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鐘樓水井勾連涇渭 釀得佳釀滿城香

西安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於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簷,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佔地面積1377平方米。

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數百年來,關於西安鐘樓民間一直有一個傳說,說西安鐘樓底下有個海水湧出的泉眼,裡面有隻巨型長眠的烏龜!從前關中八百里秦川是一望無際的澤國,西安就淹沒在這大海之中,海水不是不是河流匯聚而成的,是從現在鐘樓底下的泉眼湧出來的,海里有隻數丈長的烏龜正太在鬧騰,它一動就會有翻山蹈海的巨浪……

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不久,關中一帶連連發生地動(震),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河裡有條蛟龍,每當地上莊家遇到災害青黃不接時,蛟龍就要翻身,蛟龍一翻身,長安就地動。地動不僅給生民帶來災難,也有江山不穩的喻示,朱元璋有了隱憂,心裡總感覺不踏實,想辦法要鎮住它。於是有了高承之用寶劍按住鰲魚頭,500士兵用鐵鏈將其鎖住,一同沉入水底鰲魚被徹底鎮壓的傳說。

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故事至此並未終結,到清朝西安缺水愈發嚴重,鐘樓下的水井被再次打開。

清代,鐘樓附近的人普遍認為,鐘樓下的井與甜水井一脈,清澈甘冽,大家普遍食用此井之水。竹笆市王員外因有酒坊常年用此井水,其釀造的“春風釀”清澈透明、醇厚、豐滿、回味悠長,坊間有“一滴春風釀,長安城內香”的美譽,所以,非此井水而不得佳釀。

一日,下人夜間去鐘樓下取水,不經意將木桶跌於井中,無奈只好等到天明請人打撈。次日,撈桶人(一種職業)立於井旁,俯身用鉤杆探索,探撈多次無果,告知主家:木桶已不知所蹤,無功而返。此事不了了之。

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幾日後,王府管家進京公幹,騎馬來到渭河(今涇渭分明處)渡船,上船後發現一物眼熟,提起細看,上面刻著“竹笆市王府”字樣,遂問船家木桶何來?船家言木桶漂於河上,順手撈之。管家言此為自家之物應物歸原主,船工搖頭道:“何以為證?”,管家遂騎馬回城。再來時手中多了一隻木桶,兩桶相見彷如孿生,刻字亦如出一轍,船家遂歸還了木桶,管家以二斤春風釀答謝,遂赴京公幹。

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不久,城內“鐘樓大井與渭河暗道勾連”的消息不脛而走,官府聞之憂心,聯想明朝鐵鏈鎮鰲鐘樓覆壓方有長治久安;民眾為飲水而開啟老井實在魯莽,若渭水大漲豈不水淹長安?不久,鐘樓大井再次被封,為防止後人打開,以巨石蓋之覆埋,老井漸漸淡出人們視野。

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如今參觀鐘樓的遊客仍舊可以看到鐘樓下面中間被封的井的輪廓,夜深人靜時貼附鐘樓基座、或爬在地上依然可聽見淙淙的流水之聲。

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逛了那麼多次鐘樓,卻不知道它下面還有一口水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