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的“笔法”和技术,是不是当今的专业人士都完全掌握,不输古人了?

孙孝南


绝大多数还是掌握了,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因为国展的促进,当今在继承整理魏晋笔法上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有好多人在用笔上已经不输古人了,只不过写字量还远远不够,古人几乎天天和毛笔打交道,现代人怎么比?是没法比的,写字量决定了书法的高度。书法技术已经超越了古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逸品治艺


完全掌握?不可能!古人笔法是十现代人只能掌握二三就不错了。


书法中笔法很神秘,从二王以后,就没有人敢说掌握了笔法,即使是大名鼎鼎的颜真卿也如此,真正书法有所成就者能够看出来颜真卿与王羲之的差距,是在于笔法的差距太大!


为什么现代人用会把一些人的书法定位于丑书?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笔法,笔法就是书法的基本功,笔法学得学越全越多创作就越随心应手,而笔法尚且出于稚嫩阶段就去创新,就去突破,就是急功近利,就是走还没从容去跑,跑是跑了,可是磕磕绊绊的,自己还认为跑的很好,还洋洋自得!这就是悲哀!


我一直在反驳丑书,在此我也为丑书说句公道话,写丑书者的方向并没有错误,他们之所以置大多数书法人的意愿不顾而执意丑书是因为他们的方向真的是对的!可是,方向对不等于就是对啊,就像我们写朦胧诗,朦胧诗很好,可是你的文学功底不够词汇不够优美,你一味地用搞偏弄怪,让大家都不知所云,你还自命你是诗歌高手?可以吗?

现在人掌握全笔法了吗?没有!远远没有!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书法不习笔法终究是末流微技,不成气候的!


一笑貫长天


(白蕉书法)


今人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对书写技法的解构,远甚于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古人知道的今人大多都知道,古人不知道的今人也可以知道。纵向回溯书法历史,从古至今就像滚雪球,是越滚越大的。古人关于书法的理论典籍虽也不少,而今人数年书法理论专著的数量,可能超过古代数百年的总和。

所以,仅从笔法技巧而言,今人能够比肩古人,甚至比古人更丰富、更庞杂,这一点勿庸置疑。但这仅仅是从理论上去分析比较技能技法因素,如若论及艺术造诣和境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较古今书法,总体上说“今不如古”不算过分,但要说“一切皆不如古”未免太过泥食于古人了。

(沈尹默书法)


今人写不过古人,首先是输在性情文化上。古人的诗书气度,极崇风雅,以笔墨为师为友,对汉字与书法的理解比今人更深切更朴素更笃诚。诗书画(印不说了,毕竟更小众)就是文化情怀的主要载体,兴趣所至,情感所发,多倚赖于诗书画来去恨解愁,因情笔墨之下流露的文化性情也更深切真诚。

其次是输在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工匠精神”上。世人多骂田英章,言其为字匠,但在抱庸看来,许多诲田批田的人,恰恰是弱在田英章式工匠精神的匮乏上。高谈阔论旁征博引,吹起牛逼整起典故来头头是道,就是不会规规矩矩写好字。更有甚者,另辟蹊径尽废古人标新立异,胡搞瞎弄恬不知耻欺世盗名,还妄图彪炳后世与古人争辉,真是不自量力。

(张志庆书法)


抱庸浅谈。


抱庸詩書


这问题很有意思。

当代的书法相对古人来说,更系统,更深入,研究的非常细致,这是当代书法的特色。

去看一些国展作品的话,主要是以技术特色和形式特色为主,技术上,他们已经非常入古了,而形式上,也就是所谓的章法,要比古人更丰富。

用原题的一句话,今人确实已经几近全面地掌握了古人的笔法技术、结字思想、章法布置,甚至还有所发展。

但这并不代表“今人不输古人”


你要知道,掌握和运用,是两码事。

就像你学数学,定理都是死的,为何考试成绩有高有底呢?关键还是在人。

你虽然全面的掌握了技术,但做不到随性之中的变化奇绝。

说白了就是“做”的痕迹太重,少一股自如。

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掌握技术反而限制了个人的创造力。古人其实在书写时,并没有今人这样,把技术动作尽善尽美。

比如王铎这篇作品,用笔没问题,但是用笔细节并没有很讲究,非常随意,你拿他去参加国展,百分之百入不了,这是连国展高手都不得不承认的事。

再有就是结字问题,国展结字都是有套路的,这种套路都是根据古人的变化规律总结。

但是你仔细想一想,其实每一位名家的结字都有各自特色,虽然都出自王羲之,但套路化的痕迹不明显,这是今人很难达到的地方。

很难达到,不代表没人达到,只不过太少。就当代名家来看,能在技法和灵性上均不输古人的,没几个。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当代书法永远超越不了古代书法的根因。

文化积淀。

文人社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得会一点。

书法所表现的气韵,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才有了所谓的“文人字”,就那类著名文人所写,技法不够,但气韵不俗。

你可以想一个问题。

书法越专业化,越细分,那参与者的文化平均水平就会越低,因为他所能接触到其他门类的时间会更少。

就像民国时期,书法没有专业化,研究的也不细,但著名书家就是很多。古人就更不用说了,每个字好的名家,知识储备均不俗。

今人有了科班,技术上是真不错,天赋好的学个几年,在技巧层面就能到古人十几二十年的水平,但然后呢?

虽然科班也需要学古典文化,但与古人相比,差的太远,与学业安排相比,也没那么重要。

没然后了,真没了。



所以大家如果喜欢书法,可以从多看书开始,因为技术这东西越远越专业,你学习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反而应该把更多时间用来“养气”,这个很重要。

书法终究看的是“才气”,不是技术。技术虽然很重要,但是到了大家水平都差不多的时候,显然就没那么重要了。


梁宇航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人所说的笔法是什么?

东汉蔡邕作《笔论》、《九势》,阐述各种用笔技巧。有个传说轶事,是关于“楷书鼻祖”钟繇的。蔡邕善作八分书,“八分”应该就是未完全成熟的隶书,传说钟繇正是通过蔡文姬学习并继承蔡邕的八分书。蔡邕死后,他的《笔论》落到了另一个书法狂人韦诞手里,钟繇听说后想借来一阅,而韦诞就是不肯借,不借也算了,还整天的发朋友圈嘚瑟,嘚瑟也算了,还专门提醒钟繇看。钟繇这个气呀,发誓一定要得到这本书坛“葵花宝典”。结果是一直等到韦诞死后,钟繇派人连夜盗掘韦诞的坟墓,才终于得到了原装正版的蔡邕《笔论》。此后,钟繇一路开挂,成为书坛盟主,还发明了楷书。

其实这很明显是假的,因为从生卒年上看,韦诞死的时候,钟繇都死20多年了,根本不需要活人盗墓。这故事出子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瓘的《书断》。

张怀瓘在《玉堂禁经·用笔祛》中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永字八法”实为楷法,也就是楷书的笔法。从这里我们不难分析“笔法”是什么。元赵孟頫于《兰亭跋》中云:“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里说的“用笔”就指“笔法”。整句话的意思是结字可以从甲骨文到篆、隶、草、行、真等变得面目全非,即因时相传,然而用的还是那个“笔”,“用笔”还是那个“法”!

那个笔就是毛笔,而那个“法”是什么法呢?拆解开无非“执笔法”与“运笔法”两方面。

执笔法

对此,自古说法甚多,什么二指法、三指法、五指法的不一而足,其实呢,只要能写好字,你管他什么法,法无定法!

运笔法

运笔法就较为丰富了,笔法的重中之重在于“运笔”。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大抵执之欲紧,运上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这些无非都是书家们的实践经验,如果你对小楷下过真功夫,就能体会“以腕运笔”的奥秘,倘若写小字你还停留在“以指运笔”上,那恐怕还没入门呢。然后笔锋运行的技巧上再分作什么中锋、侧缝、藏锋、露锋、飞白、提按、使转之类等等。

所以,其实所谓笔法就是对书写工具运用的技术和方法,蔡邕作的《笔论》、《九势》 ,卫夫人的《笔阵图》等,无非是一些大玩家总结的毛笔使用通关的“攻略”。

蔡邕的《笔论》开篇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而要将这种情怀呈现出来,离不开对工具的熟练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工具在自己手中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以表达自己想要呈现的东西, 就需要了解并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技巧,这就是笔法。一点也不神秘,是后人将其解读得过分玄妙了。

另外,古人也是人,认识问题同样具有时代局限性,比如我们今天再看“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就出问题了。怎么千古不易了?赵孟頫只是没看见,我们写字早就用铅笔、用钢笔、用中性笔圆珠笔了,怎么能说千古不易呢?硬笔和软笔的笔法能一样吗?或者你应该说用毛笔千古不易,赵孟頫当然不知道几百年后普遍使用的不是毛笔。还有人咬文嚼字,硬说赵老师说的千古不易的意思是写字的工具始终是笔没有改变,那你可以烧纸告诉他,我们现在用的是键盘!

综上所述,现代人继承的是古人几千年来总结出的经验,加之对技巧方面的研究方法更加丰富与纯熟,所以可以肯定地回答,在运用工具的技巧上,即所谓“笔法”方面,现代人肯定不输古人!

然而,书法不完全是笔法,不是掌握了用笔的高级方法就能写出好作品!因为“笔法”主要是针对“技术层面”而言的,而好作品是基于“技术层面”的“艺术表达”。运用工具技术再好的画家,也不见得每一幅画都是好作品,书法家也是同样的道理。王羲之写的不好的作品,当年自己都撕了,只有好的被临摹或刻碑保存。

所以,现代人或许比古人掌握了更加丰富的“笔法”,然而未必就一定会有不朽的好作品问世,二者没有因果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应该分析一下在“书法”这件事上,今人古人到底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一、目的不同

古人“书法”一般情况是基于写字记录的实用层面,今人却为“书法”而“书法”。尤其是当前各类展览盛行,为适应展厅效果,不同形式的“展览体”应运而生。书法的主流形式由古人的案头之作,变为今人的“展厅之作”。而传世作品是怎么产生的呢?

《兰亭序》实为当时的文化名人群搞了个线下活动,大伙儿作诗编了本《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打草稿。这草稿打完觉得不错,但有几个错字儿,想重抄一遍,结果整不出来了。由此可见,好作品亦是妙手偶得之。

被称作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草”到不能再“草”的草稿!

传说中的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诗帖》也曾面临王羲之同样的尴尬。当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有三年,寒食节那天生发感慨,想作诗发个微头条,后黄庭坚看见这书法写得不错,建议苏轼重抄一遍保留,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为“书法”而“书法”不可能有好“书法”。“故道常无为而不无为”,书法“神作”是自然灵动的“无心插柳”,不是有意为之便可以轻易成就的!

二、环境不同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今天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体会最为明显,比如我现在在这儿胡吹,始终在用键盘,别说毛笔了,连钢笔铅笔都很少轻易拿起。今人即便是职业书法家也未必整天只用毛笔写字。

而古人呢,用毛笔写字,那是人家的日常,天天在用,熟能生巧,想写不好都难。再说,尤其魏晋唐宋时期,很多君王本身就酷爱书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古代书法艺术辉煌灿烂的重要原因。

三、心境不同

这才是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根本的症结所在。今人每天接受的外界干扰太多,很难心无旁骛,这就是为何小孩子学书法快,写出字来也容易体现出淳朴气息的原因,因为杂念少。

书法现在还成了很多人的职业,很多人靠它吃饭,这就难免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对比古人,不需要展览拿奖,也没谁办个培训班教写字挣钱之类的。所以人家不为功利,为艺术而艺术才更容易专注,像米芾那样的“疯子”,痴迷于此则忘乎所以。

今人追求艺术者也很勤奋,但都渴望成就;古人却可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正因如此,则收获不请自来。


薛定谔的文艺猫


书法里的“笔法”,有千古不易之说,似乎专业人士应该完全掌握,否则还能叫专业人士?

  • 其实不然,掌握与否,需要详辩。

掌握的意义

  • 书法的基本笔法很简单,粗分就两种,圆笔和方笔,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

  • 具体又分篆隶楷行草五体,则各体有各体的笔法,就要复杂一些。

  • 进一步细分,每一种书体又有不同的源流,笔法更是纷繁杂陈,数不胜数。

  • 那么怎样才算掌握呢?

  • 从历史上看,最伟大的书法家一定只研习自己擅长的书体以及风格需要的技法和笔法,其他了解即可,并不深入涉及。

  • 所以,即使是专业人士也不可能完全掌握书法里的所有笔法。



掌握的类型

*林散之草书作品《杜牧山行一首》呈现了各种高超的笔法功力*




  • 书法学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譬如先学某种唐楷,又学某种汉隶,再学二王行书,最后主攻草书;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过的笔法无疑归属于不同的类型,譬如楷书的、隶书的、草书的等等。


  • 草书作为主攻书体,书家就要根据自己所拥用的各个类型书体的笔法储备,将它们融为一炉,供草书创作时选择使用。

  • 只有掌握相对丰富的、不同书体的笔法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创作时更为得心应手,甚至随心所欲。


掌握的优劣

*林散之一个字中蕴含多种高级技法*


  • 掌握了丰富的笔法技能,并不代表能使用的好,这也是书法家各有所长,或者境界各有高低的原因;好比专业棋手下棋比爱好者高许多,但离九段还差老远呢。

书法艺术高低优劣,不是笔法展览,综合运用包括笔法在内的各种技法,并把它们升华到“我书意造本无法”自由书写状态,才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闻道深般若


当然不是,而且当今专业人士跟古人相比,不可能完全掌握书法笔法和技法,不输古人更是无稽之谈。当然有个前提,我所说的古人,是指古代的书法专业人士。

第一,从对书写工具的应用时间上,古人完胜今人。民国之前的上千年,毛笔都是古人唯一的书写工具。而对于当今的专业人士而言,毛笔也仅限于专门练习书法是使用,平常工作生活,还是以中性笔铅笔为主,进入互联网时代,更是极少用笔,而是以智能输入为主。

第二,从书写时间上,古人自小开始书法和书写,一生都与书法相生相伴;而今人,即使是成就极高的专业人士,有很多也是半路出家,甚至成年后开始系统学习书法。

第三,从书法的应用范围上,古人完胜今人。对古人而言,书法不只是书法,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书文,赶考,书信、婚丧嫁娶等等,你能想到的每一个生活场景,古人都在应用书法;对今人而言,书法的应用场景就极少了,对应的熟练程度是没有办法与古人相提并论。

总而言之,我以上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同为专业人士的基础之上,切不可脱离此项去理解。


孙晓沙


清人梁同书说,"夫学书,天分第一,多见其次,工夫第三。“工夫者,技法技巧也。学任何东西,欲达到极致和顶峯,天分都是第一位的。没有天分的人,不能真的能掌握先贤创造的那些技法技巧。没有天分,既使你掌握了那些技法,他也不会用,如同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

不是掌握了的写小说技法和技巧,作家就能写出《水浒》《三国》《红楼梦》那样伟大的文学作品。

不是通晓了写格律诗的技法和技巧,诗人就能成为李白和杜甫一样的诗仙和诗圣。

同理,也不是了学会了书法所有的技法和技巧,书家就能写出《兰亭序》《祭侄稿》那样的作品而流传千古。

中国几千年书法史如钟王旭素欧颜柳赵苏黄米蔡辈能称先贤者,数十人而已,皆开宗立派永垂不朽之旷世天才也。比之天才之先贤,今人千千万万之习书者,只能称为为芸芸众生凡夫俗子!

如果作家诗人或书家们,以为精通了技法技巧,就能超越曹雪芹李杜王羲之,无异于痴人说梦!

田蕴章在讲座中说自己比欧阳询"万不及一"!田英章公开声明自已是"欧阳询永远的书奴"!启功先生亦云"名家书,乃古人妙处与自家毛病之结合耳"。先生又说,"今人书,今人说了不算,三百年后方能定论也。"






春雨书斋


一、古人书法写得好是时代环境的必然产物

古代自从有了毛笔,书法经过历代岁月的洗礼逐步产生了多种书体风格,由开始的实用范畴,到后来转入艺术领域,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光辉历程与宏伟业绩。严格说来是书写工具的改革运用得体,促使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使得书法走向蓬勃发展。

1.工具的性能特点促使字体刻写熟练化

在中国纸张还没有问世之前,人类为了记录文字,只好借助于利刃在乌龟贝壳,牛骨等上刻字形成甲骨文。由于利刃经常在手上运作,故熟能生巧,所刻出来的字是非常自然耐看的。

计算机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以来,为了节省开支得到少量印刷资料,只好抛开铅字印刷,依赖誊写钢板、采用蜡光纸漏油墨的方式来从事该项工作。天天刻,日日写,似古人刻甲骨文,为此产生了一大批誊写钢板高手!字体风格多样,好不美观!但“好景”不长,电脑的到来,排版方便、快捷、美观且价位也不算很高,那种铅字落后排版方式逐渐淘汰,“老牛拉破车”的钢板誊写印刷术也就彻底没了业务,自然将这个行业消失地无影无踪,那些端庄漂亮的“钢板字”俨然成了“文物”,也许在今后的印刷博物馆及旧书摊见到它们的身影。

综上所述,何种工具成就何种书体,哪个时代造就哪种技术也就不言而喻了。

2.毛笔的发明促成了历代书法家的丰功伟绩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时代、书写工具的变革而消逝,金文取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自毛笔行世以来,已由原先的刻变成了写。由于毛笔具有提按灵活多变、笔画能粗能细的特点,故古代文人经常在手上拿捏,似当今之人在电脑键盘上打字一样,自然是得心应手,非常熟练!

秦始皇继位,命丞相李斯将天下不规范的大篆改成有规律可循、且容易辨认的小篆。似国家语言委员会将普通话列为中国国语,着实为国民做了一件好事。

汉代时期,纸张没有行世,官、文人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成为快捷、潇洒、秀妍的汉简书体。但那时书写人没有落款的习惯(原因估计是记录文字还没有进入艺术),虽然不知为何人所书?但也足见当时书写人的功力所在了!

东晋王羲之、其子王献之,在书法上可谓做出了榜样,而尤其是王羲之,一首千古吟咏的“兰亭集序”书法,被世人列为天下第一行书。到了唐代,楷书的规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诸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各自造就了自己的楷书风格,成为唐人一代风范。

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在当时书坛可谓一代名流。苏、黄和米的行书在当今已成为众多人的临摹范本,而米芾的“刷字”也传为今人之美谈。元代的赵孟頫在书法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他的行楷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的书法特点为后人所欣赏而临习。明代文征明的书法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

到了清代,书法大家更是层出不穷,且书法可谓变化多样。如赵之谦的楷书、小篆呈倾斜势,杨沂孙的大篆,伊秉绶的隶书等均在前人的书体上创立了自己的特色,令后一辈竞相模仿。

时至今日,书法基本上退出实用范畴而逐步进入纯艺术领域。考虑到展厅效果,毛笔也随着字体大小变化而发展至今以致于毛笔大改革,从针尖大小硬毫发展成近一米高软毫直向特大“榜书”进展。由此可见毛笔的“威力”之大!

从一些文物资料中,逐渐可以见到以前当官之人的精彩笔墨而赞叹不已!那种笔画结构造型类似欧体的“馆阁体”,据说就是清代官员必练的书体。以前考秀才状元不像现在有数理化,只看文章、书法(写得符合那时的标准)水平。为此在那个年代,会写毛笔字——书法之人比比皆是。这就好比当今人会在键盘上盲打一样,普及了就不足为奇了!

二.在当今有必要和古人PK“功力”书法吗?

在本文开头,我引用了书法名家王厚祥的答记者问摘录。说句心里话,我不太认同王的观点,理由是:

一.王在整个回答问题中强调的是今人没有像古人那样勤奋练字,倘若像古人那样也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请问王先生,难道中国现代人就没有一位达到古人的书法技巧吗?我看未必!就我国出版社而言,就出版了类似古人碑帖《张黑女墓志》钱开文先生所临该碑的北魏书体,我个人认为与原碑不差毫几(当然王先生及他人不服钱先生的水准那是另外一回事,在此不作争论)。由于钱先生已掌握了该书体的特色,我认为已达到该碑的水平。又如临摹“兰亭集序”行书的不要我来搜寻例证,中华泱泱大国书写几乎可以乱真的我想也不在少数。就王先生自己来说,倘若不打算发展自己的个性草书,甘愿当“书奴”,我想也早已是怀素、张旭拿笔就来的意临高手了!说明当今人只要努力,一心一意,在书法功力上还是可以达到古人水准。

二.以上王先生所谈今人书法达到古人水准甚至超越古人只是针对极少数而言,如真正要全面开花也是不可能的事,也没有这个必要。说到这里,根据王先生提出既然想学书法,“可以少参加点外面的活动,你可以挤更多的时间把这个字锤炼好。”的说法,道理似乎比较明确,但我还是这样想;在当今计算机普及的时代,要绝大多数人摒弃方便快捷的计算机不用,全部用精力拿起毛笔(现在有人用一次性水笔常年写字就不错了!)像古人那样抄写公文,布告,奖状等岂不是咄咄怪事?尽管国家教育部目前在全国中小学恢复写字课,无非就是借此课程使得学生熟悉汉字的笔画结构,再则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开设。培养真正的书法家,而只有在那些极其勤奋且极富天赋的人群中产生。古人的字之所以写得好,完全是那个时代没有现代书写工具只有毛笔,经常在手里拿捏,日久天长自然就写得非常得体了!就像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年轻时正处于那个“毛笔年代”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就好理解了。

三.当今科技时代由于书写工具的改变,除了研究书法艺术使用毛笔外,绝大部分均用一次性水笔、钢笔书写,也就造就了一大批硬笔书法高手,我想和古人的毛笔字写得好如出一辙。当然,少数书法家用毛笔书写字体作为艺术探讨就另当别论了。

三.今人的创新书法不亚于古人,甚至超越

谈到这个问题,我先借用清初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即“笔墨当随时代”。中华正处于一个高科技时代,为此文化艺术也应跟随时代步伐有所创新。古人王羲之的书体形成风格,我想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随后一代代均有变化,也可说是那个时代的书法创新。古人用毛笔写字当初主要从实用出发,到后来才逐渐转向艺术领域。借用今人书家沃兴华先生在他著作中,所谈古人的书法为“文本式”一说,即写出来的字似现在要让人一看就明的印刷体。倘若这样发展下去,今人书法再延续古人的“文本式”,试问还有多大意义?

鉴于以上因素,我想今人的书法应该向“图案”模式进展,即不主张让人一看就明的“布告”式毛笔字,而是要像欣赏绘画一样来欣赏品味书法。有些“图式”书法写得到位,看后的确使人养眼而越看越好看而驻足观望!而那些“文本”书法虽然写得秀丽美观,也只能是过眼云烟,走马观花似得难以留住观众的脚步。说到这里,我想必定有不少传统“功力”派将对其群起而攻之。理由是这“图案”书法着实为他们心目中的“丑书”(当然也有一些不符合规范的真正丑书不属于该范畴)。其实从事物发展的观念来看,鄙人认为古代的传统书法,则好比我们文学中所说的“下里巴人”,大众百姓视觉上容易接受,且一看就明。而“图案式”书法则好比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将受到部分欣赏现代书法群体,以及部分专业书家的青睐与追寻目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将围绕事物的变革而产生变化。记得在文革结束后,当今印刷体的“新魏体”书写可以进入书法展厅展览。倘若在现在,我看谁都不会答应且会感到好笑!理由是太没有艺术品位了!在今日,受日本一些书家影响,已有不少在传统的书法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的书法家敢于“亮剑”,书写出了各种风格具有内涵,反映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结合西方的平面构成元素,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很有学术参考价值。于古代那些一味强调功力的传统书法相比自然略胜一筹。

我始终这样认为;真正的艺术没有好与坏的标准,只有喜好与厌恶之分。深信在不久的将来,那些王羲之、怀素、颜真卿等纯原型传统书体,必将逐渐退出国级书法展览厅,而取而代之的将是篆、隶、楷、草、行、破体各种不同且赋予时代风格的书体。在布局、装裱上也必然有所创新,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也是今人书法超越古人的必然趋势!



九香紫砂文化


古法用笔,实际上是按规定的技术要求,自然书写,像现代人驾驶车辆一样的道理。

试问: 当今书法界有几能达到专业水平的?都是大忽悠! 不仅没有全都掌握笔法技术,而是没有弄懂,甚至把原作的技法精髓给篡改了……

何止不输古人? 分明是背叛了古人的遗愿,热心于旁门左道,误入歧途了……如果王羲之等古代师祖们,当初要是预想到后人会像田英章之流这样的解读经典,就不会把书论、字帖留给这些败家子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