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何笑纳了如月?如月真是去监视老邬的吗?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青灯问史


谈到邬思道,在雍正王朝中,可以说是料事如神。自从跟随雍亲王以后,邬思道所说之事都应验,让雍亲王自己都佩服。雍正登基,邬思道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没有邬思道,雍正不一定能当上皇帝。“死鹰事件”后,康熙撤掉了张廷玉与马齐,以及雍亲王都撤职,雍亲王感觉这是康熙在为十四阿哥登基而铺路。

因此,便拿了许多银子给邬思道,又对他说,自己对皇位已无希望。此时,邬思道会有两种想法:一,必定认为雍亲王胤禛是在试探自己;二,对康熙了解的比较少,从眼前的形势下判断康熙帝的意图。后来,邬思道给雍亲王胤禛分析了康熙的做法,这才让雍亲王知道康熙的心思,让雍亲王再次有了信心。

随着邬思道的出谋划策,以及雍亲王的配合,雍亲王终于成为了雍正皇帝。雍正登基之后,邬思道便选择了“半隐”,走之前是十三阿哥胤祥送的。送的时候,十三阿哥胤祥便将如月给了邬思道。这里就产生了一些问题。

邬思道为何笑纳了如月?

其一,接受十三阿哥胤祥与福晋的一片心意。邬先生临走时,十三阿哥胤祥说了一句:邬先生今年有五十了吧!这时,邬先生便马车上回头,就此下了马车,而后就看到了如月。起初邬先生以为是秋月,当见面时,十三阿哥胤祥说:这是如月,是自己与福晋的意思。之后,邬思道便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邬先生心想,这是十三阿哥胤祥与福晋的一片心意,如果不接受如月的话,肯定有些对不住他们。再说自己年纪也大了,腿脚也不灵便,也得需要一个伺候。因此,邬先生便笑纳了如月。当邬先生看到如月,便知道雍正的真实目的所在。虽说十三阿哥胤祥说:如月是他们的商量后,为邬思道晚年的生活所考虑。另一层意思邬思道非常清楚。

其二,为了让雍正放心,更让自己可以活命。邬先生看到如月的那一刻,便知道雍正的另一层意思。这层意思就是:自己要想活命必须接受如月。邬思道非常清楚,如月并不是十三阿哥胤禛与福晋的意思,而是雍正的意思。一旦邬先生接受了如月,雍正才能对邬先生放心。

雍正登基之前,邬先生曾告诉雍正,年羹尧的提防,可是,雍正就说怎么提防他。此时,邬先生就说,派一个人盯住他。无独有偶,邬先生也遇到此事,邬先生肯定知道雍正的目的。为了活命邬先生只能接受如月,如邬思道不接受如月。必将面临生命之忧,当初,邬思道选择“半隐”,也是为了活命才这样做的。

如月跟随邬思道真的是监视他吗?后来他们怎么样?

长城君认为肯定是去监视邬思道的。按照雍正的惯例,对于邬思道这么厉害的人物,肯定会让他在世界上消失。但是,雍正没有这样做,主要是因为雍正比较重感情。毕竟邬思道为他登基做了很大的功绩,又加上邬思道是一个刑余之人,也不贪图功名利禄。

雍正更清楚,邬思道确实是忠于自己,但是为了自己放心,必须派一个人监视邬思道的一举一动。因此,雍正必须安排一个人照顾邬思道的生活起居,也可以监视他的所作所为。

对于如月与邬思道的后来之事,长城君大胆猜想一下。

首先,邬思道由半隐,直到全隐。说明邬思道已经将如月收到自己身边,也只有这样,邬思道才能顺利的全隐。邬思道是何等人物,知道如月的来意,那肯定也有方法感化她。

经过长期的观察,雍正已经知道,邬思道是忠于自己。因此,去田文镜处要见邬先生,田文镜说他走了,还要派人去追。可是,雍正没有人田文镜去追,说明雍正是有意放走邬先生,更让邬先生彻底隐退。

如月与邬思道肯定过着田园生活,邬思道也是彻底的归隐,让自己的后半生,有一个安稳的生活。更有甚者,邬思道与如月还结婚了。

长城君曰:邬思道接受十三阿哥胤祥送的如月,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更说明邬思道知道雍正的目的,以及后来自己的退路在哪里。邬思道又知道,如何能让雍正放过自己,又如何才能让雍正放心。因此,邬思道才有了先到李卫处,又通过李卫巧妙的给田文镜做幕僚,直到最后彻底隐退。


长城说历史


在雍正登基的当天晚上,雍正没有留在宫里边,而是急急忙忙的回到了潜邸,一脸严肃的要见邬思道一面。奇怪的是雍正并没有和邬思道的分享自己登基成功的喜悦,而是吐槽自己府里兵力部署的太多。雍正也没有主动提出要给邬思道加官进爵,而是在邬思道说这是臣安排的,以后淡淡的说了一句你的事我会妥善安排的。谁也不知道冷血的雍正这时候心里在想着什么,或许他的目标就是要默默的处理掉这个知晓他一切事情都邬思道。



邬思道作为雍正登基幕后的最大智囊,甚至称得上第一功臣,除了亲近的几个人以外,没有人知道他。最后邬思道在和雍正的对话中也渐渐感到了不安,他主动提出了半隐的决定。一番发自肺腑的陈词之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雍正再冷血也有些许被邬思道打动,毕竟眼角的泪花是不会骗人的。邬思道走的时候,十三爷带了半坛子酒来送别邬思道。

这半坛子酒是十三爷被康熙囚禁的时候邬思道到托四爷带给他的。十三爷没有舍得全喝完,一直收藏着。这里有一个细节,开始邬思道以为十三爷是雍正派来留下他,赐他毒酒的,所以巫师道并没有喝下这碗酒,而是等十三爷喝下了一碗以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喝的。临走前十三爷送给了邬思道,到一个女孩叫做如月。不知道第一眼看到如月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喊出了秋月两字。我们都知道邬思道到和年秋月有一段忘年恋,却被雍正横刀夺爱。或许十三爷说我们对不起你的时候,除了最后没有给邬思道一个归处,年秋月也是一种潜台词。


那如月是不是派去监视邬思道的呢?这个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看后来也有一个细节,就是李卫和田文镜见面的时候,把邬思道引荐给了田文镜。邬思道提出帮助田文镜在河南处理事件的想法。但是这件事雍正应该是不知道的,而且这只是一个想法而已,在李卫到京城述职的时候。雍正却主动提起了这件事问李卫说邬先生是不是想要到田文静那里去?。那就去吧。可以说如果没有如月的报信,雍正又怎么会对邬思道的一举一动知晓得如此清楚?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雍正微服私访来到田文镜处要见邬先生的时候,邬思道已经提前要了4000两银子跑路了。雍正微服带着刘墨林,张五哥基本上谁也没有告诉,李卫都不知道,那邬思道又是怎么能预测到呢?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如月在给雍正报信的时候,被邬思道到给发现了。因为邬思道并不是神人,他虽然能揣测到别人的心意,但是并不能未卜先知。所以如月是雍正派来监视邬思道,有也是照顾邬思道,这应该是无确切无疑的。




红雨说历史


看这一段剧情的时候,明知道这是电视剧,是假的,仍然为邬思道捏了一把汗。

答错一个字,做错一个动作,甚至错了一个眼神,都立刻会刀剑加身,死无全尸!

全因为,邬思道伺候的这一位主子是出了名的冷面王爷,杀伐果断,又刻薄寡恩,说翻脸就翻脸的一个主。

看看雍正刚登基第一个月干了什么,大家就能部分的了解这位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一般来说,老皇帝宾天,向天下颁布遗诏,新皇继位,一时之间是不好有什么举动的。

因为新皇但凡在政事上有所更改,不就意味着老皇帝有问题有错误吗?

自己老爹尸骨未寒,你就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这就是不孝顺啊!

那还不招来天下人的口诛笔伐啊!

可是雍正则不然,也不怕,他立刻晓谕在京的侍郎以上的大臣们:你们觉得牵涉国计民生的利弊,哪些该留,那些该改,密折奏朕知道!

要知道康熙在遗诏里可是夸雍正“深肖朕躬”啊,就是说,你小子挺像我的,所以我看好你。

雍正还真不像康熙。

康熙回复老臣子的奏折说:你快把欠国库的钱还上吧,我活着还好,朕一死,你咋办?

雍正的回复风格是这样的:这种人,放心吧,活着长着呢,死不了!

当然,公平的讲,雍正这种做法,这样强硬的性格,

对因为康熙老年倦勤所造成的的国库亏空,贪腐横行等现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雍正这个“抄家皇帝”给乾隆打的好底子,康乾盛世无从谈起!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虽然邬思道,就是无此道,也就是,现实中,没这么个人,

他算是九王夺嫡时,四王爷胤禛身边人的一个集体形象的代表。

也算是雍正在九王夺嫡时期那个“皮袍下的小”,是不能宣之于口,并对他接下来的巩固皇权非常有害的那一部分。

所以,邬思道的生与死,真的只在雍正的转念之间。

可以说,他,就是专门回来处理邬思道这个问题的。

所以,邬思道笑纳了如月姑娘,并且提出到雍正的心腹大臣李卫那里“半隐”,

这真的是在苦苦的求生!

好在剧中的雍正也许意识到了,如果处理邬思道太过,会不会寒了老十三胤祥,李卫,年羹尧,甚至戴铎等一干心腹的心。

最终,轻轻放过了邬思道。


泰林阁


雍正顺利登上皇位之后的第一晚,诳说为了安全要回住一晚,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

邬先生呢?

四下暗黑,杀气腾腾。他的目的昭然若揭,害怕老邬此时有什么举动,打算回来试探一下邬思道,扑杀之心暗藏心底。

但是邬思道早已想好了保全之策,来了个“半隐”,道出不能为官出仕的三条理由,其实大家可以认真琢磨一下,这三条理由究竟是否站得住脚。雍正会不会相信?

雍正此时虽有扑杀之心,但是无奈当时外有五路人马,都是由邬思道临时调遣的,故不敢轻举妄动。邬思道成功得以脱身。

临别,是十三爷带了个丫鬟如月前来送行。邬思道与十三爷说了些许知心话,算是老邬与十三爷的交情。十三爷说,和四嫂商量了,给你派个保姆如月侍候你。

无奈十三爷也不是当年的侠王了,虽有义气长存,但是政治气息渐浓。此举雍正才是真正幕后策划,十三爷也无法,权当真的是给他一个可以照顾生活起居的保姆。

所以,这个丫鬟不简单,定是雍正派去监视邬思道的间谍。

当然,这些怎么瞒得过邬思道,心里明镜似的,并且二话没说就笑纳了。因为他知道,既然雍正监视他,就意味着他不会死,若拒之,则真是离死不远了。

所以,他一定要笑纳,笑纳就能活命。

为什么雍正非要派个间谍保姆去监视邬思道呢?

一是因为老邬的三条理由不大能站得住脚,他不相信。

二是雍正刚刚继位,朝局不稳,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如果老邬此时又被他人所利用,这着实是一个难以对付的人,所以他要防范于未然。

在此后的几年中,为了让雍正放心,老邬兑现了他对雍正的承诺。

一是协助田文镜查抄诺敏番库造假案,二是协助年羹尧查找西北叛军主力(有名的灯下黑),这两件事情,都是关乎雍正立足的大事,电视剧虽然没有表面,但是雍正心里很清楚,这都是老邬的功劳。至于说到李卫那里去,让李卫看着他,只不过是老邬的苦肉计,让雍正在继位之初,更放心他罢了。

为什么后来邬思道和如月都没有再出现过?

有人说,雍正心里放不下这个梗,所以最终还是派人杀了他,也有道理,因为雍正为人实在多疑苛刻,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极少放过,兄弟之间尚且如此,何况一小小的谋臣。

但是我个人认为不是。

雍正虽然多疑苛刻,但是也不说滥杀无辜之人,以后没有再见邬思道和如月的踪影,主要原因在于雍正的帝位已经稳固,西北平叛,年羹尧死,新政得以推行,八爷党逼宫乱政是自家兄弟捣蛋,老邬怎好出手?八爷党覆灭之后,兄弟们个个都被他收拾了,雍正再无敌对势力,最后就连自己的儿子弘时也被他干掉了。

所以,逐步稳固下来的铁桶江山,有没有邬思道,便也无足轻重了。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邬思道只怕也只是一个糟老头子了,起不到翻云覆雨的作用了。倒是这个如月,年纪轻轻要监视老邬的一生,大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雍正的政治统治。因为这是她的使命。


青灯问史


导读:对《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来说,笑纳丫鬟如月是无法决绝的。正应了那句老话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工程以后打算急流勇退哪有那么容易,如果不想和雍亲王府的总管高毋庸一样秘密消失就得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求生欲望甚强的邬思道在雍正继位的当夜好容易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雍正允许他半隐,结果第二天一上路就被送来个如月。按照实在人老十三的话来说,是福晋和老十三的意思让如月来照顾年老的邬先生。也许老十三是个老实君子没别的意思,但是四福晋的想法可就代表了雍正的意思。所以对于邬先生来说,无论丫鬟如月是不是来监视自己的。自己都得心安理得的收下如月,一来自己也确实需要人照顾;二来也好安雍正的心。


邬思道以一介落魄书生加入四王爷府重做幕僚,不但要负责皇孙们的课业也要为四王爷的夺嫡大业运筹谋划。邬先生是有大才的人,可以说是民间奇才。他擅长谋划和揣度圣意,辅佐四王爷朝着皇位继承人越来越近。正向送别的时候邬先生给十三爷说的那样,“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如今心愿得偿,夫复何憾啊”。所以为了自己胸怀天下的情怀,再加上不想辜负自己一身的本来才在仔细考察后投效到四王爷门下。

邬思道如同一个棋道高手,走一步看八步。他在公推太子、谋取《百官行述》、推举大将军王人选等等重要的夺嫡进程中都闪现这他的智慧。尤其是在康熙驾崩当夜,在四王爷进宫后邬思道坐镇指挥。他居中调度策划了四王爷最终的顺利夺嫡,可以说当居首功。


邬先生纳如月的历史背景:求生欲极强的邬思道急流勇退

随着九龙夺嫡的落幕,雍正登基初步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虽然八爷党不服不忿,但是暂时也无可奈何)。雍正的刻薄寡恩在当夜表现的十分明显,登基当夜就以皇宫内部不安稳的理由回到雍亲王府。当进府门后看到总管高毋庸的第一句话就是“邬先生呢?”(这里记住高毋庸,他的结果证明邬思道的谋划不是多心)


都说龙眼无恩,还有一句就是就是兔死狗烹。虽然雍正可能确实最合适的继承皇位的人选,但是不代表在雍正夺嫡的过程中没有黑暗手段。邬思道本来就是擅长阴谋为主,阳谋为辅。所以邬先生早就想好了急流勇退的退路。所以当邬先生见到雍正的时候,还没等雍正表露出意思来就巧舌如簧的诉说自己不合适当官、适合半隐的戏码。也许是怕万一雍正先说出来,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求生欲极强的邬思道上来就一条条、一款款的不停的说了起来。

邬思道陈述自己不合适当官的理由:

1、身有残疾:不做官是为了雍正的圣德着想。

2、自己是前朝钦犯:如果启用自己会和先帝的判罚悖逆,有损圣德。

3、捧雍正应当用光明正大之臣:自己擅长阴谋,也已经黔驴技穷了。

同时向雍正点名,保护雍王府的是十三爷率领的五路各不统属的兵马。毕竟邬思道和老十三还是有交情的,这也让雍正有对处理自己投鼠忌器。这让准备如何开头的雍正被迫把话咽了回去。


雍正只能听邬思道说的半隐急流勇退,记住到了关键地方了啊。何谓半隐?就是游走在雍正心腹身边,帮他们出谋划策还能有点收入(在田文静和李卫身边的工资是一年八千两银子)。说白了就是让雍正放心,咱们的事我不会说出去的。于是,邬思道顺利脱钩,第二天踏上了半隐的道路。


十三爷为邬思道送行,如月出场

邬思道第二天起程的时候,十三爷打马扬鞭带着酒来送行。要不说老十三是个实诚人,带来了当年自己被圈禁时期邬思道送的半坛酒。如果仅仅是这些,邬思道不会和老十三掏心窝子的。注意细节,邬思道喝了酒就要上车出发。但是老十三还是真诚的,非常不好意思跟邬先生道歉:

“邬,邬先生,邬先生,我们 我们对不起您啊”


这才让邬思道看出了十三爷的老实厚道,心里一热就说起了临别的肺腑之言。

“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啊,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查实的人恐怕就要......”

果然在以后的剧集中我们再也没有看到以王府总管高毋庸为首的这批人,也说明了邬思道的先见之明。以后邬思道既然半隐,也就和老十三不会在见面了。邬思道也就直言相告,老十三只要收敛锋芒是可以保全的并说自己有自全之道。

就这样当年在一个战壕里为雍正上位共同努力的二人完成了交心的过程。所以此时老十三才从车里请下如月,并说是自己和四嫂的意思。邬思道那是个人精,一听就明白了。他在真正首先老十三的好意的情况下,也只能接受雍正送给自己的这个贴身监视者。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要可能很快就有杀身之祸。


小结:

邬思道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在巧舌如簧的申辩取得了半隐的理想结果。又在次日上路的时候,邬思道心甘情愿的首先了如月这个小探子。因为他知道有了如月这个纽带自己才能让雍正彻底放心。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做为四爷胤禛的重要谋士,雍正继承皇位的那天晚上,邬思道知道自己需要离开了。

那天晚上,雍正回到了潜邸,见到了邬思道,说是宫中情况不明,为了安全起见,回来住一晚上,顺便看看邬思道。


其实真正的用意是来试探邬先生是否忠心,有没有必要除掉,因为,知道自己秘密的人越少越好。

雍正说:“今晚孝子守陵,本不应该回来,无奈宫中情况不明,今晚回来住一晚上,明天该又是另一个忙法了。”

随即,雍正帝试探邬思道,打算给邬先生安排一个名分。这时,邬思道说出了“三不可用“:

一、自己本是残疾之人,属于“六根不全”的人,为官者,讲究仪表堂堂,残缺之人不可为官。如果雍正启用自己,至公不公,于私有私。

二、自己是康熙朝犯人。如果雍正启用自己,那是康熙帝当年抓人抓错了,还是雍正帝用人用错了?这样有辱先帝圣名。

三、自己的才华都是阴谋诡计,上不了台面。而雍正帝治国,讲究光明正大。再说,这么多年,自己的才智早就被榨干了,无才可用。

那拒绝了雍正帝,邬思道想干嘛?想要另寻高枝?不可能,这样会死得更快。只能隐退。

雍正帝问:“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先生怎么个隐法?”

邬思道:“臣想半隐。原因有二:一、臣身无分文,全隐必然饿死。二、君臣十几年,感情犹在,若果全隐,陛下想念臣而又找不到臣,臣心不安。所以,臣既要找到吃饭的地方,又要让皇上找到我,以便了了这段恩遇之情。”

实际上 ,邬思道是在求饶。如果全部隐退,必然失去雍正帝控制,如果被别的势力利用,后患无穷,所以说,全隐必死。只有寄身在皇上信赖的人那里,皇上才放心。所以,雍正应允了邬思道的请求,同意他去李卫那里。


临行之前,由十三爷来送他。当时十三爷拿出了半坛子酒,这是当年自己被圈禁宗人府的时候,四哥胤禛去看他,带给他的。原本剩下的酒,打算四爷夺嫡成功,荣登大位之际,三人开怀畅饮。

然而,此时,邬先生却要离开。相信这也是雍正的意思。

饮完了坛中酒,十三爷说了一句“我们对不起你。”然后叫出了一位姑娘,名叫如月,让如月照顾邬先生后半生。

邬先生一看,差点儿认为是秋月。仔细一看是如月姑娘。邬先生没有犹豫,立刻笑纳了,还开玩笑着说:“自己的后半辈子又要听她的了!”

雍正为何送把如月给邬先生?

这要从秋月说起。秋月原本是雍正身边的侍女,为了照顾或者监视邬思道,胤禛送给了邬思道。而秋月和邬思道逐渐有了感情,那邬思道能不能娶了秋月?

不能。因为秋月还有一层身份。她是年羹尧的妹妹。若果邬思道娶了秋月,必然和年羹尧关系紧密,胤禛能不能容忍邬思道和年羹尧联合?于是,邬思道做了个顺水人情,自己做媒,把秋月嫁给了胤禛,成了胤禛的侧福晋,才化解了这一段感情危机。这样一来,相当于胤禛横刀夺爱了,如今,面对邬思道孑然一身的局面,雍正当然要想办法补偿给邬思道,于是,就找了一位跟秋月长相相符的如月赐给了他。意思是,见到如月,就如同见到秋月,还还是老实本分为妙,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那邬思道为何毫不犹豫的笑纳了?

原因很简单,接受了如月,说明自己跟秋月的感情一刀两断。接受了如月,说明君臣的感情犹在;如果拒绝了如月,那么意味着割袍断义,后果很严重。

邬思道领着如月,先是到了李卫那里,后来又到了田文镜那里,因为酬金与田文竟闹掰(也许是故意的),邬思道被田文镜请出府邸。邬思道彻底浪迹天涯,雍正帝没有派人去追,说明二人感情彻底了解,雍正帝最终放弃了邬思道,邬思道得以善终。


品读春秋001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后就想鸟尽弓藏,对邬先生产生了杀意。好在邬思道智慧与胆量过人,以“半隐”的名义逃过一劫。

邬先生走的时候,十三爷亲自来送行,并带来半坛好酒。两人是朋友,自然少不了把酒言欢。酒后,十三爷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对邬先生表示歉意。邬先生也提醒他,注意“安全”,收敛锋芒。

临行前,十三爷叫如月出来,名义上说是与四嫂商量,派来伺候邬先生的。实际上,如月可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受雍正指使,负责监视邬思道。

雍正这个人,向来比较多疑。邬先生胸怀韬略,又掌握着许多不可外传的秘密,万一被人利用或者反水,那后果可想而知。所以,雍正需要在邬先生身边安装一个监视器(如月),随时掌控他的动向。

第二,这也是变相地对邬先生的一种补偿。

雍正能够顺利继位,邬先生居功至伟。付出了太多,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这让雍正和十三爷都有些愧疚。邬先生已经知天命之年,又行动不便,给他一堆金银财宝是对知识分子的羞辱,找个丫鬟伺候他更加温情。

第三,这是对邬先生的赔偿。

邬先生与秋月两情相悦,这是众所周知却又心照不宣的事,但因为现实原因,秋月嫁给了胤禛。看看胤禛多腹黑吧,为了个人目的(拉拢年羹尧、敲打邬先生)霸王硬上弓,强行横刀夺爱。

丫鬟一定是刻意挑选出来的,不然不会那么像秋月,连邬先生都误以为是秋月。十三爷重新给她取名如月,表示要如秋月一样贴心地照顾邬先生。言外之意是,抢了你的秋月,赔个如月吧!

邬先生笑纳了,也无奈地笑了,说了句一语双关的话,“看来,我这后半辈子,又得让人管着咯!”这是对如月的满意,也是对雍正多疑的无可奈何。

邬思道明知如月是雍正派来监视他的,为何还要收下?

一、对雍正表示忠心,让他放心。

邬先生已经说过是“半隐”,那就表明还是要在雍正的视野中,不能杳无音讯。如果不接受如月,那就成了全隐,也是抗旨。接受如月,雍正才能安心,邬先生才能安全。

邬先生走的时候,头顶戴着的是五品官员的暖帽,表示自己还是要发光发热为雍正干活的。雍正的暗示与明示,邬先生还是要照单全收的。

二、盛情难却。

堂堂亲王为邬思道践行,算是给足面子了,何况两人交情不浅。既然十三爷开口,还是雍正的老婆安排的,三个人的面子总不能全部驳回吧?如果拒绝,那就是同时打了雍正、福晋、十三爷的脸。

三、个人需要。

邬先生一大把年纪,又孤苦伶仃,有个人来照顾,何乐而不为呢?如月在身边,还能说说话,解解闷,缓解对秋月的相思之苦,找点心理安慰。

两人先在李卫那儿落脚,后来又跳槽到了田文镜府衙。经过长期的相处,两人日久生情,如月被邬先生收编了。当雍正视察河南的时候,邬先生带着如月“全隐”了。


秋媚读史


导读:皇四子胤禛有惊无险的渡过皇权更迭后,成功升级为大清帝王,对于掌握了自己太多秘密和阴暗面的邬思道,自然而然也生出了“鸟尽弓藏”的想法。但在“人精”邬思道“半隐”的保命说辞下,雍正皇帝一时犹豫放过了邬思道。

但是,雍正皇帝对邬思道的杀心并未消除,只是有条件的放过邬思道。

侥幸逃出虎口的邬思道,匆忙踏上逃亡路的时候,皇十三子胤祥赶了上来,一番“你说你的,我同我的”的交流以后,胤祥将一个长相和年秋月相似的如月姑娘“送”给了邬思道。

邬思道“爽朗”一笑,欣然纳之。


雍正皇帝之所以放过邬思道,放过这个掌握了自己太多阴暗伎俩和权谋手段秘密的“智囊”,放过这个往后的日子甚至有可能动摇自己皇权统治根基的“人精”,并不是良心发现,更不是自信满满,而是有着具体条件和约束的。

那就是雍正皇帝必须能够随时掌握邬思道的动态甚至心理变化,必须能够在适当时机、在雍正皇帝需要的时候,邬思道能够再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邬思道“半隐”的第一站,选择了雍正皇帝的潜邸奴才,一个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的宠臣李卫。

这是邬思道的聪明之处,更是邬思道用以保命,用以兑现自己“半隐”承诺的必要选择。

那么,既然有了忠心耿耿的李卫“监视”,胤祥口中的“四嫂”,其实就是雍正皇帝为何还要遣派一个看着毫无心机、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如月留在邬思道身边呢?

邬思道又为何欣然接受,丝毫没有拒绝的意思呢?

如月被雍正皇帝送个邬思道的真正用意何在?

笔者认为,如月并不是用来监视邬思道的所在,而是另有大用。

邬思道是何许人也,那是一个仅通过研究康熙皇帝的文章,就能对康熙皇帝的心思研究的非常透彻的“大智近妖”的人物;是一个面对众多权谋手段高超、政治智慧杰出的皇子们都丝毫不落下风、全身上下都是心眼的人物。

对于这样一个精明之人,雍正皇帝难道不明白一个不谙世事、毫无心机的小姑娘绝对完不成“监视”邬思道的要求?

就算如月身上肩负着“监视”邬思道的任务,雍正皇帝能不明白,聪明如邬思道也会在短时间内将如月发展成“自己人”,然后如月就会按照邬思道的意愿和目的给雍正皇帝汇报并不真实的信息?

这一点,从邬思道他逃离河南田文镜处的时候,如月严格听从邬思道的安排决定中,就能看出来。

雍正皇帝当然明白!

毕竟能够从“九王夺嫡”中脱颖而出,能够被康熙皇帝选中传承皇位的胤禛,也肯定不是一般人物。

也就是说,如月并不是用来“监视”邬思道的所在。

那么,如月被雍正皇帝“送给”邬思道的真正目的何在?

笔者认为,目的有二:

1、用如月来时刻提醒邬思道,年秋月为何会被自己纳为侧福晋

雍正皇帝为何会“送给”邬思道一个年轻姑娘?

表面上看,这是对于邬思道一个身有残缺之人,今后生活质量的保障;更是对于自己夺走邬思道心爱之年秋月的弥补。

雍正皇帝为何会在明知道邬思道这个自己深为倚重而绝不能得罪的“智囊”,和年秋月已经两情相悦,而且不止一次的看到了两人于亭阁中“难得浮生半日闲”的情深举动,却又为何不惜为年秋月抬旗,也要强行将两人拆散,将年秋月纳为自己的侧福晋呢?

一方面,是为了斩断邬思道和年羹尧之间联盟的可能,这一文一武如果联合起来,对于皇四子胤禛的威胁和挑战,不言而喻;

一方面,迎娶年秋月,包括为年秋月一家子抬旗是为了拉拢和安抚自己潜邸奴才中,唯一在京外拥有绝对权力的封疆大吏——年羹尧。在当时的情况下,时任四川提督的年羹尧,手中掌握的兵力虽然不多,但其毕竟代表着一省势力,年羹尧的优秀表现直接影响着康熙皇帝对皇四子胤禛的形象定位和认可程度。

再加上,年羹尧在四川的杰出表现,于仕途节节高升是必然结果,将来能够为胤禛在夺嫡过程中发挥何种重要作用,可想而知。

另外,按照皇四子胤禛给李卫的信中所说:

“邬先生做媒,我已经纳了秋月为侧福晋。”

这说明,皇四子胤禛将年秋月纳为侧福晋的直接原因乃系邬思道“做媒”,是邬思道直接促成的。这是邬思道用以向皇四子胤禛表明自己不会和年羹尧发生任何联盟可能的必要举动,更是向胤禛表明“你是主子,你才是拥有和占有一切的所在”的忠顺态度。

这是邬思道的明哲保身之计,更是“寄人篱下”、“主仆分明”环境下的无奈何结果。

雍正皇帝让如月这个长相颇似年秋月的姑娘,时刻跟在邬思道的身边,就是为了让邬思道时刻都要记住当初将年秋月主动让自己的原因所在,时刻提醒邬思道要存有“主仆观念”,对雍正皇帝忠诚,对雍正皇帝无条件服从,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更重要的,如月的存在,会让邬思道时刻记住雍正皇帝对于自己和年羹尧之间关系的忌讳和底线。

也就是说,如月姑娘就像雍正皇帝的影子,时刻提醒着邬思道,断绝和年羹尧联盟的想法。

2、让如月占据邬思道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从精神层面斩断邬思道的“非分之想”

对于这个目的,可能有人会不同意,但笔者认为,对于邬思道这样的“刑余之人”,能够被当朝皇子认可,能够在生命的后半期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来,成为一代帝王登基之前所倚重的“房杜之才”,并不能完全满足邬思道内心对于“成功”的定义。

让年秋月这样的温柔女子欣赏,才邬思道真正的生活意义所在。

千万不要小瞧封建皇权社会中,男人对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理解和追求,让女性仅凭借着对自己才华的欣赏而爱上自己,才是邬思道这样才华之士的终极梦想。

年秋月对于邬思道的关心和呵护是不是出自真心,从年秋月日常举动中就能看出来;一个风华正茂,面容姣好,背后还有一个封疆大吏哥哥的年秋月,能够对邬思道倾心,对于邬思道而言,绝对能够满足他所有的“虚荣心”和“自信心”。

将如月这个面容和年秋月相似的姑娘留在邬思道身边,就是为了让邬思道有一个类似年秋月的“知己”能够倾倒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能够有一个赏识和崇拜自己的对象存在。

也就是说,如月既能做到年秋月能够做到的一切,还能让邬思道不必考虑会有人横插一杠,能够全身心的得到自己对于“虚荣”的所有追求。

也就是说,如月的存在,会让邬思道把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个秋月替身的身上,将自己在四爷府中想做而不能做,想得到而无法得到的所有,全部实现。

这是雍正皇帝用以“毁掉”邬思道,将邬思道的政治抱负全部抹杀的有效行为。

说到底,如月和秋月一样,也只是朝堂争夺之余,雍正皇帝用以管控和制约自己内部成员的政治工具,只不过使用程度和使用方法的不同罢了!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正说清代十二朝


邬思道是老四胤禛 ,背后的出谋划策者,可以说如果没有邬思道 老四能不能当上皇帝 还两说着呢,邬思道 真乃神人 他能揣摩圣意。

雍正当皇帝以后,打算过河拆桥 ,卸磨杀驴,因为他不想让人知道, 他在九子夺地中做的那些事,所以邬思道 早就看出来它的意思 ,就打算归隐回家,他是希望能让自己得个善终 ,毕竟伴君如伴虎,老四已经不是当年的老四了 ,他已经当上了皇帝,邬思道觉得一句话哪说的不对, 就能要了自己的脑袋,那他他不如早早的给自己找好退路,雍正没有 赶尽杀绝,也算心里心存一点善念。



一开始,年羹尧让妹妹 秋月去照顾邬思道,秋月把他照顾的挺好,而且两人也 忘记了年龄的差距 ,摩擦出了爱情火花,邬思道喜欢秋月,秋月也同样喜欢 拥有书生气质的教书先生,邬思道,虽然他这个年龄 差距有点大, 但是秋月一点不在乎,照顾起这个大叔来也是得心应手。


但是老四见过几次秋月以后,也喜欢上了她。有一次老四 涉猎回来,满心的欢喜 赏了秋月好多珠宝,并要给她抬旗,这就意味着 秋月不是奴才了,秋月 深知四这的意思, 有点不开心,便决心向邬思道表白,出人意料的是邬思道却拒绝了她,这让秋月很是伤心,后来秋月做了老四的侧福晋。

邬思道“半隐”的时候 十三爷胤祥 去送他 并说:四嫂派了一个丫头如月来照顾你,邬思道这时候 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知道眼前的这个人,是雍正 的眼线,派人来监视他的,既然是监视 他就死不了,他还觉得眼前这个女孩 长得那么像自己心爱的人秋月,而且名字也差一个字,他在如月的身上看到了秋月的影子,所以他欣然接受了,十三爷 虽然 以前和自己交情不错 但是毕竟 今非昔比啊,他除了接受, 也毫无办法呀。


佳宁姐姐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前脚刚即位,后脚邬思道就要遭殃,通过双方一晚上的较量,最终君臣达成一致意见,邬思道提出半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邬思道就迫不及待地出城了,刚走一段路,就听到后面马蹄声起,原来是老十三胤祥追了上来。

那么老十三胤祥为什么要追上邬思道,又为什么送了他三件大礼呢?

一、

邬思道头一天晚上刚刚躲过了雍正帝的杀机,此时尚惊魂未定,关于躲过杀机的事,我们之前讲过,不再重复。总之是邬思道巧妙地利用雍正帝多疑的性格,调用五路人马,迷惑雍正帝。

最后又遇到了蹊跷前来拜访的,疑似要“清君侧”的十七阿哥,没等雍正帝反应过来,邬思道便用“天子无私事”打发走了十七阿哥。

经历了这么多事,此时老十三胤祥又追了上来,邬思道自然心中是七上八下,不知道老十三胤祥的坛子里装了什么药。

而老十三胤祥的坛子里装的确实不是什么药,而是酒,当然,也能理解成药——心药!

其实老十三胤祥此次前来,给邬思道的第一感觉就是,这肯定是雍正帝反悔了,要来除掉他。所以,面对老十三胤祥递过来的酒,邬思道是不接,而是疑惑地看着老十三胤祥。

“我替四哥敬您老人家……为您践行。”

这一刻,邬思道肯定想到了坎儿,坎儿就是被老四胤禛指使的高毋庸用毒酒毒死的。他不敢相信,老十三胤祥号称“侠王”,一向光明磊落,怎么可能也干这么龌龊的事情?

老十三胤祥愣了一下,马上就明白了邬思道的意思,于是自己先倒了一碗,一干而尽。

这里有一个疑问,老十三胤祥此举到底是受雍正帝的命令,还是自发的呢?

二、

虽然老十三胤祥嘴上讲的是替四哥,但是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正确的说法是皇上四哥,或者直接说皇上。如果他单纯用了四哥这个称呼,就证明给邬思道践行这个行为,并不是雍正帝的命令。

那么是不是说,雍正帝没有命令呢,当然有,只不过并不是命令老十三胤祥的,而是下给四福晋,也就是当今的皇后的。

我们再看这个酒,这个酒是什么酒?

这个酒是当初老四胤禛冒着风险,扇了守门的小太监一个巴掌,才潜进宗人府,探望老十三胤祥时带的酒。当时,他们就定下了武力夺取皇位的策略,结成夺权铁三角。

当时的邬思道刚刚被老四胤禛用金银财宝试探过,甚至不惜自比李世民,确保邬思道跟大家是一条心。想不到仅仅几天之隔,现在主子成了皇上,老十三胤祥也马上就被封铁帽子王,只有邬思道,孤苦伶仃,一个人默默离去。

这坛子酒代表着有始有终,一半是策划夺权的时候喝的,另一半是留到夺权成功,庆功时喝的。老十三胤祥代表不了皇上,他顶多能代表一天前的四哥,所以,他才讲自己是替四哥给邬思道践行。

来完成夺权成功后的仪式,那就是干掉这半坛子酒,只是三人,变成了二人。实际上以老十三胤祥的脾气,他自然会疑惑,邬思道为什么会走,但是他没问,只是说了一句:

“我们对不起您呐!”

那么老十三胤祥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呢?

三、

这一句话是发自老十三胤祥自身的,但他用了“我们”二字,也就表明,他不是奉雍正帝命令而来。

他只是觉得,雍正帝的做法有点想不通,也确实对不住邬思道,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前面也讲了,本来三个人共事,共谋大业,结果功成了,两个享受胜利果实,而出力最大的邬思道,却要浪迹天涯,从内心有点对不住他。

第二个原因则是老十三胤祥的难言之隐,他号称“侠王”,遇到不平之事,都想打抱不平。想当初为了魏东亭,他不惜跟老四胤禛翻脸,张五哥刑部冤案,他一怒之下甚至找到康熙帝,就连太子胤礽犯案,他都不肯落井下石,被牵连。

而这次邬思道归隐,他却没有做什么,或者说他曾经找过雍正帝,但是结果失望。他是为自己不能留住邬思道而感到抱歉,不是抱歉归隐这件事,而是抱歉雍正帝不能留他,留他就是害他。后来雍正帝发愁无人可用之时,老十三胤祥还提到过要是邬思道在就好了,结果被雍正帝白眼。

第三个原因就是隐藏比较深的原因,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那就是,对不起邬思道的爱情。邬思道跟年秋月的爱情,第一个看出来的恐怕不是老四胤禛,而是老十三胤祥。那一次他到雍亲王府吃饭,谁去叫邬思道都叫不出来,还是年秋月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那时候起,他就知道他们有戏。

可是,随着老十三胤祥被抓,时局变化,想不到再出来之时,四哥成了皇上,年秋月已经成为了年妃。

四、

即使邬思道归隐了,雍正帝也没有放过他,而是派了个眼线,那么老十三胤祥知不知道如月有问题呢?

其实他并不知道,如果是雍正帝直接告诉老十三胤祥,如月是派去监视邬思道的。以“侠王”的秉性,自然不会同意,而雍正帝也了解他的脾气,自然不会这么安排!

而且如月并不是老十三胤祥弄来的,因为他昨天还在宗人府关着呢,一晚上不可能就变出一个如月来。当老十三胤祥把如月带下来的时候,他说的是:

“这是我和四嫂商量,让她来照顾你的!”

所以,如月是四福晋(皇后)提前就准备好的,或许准备的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只有她最像秋月,老十三胤祥选择了她而已,并给起名如月,这样也让老十三胤祥心中的愧疚感,得以减缓。

邬思道上车之后,回过头来说了一句:

“看来,我这后半辈子,又得让人管着了!”

这句话也是一语双关,表面上的意思是说以后,如月就要伺候自己了。另一层含义是说给老十三胤祥听的,我邬思道,还是离不开你们的管控啊。

五、

那么如月是派去监视邬思道的,这个事实有根据吗?

实际上,雍正帝也好,皇后也好,对如月也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能汇报就汇报,不能汇报也就算了。

邬思道何等聪明,在确信如月没有问题之前,他是不会轻易表露心境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去田文镜那里,最开始他在李卫那里,李卫这小子太忠诚,不易脱身。

所以,他在李卫那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安心教如月练字。这也说明,邬思道还是有所顾忌的,他既做给李卫看,也做给如月看,同时也获得了雍正帝的放心。

后来他设计去山西,并在酒楼见到田文镜,当时在场的就四个人,李卫、邬思道、如月和田文镜。当时李卫是设计用“八千两银子”把邬思道卖给田文镜当幕僚,此事只有这四个人知道。

后来李卫这小子进京,他跟雍正帝聊起邬思道,雍正帝突然问了一句:

“听说邬思道想去田文镜处?”

当时李卫的冷汗就流了下来,邬思道想去田文镜处这件事,只有前面提到的四个人知道。邬思道不可能自己跟雍正帝讲,李卫也不会讲,不然雍正帝不会这么问,李卫也不会吃了一惊。田文镜更不会汇报,毕竟他跟雍正帝的关系还没有好到无话不说,而且他也没有动机汇报,不然最后邬思道也不会从他那逃跑。

唯一汇报的,只能是如月,当然,这只是推理,如月的嫌疑最大,当然也不排除雍正帝知道田文镜那里有麻烦,故意这样问李卫的。而邬思道想必也不想脱离雍正帝视线,不然也不会教她写字。

后来邬思道带着如月逃跑,一方面他可能策反了如月,或者如月也被他降服,毕竟一个小女子,雍正帝也不会难为她。第二种原因则在于,君臣心照不宣,如月在身边,就证明我邬思道逃不掉的,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也就等于,双方买了一个心安!

邬思道面对老十三胤祥的践行,也动了真情,给了他几条建议,包括推掉铁帽子王称号,包括观察府邸办秘密事的人,包括以后要低调做事。而这几条建议,确实震动了老十三胤祥,至于后面他下棋都不敢赢雍正帝,这是后话了,此处不提。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