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行》之五:因長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永定行》之五:因長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點擊欣賞精彩視頻

在我們的《桑乾行》欄目中曾介紹過這一流域的長城,其中山西忻州的寧武縣城就是由“寧武關”發展演變而來,“寧武關”最興盛時,總駐軍民達到4000人,其中騎兵1000人。而我現在所處的北京門頭溝區沿河城村也是一個因長城而生的村落,歷史上的沿河城隸屬明代長城內三關之一的紫荊關所轄,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衝之一。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沿河城村是永定河流入北京地區的第一個村莊。村旁緩緩流淌的永定河澄波粼粼,而環圍村落的便是長城的古老城牆。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走進村裡,乾淨整潔,房屋佈局錯落有致。文物古蹟,老宅新屋雜糅在一起卻又不失風韻。穿街過巷,村民開的農家院、農家餐廳隨處可見,接待著慕名而來的遊客。屋簷下,老樹旁,人們三五閒聊,生活安靜而恬淡。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沿河城村歷史悠久,在遼金時期已經成村,明朝永樂四年在此設有守禦千戶所駐防;明景泰二年由衛所調官員把守,隸屬馬水口守備管轄;嘉靖三十二年改設沿河口守備。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中科院地理所客座教授 譚傑

軍事守備它的級別是四品官級,應該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副部級,可以說它的管理權限是很大的,如果內三關被外族侵入、突破以後就危及到京都的安全了。內長城對我們沿河城很重要,當時的金朝、元朝攻破北京,都是從沿河城守備的這個內三關開始攻入,然後再從裡邊內外夾擊,再攻擊居庸關。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歷史上,沿河口守備公署的防禦範圍包括東起沿河城,西到東靈山腳下的小龍門口,共管轄17座關口。是當時清水、齋堂、雁翅三鎮幾段長城的屯兵要塞和指揮中樞,其築城時間始於明萬曆六年。這座軍城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東西設城門,南北設水門。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現在西門即永勝門保存完好,東門即萬安門,五十年代垮塌,僅剩門券,近年來得到恢復重建。包圍著古村落的是1182.3米的城牆,這些城牆以條石和巨型鵝卵石砌築,東西北三面牆為直線,南牆為弧線。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據瞭解,沿河城曾存有兩塊石碑,分別為《沿河城守備府碑》和《沿河口修城記碑》。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沿河城守備府碑》在大明天啟四年由守備沿河口地方都指揮張經緯所立,記載了沿河口守備的設立時間和建城時間。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現存於原沿河城辦事處的《沿河口修城記碑》於大明萬曆十九年由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馮子履所立,主要記載了建城的緣由。經過有關專家研究辨認,這塊碑刻大意為"國家以宣(今宣化)雲(今大同)為門戶,以薊為屏,而沿河口當兩鎮之交,東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渾河蕩蕩,襟帶其左,蓋腹心要害處也……"。因此朝廷決定在這個地方修建守禦城池,防禦北方外族入侵,屯兵守備。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一座古城,因戰而築,因兵而興,如今它軍事要塞的作用已經淡去,正在逐漸成為太行餘脈、永定山峽深處一道愈加清雅別緻的風景。

《永定行》之五:因长城而生的村落——沿河城

其實在永定河上游,與其同屬一脈的桑乾河畔,比如在其發源地寧武,流經地左雲、大同,長城總是與這條河流相伴相依。長城是襟,永定是帶,一個是凝固的歷史,一個是流動的故事,就讓我們在這襟帶之間繼續行走。

相約下期《永定行》不見不散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