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公子”的風雨人生路

民國初年,京津滬的上層社會把當時四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豪門子弟稱為“四大公子”,此即後世所說的“民國四公子”。他們分別是末代皇帝溥儀的族兄溥侗、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河南都督張鎮芳之子張伯駒、奉系軍閥 張作霖之子張學良。他們均出身豪門世家,但結局命運卻迥然不同,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走過了各自的風雨人生路。

紅豆館主溥侗

溥侗是清末赫赫有名的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奕欣的孫子,字厚齋,號西園,別署紅豆館主,生於光緒三年(1877年),因排行老五,故人稱“侗五爺”。溥侗自小酷愛崑曲和京劇,由於他文化素養深厚,且通曉詞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學,又兼見多識廣博採眾長,故對所演劇目的故事情節、人物身份及規定情景都有深刻的領悟,對各種不同的角色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現。溥侗曾一人在京劇《群英會》中飾演周瑜、魯肅、蔣幹、曹操、黃蓋五個角色,且都技藝精妙出神入化,在當時曾引起轟動。

由於溥侗博學多才,藝兼文武,昆亂兼擅,所以在梨園行裡一提起“侗五爺”來無人不服,前來拜師學藝者更是不計其數,據說當時的名角言菊朋、李萬春等人都曾以師事之。1930年清華大學聘請他到校擔任曲學導師,與此同時他還在北京女子文理學院、北京藝術學院等處教授崑曲,為我國培養了許多高素質的藝術人才。對於溥侗在崑曲、京劇藝術上的突出貢獻,著名劇作家、程硯秋之師羅癭公在其《菊部叢談》中給予了高度評價:“厚齋色色精到,音樂之外,詞翰、繪事、鑑賞,無不精能。兼蓋有唐莊宗、李後主之長,又非其他天潢所能企及耳。”

1950年6月,溥侗在上海病故,享年73歲。他的生前弟子、曲界好友及文藝界人士百餘人參加了追悼會。溥侗的忘年之交、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聞訊冒雨趕來弔唁,此時棺槨已上蓋,經梅蘭芳的懇切請求,其家人開棺這讓兩位老友見了最後一面。根據溥侗的遺囑,他的後人將他葬在了崑曲的發源地——蘇州靈巖山,一代戲曲奇才與他衷愛的戲曲藝術長眠在了一處。

風流才子袁克文

袁克文字豹岑,號寒雲,1890年7月生於朝鮮漢城,其母是朝鮮貴族之女,因袁世凱長妾沈氏無出,袁克文剛一出生便被沈氏抱養。袁克文自幼聰慧異常,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金石書畫,詩文戲藝,無所不通,袁世凱後期的私人文稿大多出自他手,是袁氏諸子中不同凡響的一位,深得袁世凱的寵愛。袁克文也頗為自負,常常自比為三國曹子建,引起了其兄袁克定的妒忌。與父親不同,袁克文無意於政治權位,1915年袁氏稱帝時,他與父兄意見相左,他的一首反對帝制的詩在當時曾傳誦一時:“隙駒留身爭一瞬,恐聲催夢欲三更。絕嶺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高層。”

1916年袁世凱死後,袁家樹倒猢猻散,袁克文便來往於京津滬等地,從事收藏、書畫、填詞、作詩、撰文、唱曲等風流名士的活動。1920年代,袁克文在京滬一些報紙、雜誌上發表了《辛丙秘苑》、《新華秘記》、《洹上私乘》、《三十年聞見行錄》等筆記,比較全面地記錄了袁氏家族的歷史演變,以及袁世凱稱帝前後的種種內幕;他還寫過一些文言、白話小說,只可惜大多已經失傳了。

袁克文在上海曾加入過青幫,並且還排在輩分極高的“大”字輩,當時在滬上稱霸一方的黃金榮、張嘯林才是比袁矮一輩的“通”字輩,而杜月笙則是徒孫輩的“悟”字輩,所以人們都稱袁是“小老大”。其實袁克文本質上還是一介文人,有人曾用六個字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貴公子,純文人”,這個評價可謂一語中的。

1931年農曆正月,袁克文在天津患猩紅熱去世。其實此病在當時也不是絕症,但天生好動的袁克文在家呆不住,病未痊癒就外出吃花酒,以致突然病發而不治。一生揮金如土的袁二公子身後只留下了20元錢的遺產,後事還是“幫”裡的徒子徒孫湊錢幫他辦的。出殯時,和尚、道士、尼姑、喇嘛都來送葬,甚至一些妓女也紮了白頭繩來哭奠,風流才子袁二爺的後事成為當時天津衛的一大景觀。

文化奇人張伯駒

張伯駒生於1897年,原名家騏,字叢碧,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系張錦芳之子,後過繼給伯父、民初曾任河南都督的張鎮芳。張伯駒天資聰穎,7歲入私塾,9歲能詩文,素有“神童”的美譽。他1916年入袁世凱的混成模範團騎兵科學習,畢業後先後投身軍界和金融界,但擔任的都是名譽性職務,他一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在詩詞楹聯、琴棋書畫、戲曲研究、文物鑑賞等方面成績卓著,舊小說裡常用“詩詞歌賦,無所不曉,琴棋書畫,無所不通”來形容才子,而張伯駒就是這樣一個集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

“民國四公子”的風雨人生路

張伯駒

伯駒先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收藏大家,他積極徵購古代文物字畫,使流落於社會的許多優秀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他的藏品多為世所罕見之物,那是他用大洋、金條、首飾乃至房產換來的。1956年,他與夫人潘素女士將其一生收藏的西晉陸機《平復帖》卷,隋展子虔《遊春圖》,唐李白《上陽臺帖》,杜牧《贈張好好詩》卷,宋范仲淹《道服贊》卷,黃庭堅《諸上座帖》等價值連城的珍貴書畫無償捐獻給國家。

“民國四公子”的風雨人生路

張伯駒與妻子潘素

張伯駒先生1947年6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民革,曾任第一界北京市政協委員。從1962年起擔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第一副館長,“文革”中遭到迫害和誣陷,周恩來總理得悉後,指示有關部門聘任他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晚年張伯駒還擔任過中國書協名譽理事、北京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民盟中央文教委員等許多社會職務,於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

百年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長子,字漢卿,號毅庵,1901年6月3日生於今遼寧省臺安縣桑樹林子鄉。1906年張學良師從遼西名儒崔駿聲受教,1916年從奉天督軍署英文科科長徐啟東學習英語,並經常參加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的活動,結識了一批外國朋友,同年春,與於風至結婚。1919年3月,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學習,第二年畢業後任東北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正式步入了軍界。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發生後,張學良繼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同年12月,張學良宣佈東三省及熱河省易幟,任東北邊防司令長官、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張奉命要求部下對日本關東軍的進攻不要進行抵抗,從而落下了“不抵抗將軍”的罵名。1935年,張學良赴西北就任剿匪副總司令,主持對紅軍軍事,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懂得政策產生了懷疑。1936年4月,張與周恩來在膚施會談,與中共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後在多次勸蔣聯共抗日未果的情況下,與西安綏署主任、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隨後張送蔣回南京,遭蔣長期軟禁,先後囚於浙、贛、湘、黔、臺等地。

“民國四公子”的風雨人生路

晚年張學良與家人

去臺後張學良皈依了基督教,依照一夫一妻的教規,他與原配夫人於風至離婚,和陪伴自己幾十年的趙四小姐終成姻緣。1964年7月4日,64歲的張學良身穿嶄新的西服,繫著淺灰色的領帶,與身穿合體旗袍,佩帶水晶項鍊的趙一荻女士攜手走進了教堂。臺灣的許多報紙以“少帥趙四,正式結婚;紅粉知己,白首締盟”為題對此事作了報道。

1994年4月,美國移民局正式核發“綠卡”給張學良夫婦,他們決定在風光秀麗的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安度晚年。2001年10月15日,百年少帥張學良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他與先他一年而去的趙四小姐合葬在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坪上,墓碑上用希伯來文寫著“以馬內利”幾個字,意即“上帝與我們同在”,表達了兩位曾患難與共的逝者相互和永遠的祝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