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到五十歲逝去,如果上天再給他三十年時間他將會讓大秦帝國變成什麼樣?

江口星


秦始皇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按中國人傳統的說法,他就是50歲去世的。

如果上天再給秦始皇30年壽命,那麼中國歷史上將會出現第一個大一統的盛世:始皇之治。



由於一些後世朝代的抹黑,秦始皇被稱為暴君,秦朝被稱為暴秦,虧就虧在秦朝存世的壽命太短,統一後只有15年時間,而且這15年時間基上是秦始皇當政時期。

其實秦始皇與漢武帝沒有什麼分別,甚至比漢武帝更加仁慈,秦始皇一朝沒有因為自已的喜好而亂殺大臣,叛亂除外,而漢武帝手下的13位丞相,4位被逼自殺,3位被殺,秦始皇有焚書坑儒,漢武帝有巫蠱之禍,秦始皇殺的人不及漢武帝的十分之一。



而且漢承秦制,在法制方面,秦朝與漢朝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就是漢朝起初是無為而治,而秦始皇則大興土木,四處征戰。

秦始皇如果能再多活三十年,他會做什麼?

這就得了解一下秦始皇生前還在做什麼,有哪些事沒有完成,如果再有30年生命,秦始皇肯定會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



1、修建阿房宮

秦始皇是從公元212年開始修建阿房宮的,直到他去世,阿房宮也沒有修好,僅僅完成了地基建設,阿房宮是秦始皇生前的四大工程之一,總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僅一個前殿就有8萬多平方米。

阿房宮是一座朝宮,預計建成後可以同時容納10萬,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阿房宮也只建好了前殿的地基而已,阿房宮按照規劃有兩大建築群:一是前殿建築群,二是天台建築群,由於沒有建成,所以後來項羽燒的也不可能是阿房宮,應該是其他的皇宮。



2、修建秦直道

秦始皇在位期間,已經修建了一條從首都咸陽到北部邊境九原郡的直道,作為軍事用途以抵抗匈奴的騷擾,在秦始皇初期,匈奴人被大將蒙恬趕到了草原深處,但匈奴人並沒有滅亡 ,也沒有衰弱,而是繼續在草原生存,逐漸強大起來。

秦始皇為了應付匈奴,肯定會修建更多的直道,以方便物資運輸和軍隊調動,並且不僅僅限於首都咸陽,而且會從原關東六國的地盤上修建,因為匈奴不僅僅只會從陰山南下,包括原來趙國、燕國等地都會南下。



秦始皇肯定會規劃好秦朝的直道佈置圖,然後再根據情況來修建,另阿爾卡外除了直道,秦始皇為了巡遊方便,還修建了不少弛道,這在當時就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一樣,要想富,先修路,肯定是從秦始皇這裡傳承下來的。

3、與匈奴的百年戰爭

如果秦始皇多活30年,那麼就會全面與匈奴開戰,當匈奴歷史最偉大的單于,遇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一定是一出非常精彩的華夏民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對決,可惜劉邦時期由於七年戰爭,國力衰弱,無法與匈奴對抗,採取和親政策,如果是秦始皇在位,絕對是不會和親的,肯定是戰爭。



當秦朝與匈奴全面開戰,在秦始皇的領導下,擊破匈奴應該不在話下,如果秦始皇多活30年,那蒙恬也不會死,李斯也不會死,馮劫和馮去疾也不會死,整個秦朝的人才都不會死,而且秦始皇相當會用人,頗有戰略謀略,雖然不敢說有漢武帝時期的國力,但是打得匈奴不敢南下的實力還是有的。

到時候就很有可能不是漢朝開通西域,而是秦朝開通西域了,如果是秦朝開通西域,我們民族就可能是秦族了。



4、繼續強化政治制度

秦始皇生前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在後世看來都是非常成功和深遠的,哪怕放到今天也適合,比如郡縣制,比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甚至焚書坑儒統一思想等一系列大一統的思想。

後世的歷朝歷代無一不是參照秦始皇設計的政治制度走下去,如果恢復古制,或者分封制,就會走向滅亡 ,比如晉朝恢復分封掉,沒多久就滅亡了,比如王莽恢復古制,只存在十幾年而已。



還有法制,秦朝法制雖嚴格,但只要遵守法律,並沒有什麼問題,秦國就是靠法制強大起來的,秦法是嚴格,但不是嚴苛,在那個一個社會里,有他的歷史性,不能以今天看待兩千多年的法律,今天看可能很殘酷,但在當時有一定的合理性。

法制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石,直到今天也是如此,秦始皇如果能繼續執政,讓法制深入到原東方六國,並且讓全天下的人,能從秦朝的軍功爵位制中受益,那麼天下就會擁護秦始皇,畢竟儒家在當時只是少數派。



秦始皇輸就輸在改革太激進上,並不是他的制度有問題,而是實行有問題,一刀切,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實行法制及軍功爵位制,郡縣制,等一系列的制度,能強大起來不是沒有原因的,但將這些制度推行全國,需要一些技巧和時間,不能強制強推,強制就會引起一些民變,一些舊貴族煽動民眾造反。

秦始皇如果多活三十年,必須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會危及到秦朝統治。



5、開發西南與百越

秦始皇去世前,百越已經被征服,秦朝派駐在當時管理的機構剛剛開始運作,秦始皇去世的當年,趙佗還在攻打甌駱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到廣西南部一帶,如果秦始皇活著,就會加大開發百越之地,按秦朝的政權,建立秦朝的統治。

秦始皇不死,趙佗根本就不敢擁兵自重,建立南越國,那麼南越國在歷史上就不會存在,只會有秦朝的官吏,而沒有割據政權,秦始皇會加大移民,改變當地人口結構,然後實行秦朝法制,把所有東西統一成秦朝的。



除了百越之地,秦始皇還會開發西南,進行西部大開發,開疆拓土,納入秦朝統治。

6、開疆拓土

這是秦始皇最熱衷於做的做,除了北邊的草原不適合農耕外,其他能作為農耕民族的地盤,秦始皇都會佔領,東邊直達大海,東北拿下朝鮮半島,南邊一直打到中南半島,西邊打通河西走廊直達西域。



那麼大秦帝國將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開疆拓土的朝代,同時將秦人的聲威通過西域傳到世界各地,秦始皇有可能組織西征軍,向西邊攻城掠地,能打多遠,取決於秦朝的實力和秦始皇的意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最牛逼之處是跟天下鬥,而且還贏了,讓中國最會耍筆桿子的儒家都不得不服,還要往秦始皇臉上靠,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不對,應該要重用儒家治國,不該排斥儒家。

秦始皇說戰國有百家,憑什麼要有儒家?

用儒家治國的都被我滅了,說明儒家不如法家,墨家,兵家,道家歷害嗎?

秦始皇在世時,所做的事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到現在也沒有一位中國人,說他比秦始皇偉大。

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大一統的國家思想,中國就會變成四分五裂的中國,寫著不同的字,用著不同的錢,讀著不同的書,孔子後人也就不能當天下人的老師。

中國後面的君王沒有一個人敢講他能超過秦始皇,都只能在他設計的框架上改進,現在也無法改變他設計的架構。

如果老天再給秦始皇三十時間,現在都沒人拜老天爺了,因為秦始皇太歷害了,不是人而是神。

秦始皇在世時,都覺得沒人能跟比,陸地上秦軍已沒對手了,要帶秦軍去征服地府,連牛鬼神蛇妖魔鬼怪也不放眼裡,就這秦軍也相信他能統一地下世界。

秦始皇就是這麼自信,自信到讓人害怕,讓人恐懼,讓人不得不用最惡毒的語言去攻擊他,才能表達自己的無能。

秦始皇給中國,給世界立下了一個榜樣,超過他,你就是神,超不過他,你就是人,就別把自己當神看。


光芒萬丈34957


如果再給嬴政30年,匈奴就得遭殃了。

正史裡,秦始皇臨死前讓蒙恬派了30萬軍隊前往北邊長城防禦匈奴,另外讓屠睢和趙佗領了50萬軍隊收復南邊的廣東一帶。

秦二世的時候,人民紛紛反抗朝廷,因為二世威信不夠,這主帥屠將軍已死,趙佗於是不管秦國死活,在南方獨立,自立為南越國。而始皇帝的陵墓是由各地前往朝廷服役的人建造的,朝廷能抵抗各地起義的軍隊少之又少。

如果嬴政在世,首先蒙恬大將不會被冤殺,趙佗也得乖乖聽話,朝廷會固若金湯,天下基本根基不會動搖。其次,以嬴政的氣魄,必然是要天下真正的一統,也就是凡日月所照,人類認知的地界,他都要征服。

於是蒙恬大將會率領大軍,北征匈奴,匈奴再也不用等到一百年後漠北大戰才滅亡。劉邦,項羽更沒有反叛的機會,秦始皇是英明的君王,到時扶蘇會順利登基,秦發展的好的話也會有幾百年的時光。

嬴政會在秦軍打下來的地界實施郡縣制,那時我國實際的土地將比元朝還大,元人佔而不守,管理制度相當鬆散,秦朝將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王朝,擁有廣闊的地界和世界最前沿的文明。





如史如畫


秦始皇一掃六合,車同軌、書同文創立郡縣制,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

雖然人生沒有假設,歷史沒有如果。我們把歷史假設一次也無妨,如果秦始皇在活三十年的話,大秦帝國真的能傳千年,屹立不倒。

秦皇自信天下必安

秦始皇一統六國沒有狡兔死、走狗烹,善待功臣名將,這是始皇帝的自信。野心之人無法利用殘殺功臣這一名義愚弄百姓叛亂,功臣名將深受始皇帝大恩竭盡全力保全一國之安定。

始皇帝自身擁有秦國貴族氣質,不信奉斬草除根杜絕後患之說,對待六國貴族並沒大量誅殺。六國貴族只是失去原有的社會地位,,秦始皇並沒有對六國貴族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六國貴族心裡雖有不甘,面對始皇帝的自信對秦國也就聽之任之。慢慢腐蝕掉六國貴族的傲氣,成為秦國子民休養生息,天下安定只是時間問題。

依法治國,弱化民眾長久必安之

自商鞅變法,秦國實行依法治國,秦始皇也是採用依法治國政策。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全國上下以法為尊,秦國子民以及以前六國民眾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接受依法律為準則,人人在律法面前公平公正,整個天下又有幾人反秦。

在當時秦朝採用登記造冊制,公有制,一個國家如果百姓沒有武器雖說失去了自保能力,換個說法不就減少了傷人案、命案的發生。弱化民眾何嘗不是保護民眾,減少民間殺傷性武器,加上強大的律法天下必安。

軍功制繼續開疆擴土

秦朝自商鞅變法以來,採用軍功制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以這樣的制度勢必秦朝軍隊士氣大盛,兵士只想建功殺敵以求爵祿。

軍士人人如虎,面對敵軍肯定如虎狼之師何愁不勝。

在加上秦始皇一心只想創立萬世功勳,肯定把開疆擴土放在第一位。以大秦軍功制,加上蒙氏家族,王氏家族,李氏家族所出的良將開疆擴土自然不在話下,可能秦國國土至少加之一倍有餘。

郡縣制互相制約平行發展

秦朝採用的郡縣制一支沿用千年,當時民眾肯定一時接受不了這個制度,適應需要時間,時間成熟之後,郡縣制可以更好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經濟發展。

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中央通過考課和監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可以這麼說有秦始皇在,其勇毅果敢,殺伐決斷,雄視古今,睥睨天下的性格,彭越、韓信、英布、張耳、陳餘等人難有作為,劉邦蕭何之輩也是不會放棄工作編制去反抗大秦,楚霸王項羽雖然英勇蓋世,如果秦皇不死其很難有所作為,除非順應局勢也能創業不世功勳。陳勝吳廣怎能利用民眾對律法之淡薄,愚弄民眾起義。

大秦滅亡忘在始皇帝死的突然,留下了權力真空期,讓趙高這等小人乘機而入,攪亂朝綱,禍亂天下。如果秦皇不死,扶蘇仁政也會慢慢融入國家治理之中,秦始皇何嘗不知,國家安定在於民心,起始之初只為震懾。殘暴於他仁政於扶蘇,秦朝也許可以綿延下去斷然不會二世而亡。

當然這些只是好的一方面,如果秦皇在活三十年也有可能一支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嚴,繼續大興土木,秦國也會走向滅亡。

歷史如果起來蝴蝶效應太廣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分析全面,不知道你對次有什麼看法?


豫北老崔


謝謝用戶9680787685709 的邀請,如果你是秦皇粉的話,我只能說抱歉了,贏政在我看來,沒有任何出眾的才能,他未必會比秦昭襄王這些前輩更優秀,如果他再活三十年,大秦帝國也照樣完蛋,甚至他很可能連個善終都無法得到。

秦之所以滅亡,原因不在於秦二世有多昏庸,趙高有多少霸道,這些惡對於一個大帝國而言,絕對不是致命傷——可以參考西漢和東漢的那些無能皇帝和霸道宦官,他們哪一個比二世和趙高遜色?

關鍵在於:秦帝國的政治體制是註定短命的。

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在大秦統治之下,無論是誰,都看不到自己的希望。最普通的國民,譬如關東的陳勝吳廣這些人,他們既不是六國皇族,又不是儒生方士,你秦始皇滅了六國與他們有毛關係?你秦始皇殺儒生方士又與他們有毛關係?可是北修長城、南征百越,這就和陳勝吳廣有關係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關係,而是送命的關係!

如果你是大秦的百姓,你自己肚子裡輪一輪,皇帝和那些官僚老計劃著抽人去前線,前天劉能去修長城被磚頭砸死了,昨天趙四在廣東被越人毒死了,眼瞅著就要輪到你了,你有什麼打算?

而不但是百姓,就連普通的公職人員,其實也朝不保夕,官位最低的譬如亭長劉邦,他也明白,朝廷抓人去送死,必然有人逃亡,而一旦人員不滿,他這個小官也得死!劉邦也不傻,憑啥就得讓我死啊,反囉!

甚至是李斯這樣的高官,也有一種時刻在高空踩保險絲的感覺,為什麼?朝廷體制嚴,那可是一視同仁的,說不定哪天皇帝不高興了,或者只是皇帝身邊的某個宦官不高興了,他李斯就有掉下去的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

這麼講吧,大秦帝國,就好像一個繃緊發條的殺人機器,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別以為電視劇裡那些個情節都是真的,那純屬瞎掰而已。從上世紀以來,為什麼那麼多人要歌頌大秦?很簡單,就是因為大秦第一個統一了六國而已。但你不想想,為什麼從秦亡一直到20世紀之前,有識之士都一致地對秦深惡痛絕,如果秦有一絲好,也不至於如此啊!

(歌頌秦、清兩個朝代的電視劇成為時代潮流,背後大有文章)那麼為什麼到20世紀以後,會有一股一股歌頌秦的浪潮出現呢?很簡單,因為世界大勢變了,在中國實踐了近兩千年的漢家制度不能用了。於是有人就說,漢家制度不好,還是當年的秦朝牛啊!——實際上不是漢家制度不好,而是更先進的制度出現了,這就好比你覺得華為手機不好,行啊!但你說小米(秦)手機比華為(漢)好,這不瞎掰嗎。老實說,以這些媚世之徒的功利,學秦你也學不到,最多拍幾部以真實為名以虛構為實的劇騙點老百姓的收視率而已。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不用30年,只需要10年秦朝都有不同的景象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秦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秦朝內部新人崛起和滅國老功臣之間的矛盾衝突。如果過多10年,崛起的新人處事更成熟,而滅國老臣們基本上都老死了。

2、六國貴族和野心分子的叛逆之心。在秦始皇還活著的情況下,他們不敢反叛,即便反叛了,也只能被稱呼為盜匪,在歷史上不會留下姓名。10年過去,六國貴族也死得差不多了,野心分子也老了。

大秦帝國會有什麼不同

1、秦始皇有更多的時間來安排和處置自己兒子們;

2、秦朝會繼續從胡亥開始的秦律改革歷史;在這點上,秦朝是否滅亡都不會改變;

3、中國歷史將繼續以效率和實用為核心的律法為主、儒道為輔的治理模式;

4、匈奴只能在漠北稱雄,漠南將被秦朝控制,河西走廊由歸附秦朝的月氏繼續控制;

5、秦朝有可能繼續深入和開拓中南半島和滇緬之地;

6、在社會上,不存在漢朝的貴族,只有王族、平民、奴隸三種階層;

7、在思想上,實行法家為主、王道為輔的治理思想。

核心來說,在多出的10年時間裡,秦始皇必須:

1、創建在不封建、不破壞郡縣制的情形下,處理好嬴姓王室利益的模式,保持王室和皇帝之間的友好共處;

2、主動進行秦朝法治改革,將過時的秦律進行修改、廢黜,創立新的律法。胡亥即位法治改革、劉邦蕭何漢中梳理秦法、呂后頒佈二月律令、漢文帝廢除肉刑等都是秦朝法治改革的進程,不管秦朝是否存在,都不會改變這個進程。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個人覺得,如果上天再給秦始皇三十年時間,秦始皇會讓大秦帝國的傳承更加長遠,大秦帝國不會二世而亡。


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影響千年,至今不絕。

秦始皇只活到約50歲,雖然在古代的生活條件下已經算是壽終正寢,但是其短短50歲的一生所做的事情卻影響中國數千年,至今不絕。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之詩足見其對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雄姿英發的無限敬仰。

秦始皇結束了戰國七雄的不斷鬥爭,滅六國而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令統一的封建王朝,從此統一天下的觀念深入人心。


秦始皇之後,歷朝歷代,儘管有天下大亂的時候,儘管有群雄並起的局面,但是歷代中華英雄沒有劃江而治的習慣,沒有偏安一隅的傳統,一統天下才是中華民族的信仰。

秦始皇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秦始皇善待功臣,如李斯,王翦父子,蒙恬兄弟等等,都位高權重,建功立業而不受猜忌。

秦始皇願意啟用年輕將領李信伐楚,即使李信攻楚失敗,損兵折將也沒有受到誅殺,仍然重用。



秦始皇滅亡了六國卻沒有對六國貴族趕盡殺絕。

李斯上《諫逐客書》,秦始皇能夠從善如流,廣納天下賢才。

所以個人覺得,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英明神武和其海納百川的廣闊胸襟,如果上天再給他三十年,大秦帝國將會強盛無比,大秦帝國的江山傳承會更加久遠,而不是短短的二世而亡。


花開花落緩行客


許多人認為秦朝的滅亡那是趙高弄權、秦二世昏庸無能所致。在他們看來,以秦始皇之雄才大略,如果讓其再多活二十年或者繼位為君是公子扶蘇而不是胡亥,秦朝就不至於滅亡。其實這都是一葉障目的看法,論雄才大略,吳王夫差、隋煬帝也未嘗不雄才大略;拿破崙以及那第三帝國元首也未嘗不雄才大略,然並卵

以秦始皇那些“作”的行為,秦始皇就該是亡國之君,他的下場本該是與那後世的隋煬帝一樣。其幸運之處,就在於其死的時機恰到好處,讓其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名節,而讓那胡亥替其承擔了“無能敗家”的惡名。

為什麼說是胡亥替了秦始皇承擔了“敗家”的惡名?這是因為秦二世即位的第一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而隨即起義就如同烈火烹油一般在全國蔓延開了。秦末的起義是跟隋末、元末的起義一樣的,都是全國範圍內的大起義,這種起義一旦爆發就意味著已被宣佈到了癌症晚期,是沒法撲滅的,而只能坐等死。

而像明末的闖獻起義,雖然起義規模也浩大,但是是帶有明顯的地域性,早期是陝北出現了饑荒而起義,後因河南出現的大災荒而起義壯大。起義軍主力僅限於陝北與河南,這種起義其實是完全可以安撫的。

隋末大起義,是隋煬帝接手皇位七年之後才發生的,所以就自然得由隋煬帝擔責。而胡亥甫一接手大秦朝,大秦朝便已到了癌症晚期。所以,秦朝滅亡的惡名就實不該由秦二世承擔,而應該由秦始皇承擔。誠然秦始皇要比秦二世雄才大略的多,如果是其在位會為起義軍增加些難度,但其作用也就僅限於此。至於撲滅起義軍卻絕無可能,起義軍越多頭,起義的生命力就越強壯,並會從中殺出一批批的百戰名將來了。像楚漢之際、唐初、明初出現的那麼多名將都是從大起義的烈火中淬鍊而出的。所以,即便讓秦之名將白起、王翦復生也未必能當項羽、韓信;而且起義軍裡還有彭越、英布這些能獨當一面的戰將,並且還會有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而秦軍會越來越陷於窮困,漸至滅亡。

秦朝滅亡的根源在於其並國的速度太快,使得秦國並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去支配山東六國的領土。我們再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還繼續對外用兵,北擊匈奴可以理解,那是為了邊防的安全。而用兵於百越那更是用兵於無用之地了。我國真正有能力大規模地開墾所謂的“百越之地”,是到了宋室南渡之後。秦人本身也就500餘萬左右的人口,這點人口用來防範山東六國的人民起來作亂都不夠,哪還有什麼能力去開拓什麼百越之地?這純粹是其個人好大喜功所致。秦之敗亡,並非是出於“暴政”,秦之所謂“暴政”又不是一兩天的事,秦人都能忍受上百年了。其根源在於秦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憑武力強取天下,與山東六國的人民結怨極深,卻又濫用其民力。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秦朝的統治基礎也只能是秦人。但是,秦人的人口數量卻遠遠地不足以去支配、監督這些地方的人民。這些都是秦始皇種下的因,是其務虛好名,急名利於一時而導致強吞不化,以致秦之敗亡,實與秦二世無尤。


城邊的吃貨


秦始皇如果晚去世二十年會有什麼變化?歷史不可以假設,本人一直是個歷史規律論者,認為歷史不會以某個人的改變而發生本質變化。但是,在秦始皇對歷史影響的這個問題上,卻不敢這麼肯定。因為秦始皇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幾千年封建史的影響實在太大,他的一舉一動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更何況在生死這種大問題上。另外,秦始皇是非正常死亡的,這種偶然發生的事件本身就會使歷史發生突變,而沒有按原先軌道繼續行駛。換句話說,如果秦始皇不突然死亡,別說再活二十年,就是再活十年、五年甚至一年,只要他順利回到長安,歷史可能都大不一樣。

首先,必然是扶蘇正常登基,秦國按更加和緩的步伐前進。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長期培養的接班人。秦始皇眾多的皇子中,只有他得到長期力量和培養。雖然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跟秦皇有分歧,但絲毫不影響他登基的可能,因為壓根沒有人可以取代他。同時,在秦王暴斃前,更是把扶蘇派到蒙恬身邊歷練。蒙恬是手握重兵的大帥,這一安排幾乎就是確立了扶蘇王儲的地位。扶蘇這個人,沉穩而寬和。跟他父親不一樣,他雖然也是秦法的堅定捍衛者,但他主張的是以更加寬和的方式推行秦法,以便蓄養民力,緩解統一六國而負擔在老百姓頭上的稱重負擔,所謂輕徭役、減賦稅。眾所周知,秦國之所以速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徭役和賦稅太重,胡亥上臺後不僅沒有減輕百姓負擔,反而大興土木,大搞嚴刑峻法,使老百姓沒有活路只有揭竿起義。兩相比較之下,扶蘇與胡亥代表了秦國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但是,秦王暴斃,趙高狡詔,胡亥登位,這一系列偶發事件把歷史推入了不歸路。

其次,法家而不是儒家,佔據思想舞臺的正中心!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不同的思想指導下產生了不同的政治勢力。事實說明,而秦國與法家的結合產生了無窮的化學反應,使其從邊陲小國一舉變成超級巨獸。商鞅變法使法家觀念深入秦人骨髓,法家治國理念更是根植到秦帝國的血脈之中,不可剝離!反觀儒家,在秦人眼裡只是一個思想流派,而且與法家觀念格格不入,所以才有秦始皇焚書坑儒一說。秦王不暴斃則胡亥不會上,胡亥不上則秦國不會亡,秦國不亡則漢朝不興,漢朝不興那就不會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說。儒家和法家,誰會佔據兩千年封建史中華夏族的思想制高點,很難說。

其三,邊疆治理會上一臺階,匈奴之禍可以延遲或避免。秦始皇是個有大抱負的皇帝,在華夏民族對外拓展空間上很有作為,南邊開發嶺南卓有成效,北邊修長城、御匈奴很有建樹,且不論民力消耗如何,至少出發點是為了國家的鞏固。為了開發嶺南,秦始皇不惜移民數量巨大的關東百姓充實嶺南,以至於秦國根基老秦人數量銳減,這也是秦國在叛軍面前不堪一擊的重要原因。假設秦皇沒有暴斃,而是順利完成權力交接,那麼南面的趙佗大概率不會割據稱南越王,秦國對嶺南的開發和統治將會繼續。而北面,如果沒有秦國內亂,蒙恬三十萬秦軍精銳足以對匈奴形成壓倒性震懾。而在秦軍長期監控和壓制下的匈奴將會難以發展,亦或提前遷移到西亞東歐也不是沒有可能。





週週說古今


可以很肯定的說,不說三十年,就算十年,以後怎麼樣不好說,但是肯定現在漢人會稱為秦人,秦將成為漢族的代號。

首先,秦始皇在世,趙高和李斯不敢作妖,六國遺族也會很安分。為何大家都要刺殺始皇帝,難道死個皇帝秦國就不行了?確實這是事實,始皇帝當年的影響力太大了。如果秦始皇多活十年,劉邦老了,扶蘇大了,權利安穩過度扶蘇,而扶蘇歷史記載是個溫和的人,可以跟秦始皇互補。

其次,漢乘秦制,開國不得已才去分封和郡縣並行,而後面幾十年也證明了分封的弊端,經過漢景帝的削藩和漢武帝的推恩令才消除了影響,從此大漢開疆拓土。要知道當時北有蒙恬,南有趙佗,如果秦始皇不死,匈奴根本就撐不到霍去病出生。所以最多秦三代就能完成西漢的巔峰。

最後,最大的影響可能是法儒之爭,現代社會已經證明了,法家才是治國的根本,因此如果秦朝能多撐一百年,大概就沒儒傢什麼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