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張大千像

張大千,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我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大師。

在我的觀點來說,作畫根本無中西之分。

初學時是如此,到最後達到最高境界時也是如此。當然,它們也有不同之處,但那是地域的、風俗的、習慣的、工具的不同。因此表現在畫面上才起了分別。進一步來說,中西繪畫,在畫法上自亦有所不同。譬如用色的觀點,西畫是色與光不可分開來用的,色來襯光,光來顯色。西畫為求表現物體的深度與立體,更用陰影來襯托。可中國畫是將光與色分開來用的,需要用光時,就用光,不需用時,便撇了不用。至於陰陽向背,全靠線條起伏的轉折來表現,而水墨與寫意,又為我國獨特的畫法。中國畫講究寄託精神所在。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張大千 山水畫

譬如說中國曆代畫家愛畫“梅蘭竹菊”四君子,有人認為屬於一種僵化的心態,其實不然,這就正是中國畫的精神所在。畫家如果畫梅、畫菊贈人,一方面自比梅、菊之傲霜的風骨和孤標的氣節。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張大千 蘭花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張大千 梅竹圖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張大千 菊花圖

另一方面也是將對方擬於同等的境界。這是期許自己,也是敬重對方。中國畫這種講“寄託”的精神,實在是可貴的傳統,也是有別於西畫的最大特色。中國畫最不同於西畫的,是國畫不畫陰影。中國古代的藝術家,認為陰影有妨畫面的美,所以中國畫傳統下來,除以線條的轉折來表現陰陽向背外,又以色彩來襯托。這也好像近代新的攝影藝術上的高白調,沒有陰影,但也自然有美與立體的感覺。中西繪畫,理論上是相通的。畢加索曾親口告訴我,他自己就受中國畫的影響而有所改變。近代我國畫家也在吸收西畫的優點。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張大千 人物

所以我說中畫與西畫,應無多大的距離與分別。一個人若能將西畫的長處溶化到中國畫裡面來,要看起來完全是中國畫的神韻,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觀,這需要有絕頂聰明的天才,再加非常勤苦的功夫,才能有此成就。否則,稍一不慎,就會變成不中不西、不倫不類,等於走火入魔了。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張大千 蕉蔭避暑圖

我一向承認,我對西洋藝術不甚了了。但我總認為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藝術家所講求的,不外是意境、功力與技巧。

中國畫常常被不瞭解它的人批評,說國畫沒有透視。其實中國畫何嘗沒有透視?我們國畫的透視,是從四方上下各面看取的,現代抽象畫的透視不過得其一斑。古人有幾句話,可說就是我們中國畫十足的透視抽象的理論,即所謂“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遠山何以無皴呢?因為人的目力不能達到,就等於攝影過遠空氣間有一層霧,自然看不見山的脈絡,當然就用不著皴了。“遠水無波”,也是同樣的道理,江河遠遠望去,哪裡還看得見波紋呢?距離遠了看人,當然連五官都分辨不清楚了,自然就是“遠人無目”。這是自然的道理。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張大千 芭蕉人物

所謂透視,就是自然,不是死板板的。要知道,這些理論說法,是遠在沒有發明攝影之前。但是中國畫理早就有了這些極合攝影原理的說法,怎麼能說我們中國畫沒有透視呢。我再說得實際點。譬如我們畫遠的景物,色調一定是淺的,同時也是輕輕淡淡、模模糊糊的,這就是用來表現遠的。如果畫近景,樓臺亭閣,就一定畫得清清楚楚、色調深濃,一看就如到了眼前一樣。這也極合攝影原理。石濤還有一種獨特的技能,他有時反過來將近景畫得模糊而虛,將遠景畫得清楚而實。乍看起來似乎不合上面所講的道理,但這其實等於我們把攝影機的焦點對在遠處,更像是我們用眼睛注視遠方,近處就自然顯得不清楚了一樣。這是最高現代科學的物理透視。石濤當年就能將此用在畫上,而又能表現出來,真是了不起。所以中國畫的抽象,既合物理,又包含著美的因素。

「大師談藝」張大千:藝術是人類共通的,儘管表現的方式有所不同

張大千 松下高士禪意圖

宋人沈存中,曾批評李成所畫的樓閣都是“掀角”。何謂掀屋角?沈說從上向下的角度看起來,看到屋頂,就不會看到屋簷角,而李成的畫是既具屋脊又見斗拱,頗不合理。粗粗看來,這個道理好像是對的,但仔細一想就知不對了。因為畫既是以美為主點,李成用鳥瞰的方法,俯看到屋脊,並且又以飛動的角度,仰看到屋簷斗拱,就剎那間的印象,將腦中所留屋脊與屋簷的美感合而為在畫面上表現出來了。況且,我們中國的建築,屋脊的美,斗拱的美,都是絕藝,若要同時表現出它們,不兼用俯、仰的透視是不能傳其全貌的。繪畫是人類文化的體現,中西畫應無鴻溝之分,只因各有民族地區、風俗習慣和畫具的不同,各具特色。在不失自己本色的基礎上,互相交流,共同進步,世界才永遠有豐富多彩的繪畫。

藝術到了最後的境界,都是通的,惟一不同是所用的工具和風俗習慣,其他原理都是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