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由泳舒适区,沉迷于SPL会让游泳技术止步不前

走出自由泳舒适区,沉迷于SPL会让游泳技术止步不前

全浸游泳教学体系对于理解自由泳游进过程以及动作发力很有帮助,但是提高游泳速度并非它所擅长,虽然全浸游泳仍在不断地研究提高游泳速度的方法,然而由于过度专注于划距的提高,使得游泳速度很难得到提高,造成不少泳者在减少划次上孜孜以求,却忽视了真正提高游泳速度的练习。

无疑,全浸理论对于游泳入门和提高都很有益处,但这并不能成为守着全浸理论不能逾越的理由,其创始人特里先生提出理论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普通人学会游泳、享受游泳乐趣,特里先生本人对于提高游泳速度方面并未提出建设性的理论。

因此,当可以轻松连续游泳1个小时时,除了继续改善动作以外,应将游泳练习重点转移到提升速度上来,此时,应寻找全浸理论以外的方法。

走出自由泳舒适区,沉迷于SPL会让游泳技术止步不前

1、游泳速度是划距与划频的综合结果

在中长距离游泳中,省力高效是第一原则,这是全浸理论的优势,它更擅长于耐力提高,对于铁三选手提高游泳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其游泳速度对于传统短距离游泳来说,还是太慢了,这是完全不同的游泳策略和风格。

全浸理论下强调拉长划距,尽可能地减少划次,效率很不错,但这样的效率很容易产生为了效率而效率的问题。例如:以38秒,45次划水游完50米,与以33秒,50次划水游完50米,哪个效率更高?如果以划距论,当然是划次少的效率高,但若以时间论,后者的效率更高。

因此,对于效率的不同理解会影响到游泳策略的选择,对于游者来说,如何有划距与划频之次取得平衡,以得到最优的速度才是最有效率的选择,换言之,单纯追求SPL并不可取。

走出自由泳舒适区,沉迷于SPL会让游泳技术止步不前

2、提高SPM才是游泳速度提升的方向

​以身体运动能力下降曲线为参考,在一定的时间内游得最远?还是在一定距离内游得最快?这两个问题看起来是同一个问题,其实代表着不同的练习方向。有的泳者从全浸游泳技术转换到SwimSmooth技术后,游完100米的时间缩短了7-8秒,这是非常显著的提高。

当通过全浸理论对游泳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游到一定水平,可能会在游泳速度提高方面遇到瓶颈,排除动作的因素,这时就面临着练习方向的选择,然而,无论哪种练习方向,都应以提高SPM(每分钟划水数)指标为目标,而非躺在SPL(每趟划水数)指标上自信满满难以提高。

走出自由泳舒适区,沉迷于SPL会让游泳技术止步不前

3、如何才能游得更快一些

如果游泳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姿态,划水动作、打腿动作、身体侧转等各方面都没有明显的问题,那么游泳速度的提升就进入了高级阶段。

接下来,如何避免过度滑行?如何减少头部转动幅度?如何减少动作之间的间隙?如何消除游泳动力之间的空档?诸如这些问题需要逐一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游泳速度的必由之路。

简单来说,就是寻找增加划次与损失划距之间的平衡,在一定距离上得到最快的速度,完全取决于找到划次与划距的最优组合,这才是游泳技术努力的方向。

就像一个人跑步时,短跑运动员的步幅会明显小于长跑运动员,但步频肯定要大大高于长跑运动员,而当距离不长不短时,步幅与步频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也会处于长跑与短跑的步幅、步频之间。

走出自由泳舒适区,沉迷于SPL会让游泳技术止步不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