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像

張大千,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我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大師。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玉荷圖》

明月曾呼白玉盤,

多情更照玉欄干。

香吹一夜西風滿,

水殿羅衣作許寒。

大畫家張大千一生一妻三妾,紅顏知己無數,從20歲出名一直到辭別人世,張大千的桃色緋聞比他的畫卷還豐富。由此,他也獲得了“數畫人才華風流,古有唐寅,今有大千”的雅號。張大千畫荷,與其說是畫荷,還不如說是畫人——荷花開成了水做的女人。現代畫荷大家首推張大千和潘天壽,潘天壽得荷之神,張大千得荷之魂。荷花被張大千抽筋去骨,只剩下魂。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墨荷圖》

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

畫荷主要在於畫荷葉及荷梗。

畫荷,最易也最難。易者是容易入手,難者是難得神韻。荷花頗適合於沒骨。先用淺紅色組成花形,再用嫩黃畫瓣內的蓮蓬,跟著點即添荷葉及荷幹。荷葉是先用大筆蘸淡花青掃出大體,等色幹後,再用汁綠層層渲染,在筋絡的空間,要留出一道水線。荷幹在畫中最為重要,等於房子的樑柱,畫時從上而下,好像寫大篆一般,要頓挫而有勢,有亭亭玉立的風致。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白荷圖》

如果是畫大幅荷花,幹太長了,不可能一筆畫下,那麼下邊的一段,就由下衝上,墨之乾溼正巧相接,,了無痕跡。幹上打點,要上下相錯,左右揖讓,筆點落時,略向上提。花瓣用較深的胭脂,再渲染一二次,然後再勾細線條,一曲一直,相間成紋。花須用粉黃或赭石都可。這時看畫的重心所在,加上幾筆水草,正如書法上所說的“寬處能走馬,密處不通風”也。

我畫荷的心得便是:看上去總要使它宛如矗立水中央一般。我們畫荷葉,就像漢朝人寫隸書,要逆入反出。在我眼力好時,大幅荷幹都是兩筆完成,一筆從上至下,另一筆從下至上,兩筆自然接榫。現在畫一筆荷幹,要跑幾步方能完成,而每一次走動,心臟便劇然痛。所以每畫一干,必須先含一粒舌片。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荷花鴛鴦》

此幅《荷花鴛鴦圖》為張大千1938年所畫。其時大千已入中年,精力瀰漫,心思密麗,方能有此傑作。此畫意取自唐代鄭谷的詩《蓮葉》:“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搖柄柄香。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一生酷愛荷花的張大千曾多次取此詩的詩意寫荷,此幅顯示出張大千早期繪畫中那種典雅寧靜的格調和工緻細謹的筆法。荷葉以寫意的筆法寫出,淡墨染出葉片,留出葉脈的空隙,使大片荷葉在空間上推到較遠的位置,近景水面上漂浮的睡蓮與漫展的荷葉相映,暗淡的色彩也更襯托出荷花與鴛鴦的精緻和華麗。三枝荷花明媚可人,有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姿;兩隻鴛鴦生動可愛,刻畫細緻而不失情趣,整體頗為契合鄭谷的詩境。

謝稚柳曾經回憶過張大千畫荷的情景,他說:“曩昔嘗觀張氏畫荷,丈二整紙,荷杆至上而下一筆,再至下而上一筆,兩筆接攏,粗細無差,似是一筆完成,天衣無縫。此等功力,唯張氏一人而已。”可見謝稚柳對大千畫荷功夫的推重,由此反觀此幅荷杆畫法,也是一筆直下,氣脈暢通,體現出一種清深雄厚的風格。細筆勾勒的荷花正好對應大刀闊斧畫成的荷葉,對比之下,各見精妙。大師的本領,即能完美把控畫面的各個因素,使之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在張大千這幅畫中,力與美、動與靜、清秀與雄渾、富麗與文雅都達到了一種完美的和諧。大千晚年,以目疾所致,花卉偶有粗率之筆,反不如早年精力旺盛時用心經營之作,且前後風格,各臻絕境,難分伯仲。如將此畫置於其一生花卉作品中考察,也稱得上是一張不可或缺的代表性作品。

張大千作品賞析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張大千畫荷:抽筋去骨,只剩魂

宋元明清山水,一脈相承。尤金貴細紋山水體現了他的精神品味,技藝精髓,開創了一派新的意境,被視為正統派。沿襲先賢衣缽,有古拙之趣、造型古意、拙樸率真,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顯示強烈個人風格風貌,受到宋元院體風格影響,用筆特徵微妙、墨色韻味,再現公眾視野,值得去學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