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建築丨紅山魁星樓


甘肅古建築丨紅山魁星樓

紅山魁星樓,位於高臺縣西北羅城鄉紅山村(古代稱沙碗堡)。創建於明代,清代重修。沙碗堡(紅山村)地處黑河北岸,是漢代以來絲綢之路的驛道交會點和關隘重鎮。明代及其以前,沙碗堡屬長城防禦系統,永樂十二年(1414 年)明廷規定各邊境地區築堡,“無事則耕,有事則戰”,紅山魁星樓在即修建沙碗堡時修築,位於東南角墩上。乾隆二年(1737 年)《重修肅州新志•高臺•關隘》載:“沙碗堡,在(高臺)縣西北八十里,明置,在黑河北平川。土城週三百丈,分管邊牆長十五里。萬曆十八年設防守官。”民國十年(1921 年)《新纂高臺縣志》載:“沙灣(碗)堡,設在黑河北,土城周圍二百丈,開東門(甕城門)。”《高臺文史資料》(第二輯)載,清光緒年間,沙碗堡城東城垣圮坍,邑人孫永賢、孫永聖主修補東牆及魁星樓,事後“匾書其名”。20 世紀 50 年代末,沙碗堡城牆被拆除,堡內闢為耕地。現僅存東南角角墩及魁星樓。2001 年,高臺縣人民政府籌資對角墩進行加固修補,增修了側門、臺級,用水泥鋪設了墩臺檯面,增加了鐵防護欄,在東北角新建一座戲臺。

現存魁星樓坐北朝南,建於高 5.6 米的夯土墩臺上,墩臺平面正方形,下大上小,斷面呈梯形,底部邊長 19.5 米,頂邊長 14.2 米,下部四周用塊石包砌,高 0.6 米。墩臺前面為新建廣場,東、北兩面是紅山村小學,西面新建混凝土臺階,供登臨。樓體平面呈六邊形,三層攢尖頂,通高 11.2 米,金柱為通柱,直通第三層。第一層四周出廊,外簷下施單翹斗栱,每面 4 攢,金柱與簷柱間用雙步梁,老角梁頭雕龍頭,龍頭下有一垂花柱,正面(南面)金柱間裝木板門,其他五面砌牆,紅泥、白灰罩面,屋面覆蓋灰筒板瓦,施垂獸。第二層結構同第一層,四周出廊形式,簷柱間裝木護欄,外簷下施單翹斗栱,每面 4 攢,正面(南面)金柱間開門,其餘各面均為檻牆、檻窗,室內藻井為木雕八卦太極圖,屋面覆蓋灰筒板瓦,施垂獸。第三層四周無廊,六角攢尖頂,第二層的金柱為第三層的簷柱,柱間裝木槅扇牆,屋面覆蓋灰筒板瓦,施垂獸,攢尖頂部置葫蘆形寶瓶。

1982 年,紅山魁星樓被高臺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 年公佈為甘肅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由高臺縣博物館負責管理。

(甘肅省文物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