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在彭镇柑梓社区

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铺展了

乡村生活新画卷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但是各位双粉儿

你们知道吗

曾经的柑梓乡是一个有18村的乡镇

它因紧邻的区县很多

成为了繁华农业交易地

春台会也因此应运而生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鲜为人知的是

创槐轩学派的“川西夫子”刘沅

就是土生土长的柑梓人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还有消失的古建筑黄金殿和寺庙

以及观音阁四合院等

这些都成为柑梓社区居民的记忆

……

彭镇柑梓社区是由原来的柑梓村及狮子村合并组成。与温江、崇州、新津等紧邻。这里绿荫成行、碧波荡漾的杨柳河穿辖区而过,四周干、支线道路多条,成温邛快速通道、成蒲高铁穿梭于社区而过,便利的交通为柑梓社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为居民更快地奔“小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志书上的柑梓盛景

双流地方文史专家陈伟芳说,彭镇现在的木樨、羊坪、福田社区都属于过去的柑梓乡,包括合并给福田社区的嘉兴村都有历史典故的,嘉兴村的由来是一位叫杜嘉兴的烈士。那时候,四川地区作为大后方,不仅需要向前方供应巨量兵员、粮食等以支持长期作战。杜嘉兴在1950年在执行征粮任务时,途经嘉兴村时(今福田社区)被土匪溺死于河中。为铭记烈士,经乡当地农民代表提议、乡政府批准,把烈土殉难的地方命名为嘉兴村。

据《双流县志》记载:柑梓乡有个很出名的覃家庙,它始建于明朝,庙内有三重大殿,头殿供奉土地,二殿供奉秦广楚江二位阎罗,三殿供大佛、观音。寺里有一棵十人合抱大小的柏树,周边树根盘绕。很多当地人崇拜大柏树,因而以“树”起头取名,为树根、树生等。60年代,覃家庙因破四旧而拆除,柏树被砍。适时,砍柏树时也流传有一传说:村民砍树时,被树下鸡窝里的鸡把脚啄伤,村民将鸡打死后,鸡变为金元宝,于是村民便将这些金元宝用于治脚伤,当将元宝用尽后 伤也得以痊愈。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除此之外,柑梓乡还有“观音阁”的川西古建筑四合院,那时大殿供奉千手观音,两边是附殿,两侧有厢房和龙王庙,用来祈雨。那时候,庙里面还有一个三目殿。后来,龙王庙被拆除,改建成为龙王庙中学,之后乡村合并把学校搬到柑梓成为柑梓中学。龙王庙有两棵皂角树,里面有个字库塔,又名“字库”或“借字宫”,龙王庙拆后被政府征用为中学、四新会议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

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字库塔的由来是受我国传统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观念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习俗。过去,读书人废弃的字纸是不能随意丢弃,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收集起来, 放到个地方集中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并且建有专门的场所和设施。过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还组织有“惜字会”,除了自愿外,人们义务上街收集字纸,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庙宫观出资雇专人收集。书籍在其古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有用过的经史子集,磨损残破之后,是不得随意丢弃的,要先将其供奉在字库塔内,然后择良辰吉日行礼祭奠之后,再点火焚化。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除了“观音阁”,柑梓乡有木樨寺。木樨寺有三个大殿,一殿供奉如来大佛、 二殿供奉四大天王、三殿供奉小菩萨。每个月农历的初一、十五,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来寺庙的人很多,香火很旺,寺庙旁有一条街, 是各种集市,卖各种商品,包括玉米、地瓜、芋子、甘蔗、生姜、红苕、白苕、二荆条、牛肉、猪肉交易十分热闹,足以令人遐想往昔的柑梓乡之繁华昌盛。70年代初,木樨寺被政府征用为柑梓的大礼堂,到90年代木樨寺修建成为现代化的饲料厂。

繁华的春台会

春台会是柑梓当地一个极富民间特色的活动。柑梓社区党支书文德强介绍,柑梓的这个春台会,现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起初它是一种农耕生产的一种交流会,交流农业生产资料,补充生活必需品。通过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个民俗。

“每年的春台会的规模都很大,来这儿经营的商家有上千家,加上小商小贩,参与春台会的人数都接近三万。同时,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商品贸易,还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和招聘信息。”文德强说,文艺节目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给居民带了就业信息。“我们将把这个春台会一直都办下去,办成惠及民生的活动。”

“春台会”是提醒农户们,春天来临,该购买农具,开始一年的耕作了。于是,在过去的柑梓乡, “春台会”是全年最盛大的集市,各种各种的商品琳琅满目。有地道的美食,鲜花,日常用品,农具,还有各种游乐设施。还有有表演队伍,舞龙舞狮,敲锣鼓,划旱船。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春台会’始于清代,在1950年消失,后来我当了村支部书记,又把它恢复了。”85岁的谢正昌说,1992年,他为了把当地村民的农业生产物资和农业生产用具卖出去,自己出资走周边十多个区(市)县去宣传,目的是让他们记住这个地方,“我们村支部几个人跑了一周,在‘春台会’到来的头天晚上我都很紧张,担忧没有人来参加,结果每天出乎了我的意外,一下就来了3万多人,把整个柑梓乡挤满了。”

直到现在,“春台会”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与过去春台会的农业交易想比,取而代之的是服装店、首饰店、玩具店等上千个摊位,吸引一大批居民的眼球。“这里的商品不仅多,而且也不贵,很合游客和村民购买的实际。”每年都要到春台会上淘宝的居民马玉如说,她除了给自己买几件衣服外,还给家里的老人添了衣服和鞋子。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春台会买东西是一个理由,在春台会看好戏是一个最好的借口。那时候,春台会东头是一些马戏团、大西北怪物园、碰碰车等游乐场所,深受小朋友的欢迎。”76岁的胡婆婆说,那时候,双流县城的游乐场比较贵,平时基本不带孩子去耍,但春台会这里就比较便宜,5毛钱就可耍一次,还可以看马戏团和狮子队表演。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除了好耍的,现场还有好看的。在春台会的中心,附近的居民都围坐在一起观看精彩的文艺节目。有欢快的舞蹈、有惊险的杂技、还有让人看不透的魔术表演。尤其是狮子队的出场,更是引来居民阵阵尖叫声。

槐轩文化发源地

“说起槐轩文化,很多人都知道是彭镇的羊坪村,但及少人知道,槐轩文化发源地实际是在柑梓社区。”陈伟芳说,因为羊坪村过去属于柑梓乡,后来才划给了彭镇。1958年9月,彭镇、柑梓、擦耳、红石四个乡合并为东风人民公社。

刘沅一生讲学,有教无类。教学的内容除了经史书籍,还有静心养性的“坐功”。教学之中,刘沅的教学方式也非常特别。平时,他让大家自学,产生的疑问,则定期进行会讲解答。正因为如此,刘沅的教学成绩十分显著。据《清史稿 刘沅传》记载:“著弟子籍者前后数千人,成进士登贤书(即中举人)者百余人,明经贡士三百余人,薰沐善良得为孝子悌弟,贤名播乡闾者,指不胜屈。”通过数十年的讲学,刘沅门生弟子遍布天下,世称“槐轩学派”。

刘沅是近代中国开端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是传统文化形态转换之交时代的启蒙思潮先驱;是开近代私儒新格局的教育家。他提出“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而“天下为一家”正体现出对世界和合的认识,“中国为一人”则指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对文化中国大一统意识的高度凝练,指的是对文化中国命运共同体,一个中国的身份认同。

在后人教育方面,“刘门”也有独特之处,先后有《豫诚堂家训》和《蒙训》问世。其句云“人生如梦,修善修福方长”,“喜欢势利,便成鄙夫”,“饱暖平安,是为清福”,凡此等等,都显现出一个家族的处事与风格。这也多被其门人弟子所遵守,并予以传播。

刘沅对民族价值观的贡献很大,他提倡天心即人人之心,主张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就是所做的一切要把圣人的价值观浸润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讲究人文实践,实践必须服务于大众人文的儒学新风;从民族终极价值观的角度,倡导为乾坤之孝子,宇宙之完人;以易经的乾卦来解释《论语》中的学与时,这是用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精神对孔子作出的新的文化解读;在蜀学方面主要是把无心、自然的公允融到儒释道之中,统一到了重民生的实践价值观上去刘沅对巴蜀地方文化有着自己的保护坚守,也留下诸多文化景观和文化遗存;刘氏一族祖孙数代几十年从事教育,形成了自己的国学教育体系,留下了宝贵的国学教育经验,这样的学术家族是四川学术界的典范,对巴蜀乡贤文化、乡愁文化亦有卓越贡献,也为今天的乡村振兴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各位双粉儿

看了这篇文章

是不是对彭镇柑梓社区

有更深的了解了呢

记得跟朋友分享这些故事哦

老双流人也不一定知道彭镇这些历史故事?不信你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