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傳說——賢官蔣家圩的血淚史

考證 | 歷史與傳說——賢官蔣家圩的血淚史

俯瞰蔣圩

蔣家圩,俗稱小王圩,今屬喬口村,位於沭陽賢官亭北八里,東臨淮沭新河。蔣家圩現存環壕約393.6米,僅餘西、南兩面,寬9米-28米不等,其佔地面積約74805.61平方米,外廓呈曲尺形。

據民國《重修沭陽縣誌》記載,同治元年(1862)正月,宿遷捻匪劉業駒勾結任化邦由高流攻入沭陽,四十里間如入無人之境,勢如破竹,連下漢坊、塘溝、下寺等鎮。正月十四日,三千清軍與任化邦部血戰馬家湖(今賢官馬湖村),由於捻軍人數眾多,“自寅至未,賊圍數重,勢危岌。”正當戰事焦灼之時,洋河遊擊張振西率三百精銳及時趕到,任部潰逃。當日夜,劉業駒率部攻打蔣家圩,“胡元桓率眾力戰,賊因風縱火,圩破,桓一門殉焉。舉人王煥昭暨周桂林、文孝思、文清雲、徐亭立、徐雲秀、蔣有貴皆死之,其餘死者不可勝數。”

考證 | 歷史與傳說——賢官蔣家圩的血淚史

考證 | 歷史與傳說——賢官蔣家圩的血淚史

考證 | 歷史與傳說——賢官蔣家圩的血淚史

文集村文氏後人(文正清、文正學、文蔭梅、文高友、文正錦、文正科、文守來、文高法)

經筆者走訪發現,胡元桓系賢官胡氏第十三世祖(見安定堂《胡氏宗譜》),因一門皆殉,故無考。文清云為文集文氏第十世祖(見正氣堂《文氏族譜》),父學讓,子秀利、秀明,今有後世存焉。

考證 | 歷史與傳說——賢官蔣家圩的血淚史

考證 | 歷史與傳說——賢官蔣家圩的血淚史

王煥昭,清咸豐九年(1840)己未科舉人,為文集系七世祖(見《王氏沭城部落群家譜》)。據王煥昭第五世孫王家寶(87歲)老人回憶,蔣圩始建於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相傳劉業駒與王煥昭原為舊識,劉部過境時曾囑咐兵卒,不許驚擾蔣圩百姓。後來雙方因擦槍走火,守圩人擊傷匪馬,匪部遂縱火攻圩,胡元桓、王煥昭、文清雲等八人皆死。其餘百姓為躲避屠殺,乘夜渡河,“多溺死,天寒屍積,河水不流。”

考證 | 歷史與傳說——賢官蔣家圩的血淚史

淮沭新河

淮沭新河古稱分水沙河,系沭河分支。《沭陽縣誌》載:分水沙河“自新挑河分流,東北趨經廟頭儀鳳蕩、賢官亭,折而西北,經馬浪湖、大河灣入桑墟鎮,至幹岔河,由海州許家洪入青伊湖。”

蔣圩東北臨河處有渡口,名曰“蔣口渡”。蔣家口系黃泥河與分水沙河交匯處。1920年,沭陽縣水利處主任徐守增在《沭陽水利處調查日程》中曾提到,“由桑墟向分水沙河尾文集、賢官亭,勘蔣家口,循黃泥河勘察。”《沭陽縣水利計劃書》中亦有“按黃泥河,上承虞姬溝,下達青伊湖,為西八鎮山水積潦匯洩之所……甲寅暮春,興辦工振……因經費無多,就近由蔣口疏挑,入分水沙河”的記載。

------------------

參考文獻:

1、鳳凰出版社編. 中國地方誌集成 民國重修沭陽縣誌[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8.04.

2、徐守增. 沭陽水利處調查日程[J].江蘇水利協會雜誌, 1920(8).

3、徐守增. 沭陽縣水利計劃書 勘察沭系沂系各處支河分別緩急次第浚治草案[J].江蘇水利協會雜誌, 1920(9).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