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大學生救人事件十週年,“人鏈精神”在荊楚大地永遠傳承

楚天都市報記者柯稱 黃士峰 通訊員 康群

22日,悽悽瀝瀝的小雨中,長江荊州寶塔河段寬闊的江面波瀾不驚,幾塊巨幅警示牌提醒著人們水下暗藏的兇險。

10年前的10月24日,15名長江大學學生在這裡組成人鏈,勇救兩名落水兒童,但三名大學生陳及時、何東旭、方招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10年後的今天,“10·24”英雄集體成員從大江南北趕回這裡,將於明日參加十週年紀念活動。

一次出於本能的救援

陳及時、何東旭、方招,如果你們能看見,一定會很欣慰。

寶塔河江段早已豎起多個警示牌,江堤上修建了護欄,夏天還有志願者來回巡查。堤上的公園成為荊州市民瞰江、休閒的熱門去處,公園裡一塊鐫刻著“人鏈”二字的巨石紀念碑,向來往的人們,講述著十年前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2009年10月24日,下午2點多,長江寶塔河段沙灘上突然響起急促的呼救聲——兩名小學生不慎掉落江中,正被激流和旋渦越推越遠。正在江邊秋遊的長江大學15名大學生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投入到生命大營救之中。

“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十周年,“人链精神”在荆楚大地永远传承

“10·24”英雄集體救人瞬間

李佳隆、龔想濤率先衝入水中,徐彬程、方招和張榮波緊隨其後,陳及時從河灣下游數十米處躍入長江,逆水遊向兩名遇險少年。不熟悉水性的姜夢淋、黃檢、昌子琪、李立科、萬莉莎、賈雲芸、孟亮雨、何東旭也毫不猶豫,衝進水中,手拉手結成一條人鏈,築起一條生命通道。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而寶塔河段地處江水迴流區,更是暗流湧動無比兇險。就在成功救起少年時,眾人所處的小沙丘大面積坍塌,人鏈驟然斷裂,9名同學沒入水中。

危急時刻,韓德元、楊天林、魯德忠三名冬泳隊員,從百米外衝過來,跳入江中救人。他們和落水的學生一起,救起6名同學。然而,陳及時、何東旭、方招已不見蹤影。他們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十八九歲的花季。

“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十周年,“人链精神”在荆楚大地永远传承

韓德元回憶十年前的生死營救

“紀念碑長3米,寬3.18米,‘3’代表著3個犧牲的孩子,‘18’代表參與救人的18個人。”今年55歲的韓德元在紀念碑前回憶,當時他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和力氣,接連拉起三個學生,救完人累癱在江灘上才感到後怕。後來,韓德元救起的學生之一龔想濤,認他做了乾爹。每年春節假期,都會回到荊州看望韓德元。

如今,年紀最大的冬泳隊員楊天林已經病逝,韓德元也因為腰傷,幾年沒有游泳。但他仍常常來到紀念碑前,回想那些英雄大學生的壯舉。龔想濤現在經營著一家效益不錯的電子商務公司,他說:“我們和冬泳隊員救人,都是出於人的本能。沒人想成為英雄,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一場感動全國的緬懷

陳及時、何東旭、方招,如果你們能看見,一定會很驕傲。

15名大學生感動天地的壯舉,經楚天都市報率先報道後,引起海內外各大媒體的關注,“人鏈精神”震撼神州。從2009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楚天都市報連續刊發關於“10·24”英雄群體的報道百餘篇,並獲評該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住在寶塔公園附近的荊州市民老江還記得,英雄遇難後,江邊搭起了荊州古城史上最大的靈堂,市民自發獻上萬朵菊花;追悼會當天,荊州萬人空巷夾道送別“荊州的孩子”,300多輛出租車和私家車緊緊尾隨靈車。

“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十周年,“人链精神”在荆楚大地永远传承

荊州市民空巷夾道送別三位烈士

當年11月,教育部授予15名大學生“全國見義勇為捨己救人大學生英雄集體”榮譽稱號,追授3名犧牲大學生“全國捨己救人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湖北省政府追認3名犧牲大學生為革命烈士;這個英雄群體還獲評“湖北省道德模範特別獎”“全國見義勇為英雄群體”“2009感動中國人物特別獎”等榮譽。

12月, 受胡錦濤同志委託,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人民大會堂親切看望了“10·24”英雄集體代表和報告團成員,並向烈士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報告團成員賈雲芸回憶,那段時間,除了走進人民大會堂、央視演播廳,報告團還在湖北省內進行了巡迴報告,還受邀講到了省外,一共做了幾十場報告。“每場我都是第一個發言,幾乎每次都會忍不住落淚。”賈雲芸說,雖然學校給大家安排了心理輔導,她每次演講仍會悲痛難已,但報告團成員都想把“人鏈精神”講好,“當時的輿論評價,‘10·24’是為90後正名的標誌性事件,其實我們想得很簡單,就是要激發更多人內心向善的一面,讓三位同學的犧牲更有價值。”

“10·24”大学生救人事件十周年,“人链精神”在荆楚大地永远传承

長江大學學生參觀“10·24”英雄集體紀念館

“我演講的題目是《我不是英雄》。”10月22日下午,在長江大學西校區“10·24”英雄集體紀念館裡,播放著徐彬程作報告時的視頻。建立十年來,紀念館已經迎來27萬多人次參觀學習,成為該校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正在這裡參觀的大一學生鄢宇航說,剛入學時學校就組織了新生參觀,當天他再次走入紀念館仍然感覺很震撼,“我們的主題團日和思政公選課《生命長江》,也會講到‘10·24’,緬懷和學習英雄的同時,也會講到如何在見義勇為的同時保護好自己。”

一脈英雄輩出的傳承

陳及時、何東旭、方招,如果你們能看見,一定會很高興。

10年來,英雄集體的同學們都發展得很順利。賈雲芸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攻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深圳一家大型企業任運營經理;李立科在四川內江市內江區委任新媒體中心主任;姜夢淋在深圳一家傳媒公司當記者;李佳隆在貴州省橋樑建設集團工作;黃儉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醫院當上了醫生;昌子琪來到香港發展,成為公司中層……

回到家鄉十堰市鄖西縣工作的張榮波,考進了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其他同學一樣,張榮波從不主動談起“10·24”英雄集體成員的身份,單位同事還是在“學習強國”中看到相關文章,才向他求證。“但我時刻不會忘記這一身份,以此來鼓勵和鞭策自己。”張榮波說,他工作後才認識到,當初社會上一部分人對“三個大學生換兩個小學生值不值”的討論,根本毫無意義。社會需要英雄,社會需要大愛,“人鏈精神”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要堅守愛和責任。

除做好本職工作外,張榮波還主動加入到精準扶貧一線,每月定期到村入戶開展調研和走訪慰問,以此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賈雲芸、龔想濤、徐彬程等同學,也都用各自的方式回饋著社會關愛。“轟轟烈烈的事一生能有幾回,平平淡淡中也能繼續發揚‘人鏈精神’。”賈雲芸說。

10年來,“人鏈精神”也傳遞到荊楚各地。2009年12月6日,咸寧四名大學生手拉手救起落水母子,再現“人鏈”;2012年11月,荊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麥熱達尼跳入寒江中救起落水女子;2018年除夕,漢口學院大一學生楊高飛在家鄉因救山火不幸犧牲;2019年7月10日,湖北大學學生張宸源和朋友外出遊玩返校途中,跳入河中救起溺水女子……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

“人鏈精神”必將如奔流不息的江水,永遠傳承下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