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不僅搞外交,還打過3次惡仗,最後順手滅掉一國

眾所周知,在明朝的“靖難之役”中,朱棣最終進入南京篡位稱帝,史稱明成祖。但是此時,建文帝卻神秘失蹤了,所以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後依然十分不安,於是派遣鄭和以“下西洋”的名義暗中調查建文帝的下落。於是朱棣派遣鄭和數次下西洋,除了要為船隊配備必要的交易品之外,還配備了足夠數量的護航軍隊進行保護。

鄭和下西洋不僅搞外交,還打過3次惡仗,最後順手滅掉一國

因此我們就會發現,鄭和船隊的27000人之中,就有兩萬人是軍隊,這樣看起來,這隻艦隊看起來更像是出去打仗的。有些人就會覺得朱棣過於小心了,這隻艦隊真的需要這樣多的軍隊進行保護嗎?事實證明,朱棣的擔心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一路上,鄭和的船隊曾經打贏過3次大規模的戰役,並且還俘虜了海外的一位國王,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鄭和下西洋不僅搞外交,還打過3次惡仗,最後順手滅掉一國

實際上,第一場惡仗發生在鄭和的船隊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時候。此時,盤踞在當地的海盜陳祖義趁機對鄭和的船隊發起攻擊。結果,鄭和識破了陳祖義詐降的意圖,集中優勢火力將陳祖義的海盜船隊全部消滅,而陳祖義本人也被鄭和帶回北京凌遲處死。

鄭和下西洋不僅搞外交,還打過3次惡仗,最後順手滅掉一國

而第二場戰鬥發生在錫蘭國。鄭和本來打算去錫蘭(現今斯里蘭卡)國進行友好的訪問,誰知當地國王是個“笑面虎”,表面上對鄭和的船隊以及隨從熱情招待,但是暗地裡卻集結兵力,準備將鄭和的船隊全部扣押。面對這樣的陰謀,鄭和卻沒有慌亂,而是暗中派遣斥候調查清楚了錫蘭國的兵力佈置情況,最後一舉蕩平錫蘭國,就連國王也成為了鄭和的俘虜。

而最後一場戰鬥發生在蘇門答臘島。在當時,蘇門答臘的國王是一位沒有王室血統的漁夫,而此時前任國王的兒子蘇幹刺想要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力,於是想要邀請鄭和的船隊參加他的叛亂。在被鄭和嚴詞拒絕之後,蘇幹刺惱羞成怒,於是率領軍隊進攻鄭和的船隊,而結果也很明顯,鄭和立刻出兵剿滅了這股叛軍,並且將叛亂的王子蘇幹刺交給了當地國王進行發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