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_Terrific


▲李鴻章,一個晚清中的浮萍。

19世紀末期,清朝進入了末年,也進入了王朝“病症”的晚期,殘破的清朝被“腐敗”侵蝕得千瘡百孔,在全球的快速發展中落後的越來越遠。

李鴻章成為了大清朝的一個怪人,對大清朝忠心耿耿,卻又與大清朝格格不入。遭遇排擠的李鴻章,像是一個寄居者,卻操著主人的心,相對慈禧的“不上心”,李鴻章的“鞠躬盡瘁”就像一個笑話,用“皇帝不急太監急”來形容當時的情形再正常不過了。


面對日本的野心,李鴻章知道清政府與日本的一場惡戰避無可避,既然開戰在即,當強國強軍為上策,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帶著美好的願望展開了。

與日本作戰,必然是海戰。於是,購買列強的戰艦成了當務之急,畢竟當時清朝的軍事落後,只有採購先進戰艦,才能夠在與日本的作戰中贏得勝利。

北洋水師在李鴻章的張羅下熱火朝天的組建了,鄧世昌等人隨隊去英國採購戰艦,兩次遠程航行下來,被派去採購的優秀士兵有五人獻身英國,因為水土不服再也沒有回到祖國,至今墳墓還在英國,墓碑面相當時的大清。


北洋水師組建完畢,李鴻章克服清政府一些人的排擠,克服了資金問題,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隨著甲午戰爭無限接近,清政府的作戰軍費一再縮減,戶部像一個門外漢一樣,估算出來150萬兩銀子的軍費數目,讓前線官兵哭笑不得,最後落實的第一筆軍餉,只有17萬兩白銀,這個數字的軍餉與日本的幾千萬兩作戰軍費對比,成了一個笑話。

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甲午海戰開始了,日本的強大讓清政府的蛀蟲們大驚失色,緊急組織籌集軍費的項目,這一戰,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都遠遠沒有做到。


北洋水師最終全軍覆沒,淮軍也打得殘破不堪,李鴻章帶著沉重的心情上了船,去往日本投降談判,在日本談判期間,被日本憤青主戰派狂熱者用槍刺殺,一槍打在了李鴻章的臉頰,李鴻章的年齡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劇痛,當時昏迷過去。

最終,憑藉這顆子彈,李鴻章在伊藤博文手裡“搶”回了一億賠款,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自嘲的對伊藤博文說:“一槍一個億,多挨幾槍也值了。”

▲尋求強國之路的老人

“天朝上國”為何會被彈丸小邦給擊敗呢?這個問題李鴻章想不通,他也不甘心,此時的清朝與日本究竟差在哪裡?與西方列強又有怎樣的差距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李鴻章巡遊列國,想解了自己的心結。


李鴻章來到德國的時候,受到了熱情的接待,甚至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以及宰相俾斯麥都親自迎接李鴻章,一起來的日本使臣羨慕不已,心中有一點不滿,但卻沒敢說什麼。

李鴻章受到的待遇,與“弱國無外交”的情況截然相反,因為清政府是德國軍火的重要客戶,李鴻章的艦隊有一部分也是採買自德國,對待金主自然要殷勤一些,這也是李鴻章被優待的重要原因。國家有錢,但是不是強國,成為一塊蛋糕,清朝的末期,還真是奇葩。


▲一聲嘆息多少無奈

李鴻章參觀了德國的城市和街道,他驚訝於德國的先進,心中暗自與清朝進行比較,不得不承認,“不如,但是可以追趕”。

李鴻章參觀德國兵工廠的時間,看到工廠內一臺臺精密的設備,看到兵工廠中生產的精良武器,李鴻章有點發怵,他心虛得開始冒汗,一張老臉驚得變了顏色,心中不僅暗贊,大清朝但凡有一個這樣的兵工廠也不至於有甲午戰爭之敗呀!

李鴻章再看德國軍隊訓練的時候,從心驚變成了無奈,他想到了自己國家的士兵,突然覺得武器即使不如日本,若是軍容軍紀能如德國軍隊一般,甲午戰爭也不至於失敗。


悵然若失的李鴻章暗自思忖,如果清朝廷能夠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如果地方官員都能以國家為重,全力支持國運之戰,則大清亦不至於淪落至今。

當李鴻章跟隨德國人參觀了x射線,看到自己臉頰彈頭的影像時,李鴻章有點灰心,這種東西在清朝甚至想都想不出來。

此時此刻,李鴻章才真正的意識到清朝與列強的差距,他也明白了,大清朝的存在已經是一種絆腳石,中華的歷史車輪被清政府卡住了前進,所以,清政府必須滅亡才能發展下去。


想到這裡,終於清朝廷的李鴻章突然有點著急,他為大清著急,他想改變清朝的命運,隨之想到自身在清政府的處境,心灰意冷的李鴻章忍不住發出了一聲長嘆!

這聲嘆息,嘆中華闇弱、嘆大清滅亡、嘆差距千里,包含了內心的無奈。可惜,李鴻章看不到今天,否則一場閱兵,定會讓他喜笑顏開!

▲文\\野史日記 歡迎大家關注瞭解歷史!


野史日記


處在不同年齡階段,同一個人所思考的問題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鴻章也不例外。

年輕時,李鴻章用心讀書,意在考取功名;

中年時,李鴻章平定起義,意在升官進爵;

老年時,李鴻章處心積慮,真正希望自己能夠為國立功、為民謀福。

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鴻章老年時期,主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對於自己人生的總結與反思,尤其在甲午戰爭失敗後。

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投置閒散

在日本哄嚇詐騙之下,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條約的簽訂,在國內掀起軒然大浪,反對與日議和的百姓聲音一浪高過一浪。

回想簽約過程,李鴻章感覺徹頭徹尾就是奇恥大辱,李鴻章發下毒誓:餘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領土一步。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舉行慶典,李鴻章將海軍軍費挪作慶典費用;

《馬關條約》賠款日本2億兩白銀。

全國上上下下、各界民眾都把怒火指向李鴻章,李鴻章成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簽完《馬關條約》後,回到國內,清政府解除了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

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長達25年,說撤職就撤職,李鴻章立即無權無職。

想到李鴻章為了大清王朝兢兢業業幾十年,就這樣閒居家中,慈禧太后覺得有點過意不去。

慈禧太后希望李鴻章能夠做點事情,以解除心中的煩悶。恰好這時候,俄國送來請帖。

祝賀沙皇加冕,帶著棺材訪歐

1896年春天,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邀請清政府派使臣參加。

因為不久之前,沙俄牽頭聯合三國,成功阻止了日本佔領遼東半島。清政府對沙俄感激不盡。

慈禧太后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安排李鴻章作為頭等專使,代表清政府前往俄國,祝賀沙皇尼古拉二世。

李鴻章歐洲之行就從俄國開始,接下來將要訪問英法荷比德等歐洲國家。

這一年李鴻章已經是73歲高齡,當時人到七十古來稀。

擔心自己訪問途中發生不測,李鴻章命人用金絲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著,跟隨自己出訪歐洲。

訪問了俄英法荷比等國家後,1896年6月,李鴻章到達了德國。

德國是這次訪問的最後一站,也是李鴻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德國所見所聞,李鴻章驚訝不已

德軍司令官親自等候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接見了李鴻章,李鴻章十分感動。

德國外交官陪同李鴻章參觀了德國很多地方、很多廠房以及醫院。

民眾生活

當時的德國已經開始使用電燈照明。

在民眾家中,李鴻章看見了吊在屋頂的電燈。夜晚,德國民眾家中亮如白晝。

李鴻章在民眾家中看見有線電話,並現場與德皇威廉二世進行了通話。

城市交通

德國的城市與城市之間,已經貫通了鐵軌與火車,遠距離交通非常便捷。

醫療科技

令李鴻章感到萬分神奇的事情是,德國醫生能用X射線機器拍攝照片,鑽進人體骨頭縫隙中的子彈,都能夠看得比較清楚。

鋼鐵生產

參觀德國鋼鐵製造廠的時候,遠遠望去,大片大片鋼板從機器中被推出來、一根一根鋼管從機器中被吐出來,李鴻章驚訝不已。

軍工製造

在德國兵工廠,李鴻章親眼目睹了堅硬的鋼鐵被製造成優良的武器。

成品倉庫裡,大炮排列得整整齊齊,令人望而生畏。

威武軍隊

德國在兩處向李鴻章展示了德國軍隊。

一處在火車站,迎接李鴻章的德國軍隊站立在道路兩旁;另一處是德國皇宮前面的廣場上,德皇威廉二世陪同李鴻章檢閱儀仗隊。

李鴻章所看見的德國軍隊威武壯觀、隊列整齊劃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鋥明瓦亮,鋼槍前端的尖刀閃著寒光。

從國家領導人的角度看,這樣的軍隊,令人十分羨慕。

李鴻章到德國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拜訪“鐵血宰相”俾斯麥。

會見俾斯麥,心生感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經評價說: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德國人讚揚過李鴻章是“東方俾斯麥”。

對於這兩點稱讚,李鴻章記得很牢,所以,到了德國,他一定要拜訪真正的俾斯麥。

與德國俾斯麥相見的時候,雙方重點交流了兩個方面內容。

第一個方面:

李鴻章問俾斯麥:如果有一個人,他的君王無論什麼都聽別人的,朝廷的中樞要員都來挾持這個君王,這個人當如之何?

俾斯麥良久曰:

與婦人孺子共事,無如何矣。

很顯然,李鴻章問題中指的君王就是光緒皇帝。

俾斯麥思考之後回答,與婦女以及懦弱的人共事,是不會有作為的。

俾斯麥的話語中充滿鐵血風味,與他的“鐵血宰相”形象完全吻合。

第二個方面:

李鴻章當面請教俾斯麥:何以強國?

俾斯麥告訴他:

以練兵為基礎,兵貴在精而不在多,五萬足矣。

聽了俾斯麥對兩個問題的回答,李鴻章感慨良多,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省。

接受德國贈禮,帶上一尊大炮回國

與俾斯麥交談後,李鴻章覺得俾斯麥十分友善、十分真誠,於是,開口提出一個要求:能否贈送一尊克虜伯大炮給清朝?

這個要求正合俾斯麥心意,因為德國希望中國認可克虜伯大炮,希望中國從德國購買克虜伯大炮。

帶上德國贈送的一尊克虜伯大炮,李鴻章回國了。

看到國內現狀,李鴻章仰天長嘆

德國的方方面面都給李鴻章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回到國內,看看眼前的現實,李鴻章仰天長嘆。

一嘆:20多年的民用工業收效微乎其微

從1873年興辦“輪船招商局”開始,23年時間內李鴻章創辦了一系列民用工業企業,可是,中國的民眾生活幾乎沒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點油燈;

運輸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為主,農村獨輪車還是最主要的運輸工具;

紙質信件仍然是中國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

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可以看見的工廠實在太少。

與德國相比,中國落後實在太多。

李鴻章一嘆:中國百姓生活何時能夠獲得改善?!

二嘆:30多年的軍用工業毀於一場戰爭

從1865年開始,李鴻章主持了一系列軍事工業的建設,製造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建設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師,培養了一批優秀軍官,如鄧世昌等。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中國軍隊雖有英勇戰鬥,但是,最終敗局十分慘淡。

黃海海戰從9月17日12點50分打響,至下午5點半結束。

短短4個多小時,李鴻章苦心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的自強成果,幾乎全部灰飛煙滅。

威海衛之戰,日軍對清朝海軍斬草除根。

李鴻章將剩餘的海軍4個營、步兵40個營、騎兵8個營、水雷兵2個營,以及148顆水雷和26艘艦艇,全部部署在威海衛軍港重要位置。

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攻佔了威海衛海軍基地,將北洋艦隊徹底摧毀。

小小日本竟然能夠將龐大的清朝打得體無完膚。

李鴻章十分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

李鴻章二嘆:30年的軍事建設徹底消失,清朝還用什麼守衛國門?!

三嘆:已經73,想要挽回以前的損失,真是難上加難!

回想自己走過的歷程,幾十年來,嘔心瀝血、夜以繼日,為的就是改善百姓生活,提高國防力量。

事實上,創建新式學堂、興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所有的努力,既沒有改善百姓生活,也沒有固守國門。

僅僅經過一次戰爭,所有的成果全部化為灰燼。

李鴻章心酸難過,免不了仰天長嘆。

自己親自簽訂的《馬關條約》賠得傾國蕩產,餘生只能看著條約興嘆。

德國俾斯麥不但沒有對外賠款,還能讓德國強大無敵。

李鴻章心有不甘,渴望挽回自己簽訂《馬關條約》造成的損失。

可是,自己已經73歲,更要命的是現在已經無職無權,憑什麼去掙回損失呢?

欲哭無淚、求天不應的李鴻章只能仰天長嘆!

李鴻章三嘆:想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蒼生做點貢獻,實在太難!

李鴻章仰天長嘆之後不久,清政府再次重用李鴻章。這是機會呢?還是厄運呢?

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吐血而死

八國聯軍的進攻,迫使清政府又想起來李鴻章。

1900年6月,清廷再次任命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是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

慈禧特別發了一道詔令:“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吸取了甲午戰爭之後的教訓,李鴻章乘輪船到達上海,以身體不適為理由,拖延時間,駐足觀望。

李鴻章以前車為鑑,不想再次成為替罪羊。

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不停催促李鴻章,儘快北上與八國聯軍交涉。

《馬關條約》的恥辱還沒有洗雪,又要擬定新的賣國條約,李鴻章心結難解,終於大病加身,咳血不止。

為了國家,帶著病體的李鴻章,強忍著身心兩個方面的疼痛,再次與洋人艱難談判。

即使睡到病床上,李鴻章還在絞盡腦汁,指揮手下官員與八國聯軍討價還價,將賠款從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千萬兩白銀。

擺脫不掉“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咬緊牙關、強忍淚水簽訂了《辛丑條約》。

簽完條約,回到家中,李鴻章大口大塊吐血。

帶著自責、愧疚、遺恨,李鴻章離開了人間,享年78歲。

慈禧太后用“再造玄黃之人”給李鴻章蓋棺定論。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仰天長嘆!

李鴻章一嘆:禪精竭慮發展民用工業20多年,最後收效微乎其微!

李鴻章二嘆:嘔心瀝血打造軍用工業30多年,一場戰爭將所有成果化為灰燼!

李鴻章三嘆:想要為國立功、為民造福,實在是難上加難!

(圖片選自網絡)


岳飛的飛


1896年,73歲高齡的李鴻章帶著自己的棺材,進行了長達190天的訪問之旅,期間訪問俄國、德國、荷蘭等八個國家,橫跨三大洋,行程9萬多里,尤其是在德國,李鴻章憑藉自己高大的身軀、雍容的氣質、坦率的談吐,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禮遇,規格之高,絕對不亞於國家元首級別,就連李鴻章喜歡抽的雪茄盒喜歡聽的畫眉鳥,德國都事先安排妥當。

這次出訪德國,李鴻章按理來說應該是春風得意,可是在使團離開德國時,李鴻章卻是一臉惆悵,幾度唉聲嘆氣,這又是為何?

還原當時的場景……

1986年6月14日,李鴻章見到了德皇威廉二世,並遞上頌詞,裡面寫的大致就是對德國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的感激之語,15日參加了德國在行宮的國宴,之後就開始進入正題。

威廉二世邀請李鴻章參觀自己的軍隊,並前往漢堡拜訪了前首相俾斯麥,這次與俾斯麥的談話也被記錄下來。

李鴻章:“久仰您的大名,看到您本人,覺得您更偉大。”

俾斯麥:“我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勳的總督。”

李鴻章:“哪裡能和閣下相比。”

隨後李鴻章談到30年前的普魯士戰勝奧地利,但是俾斯麥聲稱自己已經老了,不談這個(心想看武器去吧!這才是威廉二世交代的任務)

兩人隨後也是一邊走一邊寒暄,畢竟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直到李鴻章說了一個讓俾斯麥感興趣的話題。

李鴻章:“怎樣才能在中國(大清)進行改革?我們那裡改革,政府和國家每次都給我製造困難和障礙,實在不知如何是好。”

俾斯麥一針見血道:“反朝廷自然不行,如果決策者和您站在一邊,你自然可以放手去幹!如果不是,那您就別折騰了。”隨後說到我們國家也是一樣。

隨後李鴻章又提到自己國家人多,但是缺少訓練有素的軍隊,俾斯麥說軍隊不需要多,有5萬精兵足夠,但是不能分化,必須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樣才能調動。

李鴻章參觀德國軍隊、兵工廠

一番話下來李鴻章似乎得到了自己需要尋找(甲午戰爭失敗)的答案,二人之後終於來到德國的兵工廠,李鴻章走進大門的那一刻,發現俾斯麥之前說的那些其實都是che犢子,李鴻章看見德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和武器製造,當時跟隨的官員介紹德國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400多萬噸,可憐大清連德國的皮毛都挨不上,自己精心打理的製造局連清兵的子彈都供應不足。

一眼望去,全是大炮,數十個車間,分工明確,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李鴻章笑著稱道:“如果能給我這樣的武器裝備,甲午戰爭日本人連岸都上不了!”確實,德國在當時軍事實力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

除此之外,李鴻章還參觀了德國的軍隊,還被德國的高科技X射線照出臉頰上的一顆子彈,李鴻章清晰的看見自己的骨頭,簡直不敢相信,這要是回去說給慈禧太后聽,怕是如何也不會相信。

李鴻章感慨頗多

最後使團離開德國,李鴻章想起滿清的閉關鎖國,想想乾隆當年拒絕西方國家的先進武器,還要求人家叩首跪拜,李鴻章心裡也不知是何種感慨。

因為德國的刻意安排(當時多個國家知道李鴻章要訪問自己國家時,都希望這個亞洲大國能夠大量購買自己國家的軍火,尤其是當時的英國和德國),讓李鴻章這次看見幾乎是世界最先進的武器,不由得感慨萬千。


貓眼觀史


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後去了一趟德國,他獲得了德國上下的隆重接待。可是李鴻章回國後,德國就後悔了,以至於最終在“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帶頭攻打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

(李鴻章畫像)

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以後,出了一次國。他先是去了俄國,接著又去了德國,最後去了英法美等國家。

李鴻章當時已經70多歲的高齡,他在出訪這些國家的時候,傳出了很多故事。比如說,李鴻章在出使過程中,由於用不慣西餐的刀叉,就用手抓。西方國家配餐的人看見了,也不好意思用刀叉,也跟著李鴻章用守抓。

再比如,李鴻章因為年紀大了,在美國的時候,實在吃不下西餐了,於是,他就讓廚師把西餐的原料和蔬菜一起,煮了一鍋。一時間香氣撲鼻,引得美國人胃口大開。美國人忙問是什麼菜?李鴻章說這叫“雜碎”。於是,一道叫“李鴻章雜碎”的菜,就在美國流行了。

這裡講的這些故事,實際上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西方國家。這也表明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不過,這些故事,就當時來說,不過是清朝人的一種意淫而已。實際上,李鴻章當時去西方“周遊列國”,他的心情絕沒有這麼好。

李鴻章第一站去的是俄國。他是去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不過,這只是他表面的目的,真實的目的是因為當時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日本把遼東半島割去了。這件事遭到了俄國、德國和法國的干涉,日本不得不把遼東半島還給清朝。

因為俄國等國家的干涉,使得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等朝中重臣都傾向於聯合俄國,對抗步步緊逼的日本。李鴻章此次俄國之行的目的,就是想聯合俄國。

(沙皇尼古拉二世)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只是清朝的一廂情願。俄國與德國、法國聯合,阻止日本獲得遼東半島,其實是為了俄國自己在遠東的利益,為了他們在清朝的勢力範圍不受影響。

也就是在李鴻章的這一次俄國之行中,李鴻章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在這個條約裡,清朝同意俄國把西伯利亞的鐵路修到清朝的黑龍江、吉林,一直到達海參崴。同時,東北的口岸對俄國兵船開放。

這個條約,實際上把清朝整個東北地區,都變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為了對付群狼,把老虎引進來了。想想沙皇俄國在那時候,已經先後割佔了清朝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李鴻章為了抵抗日本這個更兇惡的敵人,也只能吃這樣的啞巴虧。

接著,李鴻章離開俄國,去了德國。

李鴻章在德國,得到了異乎尋常的超規格接待。德皇夫婦擺設國宴,隆重接待李鴻章,德國首相、外交大臣,也對他輪番給予隆重接待,稱呼李鴻章為“副王”。而且德國還專門讓李鴻章參觀了軍事操演等等。

李鴻章在德國獲得的隆重接待,遭到了英法等國報紙的嘲笑,說德國對清朝過於熱情。英法報紙的嘲笑,實際上也點出了德國的真實目的。畢竟當時西方各國紛紛在清朝獲得了利益,劃定了勢力範圍。尤其是英國、法國、俄國,早已獲得了不少好處,而德國作為歐洲新崛起的國家,在清朝還沒有得到足夠的利益。德國對李鴻章一行如此重視,顯然想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希望清朝能大量採購德國軍火,二是希望德國能夠在清朝謀取更多的利益。

(俾斯麥畫像)

德國為此,還專門安排了為德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功勳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與李鴻章會面。李鴻章當時也有一個綽號,叫做“東方俾斯麥”。但真正的俾斯麥實現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而李鴻章卻被迫和西方列強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割地賠款。不過,德國人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因此對李鴻章有了這樣超規格的接待。

只是,德國的目的似乎並沒有達到,李鴻章並沒有和德國簽訂任何條約,也沒有采購德國的軍火。

李鴻章德國之行結束,後來回國後,他本人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慈禧讓他去遙遠的兩廣地區擔任總督,似乎已經遠離了權力中心。德國也對這一次對李鴻章的隆重接待和過分親熱感到後悔。於是採取了和英法等國一樣的做法,用炮火打開清朝的國門。

四年後,德國組織了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逼迫清朝簽訂了《辛丑條約》,在清朝獲得不小的利益。

(參考資料:《李鴻章的德國之行》《李鴻章傳》)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鴻章73歲還能仰天長嘆,一是說明他有自知之明,再一個則說明李鴻章“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哀,李鴻章老了,可憂心的事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多。(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比如說1896年,也就是甲午中日戰爭的第二年,73歲的李鴻章遊歷歐洲各國,首先需要強調的是1896年這個時間節點,從具體來說,1896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並不耀眼,但放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卻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尤其是結合晚清重臣李鴻章出訪歐洲各國,1896年,西歐列強工業革命發生已經一百多年,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道路上大踏步向前,各項科學技術及工業文明成果層出不窮,整個社會展現出蓬勃的發展能力。

李鴻章所處的晚清時代,政治上風雨飄搖,經濟上舉步維艱,社會積累的矛盾就如活火山一樣蓄勢待發,從各個層面來說晚清政府都算是要病入膏肓的節奏了。


李鴻章出訪的目的不管別人怎麼想,在他心裡一定有開拓眼界學習西方,並轉而打敗西方尤其是日本,一雪前恥的雄心報復,可當李鴻章到歐洲各國遊歷一圈後發現,自己的想法太幼稚。

晚清與西方列強的差距不是朝夕之功可以追趕的上的,而且這是在正常的情況下,晚清政局就像膿包一樣,各項事業推進起來極不容易,可謂是困難重重,沒前進一步都要花費比西方列強及日本多的多的努力。

說白了,沒有發展自當工業文明的制度和體制基礎,而這種基礎是晚清完全不具備的,就是李鴻章有意為之,也不可能實現,再反觀他自鎮壓太平天國以來推行的洋務運動,與西方工業文明發展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可就是這不值一提的東西還受到多方刁難,與西方文明下蔚為大觀的工業發展形成鮮明對比,一反一正,李鴻章就知道此生不可能再實現強國的抱負了,此世也不可能,非得日月換新天不可。

在這種局面下,李鴻章只是仰天長嘆,沒哭就證明他心理素質好,沒哭就證明他接受了事實,沒哭就證明他預感到大清完了的結局!


歷史三日談


在1896年,李鴻章不僅僅訪問了德國,還訪問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 8 個國家。1896年3月28日,李鴻章從上海出發,歷時190天,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整整半年多的時間。可以說李鴻章在這一年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見的市面比當時清政府任何一個人都要廣。所以,經過這次環球旅行,回國後的李鴻章,再看到清政府與歐美列強之間的差距,忍不住一聲長嘆!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艦隊在戰鬥中全軍覆滅。1895年,當時的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去日本談判,與日本簽訂了喪國辱權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和譴責。清政府於是革去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留了一個文華殿大學士的虛名頭銜,一直閒居在家,感覺無所事事。由於“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日本在東北的勢力日益膨脹,這讓沙俄感到不安。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趁加冕典禮的機會向清政府發出邀請,希望清政府能派官員參加此次盛會。其實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清政府參加加冕典禮,而是討論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李鴻章當時在家裡閒著沒事幹,加上他是親俄派,當沙俄發出邀請,李鴻章順理成章的成為出使沙俄的最佳人選。所以,清政府決定派使團赴俄,順便訪問英、法、德、美等國家。1896年,李鴻章74歲已經到了垂暮之年,家人擔心他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於是準備了一副楠木棺材與其進行了一次環球旅行。

李鴻章的第一站是俄國,1896年6月3日在訪問期間與俄國秘密簽訂了《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史稱《中俄密約》。李鴻章結束了俄國的訪問,開始了德國之行。1896年6月13日,從他進入德國國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國更為隆重的接待,李鴻章享受到了國王級待遇,皇家衛隊護送,規格之高,前所未有。由於當時的德國是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李鴻章在德國訪問期間,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工業強國。在德國訪問時他不僅僅訪問了德國皇宮,還見到了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並與其合影,兩人會面被國際新聞大肆報道。

此外,李鴻章當時還參觀了世界聞名的克虜伯鑄鋼廠。逗留期間李鴻章在比頓夫人莊園德國人展示了馬克沁機槍,這種機槍最快射速達600發/分,讓李鴻章目瞪口呆,接連感嘆:“太快了,太快了!”當時李鴻章也希望清政府能擁有這樣威力巨大的武器,在得知其造價高達30英鎊以後,李鴻章又感嘆:“太貴了,太貴了!”1896年的英鎊與白銀比價為1英鎊:6.25兩白銀。馬克沁機槍每分鐘大約會花掉1.5鎊,對於捉衿見肘的清政府來說,這種武器的確很燒錢。至於李鴻章後來買了多少挺馬克沁機槍,不清楚。

不過,李鴻章訪問這麼多國家,收穫最大的就是德國。在他訪問德國以後,就見識到了德國的強大。再看看當時的清政府,國家貧窮落後,總是被外國欺負,想到這裡,李鴻章忍不住仰天長嘆!所以,在訪問德國以後,李鴻章就主張清政府效仿德國,建立一支新式軍。後來,李鴻章等人推舉袁世凱建立了新式軍,李鴻章功不可沒。雖然,新式軍創建時間有些晚,沒有為清朝續命,但是卻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後來,袁世凱掌握新軍,兵不血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這也是李鴻章的功勞啊!


謀士說


甲午戰爭, 大清朝敗給蕞爾小國日本,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這場戰爭中,李鴻章嘔心瀝血打造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他的淮軍也損失殆盡,李鴻章的數十年心血付之東流。甲午戰敗,李鴻章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輸給日本呢?

1895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要舉行加冕典禮,各國都派出特使前往祝賀,慈禧太后選擇了李鴻章,頭銜是“欽差頭等大臣”,讓他出訪歐美國家,瞭解歐美國家的政治和外交方面的情況。

李鴻章在俄國一個多月的時間,於6月3日《中俄密約》簽字後離開俄國。離開俄國後,李鴻章乘坐火車前往德國訪問,下榻柏林愷撒大旅館。

李鴻章訪問德國受到德國方面的熱烈歡迎和高度重視。不僅德國的衛戍部隊司令親自到火車站迎接,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也親自接見了李鴻章。德國人為了迎接李鴻章的到來,德國人不但為他準備了他最喜愛的雪茄,而且在他入住的房間準備了鳥籠和畫眉鳥,寢室內高懸他本人及“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照片,以示敬重。

德國的熱情是有原因的,李鴻章在組建北洋水師期間,從德國購買了大量軍艦,如北洋水師主力鐵甲戰艦“定遠”號、“鎮遠”號,以及“致遠”號、“靖遠”號、“經遠”號、“來遠”號等巡洋艦,總金額達到了數百萬兩銀子,是德國軍工企業的“金主”。德國希望李鴻章給德國帶來鉅額訂單,所以要精心準備熱情接待。

著名的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社論,俄、德兩國將李鴻章或奉為帝王,或奉為三軍統帥,“貢諛獻媚”,為了拿到中國的大筆軍火定單,對李鴻章過於奴顏媚骨。德國為了展示自己的強大實力,自然要給李鴻章秀肌肉。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帶李鴻章檢閱了自己的部隊,德軍嚴整的軍容和精良的裝備給李鴻章留下深刻的印象。檢閱部隊後,李鴻章由衷的說:如果給我十個營,甲午戰爭何嘗會敗給日本。

李鴻章在德國期間參觀了非常有名的克虜伯兵工廠,還有港口和碼頭,還是第一個接受X光射線檢查的中國人。德國強大的工業水平以及強悍的軍事實力,李鴻章是自嘆不如,自己搞了一輩子洋務運動,練兵建海軍,到頭來一敗塗地,看看德國的實力,大清朝的落後不是一星半點。

李鴻章不能不仰天長嘆,嘆自己生不逢時,嘆大清朝搖搖欲墜而無可奈何。

李鴻章是武器論者,“中國但有開花大炮, 輪船兩樣, 西人即可斂手”,只要有先進的武器就能實現強國。李鴻章自認為“練兵以制器為先”,強調只有通過變革軍事和工業生產方式, 才能達到求強、求富的的目的, 才能拯救大清王朝於危難之中。

李鴻章始終沒有走出封建士大夫的歷史侷限性,到死也沒有看到西方強國為什麼強大?李鴻章只看到船堅炮利,而沒有看到背後的制度文化。

俾斯麥給李鴻章上了一課,讓他清醒清醒。

李鴻章專門拜會俾斯麥,吹噓自己當年如何鎮壓太平天國,俾斯麥卻說“我們德意志與貴國洽洽相反,以屠戮本民族人恥,以消滅異族為榮。”梁啟超評論道:李鴻章之學問智術膽力,無一能如俾斯麥者!

李鴻章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鎮壓太平天國連戰俘都要殺,面對日本的侵略卻一味妥協退讓。李鴻章不可能理解俾斯麥的偉大,俾斯麥創建國家福利實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

李鴻章只看到克虜伯的大炮,卻沒有看到人民的動力。李鴻章永遠成不了俾斯麥。


非常道畢延河



1896年,清朝為了感謝法國、德國、俄國三國干涉還遼問題,擬派大臣出訪歐洲。由於俄國等列強指名要李鴻章出訪,因此,清朝最終詔令李鴻章為全權欽差大臣,出訪歐洲各國。

李鴻章先行訪問俄國,參加了俄國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與俄國簽訂密約,清朝和俄國結成盟國,借俄國之手遏制日本。與之交換的是,俄國從李鴻章手中索取了在東北的各種利益。

出訪俄國以後,李鴻章緊接著前往德國,並在德國受到了非常隆重的禮遇。德國皇帝、德國各重臣與商界,紛紛對李鴻章青睞有加。此外,李鴻章還前往漢堡拜訪了德國前首相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崛起的重要人物,有“鐵血總理”之稱。在俾斯麥的主導下,普魯士打敗了法國,並統一了德意志,使德國迅速崛起為歐洲強國。由於李鴻章與俾斯麥在經歷上有很多共同之處,再加上兩人都已耄耋之年,互有惺惺相惜之感,交談甚歡。

離開德國以後,李鴻章前往了荷蘭、比利時、法國三國。在法國,李鴻章與法國的談判中,被法國苛刻的條件要挾,不歡而散。

僅隨著,李鴻章由法國到達英國,同樣被英國的苛刻條件所勒索,談判破裂。旋即,李鴻章對英國各界進行了一番大考察。參觀了英國的議院、軍港和各類工廠,大為震驚。隨後,李鴻章離開英國,先後出訪美國、加拿大以後經日本返回天津。

李鴻章的出訪,是清朝第一次“世界訪問”,先後到訪了歐美8個國家,囊括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幾個國家。前後歷時190天,西方的強大程度,極大地觸動了李鴻章。

題主所問的李鴻章的“仰天長嘆”,應該不是在出訪德國以後,而是在訪問英國的時候。由於先後在法國、英國受到冷遇,李鴻章心態必然處於低潮。而在參觀了英國的艦隊以後,李鴻章被極大地震撼了,他嘆息他一手創建的北洋海軍,自以為強大,如今得以見到英國艦隊,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啊。此外,參觀完英國工廠以後,李鴻章由衷感嘆“天下不可端倪之物,盡在英倫。”

李鴻章所感觸的,不是歐洲的強大,而是相比之下,清朝已經孱弱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


蘇綻


作為一位頑強扛起晚清“洋務運動”大業,亦為一堆不平等條約“扛鍋”的近代“紅人”,晚清重臣李鴻章晚年一樁出名的風光大事,就是1896年出使歐美列國:從是年3月28日自上海出發起,73歲的李鴻章先赴俄國參加新沙皇的加冕典禮,而後又陸續訪問德法英美各國,幾乎把西方列強“串”了一遍。

特別在此行的重要一站:德國,對李鴻章的熱情接待,更到了極度認真細緻的程度:德國人提前通過各種渠道,獲知李鴻章的各種喜好,甚至連李鴻章喜歡抽的雪茄煙牌子與玩鳥的嗜好,都弄得一清二楚。然後一一週到安排。李鴻章的住處,也被安排到柏林最豪華的凱撒酒店,衣食住行“供張華美”。歐洲工業強國招待大清李中堂,那是真“給面兒”。

但在相關的史料裡,享盡禮遇的李鴻章,真實的心情卻沒想象中好,甚至還有“仰天長嘆”的形容。為何會這樣?就得先從他一次突然“失態”說起:閱兵秋操。

閱兵秋操,即1896年6月20日,李鴻章出席的檢閱德國皇家衛隊的儀式。這場隆重閱兵典禮上,李鴻章被安排坐在緊挨德皇威廉二世的“虎皮座”上,為讓李鴻章看得清楚,德皇還特意下令軍隊拉近表演距離,虎皮椅上的李鴻章,也把兇悍德軍各種嫻熟的戰術動作看了個滿眼,接著突然衝著德皇一句“失聲長嘆”:苟使臣有此軍十營,餘願足矣——中國如果有十營這樣的精兵,我這輩子值了!

以外交場合來說,李鴻章的這一通長嘆,著實有些失態。可眼前德國兵彪悍善戰的一幕,卻實實在在戳他的心窩子:李鴻章也是帶兵出身,心肝寶貝似的淮軍,放在之前的甲午戰場上,卻被日本人用刺刀活活攆過鴨綠江,一路給人當運輸大隊長。哪怕有眼前德軍一半的戰鬥力,《馬關條約》又怎會籤成這熊樣?瞧見“別人家的兵”,李鴻章又怎能不嘆?

其實,德國這一行,如此“刺激”到李鴻章的,當然不止幾個德國皇家衛兵。期間的李鴻章,不但成了第一個接受X光射線檢查的中國人,還參觀了德國各大軍工企業,哪怕時間有限,也要拼命把人家的生產管理看清楚。德國絕對的工業優勢,也被他看得清楚,聯想到彼時清王朝的慘淡現狀,又怎能不心中長嘆?

而他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拜會親手締造德國統一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常以“東方俾斯麥”自居的李鴻章,這次終於見到年長自己八歲的真俾斯麥。在俾斯麥的居所裡,兩位老人互相問候身體狀況,熟悉熱情得彷彿老友。甚至李鴻章還吐出了一句百感交集的心裡話:“僕於三十年來,務欲警醒敝國之人,俾克同於貴國,乃仍弱不可支,赧顏滋甚”——強國無望,我慚愧啊!

當然,好不容易見著一次俾斯麥,李鴻章不能只訴衷腸,也得討辦法——詢問中國自強的辦法。俾斯麥的回答,也十分簡單粗暴:“以練兵為立國之基”。而且不用多練,就練精兵,“一國之兵,不必逾五萬,特年必以少為貴,技擊必以精為貴”。有四五萬這樣的兵,中國就能強大了。

但對於大清當時來說,別說練四五萬,就算練一個營,那都是談何容易?何況,大清的毛病,又何止是練兵甚至軍工的事兒?俾斯麥的話擲地有聲,可對於李鴻章來說,那真是做不到啊!

比起這巨大的差距,同樣讓李鴻章嘆息的,應該還有談判桌上,“熱情”的德國人,露出的兇狠獠牙。

李鴻章在德國得到的熱情接待,常被近代史好些專家大書特書,用以形容這位“東方俾斯麥”強大的國際威望。但事實是,人家夾帶著私貨呢。比如李鴻章參觀德國軍工企業時,德國人眼巴巴盼著李鴻章多下些訂單,做成些大買賣。誰知李鴻章看了一圈,鏰子沒掏就飄然離開。好些德國人也就幡然變臉,甚至還在報紙上把李鴻章奚落一頓。

而且李鴻章此行,更重要的外交使命,就是要和德國達成一系列合作:此時大清剛被日本胖揍,也得到了德國“干涉還遼”的支持,急需發展和德國的關係。在李鴻章看來,比起英法列強來,德國是“德無所圖”的好夥伴,更該親近親近。可熱情招待李鴻章的德國人,到了談判桌上就胃口大開,不但一口拒絕了李鴻章調整關稅的正當要求,甚至還提出了在中國沿海“建海軍基地”的無理條件,結結實實給李鴻章一盆冷水。

當時的李鴻章,除了在談判桌上含糊其辭,用“將近一切力量將這個諒解達成”之類的言語拖延,又能怎麼辦呢?多年奔走洋務的他顯然已感受到,1896年,也是德國對外政策的分水嶺,兵強馬壯的他們,正加入到瘋搶殖民地的行列。繼日本之後,又一條新的惡狼正向中國撲來。

而李鴻章,就是知道,又能做什麼呢?唯一能做的,就是拖著老邁之軀,繼續“出訪”之路。接下來能做的,就是在幾年後的庚子國難裡,再度忍辱北上。辛丑條約的談判桌上,他面前磨刀霍霍的“列強”們,好些都是1896年時,曾熱情接待他的“熟人”。這,又會是什麼心情?

這一切,縱是李鴻章不嘆,多少後人看過,又是一聲嘆息: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那一代中國人的自強探索,那弱國無外交的憤懣,都在李鴻章“出洋”的鮮花掌聲背後,投下濃濃的陰影,一百多年後,依然值得已站起來的中國人,警鐘長鳴!

參考資料:《李傅相歷聘歐美記》、胡凱《十九世紀中國人眼中的德國形象》、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


我們愛歷史


李鴻章為什麼要仰天長嘆。因為這個時候,他才是真正的知道大清國和這些西方國家究竟有著多大的差距。

震撼

怎麼說呢?其實今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多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沒有實際的經歷過,所以當自己真正的面對的時候才知道有多麼的震撼。



比如當你第一次面對那些大型的機械設備的時候。一個簡簡單單的輪子就有你好幾個高。還有輪船,你才會發下原來世界上還有這麼大的發動機,而其實很多人對對發動機還停留在汽車的上面。


所以李鴻章也是這樣的。實際上他接觸到的已經是大清國最先進的東西了。包括戰艦,槍械等等。但是他還是被震撼了,可見當時大清國已經落後多少了。

強大的德國

當然,德國當時的強大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他們的鋼產量佔據了世界的四分之一,炮彈的產量,汽車等等,還有科技的發展,如何能讓李鴻章不感到震撼。李鴻章可以說這一次酸死真正的見識到了。


作為東方俾斯麥,李鴻章在國際上有著很高的名聲,所以這一次德國之行其實他們也是十分的重視還有歡迎的,甚至連一些核心的東西都給李鴻章看,他們還檢閱了德軍,再對比大清朝軍隊,其實想想也就知道。

李鴻章的這一次出行其實就像是一隻井底之蛙剛剛跳出來井裡面,這個時候他才知道世界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