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龟山遗址发现——潮汕历史可能改写

来源: 《特区晚报》 图源:网搜 侵删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学习、交流,非商业盈利用途。

龟山——澄海市广益街道北陇村西侧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岗。然而,她却隐藏着未可估量的份量,是潮汕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遗址,也是目前广东省境内所发现的汉代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她的发现,不仅填补潮汕文物研究的一项空白,而且丰富了潮汕历史文化。从某种意义说,潮汕历史应由此改写。近日,记者在当地有关人士的陪同下,探访了这处神秘的宝地,为读者揭开龟山真面目。

小山岗记载2000年前一段历史

龟山位于澄海市境内国道324线西侧3公里处,横跨北陇、官湖两村,北临韩江支流东溪,与对岸的历史文化村程洋岗相望。由于长年的采石开挖,原本呈龟形状的山岗只剩一角。龟山是平原中的孤峰,登上眺望,澄海城区及韩江尽收眼底。澄海市设立的"龟山西汉遗址"石碑立于山上。谁也想不到,这小山岗竟与2000年前的潮汕历史连在一起。

据介绍,汉代遗址文物就在此处发掘,泥土下面还藏有墙基。陪同人员用手掰开泥土表层,露出一个方形的柱基,该柱基为花岗岩石构成。他说,还有大规模的墙基藏于泥土下面。

遗址发现始于50多年前


澄海龟山遗址发现——潮汕历史可能改写

龟山汉代遗址最初的发现者是意大利传教士麦兆汉,他在粤东地区进行考古调查时,曾在此地发现和采集过遗物,并确认是一处汉代遗址。但此后数十年间,因无人问津而致湮没,直到1983年,澄海县文物普查队在该处采集到一批瓦片、砖及戳印方格纹的陶片等汉代遗物,龟山汉遗址才重新被发现,并引起省考古界的重视。

1988年1月和7月,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会同澄海博物馆先后两度对龟山遗址进行勘查和发掘,发现有绳纹瓦砾、铜五铢钱等汉代遗物,揭露房址1座,并探明南坡山腰平台保存有较大型的建筑基址。

澄海龟山遗址发现——潮汕历史可能改写

1992年10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汕头市文管会、澄海县博物馆联合对遗址进行大规模的正式发掘。发掘面积410平方米,清理房址3座,出土文物十分丰富。

出土文物揭示两汉社会生活

据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汕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澄海市博物馆编著的《澄海龟山汉代遗址》一书介绍,龟山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代建筑构件,如板瓦、筒瓦、圆瓦当、铺地砖、排水管、柱础石等。遗址面积估计达2万平方米,已清理了位于中心区的四座建筑基址及用石块垒砌的墙壁。其中一座建筑规模较大,有庭院踏步台阶、中央殿堂、两侧配房、门前走廊等布局,应是官衙一类的建筑物,或是高台榭建筑。同时,还出土了一批汉代生活器皿、生产工具和其它遗物。陶器有釜、鼎、壶、盆、碗等;铜器有鼎、镜、带钩、铜镞等;铁器有鼎等。考古专家根据龟山遗址的地层资料和出土遗物的资料分析,龟山遗址应属于三个文化期。第一文化年代为西汉前期后段,距今2000余年;第二期文化年代为西汉中后期;第三期文化年代为东汉时期。龟山遗址揭示了两汉时期基本上连续的历史年代标尺和比较全面的社会生活景象。

澄海龟山遗址发现——潮汕历史可能改写

遗址是中华民族大统一的见证

龟山汉代建筑遗址,是潮汕平原首次发现和确认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潮汕地区汉代的历史情况一直有许多疑点,但由于汉代物质文化遗存发现较少,研究工作进展缓慢。龟山汉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探讨潮汕历史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澄海龟山遗址发现——潮汕历史可能改写

专家考证,龟山遗址的板瓦、瓦当、墙砖等,都是潮汕平原年代最早的建筑构件。也是这一地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瓦房。这类建筑是仿自中原地区的高台榭建筑形式,是中原文化传入潮汕地区的反映。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陶器,反映潮汕地区制陶业在汉代已有较高水平,制作方法普遍使用手制和轮制加工。从工艺及其形状可以看出,这时期潮汕地区与广东其它地区已有密切关系。

澄海龟山遗址发现——潮汕历史可能改写

上述表明,龟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体现了汉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的交流、影响和融合,是中华民族大统一的象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