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冯子材——晚清击败西方列强第一人(2)

中法战争的陆上战场主要是在越南北部。

观音桥事件后,面对法方蛮横索赔和咄咄逼人的架势,一向软塌塌的清廷也终于强硬了一回,于1884年8月23日下旨开战,令清军沿中越边境分东、西两个方向进攻,收复越北地区。

西线清军以云南军队为主力,云贵总督岑毓英为统帅,打到宣光城下,与法军进行惨烈的攻防战。东线清军以广西军队为主力,超越原防御阵地主动出击。冯子材参加的,便是东线清军。

派系林立

东线清军的统帅,是李鸿章淮系的核心成员之一,新任广西巡抚潘鼎新。他麾下的鼎军,是淮军绝对主力,战斗力仅次于刘铭传的铭军。

不像湘军基本是“士人领山农”,淮军将领中读书人不多,带头老大李鸿章学历最高,是二甲第十三名进士,还有门生兼亲家刘秉璋是进士。

“老炮”冯子材——晚清击败西方列强第一人(2)

主要将领中,只有潘鼎新是个举人,其他如程学启是太平军的降将,刘铭传是盐贩子出身,吴长庆出身行伍,张树声、张树珊以及周盛波、周盛传兄弟则基本上都是地头蛇一类的人物,靠办团练起家。

如此一来,举人出身的潘鼎新就显得比较突出,当年为报杀父之仇,与太平军血战三河镇,“克之,负父骸归”。连曾国藩也“闻而壮之”。随后他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出谋划策,攻城拔寨,很受李鸿章的信任和赏识。

潘鼎新年少成名,未免心高气傲,他与刘铭传交好,个性也像刘铭传一样桀骜不驯。后来迁为云南巡抚时,与湘系重臣、云贵总督刘长佑闹翻,被迫辞职。之后蹉跎官场五年之久,无所作为。

在李鸿章举荐下,潘鼎新到广西接替兵败被问罪的徐延旭,本应跟顶头上司、两广总督张之洞搞好关系,但却向李鸿章早请示晚汇报,通电频繁,搞得张之洞大为不满,专门派人去盯着,伺机向朝廷打他的小报告。

潘鼎新率领的这支东线清军,组成之复杂,简直是晚清派系大全。共有原福建布政使王德榜、广西关外军务帮办苏元春两大部;及云贵增援的云南提督杨玉科、贵州提督蒋宗汉部,广东记名提督方友升部、湖北道魏纲部;以上共6万余人;另在桂越边境后方的,就是冯子材、广西右江镇总兵王孝祺所部萃军、淮军1.3万人。

总体来看,这支部队派系林立,淮军、楚军、湘军、桂军、滇军、粤军,应有尽有,装备也参次不齐,淮军最好,楚军最差。

潘鼎新之前虽率这支军队在观音桥一战中小胜法军,但实属侥幸。他容易拘于派系之争,胸襟不够开阔,这就为后来大战中调度不灵,受挫失地打下了伏笔。

自太平军兴起后,清廷形成一个恶瘤,中枢只负责满蒙八旗军队之军饷,汉军军饷由部队长官和各省督抚自筹,除非有重大战事,钦命中枢财政拨款,但只补贴购买军火、粮食的开支,各部队军饷仍各自筹,因此各军将领只对给自己发饷的人负责,甚至只效忠于个人。

这一恶瘤的形成,只因太平军、捻军几乎将八旗绿营军队消灭殆尽,后来镇压太平军、捻军,完全靠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这些地方大员自己招募湘勇、楚勇、淮勇,克成大功。

“老炮”冯子材——晚清击败西方列强第一人(2)

由于清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江浙,而江浙掌握在太平军手中,北京无力应付军队开支,因此鼓励地方自行建军剿匪,军饷自筹。湘军、淮军后来几经裁撤,演变为北洋军阀,清亡后的军阀割据也源于此。

募集萃军

鲜为人知的是,李鸿章成立淮军还与冯子材有一段因缘。当年太平军威逼上海,曾国藩委任李鸿章募集淮军前往救援,进而控制这一富庶军饷来源地。

不料江宁将军都兴阿却横插一杠子,上奏朝廷要派守镇江的冯子材去支援上海,幸好曾国藩急令李鸿章尽快开拔,这才有李鸿章率淮军在上海打出名头的后话,淮系从此兴起,而冯子材则被压了二十多年。

现在,受张之洞所托,冯子材也要在钦州募集自己的武装——他号萃亭,因此称为萃军。冯子材用几名昔日的得力部属去挑选各营的管带哨长,标准有两条:官卑职小,年富力强。他认为,只有官小才会升官心切,只有舍命杀敌才能脱颖而出,年富力强者才会胆气雄壮,勇往直前。

确定了这些骨干,就到钦州属下各县乡树旗招兵,旗子上写着几个大字“国家有难,应募者速来”,发动兄弟、叔侄、亲戚、乡邻投军。冯子材在当地素有威望,仅用15天时间,就募集萃军10营,后来又扩充了8营,全是家乡子弟,士气高昂。

萃军向前线开拔时,行军扎营严禁扰民,发布告示称:拦路抢劫者斩,强奸妇女者斩,偷牛偷猪者斩,拐带人口者斩。在晚清随处可见的军纪败坏、亦兵亦匪的局面下,算是一股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清流了。


“老炮”冯子材——晚清击败西方列强第一人(2)

由于事起仓促,张之洞答应给萃军的军火没能按时送到,冯子材只好截留广东拨给刘永福的后门枪2000支、士乃得枪1000支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两千支抬枪等旧式枪械,勉强达到了“有枪无炮”的标准。

枪不够,刀来凑。冯子材考虑到法军火器强大,唯一的获胜机会只能靠短兵相接,于是拿出自己的养廉银雇佣铁匠采集上好的铁矿,打造出锋利的大刀800把,挑选出精锐士兵苦练白刃战。

“老炮”冯子材——晚清击败西方列强第一人(2)

没有炮,就用土法制雷。冯子材造了很多陶土瓦罐,里面装满火药,外面穿孔,插上香炭作为引信,顶有双环,以便穿上绳子携带,在战场上使用时点燃引信投掷,很有点现代“手雷”的意思,取名为“先锋煲”。

难兄难弟

冯子材萃军的装备,当时还不算是最差的。另一支来援的楚军,更是装备低劣,只有一些土的掉渣的抬枪、抬炮和过时的劈山炮。这支楚军的首领是左宗棠保举的王德榜。

王德榜是湘军宿将,当年在曾国藩麾下镇压太平军,后随左宗棠入甘肃扫平“回乱”、收复新疆,立下不少战功。中法战争爆发后,左宗棠命他回家乡湖南江华、零陵一带招募8营新兵,加紧整训,称为“定边军”,也称楚军。因为军旗上绣虎,王德榜被当地人称为“王老虎”。

清军北宁之败时,王德榜的楚军固守谅山,后退入广西。边关一带有烟瘴,每天清晨都有放哨的士兵在夜里死去,全军因水土不服和瘴气,几乎病亡一半。这些士兵的尸体埋在龙州河边,几十年来每逢春水一涨,就冲出一层层的白骨。

“老炮”冯子材——晚清击败西方列强第一人(2)

出师未捷,先损一半。王德榜只好驻龙州整补,派人回湖南又募集了2000多楚勇,凑成10营兵力。现在又率部二度出关。

左宗棠对这位老部下极为赏识,一开始推荐他担任广西军务帮办。不料朝廷并不买功勋老臣的面子,把这个重要位子给了淮军苏元春。

左宗棠集团虽然名将辈出,但一向官运不济,少有像老湘系、淮系那样成为封疆大吏,大约是这些将领太能打仗,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往往英年早逝,如刘松山就在金积堡平乱中战死。另外左宗棠在官场人缘不佳,尤其是与手握重权的李鸿章不睦,也连累了他的老部下再进一步。

王德榜是左宗棠麾下的悍将,冯子材是自带体系的老将,这支队伍不好带。如何指挥这些老将悍将,李鸿章的淮系大将潘鼎新有自己的小算盘。对冯子材来说,他根本不想理会那些乌七八糟的派系斗争,只想轰轰烈烈地跟法国人干一仗。

可是,当冯子材赶到前线时,谅山之战已经以清军惨败结束,法军兵临镇南关下。他还未发一枪,麻烦就自己找上了门。(待续)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