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銀行是怎樣發展的?


未來銀行發展主要有三個方向。

1.成為項目上的顧問

以前的銀行主要是用來存錢和貸款,隨著近幾年互聯網經濟的崛起,銀行在這方面已經沒有優勢了。銀行現在仍有一大部分客戶資源,銀行還有很豐富的審查和組織經驗!銀行可以在PPP項目這些方面,不適當充當了資本方!但這不會影響銀行用其它方式介入!比如物質租賃,管理現金,提供過橋貸款,等金融服務!同時現在銀行還有長期性的如養老基金 ,保險金這些合作項目。更像是政府財務

顧問。

2.成為金融市場的整合者

要講優勢的話,現在銀行和互聯網經濟比較在很多方面是沒有優勢的!在未來可能也不會有什麼優勢。銀行未來可以準確把握客戶需求上,調動大量資金來為各個企業提供信息,和資金方面的服務!

3.銀行會轉換為金融中介

在未來,也行銀行不在是傳統的銀行了,銀行畢竟是後臺是政府!銀行主要會為中小型企業提供一些特色化的服務,一些專門從事零售業務或財富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一些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顧問服務的中介服務機構


金融自省日記


銀行業是屬於間接融資體系。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銀行業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體系將逐漸弱化,基於金融科技的新金融在未來將迅猛發展,傳統銀行業將受到極大挑戰。


財富守護者


宏觀大方向變化不會太大,銀行業事關民生社會安定咱們政府監管嚴格。

微觀有幾個值得期待

1、科技化

2、人性化

3、國際化

4、市場化


全球家庭辦公室主任


銀行網點未來發展的四個趨勢。

第一是網點佈局更注重客戶定位。“銀行需要基於業務發展策略,對銀行客戶進行細分,找準目標客戶群,然後根據銀行客戶的分層和定位,以及客戶在地理區域的分佈和流動狀況,有針對性地定義網點分層服務策略、網點分類,以及不同網點佈局、功能、規模等要素。”

第二是網點建設趨向於“小而精”。“互聯網時代下,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的迅速發展,使得大而全的網點數量不再需要那麼多。更多的是以建設社區支行、微型網點等精巧、低成本的網點形式來提高客戶覆蓋率。”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銀行業服務改進情況報告》,截至2014年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總數達到21.71萬個,設立社區網點8435個,其中小微網點937個,滿足了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的多重需求。這種“小而精”的網點模式,既可以加大對客戶群體的覆蓋,又可以有效降低網點建設成本。

第三個趨勢是網點建設趨向於“個性化”。隨著金融創新的飛速發展,為了吸引客戶、擴大市場,各種多元化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對金融服務的個性化要求不斷上升。“在個性化的服務中,目前來看傳統的網點渠道還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開戶、獲取諮詢服務、滿足非金融需求等涉及銀行與客戶之間深度互動交流的業務領域,其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並且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多家銀行開始嘗試個性化的網點建設,如咖啡銀行、茶館銀行、書吧銀行等。”

第四個趨勢是網點建設趨向於“智能化”。“與對公業務相比,零售業務更分散、更容易受到支付寶和餘額寶等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衝擊。在當前形勢下,銀行靠傳統的零售客群維繫辦法已不能創造足夠的價值,而通過銀行網點的智能化轉型可以更好地對零售客戶群體進行分層和分類,進行精準營銷;可以加強線上線下業務的聯動,推動互動式營銷;可以優化前臺後臺、線上線下業務流程,提高運營效率。”



順為控股


在信息經濟和互聯網金融衝擊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競爭中,商業銀行如果不改變將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和客戶需求。因此,有人預言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行將滅絕的恐龍”。而我認為,行將滅絕的可能只是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市場和客戶在進化,商業銀行在進化,未來商業銀行的形式和承載內容將迥異於當今。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確定未來銀行到底是什麼樣,但一些方向性的趨勢值得我們重視。


未來銀行可能是數據驅動的銀行

大數據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大數據用來描述規模巨大、類型複雜的數據集合,被譽為是繼雲計算、物聯網之後,IT產業又一次顛覆性技術變革,引起各方高度關注。2011年,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宣佈“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近年來,IBM、甲骨文、SAP等業界巨頭紛紛收購與大數據有關公司,加速佈局大數據領域;2012年,達沃斯論壇報告《大數據,大影響》稱大數據像貨幣和黃金一樣,成為新的經濟資產;2012年,奧巴馬政府宣佈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旨在增強對海量數據的蒐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隨著數據庫和數據挖掘技術發展完善以及數據來源迅速擴展,作為數據密集型行業,銀行業將在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獲得並使用涉及客戶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統的數據,並通過挖掘分析得到過去不可能獲得的信息和無法企及的商機。由此可見,金融數據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開發的商業銀行大有文章可做,數據和數據應用能力將逐漸成為其戰略性資產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對客戶營銷、產品創新、績效考核和風險管理等必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商業銀行經營方式也將從以產品、客戶為中心過渡到以數據為中心,數據驅動將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擁有的海量數據資產已經對商業銀行形成挑戰,未來比金融脫媒更令人擔心的可能是客戶數據脫媒和信息脫媒,最終導致客戶流失、服務能力降低。



通過大數據技術和數據挖掘分析,商業銀行將整合內外部數據資源,提供全新溝通渠道和營銷手段,提升客戶體驗;豐富客戶全景視圖,挖掘既有客戶需求,創造新的客戶需求,提升客戶價值創造能力;優化運營流程,提升管理精確度,研究預測市場營銷效果,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具體體現為:

是大幅提升客戶體驗。大數據對銀行意味著巨大商機,運用大數據可以強化客戶體驗,提高客戶忠誠度,那些善於利用數據分析引導決策的銀行將獲得更多競爭優勢。通過大數據挖掘和分析,銀行將由“被動”提供產品向“主動”設計產品轉變,由“廣泛撒網”營銷向“精準制導”營銷轉變,由“經驗依賴”決策向“數據依據”決策轉變;銀行對客戶行為習慣和偏好進行分類彙總,提煉出客戶需求信息,將即時或潛在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有針對性地推送給客戶;優化各類營銷資源配置,以合適的營銷渠道和促銷策略對客戶實施精準營銷;為客戶量身打造金融解決方案,推行客戶自主定製服務,極大改善客戶體驗。



二是引導客戶及員工行為。大數據時代,對知識的佔有意味著從對歷史的瞭解,轉變為對未來的預測能力。銀行不需要見面就可以全面瞭解客戶和員工,將打破客戶傳統的消費、理財等金融行為和員工固化的操作、思考及服務行為模式,以數據分析引導客戶更為理性的金融需求和行為,激發員工服務創造力,進而促進銀行發展。如通過網點、社交媒體和網絡,銀行有條件及時蒐集來自各個渠道、各種類型的海量數據,並利用大數據技術加以整合,及時瞭解客戶對產品、服務、定價或政策調整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