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是赵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们误会他一千年了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河北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弱宋是赵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们误会他一千年了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他受后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

在唐朝末年,朱温叛乱以来,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五代十国的乱象。

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礼崩乐坏是那个时代唯一的代名词。

而英明的君主柴荣早逝后,其子柴宗训,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显德七年(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主少国疑,国内外都是存在欺凌幼帝的想法的。历史上不少时期都是这个时候敌国入侵。也有可能范质、王溥等建议削弱赵匡胤兵权,或者赵匡胤想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不受掣肘,总之他确实是没有扶植幼主,跟杨坚一样篡位了,这个也洗不白。

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会有五代更替,十国割据,都是存在这个做法的。

公元960年,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谥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诗作《咏初日》传世。

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逐退群星与残月。

《咏初日》是宋代皇帝赵匡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一气呵成,诗意质朴而又粗犷,境界开阔而又壮观。

首二句写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赫赫炎炎,势盛光艳。"光赫赫","如火发",形如口语,把太阳初升时的壮丽景象描绘得活龙活现。

后二句,诗人以红日初升自况,以群星、残月比喻当时的各个割据势力,并以红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征自己铲平割据、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是一篇比较成功的述志之作。所以陈岩肖赞叹说:"混一之志,先行于言,规模宏远矣。

都说诗以言志,这首诗表达的气势磅礴的意境,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欲结束乱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赵匡胤武艺高强,创太祖长拳,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后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

天下既定,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

为什么说弱宋不是赵匡胤一手造成的?

首先,他继位后符合历来大一统王朝的做法。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说他惧怕契丹?不存在的!作为一个武将,跟随柴荣时他身先士卒,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

此年,北汉、契丹联军入侵,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摆开战场。战斗将要展开的时候,宁江军节度使樊爱能等人首先逃跑,后周军十分危急。

在此死生存亡关头,赵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又让禁军大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赵、张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加上柴荣亲临督战,士气大振。最终,北汉军队大败溃逃。

赵匡胤乘胜进攻河东城,焚烧城门,左臂被流箭射中,柴荣制止他再攻城。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弱宋是赵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们误会他一千年了

弱宋是赵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们误会他一千年了

陈建斌饰

(陈建斌太老了点,年轻时的赵匡胤不能选个年轻点的演员吗,导演组是请几个大腕演员后缺钱了吗,这怎么突出少年英雄的意境,中年赵匡胤他还是可以扮演的,只是演过曹操,再来演赵匡胤,或者是为了借助陈建斌的名气吧)

任何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帝王都不会像陈后主李煜,宋高宗赵构那样偏安一隅的。偏安不思进取,等待的只能是灭亡,时间问题。

先后出兵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契丹势大,游牧民族,又据山形之险,只能休养生息,厉兵秣马,等待时机,徐徐图之。

其次,除此之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说明他是有赎回石敬瑭这个契丹有名的“儿皇帝”献给契丹的军事重镇燕云十六州的。

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养马地,建设骑兵,与契丹有一较高下的资本。

北宋时期,尤其唐朝末年,各地割据,少数民族契丹趁机做大。占据今内蒙,宁夏,山西,河北一带,长城以北,整个黑龙江流域和蒙古高原,大概整个地方面积在400万平方公里以上,彼时吐蕃内乱,一分为三,无暇像在唐朝时一样频繁东顾,与唐朝拉拉扯扯割据战然后被揍再回去舔舐伤口的关系。此时辽国是北宋建国以来实力最强劲的对手,国土面积甚至超过了宋朝。

这个只能将原因归纳于朱温,朱全忠的瞎搞,以致自己也没多少年死了,及辽国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的趁势也打下自己的基业了。

弱宋是赵匡胤一手造成的?真相:我们误会他一千年了

第三,说赵匡胤限制武将权力,给予诸多掣肘,真实是文武制衡。

事实是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五代以来武将专权,政权不稳的悲剧重演,在一次酒宴中与诸将发表意见,威胁利诱双管齐下,暗示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

给予跟随他出身入死的部将们金钱,田产,让他们安度晚年,历史上这么仁和对待臣子的,只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了。

赵匡胤与汉高祖、明太祖大杀功臣之举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

但赵匡胤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在赵匡胤看来,任用文士只是消除武将带来的潜在乱政使天下纷争的危害。文臣只是制衡武将的一种手段。为了国家安定,抑武是必要的。

宋朝初年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提拔年轻将领,放手让他们建功立业。这才有了潘美、曹彬等年轻将领的崛起。

第四,真正的限制武将权力,得从他的继任者,赵匡义说起。

赵匡义创造性的创立“阵图”,用兵打仗必须严格按照阵图,不然胜了也得受处置。严重违反了用兵按当时所处环境,地形,相机决断的做法。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道,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如此违背用兵的史上最强限制,焉能不败。

最后,宋朝在建立之初就设立兵器司,主管兵器,铠甲的研制打造,每隔15天亲临视察。为后世南、北宋在兵器上与契丹,金国,蒙古不相上下,甚至略胜一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建立了大规模的兵器生产作坊,即南、北作坊,又建立了弓弩院,专门生产各类刀枪甲具和远射兵器。

大概是出于愧疚,赵匡胤曾誓碑遗训。

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在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来金朝灭北宋、占领皇宫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

遗训记载的内容有下列三点: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从柴家子孙与南宋共存亡,以及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被杀,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回到中央这两点就可以证明。赵匡胤温厚的个性透过这个石碑遗训,表现在整个宋朝的政治上。

事实上,在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为统一而努力。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却备战以防宋军进攻。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异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今浙江杭州)北上策应;并遣王明牵制湖口(今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今安徽贵池),占领采石(今安徽当涂北)。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开宝八年(975年)正月初三,宋军破溧水(今属江苏),继与十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今江苏南京西),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在西路王明军和东路吴越军配合下,全歼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所率十万援军,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宁,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976年,赵匡胤离奇去世。一代明主自此落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