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海瑞一生都未被重用,這是為什麼?你怎麼看?

談文論史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海瑞為官清廉,又深受百姓的愛戴,但始終得不到朝廷重用?


海瑞之所以出名,在於他曾給嘉靖的一份奏疏,名為《治安疏》。奏摺中痛斥嘉靖的種種不作為、沉迷修道、官員貪腐等問題,隨即天下為止震驚,海瑞也成了名人。嘉靖看到奏疏後氣得暴跳如雷,之後則沉思良久,最終在嘉靖的寬容和反思下,海瑞得以存活,併成為廉潔的標杆。

隆慶年間,海瑞最高級別做到右僉都御史並巡撫應天,隆慶皇帝對海瑞還是很重視的。就算海瑞幹不出什麼太大的政績,但對打擊貪腐、安撫民心也是有幫助的。海瑞到哪裡,哪裡的官員就會倒黴,哪怕民眾再擁戴,當然,海瑞也會被彈劾下任。

到了萬曆朝,海瑞則一直沒有受到重用,那究竟為何海瑞為官清廉、百姓愛戴,卻得不到重用呢?

一、海瑞只認是非、不顧人情

嘉靖四十一年,海瑞任福建淳安知縣,在他任職期間就得罪過浙直總督胡宗憲。一次胡宗憲的兒子到淳安遊玩,胡公子喜歡鋪張,也仗著老爹的權勢在地方胡作非為。海瑞則只按照普通招待標準,接待胡公子。

這下惹惱了胡公子,在公館大吵大鬧。海瑞的做法不是安撫和勸慰,而是命人把胡公子吊起來,胖揍了一頓。這還沒有結束,海瑞還沒收胡公子幾千兩銀子,充了國庫。胡宗憲可是封疆大吏,比海瑞的級別高出太多。

史料記載:

“宗憲子過淳安,怒驛吏,倒懸之。”

假如胡宗憲真的想要除掉海瑞,之後海瑞海大人的事蹟就統統不會再有了。以胡宗憲的能力和地位,只需一個小紙條,就可以廢掉海瑞的官職。好在胡總督是個深明大義之人,這才沒有和海瑞一般計較,放了他一馬。

海瑞的做法很對,面對無法無天的官宦子弟,理應該訓教。事實上,這樣做的後果也可能非常嚴重,甚至會連累到他的家人。而海瑞則不管不顧,只是一心為了對錯、為了道義,得罪了高官。

在海瑞任職應天巡撫之時,他做了另一件驚掉下巴的事。原本首輔徐階很欣賞海瑞,把海瑞提拔到了很高的位置,而海瑞則對徐階佔用田地問題抓住不放,哪怕徐階已經做了表態,海瑞依舊不依不饒,堅決要求徐階歸還佔用的田地。

經常有人拿戚繼光和海瑞做對比,戚繼光同樣有經濟問題,但戚繼光卻能平定沿海倭寇,救了當地無數百姓的性命,以功績來論,戚繼光比海瑞強很多。海瑞是一身正氣,而他卻無法做出戚繼光的功績,這就是其中的差距。

二、海瑞只能處理細節,無法辦大事

我們現代的人才系統中,最難得的就是管理型人才,尤其高級管理人才最少。有些人天生就是領導者,而有些人則只適合做跟隨者,這無法改變。海瑞並不是庸人,他是很有能力。最初,海瑞在南平任教諭,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都被海瑞搞得井井有條,老師認真教課,學生認真學習。

海瑞任職應天巡撫的時候,主要工作是審案,這也是他的本職工作,很多百姓都來找他訴說冤屈,海瑞則一一審理,事無鉅細,全部審完結案。單從海瑞處理政務能力來說那是沒有問題的,做個普通的地方官也綽綽有餘。

辦大事的人歷朝歷代也都很罕有,不論大奸還是大忠都是少數,做小事需要能力,做大事則需要的不僅是能力,還有權謀手段和對時局準確的判斷力等等。哪怕海瑞的名氣再大,在張居正看來,也無法為其所用。

看看張居正用的人,內有東廠提督馮保,外有薊州總兵戚繼光,遼東總兵李成梁,海瑞則只能做些基礎工作,無法成就大事。

三、海瑞只能看到問題,卻無法解決問題

海瑞上奏的《治安疏》,文辭激烈、字字誅心。嘉靖二十年不上朝,沉迷修道煉丹,大興土木,修造宮殿,法紀廢弛等等,這些的確是嘉靖朝的大問題。難道只有海瑞看到了問題所在?

史料記載:

“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

只要是為國的忠臣,哪怕是奸臣也能看到問題所在,而如何解決問題呢?這明顯是個大議題,如此龐大的明帝國,難道一份痛斥皇帝的奏疏,就能解決問題嗎?當然海瑞這麼做也是很有意義的,而就算是徐階、高拱也無法完全解決如此難題。

北宋的司馬光就有此先例,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死對頭,一個是保守派的領導者,另一個是改革派的領軍人,可以說水火不相容。王安石變法幾乎遭到了所有官員的反對,司馬光就是那個舉大旗反對的人。

令人詫異的是司馬光只批判王安石的種種不是,司馬光明白改革是必要的, 但他無法給出解決方案。王安石卻明確給出瞭解決方案,實施變法,做得多當然會錯的多,不做事當然不會錯,這難道就是王安石的錯嗎?

在我看來,海瑞比司馬光要強不少,只是海瑞幫不了張居正,張居正當然不會重用他。

四、對朝廷來講,海瑞作為形象人物最合適

任何一個機構,都有可能需要做形象工程,找些帥哥、美女或者明星撐撐場面,國家也是如此。海瑞在明代就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海瑞兩袖清風、為民做主,還被百姓譽為“海青天”,任何人都說不出海大人的不是。

作為形象代言人,自然不會放實權。海瑞就像個吉祥物,被朝廷捧在手中,他代表著權力機關的真善美,以此提高政府印象分,安撫民心。

五、官場容不下海瑞這種官員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作為食物鏈頂端的高級物種,自然不會像動物一樣簡單,所以人往往有兩面性。

隆慶二年,很多官員聽說海瑞要來應天做巡撫,把本來硃紅色的門柱刷成黑色,做過不法之事的官員乾脆自動辭職。海瑞在眾多官員中是個異類,他不服從官場遊戲規則,只按照自己的套路來,不給官員留活路。

長此以往,當地官員當然受不了,於是很快就有人彈劾海瑞,說他庇護奸民,魚肉官員、沽名釣譽等等。海瑞就這麼被調離了崗位,不論海瑞多麼正直無私,但他融不入官場的大環境,那麼這位置就不會穩固,就更別提做出什麼業績了。

海瑞是明代最著名的清官,他一心為民,不摻雜私心,極其痛恨貪官汙吏,是大明廉潔的典範。不論海大人被上層鄙視也好,不受人重視也罷,但從未影響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由於得罪了太多權貴,近代汙衊他的書籍和文章也比較多,最典型的例子,如餓死女兒,都是杜撰的。

海瑞去世之時,兩岸數百里都是給他送行的民眾,這就足夠了。


楊角風發作


海瑞終其一生也沒有進入權力的中心,最多也只是到了一個二品官員,還是在京城之外的閒職,而這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清官,極受百姓愛戴的人,為何會收到這種待遇?

主要是因為,海瑞一生為官清正不阿,正直廉潔,是個能吏,能力很強,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卻與古代封建王朝大背景格格不入。



海瑞又比較迂腐,缺乏最基本的變通意識,太過正直,待人苛刻,無法融入到當時的官僚體系之中,缺乏同僚的支持。



海瑞的性格和為官理念註定他是得不到重用的,他為官是為民做主了,但是卻把皇帝及文武百官得罪個遍,不管誰有問題誰做的不對他都敢於指出來,這種官誰敢重用,弄不好就給自己埋了個定時炸彈!


智帝輝煌


提起海瑞,大多數人都聽說過,對其印象大多止於“清官”二字,甚至還有許多人認為他是迂腐不堪的道德君子,是不折不扣的“腐儒”。那麼,明朝的名臣海瑞,難道真是個無能的清官嗎?

海瑞(1514-1587),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的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半生宦海浮沉,官至南京右僉都御史(正四品),為官清廉,死後被追贈太子太保(從一品),去世時身家僅有八兩銀子,甚至還不夠安葬費用。

而海瑞並非一無是處的清官,相反,他為官期間做了許多實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參加鄉試中舉,經多年考進士未果,最後決定去吏部報道,被派任為福建南平教渝,平日裡治學嚴謹,規範了考勤制度,不收受禮金,不為難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深得民心。明世宗朱厚熜晚年,不理朝政,深居西苑,專心設壇求福。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瑞裡買好了棺材,並且將自己一家老小皆託付給友人,嚮明世宗呈上那封名動天下的《治安疏》:“戶部雲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臣不勝戰慄恐懼之至,為此具本親齎,謹具奏聞。”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並因此疏而入獄,在嘉靖死後才復職。

隆慶三年(1570),海瑞升調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外放應天巡撫,在此期間,許多貪官汙吏紛紛辭職收斂,除此之外,海瑞興利除害,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整修吳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萬曆十五年(1587),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海瑞的死訊傳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罷市。他的的靈柩用船運回家鄉時,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的人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明史》有載:“瑞無子。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絕。贈太子太保,諡忠介。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
<strong>

海瑞雖然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可絕非一無是處的“清官”,只是他的清廉之名太盛,掩蓋了他為官之時的政績,再加上後世之人杜撰的野史小說,才讓人誤認為他是個一無是處的“清官”。

以上說了海瑞並非一無是處的“清官”,我們再來說說他是否是迂腐不堪的“腐儒”呢?

在海瑞任淳安知縣之時,當時的直浙總督胡宗憲的兒子喜好遊玩,遊經各府縣時,當地知府知縣必是隆重招待,而有一次他正好途徑海瑞管轄的淳安,在海瑞的示意下,當地僅以粗茶淡飯招待,不料胡公子不肯作罷,還出手傷人,本以為他乃總督之子,也沒人敢奈他何,不料海瑞竟是派人將他也打了一頓,並且還將他身上的銀子搜刮出來充公。小小的知縣打了總督之子,海瑞這官本該做到頭了,可海瑞倒也聰明,寫了一封信給胡宗憲道:“總督大人,聞言你出行歷來提倡節約,路過官員不得鋪張浪費,且對子女教育嚴格,不料今日裡竟然碰到一個冒充你兒子的人,在我管轄的縣城裡作威作福,還出手傷人,此人不僅行為惡劣,還敗壞你的名聲,我只好將其懲戒了一番,沒收其財產,並將人送到你那去,讓你發落。”胡宗憲收到信後,頓時哭笑不得,此事便不了了之了。關於這個許多史料都有記載的故事,其足可說明海瑞雖然是個清官,卻也絕不是個迂腐不堪的“腐儒”。

海瑞,他是我們口中極為著名的清官,只是清官二字之名太盛,掩蓋了他的政績,他絕非是一個無能清官,也不是迂腐不堪之人,他只是堅信著心中的道義和信念,並持之以恆的去執行,他是一個純粹的人,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鄧海春


海瑞是一個諫官,是一個清流,人稱“海青天”。但他監督別人可以,輪到他自己執政,卻做得一塌糊塗,重用這樣的人,只會把經濟搞得更糟。



張居正在做首輔的時候,就堅決不重用海瑞。海瑞罵皇帝的時候,上表敢於逆鱗,列舉出皇帝的種種錯誤,確實讓人敬佩。但是這個人又是封建禮教的頑固維持者,他只有七八歲的女兒,有一次從男僕那裡拿了一隻燒餅吃。他就訓斥女兒,男女授受不親,怎麼能從男僕那裡要燒餅!他就不讓女兒吃飯,最後把女兒活活餓死了。



張居正死後,海瑞被外放到蘇州做太守,他的原則是專門給富人對著幹。只要是窮人告富人,他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判窮人勝訴、富人敗訴,弄得那些有財產的富人紛紛逃離蘇州,致使蘇州的經濟下降了2/3。

海瑞還以清廉著稱,在蘇州時自己堅決不坐轎子,弄得那些副手和下屬們都不敢坐轎子。後來這些下屬們都紛紛打報告,要求調離蘇州,海瑞成了孤家寡人。



應該說,海瑞是剛正不阿的。在海瑞的晚年,他被任命為南京吏部右侍郎,雖然是個副部級幹部,但卻是個閒職。終其一生,海瑞沒有得到過重用,這當然是與他不被官場所容有很大關係;但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海瑞的性格不適於建設性,讓他監督別人可以,執政一方就不行了。


迷樓


海瑞一生沒有被重用的說法,其實是一種錯覺。縱觀海瑞的一生,在他的那個年代他還是得到了“人盡其才”的重用的——生前的讚譽和死後的哀榮都是很高的。

從做官的角度來講,作為以一個舉人出身進入仕途的讀書人,能官至四品,並且在死後加封“太子太保”,相當於“從一品”,這在整個明朝也是“絕無僅有”的事。就是罵了皇帝也還是罷官後被起復升遷。

海瑞是明朝的一個名片,也是中國歷史上“清官”的典型。

關於海瑞的生平,鑑於篇幅就不再贅述,某度一查就很清楚。

我覺得在此基礎上提煉海瑞的個人特質和人物特色,會對海瑞有一個結構性的認識。

對海瑞的“蓋棺論定”有兩個“官方”的,一個民間的。

海瑞留給後人兩大評價都是和個人的品格相關的。

第一個評價就是為官“清正廉潔”,海瑞清廉到死的時候存銀八兩買不起一口棺材,活著的時候集市上買二兩肉也會成為“置頂頭條”——海大人買肉了!

海瑞是一個嚴格的僅僅依靠俸祿過日子的朝廷官員,所以,他的生活極其清貧,但是清貧的生活並沒有使海瑞為官“清正廉潔”的底線原則,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當中,海瑞的不“同流合汙”就成了一個榜樣。

第二個評價就是為官“剛直不阿”。無論是對待皇帝還是地方官員。最著名的就是“海瑞罵皇帝”,第一是“口無遮攔”——嘉靖,家家淨也!這樣的痛斥的對象可是當朝皇帝啊!第二是管的寬——從皇上的言行管到皇帝的起居(私生活)。第三是死磕——整口棺材罵皇帝,真是以死相磕。他給嘉靖皇帝上的《治安疏》就是剛直不阿的經典。

其實,海瑞還有一個稱號“海清天”。這個稱號是民間的老百姓給的,海瑞還是有著極端思想觀點的父母官,他判官司的原則大體是:有錢人和窮人打官司,判窮人贏,小戶人家和大戶人家打官司,小戶人家贏,如此等等。

海瑞是絕對“同情弱者”。在那個“恃強凌弱”的年代,海瑞就成了底層平民(貧民)的代言人。老百姓稱其為“海清天”也不是一個過分的事。

“清正廉潔”,“剛直不阿” ,“海清天”就是海瑞的標籤。

但是海瑞並不是一個“會說不會做”的誇誇其談的所謂“清流”,他還是挺實幹的一個好官,只不過和他的“清廉”,“剛直”比較起來,他的能力,特別是作為“政治家”的能力顯得就不那麼突出。

海瑞也是積極倡導和推行張居正的“一條鞭”稅法,並在作為興國知縣和晚期做應天巡撫的地方主官的時候,幹了不少事實,但僅限於地方治理而已。

相對於《治安疏》這樣的諫言而言,海瑞對於國家的大政方針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也是限制了他的進一步被重用的因素之一。

總的來講,海瑞在他所處的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個朝代,他的官階從一個縣教育(副)局長到一個副部級官員,他的仕途在同時期的舉人出身的官員當中升遷還是比較快,也比較順。

海瑞真的已經算是被重用了。


步武堂


說海瑞一生都未被重用,是不符合實際的。不要說按明朝的觀點,就是按現在的觀點,海瑞也是被重用的。

第一,海瑞是個舉人,沒有中過進士。你看看現在如果那裡提拔個非名牌學校畢業的學生,網上都大有質疑之聲。而在明朝,如果沒有中過進士,內閣是不能進的,想做到巡撫、侍郎、尚書之類,難乎其難。而海瑞曾經做到了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權力極大。

第二,海瑞得到吏部公正考核與皇帝的特別對待。被朝廷選拔做平南縣教諭,御史到縣學宮檢查工作,他的下屬一左一右都下拜,唯他昂然站立。御史自嘲說他面前立了個筆架山,但並沒有打擊報復海瑞。吏部經過考核,還提拔海瑞任淳安知縣。在知縣任上整治總督胡宗憲的兒子、慢待朝廷都御史鄢懋卿,這些與嚴嵩交好的大官都沒有報復他。吏部經過考核提拔海瑞任戶部主事。進京後就發生了著名的罵皇帝事件,但嘉靖並沒有處死海瑞,反而給海瑞當了回電燈泡。隆慶皇帝重用海瑞,任其為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大家稱道的海瑞懲貪治惡、興修水利大多就發生在這一階段。可惜這一階段時間很短,只有半年,就平級調任南京管理糧食儲備。為什麼呢?海瑞的作為與官場規則格格不入,朝臣不斷上疏彈劾他,起初皇帝不聽,但架不住反覆彈劾,而且最後的罪名是“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一句話,就是海瑞以搞運動的方式行政,沒有按照官場規則運行。這應該是屬實的,不要說在明朝,就是現在,也有很多制度不符合社會實際,但沒有變更制度前,越制度而行,也是不行的。當時的當國者高拱認為海瑞行政能力不足,並海瑞的新任職務於南京戶部,海瑞很有個性,乾脆就辭職回老家了。萬曆年間張居正當國,也想到了海瑞,專門派人去調查瞭解海瑞的情況,得知海瑞清貧不改志節,性格依然後,便放棄了啟用海瑞。張居正是個務實的政治家,他用人的原則,是要能夠解決問題,而不能製造問題。公允一些說,海瑞的行政方法,是會製造出新的問題的,在當時不能改變社會制度的情況下,可能造成大的混亂,這是張居正不願意看到的。所以,考慮再三,沒有敢啟用峭直不彎的海瑞。萬曆親政後,重新起用了海瑞。萬曆皇帝重視的是海瑞的廣告效應,沒有給他實職,名曰恢復職位,其實給的都是南京政府的職務,任吏部右侍郎。海瑞仍然是老性格,工作量不大就上疏建言,勸萬曆恢復朱元璋時的酷刑以整肅吏制,甚至連剝皮充草也提出來了。朝臣驚恐,御史彈劾海瑞,皇帝不聽,下彈劾者獄。但終因反對者眾,沒有能夠給海瑞以再次展現行政能力的機會。萬曆十五年(1587年)海瑞死在任上。

第三,海瑞的性格造成自己的最終結果,不是未被重視而造成最終的結果。講第二點的時候說到,海瑞由一個舉人升到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內有皇帝支持,外有大眾擁護,應該能夠大有作為了,但他沒有把握好這個機會,仍然是老作風,一人擔當,飈發凌厲,部下成天惴惴戰慄,所屬區域豪富逃遁,紅門漆成黑門,有錢的裝成窮漢等等,這在當時情況下是危險的。以海瑞的行政能力,運籌全局能力,不足以掌控這樣大的變革,甚至稱為革命。其最終被彈劾是遲早的事。後世以來,稱讚海瑞,因為海瑞的言行代表了大眾心願,代表了大眾想辦的事,大家把對現時一些問題的不滿寄託在新的海瑞身上。而這隻能說是一種願景,如果真正的海瑞出現時,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社會是個綜合性的大機器,只有讓大多數部件、設備運轉正常,整部大機器才能有效長期運轉;如果只一個零件,那怕是主件,能夠運轉、而且是拼命運轉,整部大機器也是不能發揮效力的。


二曲人


對主政當權者,海瑞是頭痛人物,關係遠不得,近不行,惹不起也躲不了。海瑞奉行儒家正身治國信念,專職揭發撿舉官員不法行為,皇帝老子做的不對也敢罵,恪守了言官職責。海瑞是清官,廉臣,民間有海青天讚譽。但海瑞短板也明顯,不知庶務,不懂農商和民生,為蘇州地方官時,言官作風帶到任上,地方生產生活下降。身邊同僚,因他嚴峻敬而遠之。“水太清”,沒有自己團隊班底,孤家寡人又怎麼造福一方?海瑞特點,專職言官是合適的,但不能做行政長官。其一生,不受朝庭重用。後調南京,閒職上終老。敬其清廉,舍其性格。如果海瑞再多點人間煙火昧,其形象要豐滿厚實的多。


情歡江川


海瑞雖為有能之士,一心想為國家社稷做點什麼,可是縱觀明史,前期皇帝清明,可是中後期就沒落了,有很多皇帝從小大大就沒讀過什麼書。

不讀書就很難明理,批閱奏摺都需要別人幫忙翻譯,又加之先祖設定的內閣,皇帝實際上的奏章都是由大學士票擬之後,讓宦官呈送給皇帝抄一遍。

遇到權臣,皇帝估計也夠嗆了,自己有意見還得和他商量商量,這一商量就有討價還價,最後的決策就不一定很符合當初的設想了。

試想海瑞的去和留都是由朝堂上的人把持著,加之皇帝不務正業,就不會管你是不是賢臣,他要的就是安寧,只要地下大臣不太過分,大家就和和氣氣的。

對於海瑞一個“異類”,去哪兒都是掌中刺,肉中釘,不過好在他為官時黨派間的爭鬥到給了他機會繼續做官,而且是一次比一比高,但始終沒有進入到權利的中心。

一來官員討厭他擋了升官路,二來皇帝嫌他礙眼,整天勸諫挑毛病。

總而言之,是那個社會,那個朝廷註定讓他這個賢臣被人忽視和打壓,這也是海瑞鬱鬱而終的一部分原因吧。


小彭說說那些年


海剛峰是一個好官~對黎明百姓而言的,他能不能體擦百姓疾苦,為民所想。確實能得到廣大百姓的支持和愛戴。他已經也塑造一個剛正不阿,清廉愛民,為朝廷國家效力形象。假如社會主流意識是這個趨勢的話,他一定會受重用的。然人皆有貪嗔痴的念想,不可能是一個完美的社會環境,所以就造成了你要死守規矩法紀,可能會處處碰壁。別人也會對你敬而遠之。也就出現了清流和循吏、愛好阿諛奉承,貪墨等的說法,在古代君王有道那麼善於變通的能隨機應變的人才能在官場上會被重用。君王無道那麼阿諛奉承貪墨的人可能會被重用。而海瑞他是二者皆不是,想想也是能夠理解,肯定是不會重用,最多會成為別人的打到另一派的工具。


山中茅店


以張居正為代表的朝臣害怕海瑞,海瑞猶如"一把寶劍",他們在皇帝面前詆譭海瑞,阻撓皇帝重用海瑞,只給海瑞閒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