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记忆|大通,大通

文|赵阳

淮南记忆|大通,大通

到淮南的路上,我与杨主席闲聊,说大通乌烟瘴气的,有什么好看?杨主席知道我是担心作家们到大通采风,不好下笔。他坐直了身子,拍拍我的肩头,随手一指车窗,轻轻一笑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还是待看后再说吧!

我把车窗打开,一股清风扑面而来。车窗外,绿树成荫,街道整洁,高楼林立,行人如织。楼顶漂浮朵朵白云,映照在湛蓝天空上,一阵大鸟排着队悠闲地飞过。

简短的启动仪式后,采风正式开始。“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很难相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居然还保留这么一处洞天福地!民国小镇九龙岗,让我们真切地找寻到这座城市的记忆,感觉是乘坐时光穿梭机,来到了百年前。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原淮南煤矿局办公大楼,是一座二层砖混结构的楼房,直拱方柱,青藤攀掩,中西合璧,架构皇皇。中间为敞通式走廊,内设木质楼梯。走廊两侧为办公用房,与后排起脊瓦房以东西厢房连接成天井,院内栽植雪松,遮天蔽日。后排瓦房独间独门,地下设有地道,与老火车站相通。因当年宋子文曾在此居住办公,所以又被当地居民唤作“宋子文楼”。

淮南记忆|大通,大通

与“宋子文楼”毗连的几排砖木结构建筑群人称“淮南村”,是日军占领淮南时期建设的炭矿株式会社机关职员住宅,按《千字文》中的首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命名,青砖红瓦,灰砖漫地。抗战胜利后,“淮南村”成为淮南煤矿局高级员工的住所;建国后成为淮南矿务局的职工宿舍,现在仍然住有居民,内外框架保存较好,大体上保持原有风貌,弥足珍贵。杨主席介绍,九龙岗是淮南煤矿的发源地,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土窑开采。九龙岗还是淮南最先走进现代工业文明的地区,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成立了淮南煤矿局;次年,淮南煤矿局九龙岗东矿、西矿陆续投产。九龙岗也是淮南城市的发端地,1936年淮南铁路建成通车,随之成立的淮南铁路局局址就设在九龙岗;建国初期,九龙岗是淮南市的经济政治中心。直到1956年,淮南市委、市政府和淮南矿务局机关才从九龙岗迁址洞山。曾几何时,人声鼎沸的机关、学校、医院、饭店、火车站人去楼空,时光指针停摆,散落建筑群间的老井架、老月台、老井口以及饭堂、站口、书店等经历沧桑,定格在几十年前、乃至民国的某个时刻,保留着淮南煤矿开发和城市发展的历史,留下了早期开拓者创业的足迹。

淮南记忆|大通,大通

夕阳西下,居民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聚在街前合抱粗的法梧树下喝茶唠闲。法梧树挺拔虬劲,枝繁叶茂,气势不凡。阳光把树叶染成一片金黄,洒下一地斑驳。荒草萋萋的铁轨岔道光影婆娑,几只觅食的八哥蹦蹦跳跳穿行其间。巷口里,有几位模特趁着日落前的余晖,穿着旗袍,撑着油纸伞,在摄影师的导演下演绎着民国风情。我盯着看了很久,期待着里面能够“飘出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寿县融入淮南时,我曾幼稚地认为,淮南历史“短腿”,文化“贫乏”,寿县划进淮南应是天经地义、当之无愧的“老大”。殊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和资源,关键在于当地人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魄力。淮南市是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安徽省重要的工矿城市,淮河岸边唯一“较大的市”,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廷派员戴锦章率洋枪队到大通办矿,是为现今淮南矿业的启始。1909年(清宣统元年),林文瑞、段书云等人在大通集资筹建大通煤矿,至1912年建立淮南第一座近代矿井,是为现今淮南城市的发端。上世纪30年代初,大通九龙岗因煤矿的开发和铁路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淮河流域影响较大的商埠。这些历史,不可谓不特;这些文化,不可谓不优。“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朱自清《南京》)。”逛大通九龙岗,又何尝不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沧桑、寂寥和怀旧的穿越感?

淮南记忆|大通,大通

大通的独特历史文化还体现在日军侵华罪行遗址保存上。这是一段无法抹去的痛苦记忆。从1938年日军第三师团一部侵占淮南煤矿,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日本侵略者血腥统治淮南达7年之久。在此期间,日寇推行“以战养战”策略,疯狂掠夺煤炭资源,许多抗日志士和一万多名矿工被迫害致死。满山尸骨抛入3条大坑后,形成了惨绝人寰的“万人坑”。今天,大通“万人坑”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并与秘密水牢、碉堡水牢、窑神庙、站后碉堡等9处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一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处处遗存,永恒地记录和昭示着这段痛苦的经历,警醒人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小日本真是太坏了!”大伙儿义愤填膺,纷纷议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繁荣昌盛,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淮南记忆|大通,大通

采风活动最后一站是参观上窑新四军纪念林。群山叠翠,碧水衔英,黄莺唱和,松涛阵阵。从陈列馆出来,大伙儿徜徉在绿树掩映的碑亭桥池间,流连忘返。有人感叹,这是在煤城淮南?拍张照片发到网上,肯定没人相信。原来,大通人为了破解资源枯竭难题,近年来加快了“产城一体、青山绿水”建设,全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构建“山水环绕”的生态屏障体系,大通面貌日新月异,天变蓝了,水变清了,树变多了,地变绿了,景变美了。曾经的采煤沉陷区,摇身一变,成为合肥经济圈的“后花园”。杨主席介绍,这座新四军纪念林,占地3000多亩,融生态和红色资源为一体,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老同志倡导兴建,目前已成为安徽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大通人群策群力,探索出一条适应区情市情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被有关方面誉为“大通模式”。

如今的大通,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宜业宜居。

如今的大通,风清气顺,政通人和,正处在发展的最好时期。

“大通”的名字原用于“大通煤矿”,取“远大亨通”之意。如今的“大通”,内涵似乎又有新的拓展。

淮南记忆|大通,大通

(本文插图,选自希然摄影《大通湿地》)

淮南记忆|大通,大通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今日头条•八公山视界”,欢迎交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