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馮子材——晚清擊敗西方列強第一人(2)

中法戰爭的陸上戰場主要是在越南北部。

觀音橋事件後,面對法方蠻橫索賠和咄咄逼人的架勢,一向軟塌塌的清廷也終於強硬了一回,於1884年8月23日下旨開戰,令清軍沿中越邊境分東、西兩個方向進攻,收復越北地區。

西線清軍以雲南軍隊為主力,雲貴總督岑毓英為統帥,打到宣光城下,與法軍進行慘烈的攻防戰。東線清軍以廣西軍隊為主力,超越原防禦陣地主動出擊。馮子材參加的,便是東線清軍。

派系林立

東線清軍的統帥,是李鴻章淮系的核心成員之一,新任廣西巡撫潘鼎新。他麾下的鼎軍,是淮軍絕對主力,戰鬥力僅次於劉銘傳的銘軍。

不像湘軍基本是“士人領山農”,淮軍將領中讀書人不多,帶頭老大李鴻章學歷最高,是二甲第十三名進士,還有門生兼親家劉秉璋是進士。

“老炮”馮子材——晚清擊敗西方列強第一人(2)

主要將領中,只有潘鼎新是個舉人,其他如程學啟是太平軍的降將,劉銘傳是鹽販子出身,吳長慶出身行伍,張樹聲、張樹珊以及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則基本上都是地頭蛇一類的人物,靠辦團練起家。

如此一來,舉人出身的潘鼎新就顯得比較突出,當年為報殺父之仇,與太平軍血戰三河鎮,“克之,負父骸歸”。連曾國藩也“聞而壯之”。隨後他追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和捻軍,出謀劃策,攻城拔寨,很受李鴻章的信任和賞識。

潘鼎新年少成名,未免心高氣傲,他與劉銘傳交好,個性也像劉銘傳一樣桀驁不馴。後來遷為雲南巡撫時,與湘系重臣、雲貴總督劉長佑鬧翻,被迫辭職。之後蹉跎官場五年之久,無所作為。

在李鴻章舉薦下,潘鼎新到廣西接替兵敗被問罪的徐延旭,本應跟頂頭上司、兩廣總督張之洞搞好關係,但卻向李鴻章早請示晚彙報,通電頻繁,搞得張之洞大為不滿,專門派人去盯著,伺機向朝廷打他的小報告。

潘鼎新率領的這支東線清軍,組成之複雜,簡直是晚清派系大全。共有原福建布政使王德榜、廣西關外軍務幫辦蘇元春兩大部;及雲貴增援的雲南提督楊玉科、貴州提督蔣宗漢部,廣東記名提督方友升部、湖北道魏綱部;以上共6萬餘人;另在桂越邊境後方的,就是馮子材、廣西右江鎮總兵王孝祺所部萃軍、淮軍1.3萬人。

總體來看,這支部隊派系林立,淮軍、楚軍、湘軍、桂軍、滇軍、粵軍,應有盡有,裝備也參次不齊,淮軍最好,楚軍最差。

潘鼎新之前雖率這支軍隊在觀音橋一戰中小勝法軍,但實屬僥倖。他容易拘於派系之爭,胸襟不夠開闊,這就為後來大戰中調度不靈,受挫失地打下了伏筆。

自太平軍興起後,清廷形成一個惡瘤,中樞只負責滿蒙八旗軍隊之軍餉,漢軍軍餉由部隊長官和各省督撫自籌,除非有重大戰事,欽命中樞財政撥款,但只補貼購買軍火、糧食的開支,各部隊軍餉仍各自籌,因此各軍將領只對給自己發餉的人負責,甚至只效忠於個人。

這一惡瘤的形成,只因太平軍、捻軍幾乎將八旗綠營軍隊消滅殆盡,後來鎮壓太平軍、捻軍,完全靠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李鴻章這些地方大員自己招募湘勇、楚勇、淮勇,克成大功。

“老炮”馮子材——晚清擊敗西方列強第一人(2)

由於清朝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江浙,而江浙掌握在太平軍手中,北京無力應付軍隊開支,因此鼓勵地方自行建軍剿匪,軍餉自籌。湘軍、淮軍後來幾經裁撤,演變為北洋軍閥,清亡後的軍閥割據也源於此。

募集萃軍

鮮為人知的是,李鴻章成立淮軍還與馮子材有一段因緣。當年太平軍威逼上海,曾國藩委任李鴻章募集淮軍前往救援,進而控制這一富庶軍餉來源地。

不料江寧將軍都興阿卻橫插一槓子,上奏朝廷要派守鎮江的馮子材去支援上海,幸好曾國藩急令李鴻章儘快開拔,這才有李鴻章率淮軍在上海打出名頭的後話,淮系從此興起,而馮子材則被壓了二十多年。

現在,受張之洞所託,馮子材也要在欽州募集自己的武裝——他號萃亭,因此稱為萃軍。馮子材用幾名昔日的得力部屬去挑選各營的管帶哨長,標準有兩條:官卑職小,年富力強。他認為,只有官小才會升官心切,只有捨命殺敵才能脫穎而出,年富力強者才會膽氣雄壯,勇往直前。

確定了這些骨幹,就到欽州屬下各縣鄉樹旗招兵,旗子上寫著幾個大字“國家有難,應募者速來”,發動兄弟、叔侄、親戚、鄉鄰投軍。馮子材在當地素有威望,僅用15天時間,就募集萃軍10營,後來又擴充了8營,全是家鄉子弟,士氣高昂。

萃軍向前線開拔時,行軍紮營嚴禁擾民,發佈告示稱:攔路搶劫者斬,強姦婦女者斬,偷牛偷豬者斬,拐帶人口者斬。在晚清隨處可見的軍紀敗壞、亦兵亦匪的局面下,算是一股紀律嚴明、令行禁止的清流了。


“老炮”馮子材——晚清擊敗西方列強第一人(2)

由於事起倉促,張之洞答應給萃軍的軍火沒能按時送到,馮子材只好截留廣東撥給劉永福的後門槍2000支、士乃得槍1000支中的一部分,還有一兩千支抬槍等舊式槍械,勉強達到了“有槍無炮”的標準。

槍不夠,刀來湊。馮子材考慮到法軍火器強大,唯一的獲勝機會只能靠短兵相接,於是拿出自己的養廉銀僱傭鐵匠採集上好的鐵礦,打造出鋒利的大刀800把,挑選出精銳士兵苦練白刃戰。

“老炮”馮子材——晚清擊敗西方列強第一人(2)

沒有炮,就用土法制雷。馮子材造了很多陶土瓦罐,裡面裝滿火藥,外面穿孔,插上香炭作為引信,頂有雙環,以便穿上繩子攜帶,在戰場上使用時點燃引信投擲,很有點現代“手雷”的意思,取名為“先鋒煲”。

難兄難弟

馮子材萃軍的裝備,當時還不算是最差的。另一支來援的楚軍,更是裝備低劣,只有一些土的掉渣的抬槍、抬炮和過時的劈山炮。這支楚軍的首領是左宗棠保舉的王德榜。

王德榜是湘軍宿將,當年在曾國藩麾下鎮壓太平軍,後隨左宗棠入甘肅掃平“回亂”、收復新疆,立下不少戰功。中法戰爭爆發後,左宗棠命他回家鄉湖南江華、零陵一帶招募8營新兵,加緊整訓,稱為“定邊軍”,也稱楚軍。因為軍旗上繡虎,王德榜被當地人稱為“王老虎”。

清軍北寧之敗時,王德榜的楚軍固守諒山,後退入廣西。邊關一帶有煙瘴,每天清晨都有放哨的士兵在夜裡死去,全軍因水土不服和瘴氣,幾乎病亡一半。這些士兵的屍體埋在龍州河邊,幾十年來每逢春水一漲,就衝出一層層的白骨。

“老炮”馮子材——晚清擊敗西方列強第一人(2)

出師未捷,先損一半。王德榜只好駐龍州整補,派人回湖南又募集了2000多楚勇,湊成10營兵力。現在又率部二度出關。

左宗棠對這位老部下極為賞識,一開始推薦他擔任廣西軍務幫辦。不料朝廷並不買功勳老臣的面子,把這個重要位子給了淮軍蘇元春。

左宗棠集團雖然名將輩出,但一向官運不濟,少有像老湘系、淮系那樣成為封疆大吏,大約是這些將領太能打仗,經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往往英年早逝,如劉松山就在金積堡平亂中戰死。另外左宗棠在官場人緣不佳,尤其是與手握重權的李鴻章不睦,也連累了他的老部下再進一步。

王德榜是左宗棠麾下的悍將,馮子材是自帶體系的老將,這支隊伍不好帶。如何指揮這些老將悍將,李鴻章的淮系大將潘鼎新有自己的小算盤。對馮子材來說,他根本不想理會那些烏七八糟的派系鬥爭,只想轟轟烈烈地跟法國人幹一仗。

可是,當馮子材趕到前線時,諒山之戰已經以清軍慘敗結束,法軍兵臨鎮南關下。他還未發一槍,麻煩就自己找上了門。(待續)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