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大媽燒地鍋煉豬油,一斤豬板油煉七兩豬油,連油渣都是美味


金秋時節,在河南三門峽澠池縣段村鄉趙溝村,村民王金花正在自家院子裡煉豬油。王大媽家的農家樂開了有六七年了,有幾道傳統的鄉土菜在烹製的時候需要用到豬油,所以王大媽每隔一段時間,都要買些新鮮的豬板油拿回來煉成豬油。

豬油在河南也叫大油、葷油,曾經在農村的餐桌上非常流行,大約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後,就逐漸消失了,只有個別地區仍保留著吃豬油的習慣。據王大媽介紹,用豬油炒的菜特別香,另外吃紅薯面片的時候也特適合放這種油,如果不放味道就差別很大。

王大媽用來煉豬油的原料,是農村自家養的土豬,她說吃豬飼料長大的豬,一般是肉多油少,很少能長出來像這樣漂亮的豬油。在煉製豬油之前,王大媽在院子裡先用清水把豬油清洗乾淨。

成大塊的豬油,要先切成小塊,這是豬板油,還有一種附著在豬內臟上的油,像網子一樣,也叫“水油”,水油的含水量比板油大,通常價格也會便宜一些。

煉豬油在王大媽家的地鍋裡進行,她把木柴火生了起來,木柴先添後減,調整為小火,然後把切好的豬油放了進去,放的時候並沒有全部放完,原來這裡面還有一定的訣竅。

鮮豬油在鍋裡經過加熱,顏色漸漸變為黃褐色,油塊煎出的油變為液體,油塊逐漸縮小。王大媽拿勺子在鍋裡攪了攪,鍋裡發出滋滋啦啦的聲響,同時油香飄滿整個農家小院。煉油的過程中還要加入食鹽,這樣煉出來的豬油會比較耐放。

煉豬油的過程要持續一個多小時,鍋底下的火大小很重要,王大媽時不時地查看灶膛裡的火,一會兒添柴,一會兒去柴。灶臺上的豬油要分三次加入,也就是當鍋裡的油煉的差不多的時候,再把新鮮的豬油放進去,這樣降低了鍋裡的溫度,才能不浪費的煉出好豬油。


當鍋裡的油渣都逐漸縮小且變色的時候,王大媽把油鍋從灶臺上端了下來,放在院子裡冷卻。王大媽說以前的人們愛吃這剛出鍋的油渣,把油渣夾在同樣剛出鍋的熱饅頭裡,據說非常美味,可惜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再品嚐到那種味道。

在冷卻一個多小時之後,王大媽把油渣撈出,然後倒在這個搪瓷盆裡。這種黃色帶花紋的搪瓷盆,據說在全國各地盛豬油都用它,王大媽這個盆子破了個洞,她用麵糰補了一下,不耽誤盛豬油,因為再過幾個小時,這些液體的豬油就凝固了。

據王大媽介紹,一斤豬板油大概能煉出來六七兩豬油,剩下的豬油渣現在多用來炒菜,過去人們不捨得割肉,常常會把油渣剁碎包餃子或者包餃子。王大媽家開的是農家樂,很多人平常也吃不到豬油,偶爾品嚐到用豬油炒出來的菜餚,大家還是很喜歡。攝影記錄|張春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