王、周文王;做起事來,卻和豬啊狗啊相比。好可悲啊!

墨子所著一書叫《非儒》(看看篇名就知道他們的立場)

指名道姓地攻擊孔子。文中墨子講了孔子困於陳、蔡之間時的一件事。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之間,這事是有的,我們前面也說過 。但墨子講的故事,就聞所未聞了。墨子說,當時孔丘等人,餓得只能吃野菜。後來子路蒸了一隻小豬給他,他不問肉的來路就吃了。子路又剝下別人的衣服去換酒,他也不問酒的來源就喝了。等到魯哀公迎他回國,席子擺得不對他不坐(席不端弗坐),肉類割得不正他不吃(割不正弗食)。子路問他為什麼與“窮於陳、蔡之間”時判若兩人。孔丘說:來,我告訴你!那時你我是為了求生(苟生),此刻你我是為了求義(苟義)。於是《非儒》說:肚子餓,就不惜妄取;吃飽了,就裝模作樣。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奸詐虛偽的嗎?(汙邪詐偽,孰大於此)

大致如此!

個人之見,歡迎指正!


國內ERP專題


文化代表時代的精神,百家爭鳴反映的是時代對文化的一種困惑,猶如醫家會診各醫家做出的不同醫療方案,目的都是為革除政治的弊病,大概念都是為國家治理做出的預案,以供國家根據現狀能有合理的選擇,當時祗能說是一種思想的觀點,所謂法儒道等"家"是後人根據其屬性才有的區分,而在當時考慮的祗是需要。而在所有"家″中儒家的理念最符合人道精神,為人處事"中庸"思想吻合人們的追求,這就是為什麼常盛不衰的原因。緣於中庸和動亂是對立的,這就是為什麼在政治不穩定時會遭到排斥和被爭議的原因。孔子是儒學的代表,但理念不是他首創,這些思想理念在他之前已有先哲甴文化裂論述過,先哲的論述基於自然結合人性做的總結,孔子僅不過認同和追隨,當然也有深入,。中華文化的發端是"孝"文化,所以將"孝文″定為教,"儒″人之需,是社會的認同,在孔子年代沒有這個概念,它是文化碰撞產生裂變後才形成的,是人們對他高度的評價,足見他是深入民心的。


春榮2091


"孔孟之道"顧名思義就是孔丘與孟軻兩人之的說道。都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階級利益的,他倆的政治,道德,哲學思想都是唯心論的先驗論,對奴隸制度不能變革,動搖不得。誰要犯上作亂,不按他們要求做人的條條框框"克己復禮",就殘酷地打壓誰。在戰國中期,因孟軻特崇拜孔子,並發展了孔子儒家思想,就形成了獨立的學派叫″孔孟之道"。歷代統治階級為保地位不願變革,都喜歡"孔孟之道"。為什麼叫"儒",據說在春秋時期辦喪事吹鼓手就叫"儒",孔子當過頭,幹過這一行,後來又教了那麼多學生,孔子就變成儒家啦。


魯卡爾


儒學,由孔子所創,孟子使其發展,荀子是儒學的集大成者。其中無數的觀點至今還對我們有著深遠的影響。

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心,仁、義、禮、智、信的孝忠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事之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思想,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等。

面對如今的迷茫和煩躁,儒學也成為了我的一劑良藥。



CHILIANG


“儒”字,就是一個“人”,加一個“需”。指的就是“人需”為“道”。從名稱看,就是一種實用主義思想,也就是後人總結的“厚黑學”。

比如,你去參加工程投標,你很想得到這工程,但你不確定自己的實力。於是,需要就是道,法律、道德都可以放下,你可以去不擇手段擺平業主。此為”人需”之道。

又比如,你喜歡一個女人,但追求他的人中,有比你強的,怎麼辦?“人需”學告訴你,需要至上,你可以採取造謠中傷,收買利誘等方式使對方退出。此為”人需”之道。

“需要就是政治”,這是閻錫山對儒家文化的尖銳諷刺。

“人需”學,只認利益,所有仁義道德都是假的,忽悠工具而已。此為本質!

中國古人對“人需”文化的諷刺是非常多的。例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揭露了儒家思想下的婚姻,其實只是種互相需要,愛情和責任全是嘴上的;“識時務者為駿傑”,這個時務,即為利益,而非形勢!中國歷史上的儒家是不反對當民族的投降派的。別人投降叫“”變節賣國”,他們投降叫“識時務者為駿傑”。元朝如此,清朝亦如此;”有奶就是娘”那更是赤裸裸的諷刺。


秋宜聲


儒家,其實最早應該是平民之家,文人之家,(平民向貴族道家)學習之家,甚至可以稱之為“奴隸之家”。

這涉及“人民”二字的原始來歷,古代最初,“人”指的是“國人”,也就是奴隸主,“民”指的是“黎民”,也就是部落戰爭中失敗的族群形成的奴隸。

炎黃領導的“百姓”聯盟戰勝蚩尤領導的“九黎”部落,就形成了古代最大規模的“黎民”群體,其實不管是“百姓”群體,還是“黎民”群體,都是人類族群,相貌區別不大,如何區分?古人就採用了將奴隸身份的“黎民”的一隻眼琢瞎,直接進行區隔。

但不可能全部把“黎民”變成“獨眼龍”族群,所以據假想(缺乏考古依據)應該是“百姓”群體為了在“黎民”群體中選擇可用之人,就通過爬山運動來選拔出“德”人,有的語言學家就推論最早的“德”就像我們人類驅趕馬群發出“德”的命令,成為一種表明其是可用之人的口號。

所謂“德高望眾”,就是“德”人因為爬得高,用不著被琢瞎眼睛,器官健全,所以可以看到“黎民”大眾。

故此,能夠爬山達到一定高度的“黎民”,就叫做“德”人,他們處於頂端的人,就被稱之為“大德”(聖人),而組織他們進行選拔的“百姓”貴族,就被稱之為“道”人,而他們的領袖核心,代表“天地”、“鬼神”,則被稱之為“神”人(天子)。

培訓“道”人及“神”人領袖(國人之王)的教材經典,就叫做《道經》。

培訓“德”人領袖(民眾之王)的教材經典,就叫做《德經》。

後來隨著民眾身份的上升,普通老百姓的地位下降,甚至“黎民百姓”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出彼此,人類族群的“道”人地位就越來越高,民眾和普通老百姓也越來越混同,他們也都以“德”人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但是民眾和普通老百姓的群體越來越大,他們通過公開、公平的競爭做不了“德”人,怎麼辦?

第一步選擇,獲得“神”人的喜歡和愛護,以此成為“仁”人。

第二步選擇,虔誠的給“神”人給付供奉,讓他們看在人們誠心供奉的份他,以此成為“義”人。

第三步選擇,按照“神”人的起碼運用天地威能的規則,和“民”信守敬奉避免天地威能懲罰的規則,成為“禮”人。

“道”人之中,掌握文字、禮儀的那一部分人,就成為了中國最早的文化啟蒙者,成為了中國最早的老師,教給人們智慧的根底和源泉,他們就被稱之為道家,也就是“領導之家”(法后王),這就形成了領袖崇拜,後來,歷史那些出名的優秀領袖人物,被稱之為“祖”或者“宗”,他們的後代就形成了“祖宗之家”(法先王)的理念,構成了祖先崇拜,也被歸納入道家,道家就進一步演化成為了“領袖祖先之家”。

道家思想,據傳是黃帝所創立,其理論著作是《道經》,不是後來老子傳世的《道經》和《德經》合併而成的《道德經》,在秦始皇“焚書坑儒”過程中首當其衝被焚燬的儒教第一聖典,系統闡述了帝王道家(統治者)之學,而不是像老子那樣“道可道”欲言又止,現在只留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真言。

道家的讀書人的學生,就是所謂文士,被稱之為儒生,意思就是主要作用是溝通(統治者貴族的)天和(被統治者平民的)地的(讀書)人。

到周王朝周公輔政時期,由於周王朝的人員不足以吞併商王朝的原有力量,屬於“巴蛇吞象”的情況,人力資源短缺,國人不夠用,怎麼辦?所以周公就想到了彌補人力資源不足的辦法,那就是“制禮造樂”將奴隸的民眾轉變為奴隸主的國人,這當中負責闡述“神”人政策的讀書人就得以大行其道了,不過僅限於民間。

“德”人與儒家相融合,就形成了儒家的“德”派(類似於古代的公務員群體),代表人物是創造儒教及原始儒家的周公,講究“明德慎罰”。

“仁”人與儒家相融合,就形成了儒家的“仁”派(類似於古代的宗教神職人員群體),代表人物是孟子,講究“仁者無敵”。

“義”人與儒家相融合,就形成了儒家的“義”派(類似於古代的教師群體),代表人物是孔子,講究“義無反顧”。

“禮”人與儒家相融合,就形成了儒家的“禮”派(類似於古代的普羅大眾儒教徒群體),代表人物是孔子的關門弟子,墨家墨翟的思想啟蒙者子張。

所以,儒家的來源,是“德”、“仁”、“義”、“禮”四個平民族群中的讀書人,創始人是周公。

軍事方面,道家這個貴族族群的武士群體,就形成了“道師”(也可以稱為“王師”,或者稱為直屬衛隊、御林軍部隊),而“德”、“仁”、“義”、“禮”四個平民族群中的武士群體,則構成了“德師”(準王師,精銳部隊,或稱“羽林軍”部隊)、“仁師”(儒信仰王牌地方部隊)、“義師”(儒信仰地方榮譽部隊)、“禮師”(儒信仰普通部隊或者民兵)。

現在一般進行檔次差不多的進行混用,稱之為“道德之師”(中央衛戍部隊)、“仁義之師”(地方軍區部隊)以及“紀律部隊”(地方普通軍隊及民兵)。

《道德經》將儒教的這種上下級統屬關係歸納為“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對儒家來說,第一順位是道士的教誨,第二順位是大德的訓導,第三順位是領導信任的“仁人”指導,第四順位是虔誠遵守規則的“義士”的感召,第五順位則是遵循禮法的基層管理者的約束。

對兵家來說,第一順位是“御林軍”部隊,第二順位是“羽林軍”部隊,第三順位是地方軍區主力部隊,第四順位是地方榮譽部隊,第五順位則是地方普通部隊及民兵。

不管文士還是武士,都是等級森嚴,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的基本規則。


河東來


春秋時代之前,依靠《周禮》中的喪禮為有錢有勢的階級主持喪禮的人,就稱為儒。正因為儒生們都是依靠這封建等級禮制制度為生的,而禮崩樂壞發生後,他們就難以生存。所以孔儒們才會高呼應⺀克己復禮″。即復辟這等級森嚴的封建專制的禮制制度(也即百姓實為家奴的臣民社會)。


有德司契


知道現在還有給婚喪嫁娶人家營造場合氣氛的吹簫吹吖吖奏樂的那些人是什麼職業說法嗎,古時就叫業儒的職業。孔丘就是吹鼓手吹噓出身。儒家就是這麼來的。


蓋天宣夜說


👀下面所答此題真不扯之乎也者太複雜了,簡單一點巜儒家》安名於魯哀公,1⃣️語中的!不信大家去看鉆🈳️子書巜論語:儒冠》篇:魯哀公三年問"何以儒冠高冒?三年之喪二十五月也?"孔子曰"我不知何謂:儒冠高冒!丘知考祖童冠高冒。"一一一強加罪人之詞,天下不遵也,魯哀公之事也!古之今今之古㧗儒家思想不斷也継𠄘二百五戰國時期,孔子生之過也,死二千五百年還是點點到聖誕節。


手機用戶5534444811


儒學,儒雅之學。儒,柔人也。也就是孔子是要他的學生都是儒雅,有風度,有教養,有內涵有文化薰陶的人。而不是硬漢,粗魯粗暴粗糙的人。這也是望文生義而已。請有研究專業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