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本文約有10650字,閱讀大概需要15分鐘左右)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對於大唐帝國的皇帝李世民來說,是個晦暗悲傷的年份。

就在這一年的前後,曾經追隨他橫掃天下,最終得天下、治天下的老臣子、老戰友們紛紛故去。其中僅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行列的就有柴紹、虞世南、張公謹、劉政會、秦瓊等人,餘者也有不少老病不堪用者,這如何不讓屬於性情中人的皇帝黯然神傷?

而對他打擊最大的,還是皇后長孫氏的早逝。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長孫皇后幾乎成了集中國古代女子各種美好形象於一體的化身

古今能被贊為“千古一帝”的皇帝,大概有兩個半——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皇帝。而被後人掛上過“千古一後”這一頭銜的就多了,比如漢之呂后、竇皇后、北魏之馮太后、唐之武后,甚至還有抬舉慈禧的。但是排除這些權欲和野心勃勃之輩,真正安守皇后的本分,並得到古今一致稱頌的賢后,唯有唐太宗的文德皇后長孫氏:

“三代以來,皇后之有賢徳者,唐長孫氏為最。”(《 雙橋隨筆·卷三》明·周召)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千年一遇之明君賢后匯於初唐,貞觀氣象是何等的令人嚮往!

也正因為如此,長孫皇后的早逝,對於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大唐帝國的影響,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先來簡單說說長孫皇后的生平。

長孫氏小字觀音婢,閨名於史無載,出身於北魏鮮卑皇室(其祖上為北魏宗室之長,故在孝文漢化後被賜姓長孫)。父長孫晟為隋朝右驍衛將軍,母高氏為北齊宗室高勱之女,血統之高貴、門第之顯赫,起碼要比她那個喜歡亂認祖宗的夫家強得多。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長孫晟文有策定突厥之功,武有一箭雙鵰之名,堪稱人傑

長孫氏自幼便與唐國公家定下娃娃親,並在13歲時便嫁給了李世民。婚後小兩口日子過得很是和美,不過古人總喜歡往大人物身上套各種神秘的靈異事件,於是便有了下面這段記載:

“隋大業中,常歸寧於永興裡,後(長孫氏)舅高士廉媵張氏,於後所宿舍外見大馬,高二丈,鞍勒皆具,以告士廉。命筮之,遇《坤》之《泰》,筮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牝馬地類,行地無疆。變而之《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象》曰:後以輔相天地之宜而左右人也。龍,《乾》之象也。馬,《坤》之象也。變而為《泰》,天地交也。繇協於《歸妹》,婦人之兆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也。此女貴不可言。’”(《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大業九年,李淵的妻子竇氏病逝,年僅17歲的長孫氏成為唐國公府事實上的當家主婦,她的仁德賢惠之名也由此傳出。此後李淵於太原起兵並順利攻下長安,並在義寧二年建唐稱帝,長孫氏隨之被冊封為秦王妃,並在此之後誕下長子李承乾。

此後因丈夫李世民征討四方、屢立功勳,功高震主引發儲位之爭,尤其是與李淵的后妃交惡。在這種情況下,長孫氏挺身而出,常常出入宮中,孝順公公李淵,積極同後宮妃嬪交往,替丈夫解除後顧之憂。正是在同情李世民的大臣以及長孫氏的共同努力下,李淵在處置秦王一事上始終猶豫,未能及時動手,為後來的玄武門絕地反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而長孫氏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受到了朝野內外的一致肯定,比如貞觀年間名臣房玄齡因小過被唐太宗處罰,褚遂良替他求情時就舉例道:

“……居累卵之危,有倒懸之急,命視一刻,身縻寸景,玄齡之心,終始無變。及九年之際,機臨事迫,身被斥逐,闕於謨謀,猶服道士之衣,與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於臣節,自無所負。”(《舊唐書·卷六十六·列傳第十六》)

當她所有的努力都無法阻止父子兄弟反目之際,長孫氏沒有沮喪更沒有退縮,而是義無反顧的與丈夫不離不棄、生死與共,並親自出面勉勵秦王府將士。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李世民能撐到玄武門之變,少不了長孫氏的幕後之功

一場玄武門之變改變了大唐帝國的走向,“千古一帝”李世民由此走上了人生的巔峰,而長孫氏在其中居功至偉。所以李世民在登基13天之後,便冊封其為皇后,從此明君賢后交相輝映,成為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的一段佳話。

貞觀年間帝后相得,尤其是長孫皇后從不輕易干涉朝政、抑制外戚,以及曲言勸諫以調和直諒和保護忠良的故事在後世被廣為傳頌,這裡便不再贅言。少為人知的是,長孫皇后還是一位才女,即便是文韜武略均傲視古今的李世民對此也深為歎服。夫妻二人經常手執書卷,談古論今,不知有多少次皇后說出的一句話,便讓皇帝茅塞頓開,於是國事朝政因此大受裨益:

“長孫皇后性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唐紀第十》)

“太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 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貞觀政要·卷二·納諫第五》)

君明後賢臣直,大唐有貞觀之治獨步古今,絕非偶然:

“(太宗)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內有長孫之賢后,致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髮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於華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雪航膚見·卷六》明·趙弼)

然而天妒英才,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於太極宮立政殿,年僅36歲。李世民與長孫氏這對少年結髮的恩愛夫妻,一路相互扶持走過了人生中最為重要的23年,終於走到了終點。


再來說說長孫皇后不為人知的一面。

古人記史有一惡習,就是喜歡給人物戴上一張固定的臉譜,好人就是什麼都好,壞人就是什麼都壞。比如對於長孫皇后,甭管史書中的記載有多少,將其濃縮為“賢德”二字保管錯不了。而且儒家思想統治了中國人的思想兩千多年,其對於女人的最高評價也無非賢德二字,至於別的他們壓根就不想搭理。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古時的史觀總是像京劇的臉譜一樣固化,經常讓我生疑……

史書中的長孫皇后被描述得近乎完人(正史中如此高度評價一個女人確實是非常少見),但從現代眼光看來,這一人物形象又難免顯得蒼白、單調和呆板。那麼真實的長孫皇后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但是我們可以從那些一本正經畫臉譜的史書中尋找蛛絲馬跡,以求儘量還原一個真實的長孫皇后。

比如史書中大力誇讚長孫皇后安守婦道、不干涉朝政,但是一不小心就露出了馬腳:

“及正位中宮,務崇節儉,服御取給而已。上深重之,嘗與之議賞罰,後辭曰:‘牝雞之晨,唯家之索。妾婦人,安敢豫聞政事!’固問之,終不對。”(《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唐紀第七》)

這段話是說李世民非常愛重自己的皇后,經常就朝政相詢。但是做妻子的不想管老公的破事,便找藉口推脫。不過老公也倔,非問不可,於是乎老婆大人生氣了,乾脆不搭理老公了。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賢德的長孫皇后跟老公亂髮小脾氣的事蹟,我記得可不止這一個

這一幕我們是不是很熟悉?反正我家老婆發小脾氣的時候,就經常懶得理我。而作為被眾多史家、碩儒大力吹捧為千古賢后的長孫皇后,此時正確的處理方式似乎應該是對皇帝老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反正要“以德服人”才行。就算老公不講理、就是不聽,按照儒家禮儀她也應該“從夫”——先曲意接受再設法轉圜,這才不枉“賢德”之名。怎麼能直接使小性子,把老公甩一邊不搭理了呢?

可是這樣的長孫皇后是不是更生動了些、真實了些、可愛了些,離我們這些常人更近了些?

再來看一下長孫皇后唯一留存下來的一首詩作《春遊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蘭閨豔妾動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簷邊嫩柳學身輕。

花中來去看舞蝶,樹上長短聽啼鶯。

林下何須逺借問,出眾風流舊有名。”

以美景寫美人,寓情於景,詩句生動活潑。看似描寫桃之嬌豔和柳之纖細,實際上是一個快樂的小婦人在臭美自己的美貌和身姿,怪不得她的老公在看花了眼而且流了一地口水之後,“見而誦之,嘖嘖稱美。”(《古今女史·卷八》明·趙世傑)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如此活潑可愛優美的詩句,誰能不愛?

千古賢后居然還會“動春情”?估計能把那些寫史的老頭子們氣得鬍子亂顫,正史當然不載,幸好我們還有《全唐詩》。

長孫皇后還寫過一部《女則》,不過跟他老公鹹吃蘿蔔淡操心搞出的那本《帝範》相比,《女則》雖然從書名上看與倡導三從四德的封建女教類書籍——如“女四書”(指《女誡》、《內訓》、《女論語》、《女範捷錄》四本書)類似,實則完全不同。以至於把800多年後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氣得差點破口大罵(這位徐皇后倒是位嚴守三從四德的典範):

“ 然古者教必有方,男子八歲而入小學,女子十年而聽姆教。小學之書無傳,晦庵朱子爰編緝成書,為小學之教者始有所入。獨女教未有全書,世惟取范曄《後漢書》曹大家《女戒》為訓,恆病其略。有所謂《女憲》、《女則》,皆徒有其名耳。”(《內訓·原序》明·仁孝文皇后徐氏)

為啥徐皇后就這麼看不上《女則》?我想可能是因為深受宋明理學薰陶的這位大明皇后,與生活在盛世大唐那個鮮活奔放時代的長孫皇后,價值觀完全不同吧。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被宋明理學洗了腦的徐皇后當然無法理解和認同盛世大唐的鮮活靈動

《舊唐書》倒是記載了《女則》的主要內容是“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自為之序。”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卻失之簡略。不過《女則》雖然已經失傳,我們卻可以在與之同時期成書的《晉書·列女傳》中尋找一些線索,畢竟這兩部書都是被李世民所大加讚賞並大力推廣過的。

而我個人以為,《晉書》中所載東晉才女謝道韞的價值觀,應該與長孫皇后最為相似:

“(謝道韞)初適(王)凝之,還,甚不樂。(謝)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惡,汝何恨也?’答曰:‘一門叔父則有阿大(謝安)、中郎(謝據),群從兄弟復有封(謝韶)、胡(謝朗)、羯(謝玄)、末(謝淵),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又嘗譏玄學植不進,曰:‘為塵務經心,為天分有限邪?’……及遭孫恩之難,舉厝自若,既聞夫及諸子已為賊所害,方命婢肩輿抽刃出門。亂兵稍至,手殺數人,乃被虜……太守劉柳聞其名,請與談議……道韞風韻高邁,敘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漣,徐酬問旨,詞理無滯。柳退而嘆曰:‘實頃所未見,瞻察言氣,使人心形俱服。’……初,同郡張玄妹亦有才質,適於顧氏,玄每稱之,以敵道韞。有濟尼者,遊於二家,或問之,濟尼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晉書·卷九十六·列傳第六十六》)

既才華橫溢,又自視甚高;既可公然表達對丈夫的不滿、直言其是非,又能親自動手殺敵,高談闊論不讓鬚眉——也許這,才是真正的長孫皇后,或者是她在《女則》中希望天下女子活成的樣子吧,自然與徐皇后的三觀不合。而另一個證據,就是謝道韞神清散朗的林下之風,正是長孫皇后在《春遊曲》中所自詡的。

查資料太費神,時間又太緊,本應能找到更多的例子,但也只能到此為止了。


長孫皇后可能是風流倜儻的李世民心中唯一的真愛。

之前我曾寫過幾篇歷史上帝后間的愛情故事,比如被廣傳風流之名的乾隆皇帝,其實是個專情而且長情到任性胡為的痴情男子(詳見 ),比如被嘲笑了千年“妻管嚴”的隋文帝楊堅,其實與愛妻獨孤皇后情深義重(詳見 ),比如命運多舛的西魏廢帝元欽和宇文皇后,很可能是歷史上最早堅持一夫一妻制的帝后(詳見 )。而與之相比,我今天要寫到的李世民這個傢伙,其實是個花心大蘿蔔,而且口味非常多樣——不但熟女(韋貴妃)蘿莉(徐賢妃)來者不拒,而且對二婚(又是韋貴妃)、姊妹花(還是韋貴妃和她妹子韋昭容)什麼的也毫不忌口,尤其對仇敵家的閨女興趣濃厚(楊貴妃、楊妃、陰妃、楊婕妤,其中三楊還是他的表妹或者表侄女),甚至連兄弟媳婦都不肯放過(巢刺王妃)。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李世民花心但也痴情——這對於現代人似乎無法理解,但在古時卻很尋常

可是哪怕再濫情的渣男,都會有、或是曾經有過讓他內心為之柔軟的女人。而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白月光,則永遠都是他的長孫皇后。

以下先列出幾個比較廣為人知的證據:

1、殿曰立政。

古時的皇宮都是前殿後寢的格局,前殿的名字大都中正大氣,如太極殿、大慶殿、太和殿等等,用於皇帝舉辦朝儀大典和視朝聽政。立政殿這個名字聽起來好像與前殿有關,而事實上卻是寢宮,而且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自貞觀三年移駕太極宮之後的寢殿(把寢殿都稱之“立政”,看起來李二想把他媳婦拖下朝政這攤渾水之心始終不死啊)。

而且皇帝不在自己的寢宮老實待著,或者是去妃子們那裡輪流駐點,偏要長期賴在皇后的寢宮不挪窩,在我的印象中,李二好像是唯一的一個。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無論多花心,李世民對於長孫皇后的情意都是不摻水的

而最終,長孫皇后也是病逝於立政殿中。而在長孫皇后死後,李世民仍然帶著妻子給他留下的兩個最小的子女——李治和晉陽公主繼續居住在立政殿。睹物思人,或許就是他對妻子的一種紀念方式吧:

“帝諸子,唯晉王及主(晉陽公主)最少,故親畜之。王每出合,主送至虔化門。”(《新唐書·卷八十三·列傳第八》)

(從下圖可見,虔化門是立政殿的南殿門,因此推測長孫皇后病逝後李世民仍舊在立政殿起居。)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2、情到濃處逾生死。

李世民曾經得過一場重病,在病情難料之際,長孫皇后甚至準備殉情:

“長孫皇后侍太宗疾,累月晝夜不離側。常系毒藥於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貞觀十年,皇后疾篤,因取衣帶之藥以示上曰:‘妾於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不能當呂后之地爾。’”(《續世說·卷八》北宋·孔平仲)

這樣的事情在貞觀八年又發生了一次——當時李世民的姐夫柴紹進宮告變,正在病中的長孫皇后不聽勸告,執意與丈夫一起迎接挑戰,以至於使得病情加重:

“後素有氣疾,前年從上幸九成宮,柴紹等中夕告變,上擐甲出閣問狀,後扶疾以從,左右止之,後曰:"上既震驚,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唐紀第十》)

3、玉璧有靈。

貞觀二年,長孫皇后誕下李治,並贈給幼子一個叫做“玉龍子”的護身符,而這本是李世民贈送給妻子的護身符。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父子睹物思人,對玉龍子倍加珍惜。而到了唐玄宗時,這塊護身符又被髮掘出可以“祈雨”的神奇功能,因此被此後的李唐皇帝“以為國瑞,帝帝相傳”:

“及玄宗即位,每京師愆雨,必虔誠祈禱,將有霖注,逼而視之,若奮鱗鬛一元中。三輔大旱,玄宗復祈禱,而涉旬無雨。帝密投南內之龍池,俄而云物暴起,風雨隨作。”(《明皇雜錄·捲上》唐·鄭處誨)

4、恩及外戚。

長孫皇后在父親長孫晟死後,與母親高氏、兄長長孫無忌一起被異母兄長孫安業攆出家門,幸被舅舅高士廉收留並妥為照料。甚至後來高士廉被貶官嶺南之時,還不忘給妹妹一家購屋留財,自己則輕裝上路。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如果沒有高士廉,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恐怕無緣執手一生

尤其重要的是,高士廉還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大媒人:

“士廉妹先適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晟,生子無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於家,恩情甚重。見太宗潛龍時非常人,因以晟女妻焉,即文德皇后也。”(《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

所以這段恩情,李世民終生不忘。

於是高士廉在貞觀一朝始終恩寵不絕,去世時李世民即便是拖著病體也執意要到靈前臨喪,而且在《賜高士廉陪葬詔》中特意強調“朕爰在弱齡,早敦姻戚,綢繆眷遇,多歷年所。”

李世民是如何對待長孫皇后的兄長長孫無忌就不用我廢話了,那可是凌煙閣上第一人、貞觀一朝無人可比的第一信臣、寵臣。至於皇后的其他親戚,他也更是不惜高官厚祿以待。甚至連那個當初把長孫皇后攆出家門的長孫安業,後來又犯了“十惡”之首的謀反大罪,李世民也免了他的死罪。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長孫無忌既是李世民的信臣,也是能臣

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心愛的皇后啊!

李世民對於妻子及其親族的關愛,使得長孫皇后在臨終之際非但不擔心親族的前途,反而要為丈夫待之過厚而憂心不已:

“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不愧是千古一帝,李世民追思愛妻的方式都格外的與眾不同。

之前我曾寫過乾隆皇帝在喪妻之後,心情惡劣之下任性胡為到了極點——兒子、后妃、大臣們都跟著倒黴,輕則貶官受罰,重則乾脆掉了腦袋。在長孫皇后病逝後,李世民一樣的心情糟糕,一樣的任性胡為,不過他所使用的方式不是拿人出氣,而是腦洞大開。

1、復諡文德。

按照當時的諡法,皇后去世都加單諡,在皇帝去世後再加上老公的諡號,形成雙諡。比如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死後得諡“獻”,而楊堅死後諡號是文皇帝,所以獨孤伽羅最終的諡號就是文獻皇后。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堪稱“野蠻女友”之典範,曾氣得皇帝老公離家出走

不過李二覺得他老婆簡直就是人間一切美好的化身,豈是一個字就能概括的?哪怕是唐人認為“鹹諡曰文,為美無以尚也”(《唐會要·卷八十》)的“文”字也不夠,還得再加個“德”字,於是執意為長孫皇后復諡“文德”。

按照春秋諡法,單諡為正,雙諡非正。不過李世民是什麼人?人家是皇帝,老子天下第一,朕說一不二!所以他可以無視一切禮法規矩,生怕讓自己的愛妻受了委屈。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史上諡法之敗壞,確實就源於李世民和他兒子李治的胡作非為

不過李二的任性也成了後來諡法敗壞的罪魁禍首,諡號從此開始變得又臭又長,讓無數馬屁精有了用武之地,完全失去了諡法應有的作用。

2、文明的“殉葬”。

古人相信人死後會活在另一個世界,所以那些貴人、尤其是皇帝為了繼續維持自己的奢靡生活,不惜花巨資營建陵寢,並在其中堆積財寶和心愛之物。至於他們死後是否能享用到這些東西咱不知道,咱所知道的就是這些寶貝大都便宜了盜墓賊。

而一個更為惡劣的習慣就是殉葬制度,尤其是人殉。人殉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此後幾經反覆,直至明清時期仍未根絕(明代皇帝人殉止於英宗,清代止於康熙)。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氣勢恢宏的秦兵馬俑其實就是殉葬品——作為人殉的替代品

李世民作為一代英主,自然不能幹這種缺德的事。不過他依然覺得讓心愛的長孫皇后孤零零的躺在地宮中無人照料、陪伴實在是於心不忍,於是他腦洞大開,命人在陵寢元宮外的棧道上修建房舍,令宮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的侍奉皇后。這種對已逝之人供養如生的方式,可謂是對人殉制度的一種文明改良,堪稱是李二的首創——因為在他的心裡,長孫皇后永遠不死。

3、望陵毀觀。

長孫皇后病逝後,李世民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遭到了極大的打擊,對此他也是直言不諱:

“但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嘉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是以三思萬慮,或失毫釐,刑賞之乖,實繇於此。”(《全唐文·卷六·太宗第三》清·董誥)

在那個女子毫無地位、主張“夫不祭妻”的時代,李世民的這種態度和行為於禮制不合,被嘲笑譏諷自然是免不了的。可是他卻毫不在乎,不但在宮中修建對長孫皇后的紀念設施,還拉著大臣陪他一起悼念,結果被魏徵這個又臭又硬而且絲毫不解風情的傢伙迎頭敲了一棒:

“太宗葬文德皇后於昭陵,上念後不已,乃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徵同登,使視之,徵熟視之曰:‘臣昏毛,不能見。’上指示之,徵曰:‘以為陛下望獻陵(李淵陵),若昭陵,則臣故見之矣。’上泣,為之毀觀。”(《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四·唐紀第十》)

李二這貨文治天下無敵,武平天下亦無敵,堪稱人中之雄。可是世界那麼大,誰還沒有個剋星呢?李二的剋星就是這個老魏頭,打不得罵不得還惹不起,還得捏著鼻子腆著臉誇他是“人鏡”,結果思念一下老婆還得被他冷嘲熱諷。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魏徵固然是名臣、錚臣,但是情商實在是讓人捉急

後來老魏掛了,李二找個藉口差點把他的墳給刨了(踣所撰碑)。這當然是李二長期忍氣吞聲的一次總爆發,但要說是因為老魏不讓李二想老婆遭到了報復,我也沒意見~

4、無盡追思。

自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李世民對愛妻的追思活動一直未曾停止,直到10年後病逝。

貞觀十年,李世民遍訪道林度人出家,以為愛妻祈福;十四年,命供奉在太廟的長孫皇后神主與李家的列祖列宗同享天子七廟樂;十五年,命高僧道宣為長孫皇后造供養經;同年,四子李泰在龍門鑿佛窟,李世民令岑文本撰文、褚遂良書寫,刻發願文《三龕記》,這就是著名的《伊闕佛龕碑》,描述了李泰在母親去世後,思念母親恩德,於是在龍門造佛像的經過;十六年,命在太平觀內為長孫皇后造原始天尊像;二十二年,令李治建大慈恩寺以紀念長孫皇后,並讓玄奘主持;同年,已經重病的李世民仍不忘讓蘇方士為長孫皇后造《妙法蓮花經》以追福。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大慈恩寺至今猶存,其實它是追思長孫皇后的產物

5、移情徐惠。

在長孫皇后病逝後,晚年的李世民最寵愛的后妃,非賢妃徐惠莫屬。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稱徐惠為“小長孫”一點也不為過

我在前邊曾說過,李世民雖鍾情於長孫氏,但他其實是個花心大蘿蔔,而且口味獨特。但是如果我們稍稍瞭解一下徐惠其人,就會發現李世民移情徐惠,並非用“花心”二字可以概括。

因為徐惠簡直就是個小了26歲的長孫皇后。

徐惠,湖州人,出身東海徐氏,唐沂州刺史徐孝德長女。她自幼就有才女之名,5個月大便能言,4歲能熟讀《論語》、《毛詩》,8歲可作詩論文,如下面這首《擬小山篇》:

“仰幽巖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

將千齡兮此遇,荃何為兮獨往。”

誰敢相信這是個8歲女娃的作品?俺家娃就算到了80歲恐怕都沒這個指望……

李世民聞得徐惠的才名,便將她召入宮中,封為才人——是不是讓人想到了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才人?可那位武才人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跟徐惠比起來可有天壤之別。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這位野心勃勃的武才人,顯然不是李世民鐘意的菜

徐惠不僅聰穎而且手不釋卷,詩文水平日進,文思更加敏捷,在有唐一朝堪稱嬪妃之最——她的《秋風函谷應詔》被編為皇室教材,以指導李唐皇子寫詩作文;《奉和御製小山賦》為和韻李世民的《小山賦》之作,被後人認為是“和賦”這一文學形式的起源;而《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是一篇歷史上罕見的女性政論文章,為歷代史家所重,收入多部典籍,如《舊唐書》、《新唐書》、《貞觀政要》、《資治通鑑》等。

這是不是已經讓人想起了同樣才情出眾的長孫皇后?

還有更像的——貞觀末年,隨著李世民年老及錚臣的逐漸故去,他開始喜歡奢靡及大興征伐。在這種情況下,位品僅為充容(九嬪之一,位列后妃第12級)的徐惠勇敢的上書力諫,就是那道著名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

“惠上疏極諫,且言:‘東戍遼海,西討昆丘,士馬罷耗,漕餉漂沒。捐有盡之農,趨無窮之壑;圖未獲之眾,喪已成之軍。故地廣者,非常安之術也;人勞者,為易亂之符也。’又言:‘翠微、玉華等宮,雖因山藉水,無築構之苦,而工力和僦,不謂無煩。有道之君,以逸逸人;無道之君,以樂樂身。’又言:‘伎巧為喪國斧斤,珠玉為蕩心鳩毒,侈麗纖美,不可以不遏。志驕於業泰,體逸於時安。’”(《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

這樣賢德的才女,多情的李二怎能不愛?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駕崩,徐惠哀慕成疾,但她不肯服藥,留下遺言但求與夫同死:

“謂所親曰:‘吾荷顧實深,志在早歿,魂其有靈,得侍園寢,吾之志也。’因為七言詩及連珠以見其志。”(《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

半年後,徐惠病逝,年僅24歲。此後她被追封為賢妃,陪葬昭陵石室,也算得償所願。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昭陵毀於五代軍閥溫韜,不但被盜掘,連李世民、長孫皇后及徐妃等人屍骨都遭到了破壞

多才、賢德,而且忠貞——除了不知道長得像不像,徐惠讓李世民時常恍惚以為是長孫皇后轉世復生,在我看來一點都不奇怪。


而長孫皇后的早逝,更是使得李世民乃至大唐帝國的命運發生了轉變。

1、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突然就不會生娃了。

古代的皇帝的後宮就算沒有佳麗三千,也不會缺少女人,所以理論上生孩子根本不是問題。而生育能力,往往與皇帝的作為和能力有關——要麼就是雄主,要麼僅為雄性。與此同時,皇帝的生育能力大都也與其壽命和健康水平有關——要生出一個加強排甚至一個連的娃可是個很耗時間的工作啊~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李世民要不是突然就生不出來娃了,排位豈能如此靠後?

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自然在生娃的能力和水平上也不能落後。從武德二年生下長子李承乾到貞觀八年誕下幼女新城公主,15年間他就一口氣生下了13子21女,平均一年生出2.3個娃,這種生娃的效率就算不能獨步古今,也絕對堪稱一流水準。

可是貞觀八年卻成了一個轉折點——從這一年起到李世民病逝的15年裡,他只生下了一個兒子(曹王李明,母巢剌王妃)。

要知道貞觀八年李世民才36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哪怕他駕崩時也只有52歲,這個年紀對於皇帝生娃來說根本不算事,你瞧瞧人家康熙皇帝63歲還能生兒子,乾隆皇帝65歲還能生閨女呢。

可李世民為啥突然就生不出娃了呢?

可能問題就出在貞觀八年這個年份上了。

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下了3子4女,相較於後者的35個子女來說數量不算多,但是他的長子和幼女都是長孫皇后所出。而自長孫皇后生下新城公主之後,李世民就生不出娃了。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晉陽公主李明達是李世民最愛之女,小字兕子,意為小犀牛

而長孫皇后正是在這一年身染重疾,並在兩年後不治去世的。

參照史上的那些特別能生的同行,以李世民在貞觀八年前的生育能力,絕對是既為雄主又為雄性的典範。可是長孫皇后的早逝帶來的悲痛,極大的傷害了他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在此後的史書中,“上不豫”等記載不時出現。

試想長孫皇后若不早逝,李世民生下的娃就算湊不夠一個連,起碼攢出一個加強排來恐怕不會有任何問題——這還是小事——若是明君賢后能多出哪怕10年壽命,大唐帝國的命運可能會走向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比如說太子李承乾可能就不會被廢了。

2、李承乾被廢,是大唐帝國命運轉折的一個關鍵所在。

強漢盛唐是中國古代歷史中無法超越的兩大巔峰,可是後者有個無法擺脫的汙點,那就是幾乎每次帝位傳承都伴隨著血腥和殺戮,父子反目、兄弟姐妹成仇幾乎比比皆是。這種高層內耗嚴重的消耗了帝國的國力以及皇室的權威,中晚唐時期皇權的旁落和國勢的混亂大都與此有關。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玄武門幾乎就是大唐帝國的一道詛咒,僅在此發生的宮廷政變就有4次

當然這個鍋還得李二來背,誰讓他不帶好頭搞了一出玄武門之變呢。

但其實李世民有機會彌補這個缺憾,讓血腥和殺戮成為大唐帝位傳承中的一個偶然,而非必然。其中的關鍵就是他能不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太子順利接班,用平和的時間讓他的子孫忘卻那場玄武門下的兄弟相殘、父子反目。

現在提起廢太子李承乾,人們大都會想到瘸子、搞基、弒師、兄弟相爭、胡作非為直到最後謀反,鬱鬱而終。其實真實的李承乾並不都是這個樣子,起碼在貞觀十年之前,在史書中幾乎找不到一句關於這位大唐太子的不是之處。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若非太早喪母,李承乾的人生悲劇本可避免

武德二年,長孫氏於太極宮承乾殿誕下長子,皇帝李淵故以殿為名,更被後人引申為“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可見作為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的接班人地位在當時是無可質疑的。

李世民也經常誇獎這個兒子“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早聞睿哲,幼觀《詩》《禮》”;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為帝之後,立即冊封年僅8歲的李承乾為太子;12歲時便讓他上朝“宜令聽訟”,而且“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冊府元龜·儲宮部·監國》宋·王欽若);貞觀六年,李世民駕幸岐州,命15歲的李承乾留京監國;貞觀九年李淵病逝,李世民居喪期間,下詔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且“頗能聽斷”,讓當老爸的非常滿意。以至於後來朝臣懇請皇帝上朝聽政,他還是下令“細務仍委太子”。

可以說此時的李承乾已經表現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帝位接班人的潛質,而且得到了他老爸的高度認可:

“貞觀八年九月,太子來朝。太宗謂侍臣曰:“我以承乾多疾病,不令讀書,但與孔穎達評論古事。我試令作數紙,書言經國大體,立成三紙,頗有可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冊府元龜·儲宮部·才智》宋·王欽若)

可是到了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逝之後,李承乾卻搖身一變,成了我們後來所熟知的那個樣子。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雖然是一個好皇帝,卻不是一個好父親。他教育子女的方式總是處於溺愛放縱和嚴苛教條這兩個極端,以至於經他之手教導出來的孩子就沒幾個正常的,相反長孫皇后在其子女(包括非親生子女)心中的地位和威望遠遠超過了他們的父親。尤其是在這些孩子處於青春期,思想和性格處於極不穩定的時候,突然痛失親母,然後被一個精神狀態也是十分糟糕而且非常不靠譜的老爸拉扯大,不搞出點么蛾子就有鬼了。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白月光

老爹帶娃,活著就好——這麼說李世民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李承乾由一個乖寶寶變成了大變態,才華橫溢的李泰無端的產生了非分之想,就算是相對來說最正常的李治後來也非得娶了他的小媽,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補償心理。

試想長孫皇后要是能多活幾年,能撐到李承乾完全成熟以後,那麼大唐帝國很可能就不會是現在的這個樣子了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