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伏羲》:西和“仇池故國”的伏羲文化遺存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



《天下伏羲》:西和“仇池故國”的伏羲文化遺存


地址:甘肅省西和縣


伏羲大道、伏羲廣場、伏羲公館……一進入全國有名的“中國乞巧文化之鄉”西和縣,我們就感受到了濃厚的伏羲文化氣息。事實上,西和縣有關伏羲的文化遺存遠不止這些。西和縣域內的仇池山不僅是仇池古國所在地,相傳還是人祖伏羲的出生地。


1.華夏名山說仇池


趕到西和縣城時,已近中午,西和縣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劉煜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向我們推薦採訪伏羲出生地——仇池山。隨後,在西和縣委宣傳部網絡辦主任李強和該縣文化局資深文化專家王東育的陪同下,我們驅車前往仇池山。

途經西和縣城南新區時,該縣文化廣場上高達10米的伏羲塑像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高大、威武的伏羲端坐在文化廣場正中間,手捧八卦,凝視遠方,儼然是文化廣場最亮麗的風景。

“這個文化廣場佔地45畝,總投資2100萬元,整個平面佈局以一個磅礴大氣的“羲”字來體現,融入了西和縣獨有的歷史和民俗文化特色,充分體現了伏羲生處、仇池古國和‘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獨有的傳統文化。它的建成不僅為廣大群眾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強身健體、休閒娛樂的理想場所,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西和縣城的品位。”王東育說。

《天下伏羲》:西和“仇池故國”的伏羲文化遺存

從西和縣城到仇池山,有80公里的山路,道路極為險峻,偶爾出現的一兩座村莊,也都掩映在茂密的樹林之中。

“仇池山海拔1793米,西漢水由西北繞山腳南下,洛峪河從東南沿山麓匯入西漢水,二水匯流山下,形成三面環水,一面銜山的天險勝境。”王東育介紹,“過去上仇池山,路若羊腸,有二十四隘、三十六盤。氐人首領楊氏以仇池山一帶為根據地,在甘、陝、川交界地帶立仇池國,長達385年。”

我們邊聽邊記,不覺間已經到了仇池山腳下。“仇池山嵯峨絕險,森林茂密,山上有良田百頃,曾吸引無數古代豪傑據以圖強,爭雄天下。”王東育說,仇池山有伏羲文化、仇池國文化、氐羌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四大文化資源吸引了古往今來大批文人學士。

《天下伏羲》:西和“仇池故國”的伏羲文化遺存

唐乾元二年,詩聖杜甫路經仇池山,慕名遊歷時,在《秦州雜詩》之十四首中用仇池山勝景:“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抒發了對仇池福地的濃烈感情,併產生了在此養老歸隱的願望。

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曾寫下關於仇池山的詩句:“地偏恰是仇池穴,俗厚難忘畏壘鄉。”當代學者趙樸初先生對仇池山有這樣的讚譽:“巧思蛛網當門日,險憶仇池壓頂時。”


2.仇池山頂伏羲崖


汽車在伏羲崖旁的一片空地上停穩後,王東育指著前面的山頭說,這就是仇池山最為壯觀的伏羲崖。王東育介紹,伏羲崖上的伏羲廟舊時建築面積宏大,屋頂飾以琉璃瓦,裡面雕樑畫棟,絢麗奪目的伏羲大殿內,有一座雕塑著似龍非龍的神龕,龕內有伏羲泥塑彩像,濃眉大眼正視遠方,腰下束一綠葉。而今的伏羲廟建築面積雖然沒有舊時宏大,但伏羲塑像仍然是過去的樣子。

說話間,我們已經登上了仇池山之巔——伏羲崖。頂峰下面是萬丈懸崖,望之令人毛骨悚然。站在伏羲崖,放眼望去,天高雲淡,涼風習習,崇山峻嶺間,我們一時有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

伏羲,當地人稱之為“人宗爺”。漢《遁甲開山圖》說:“仇池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路史》記載:“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

在仇池村村幹部張劉佔的帶領下,我們還去了伏羲洞,相傳伏羲就誕生在該洞內。為了保護伏羲洞遺址,有關部門規定不允許遊人隨便入內。

徜徉在仇池故地,我們發現除了伏羲崖上的一座道觀,以及前些年甘肅省人民政府立起的“仇池古國遺址”的標誌,山上已經找不到仇池古國留下的痕跡:沒有想象中的殘垣斷壁,沒有官署衙門,沒有都城城牆殘跡,甚至連一片殘碎的瓦礫也沒有。

據記載,“氐氏於平地立宮室果園倉庫,無貴賤皆為板屋土牆。”可見,當年的仇池國應該是處在一種既無巍峨宮殿,也沒有高低貴賤的等級制度的社會形態之中,這也許是它之所以能夠號召千萬之眾,持續近400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吧!至於那些用於防禦的高牆城堡,在原本就是一座巨大防禦工事的仇池山,根本就是多餘之物。

《天下伏羲》:西和“仇池故國”的伏羲文化遺存

讓人欣慰的是,為打造仇池山伏羲文化品牌,西和縣大橋鄉已經啟動了伏羲文化廣場建設。“伏羲文化廣場面積達900多平方米,旁邊建有展覽館,有資料、有實物、有傳說。”大橋鄉鄉長王棟說,該項目估計明年三四月份就能完工。

在伏羲崖旁的仇池村,我們看到附近農舍相連,住房密集。下山時,我們碰巧遇見一位村民正牽著馬走出院落,便過去與他攀談。他說由於早年該地不通公路,馬是運輸生活的必需品,食鹽、布匹、煤油燈都靠馬馱人背。上世紀70年代,這裡的公路修好後,物資才用車運,村裡也有了商店,什麼都能買,現在養馬主要用來耕地,有時也馱運糧食等物品。問他日子過得怎樣?該村民說糧夠吃,掙錢不容易,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我還算好,有木工手藝,年紀大了,就在附近攬活,也能掙些錢”。該村民邀請我們去他家看看,我們同意了。一進屋,我們就發現他家的佈局與北方民居大致相同,土炕佔了很大的地方,箱子、被子都垛在炕上。

我們問該村民村子裡有沒有人一生都沒有下過山?他說:“那多了,尤其是婦女,年輕時嫁過來,生養孩子,操持家務,到老了都不下山。這裡距縣城100多里,早先無路,男人翻山都要走兩天,更別提女人了。”

仇池古國至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仇池山人類活動可追溯得更為久遠,漫長的農耕時代,相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仇池山本身又如此隔絕封閉,這裡的人是如何解決和避免近親結婚呢?

“有規矩,同村同姓不能結婚,兩個村子的人可以通婚,再就是和山下村子的村民通婚。”該村民說這話時表情嚴肅,語氣堅定。

臨行前,在村民的指引和村幹部張劉佔的幫助下,我們在仇池山還見到了一塊長方形的天然巨石。巨石厚約3米,寬4米,長5米。最為神奇的是巨石中央,有一直徑30釐米,深40釐米的石凹,裡面的積水,滿而不溢,旱而不幹,甘洌醇厚,沁人心脾。相傳,該巨石為建築業祖師魯班修建伏羲廟時所留。


《天下伏羲》:西和“仇池故國”的伏羲文化遺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