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聪明不聪明,在哪一学科就能体现出来?

爱心辅导妈妈


一个学生“聪不聪明”,哪个学科能体现出来?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首先,“聪明”本身就没有明确定义。短期记忆力是,空间理解力是,抽象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这些都是“聪明”的定义之一,但都不够全面。



数学物理学科好,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抽象和逻辑思维受到了良好的训练;英语历史地理成绩好,说明记忆力不错和有足够的时间投入;阅读习惯好,阅读量大,语文就不会太差……

这些都是“聪明”或者说“智力”的表征,但最重要的结论是:“智力,是可以训练的”。

另一个研究结论更重要:智力,不是影响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套用一句流行语:装什么装,你离需要拼智商的地步,还差的远呢!

同样的学校班级,同样的老师,付出同样多的学习时间和努力,最终结果却很不一样:有人考取985,有人普通本科,还有人就只能上二三本。 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许多人,甚至包括许多老师会告诉你,这是“天资”的差异,智力的差异,有人就是天生会读书,这样的话有没有听过?但是,学生成绩高低,真的是天生的遗传的“智商”造成的吗? 这个答案是错的。

目前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智力”跟遗传的关系只有1~2%左右的弱相关。1%,对统计学来说这个数字等同于没有关系。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测定的智商,基本上都是后天获得性的结果,也就是说,智商的高低,都是教育的结果,尤其是幼年教育。换句话说,没有人天生聪明,也没有人生来就笨。



影响这些获得性的“智力”因素是哪些?这不是本文的主旨,只简单地说,与家庭背景,父母陪伴,教育方式等等都有关。 也就是说,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孩子的智商因素都差不多,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之内,能否取得较好成绩跟“智力因素”关系不大。那么,学生成绩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有一位清华“学霸”总结的很有道理,分享如下:

一,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上进心,好胜心,不服输的态度,有吗?甘于落后习惯于落后无胜负心比什么都致命。

二,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会做题远远不够,掌握做题的方法比会做任何题目都重要。 很多学生在学校读书时,都有这“四不做”: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记笔记;下课不复习;考试不纠错。 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错误,必须把“四不做”变成“四必做”: 课前必预习:迅速浏览一遍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边思考边读第二遍,同时做好预习笔记;上课必记笔记:将老师总结的重点、难点记下,同时记下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方便下课询问;课后必复习: 将老师讲的内容结合书本看一遍,把想不起来的内容、印象模糊的重点、难点部分加强记忆,最好动手写一遍;考试必纠错:当老师在讲解试卷的时候,一定要动手将错误答案更正,旁边要详细记上正确答案,以便日后复习。

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关键一步。差距之所以有,绝大部分就在学习方法上。

三,学习时间。 有没有见到过做事慌里慌张,又丢三落四的孩子?比比皆是;有没有见过一直在做,却什么作业都没做好的孩子……这些学生没有时间意识,不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不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 但是,家长可以也必须帮助孩子改善时间管理能力:

1:合理分配学习时间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学习计划表:每天要求孩子提前做出学习计划表,一天要完成多少量,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时间,最后给自己的任务打分,就是职场上的KPI,天下同此理。 除了做每天时间表,还要做每周每月时间表,期中学习时间表,期末学习时间表。 把在能力范围内的学习量列出来,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利用好一天的黄金时间

每天各时间段效率值是不一样的,每个时间段适合做什么,必须尽早摸索自己的规律。

3:利用好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是一天当中的积累时间,比如课余、饭前饭后、等人等车,最适合学习积累和复习,为碎片时间做足准备,以便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四,努力程度。

努力就不用多说了,没有努力一切都会是空中楼阁。高考是什么?高考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是一场选拔赛,考取985/211,意味着你必须得踩下全省市95~98%的同学,而他们跟你没有多大差别,甚至比你更努力更拼命。在这场马拉松中,没有坚忍的毅力,疲惫时,倦怠时,困乏时,伤病时,没有自己逼迫自己的意志不行。你没有,别人有。



以上四点就是提高成绩的金钥匙。有了钥匙,完成度的高低,取决于自己。最后,把原人大附中王金战老师的经验列在下面供参考:

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是: 学习方法 >> 努力程度> 智力。


江苏高考咨询导师


学生聪明不聪明,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不好看出来。因为,这会儿学的,基本上都是常识,所以,这个阶段,孩子们百分制的话,基本上都是双百,九十多,拿九十以下的,不存在的。

但一到了三年级,开始正儿八经的学知识的时候,这个聪明不聪明,其实是指70智商以上的正常水平的差距,就能明显体现出来。

毕竟,虽然80和100两个智商数,都正常。可是100的学习能力,甩开80的,十几条大街啊。

所以,学生聪明不聪明,不是哪一科。而是小学三年级开始的成绩。

这时候,一个班50个人,只有八九个,能拿双百;三十来个拿六十到九十来分;最后的十来个,不管怎么努力,就是不及格,没办法。

学习成绩,后天会有改善,但改善幅度,不会超过30%。终究还是靠先天。

不过,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某一项特长,会特别好。可以尽量发掘一项,比如:音乐、美术、书法等等。


董江波


我感觉,我有点偏题了,但还是想说说。

我讲讲我家娃娃的经历吧,虽然不是985,只考了211,但觉得她的成长很少让我们操心。

最早让我觉得她不简单是小学5年级。那年换了一位中年语文老师、班主任。老师的思维很超前。晚上我会检查作业,看到她完成了一项课外作业--如果班级是个企业,需要哪些岗位,如何管理。丫头居然做了一个表格,分了职务、工作范围,考核内容…惊呆了,我问她,你怎么会这些?她说电视剧里看到的。

第二件事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体育中考,游泳可以代替800米,下定决心要学会游泳。爸爸教了她三个下午,但是蛙泳的速度还是不合格,最后一天下午,爸爸说,再教你个仰泳吧,自己觉得哪个行就用哪个,其实爸爸也放弃了。后来就训练了一次,参加考试了…仰泳通过了!太不可思议了!

第三件事让我觉得她很会融会贯通。江苏的语文阅读和作文总是最重要的。每次看到她的作文题,我也总是担心,这题目压力好大。与她沟通,她总说作文没问题,我会用公式套,拿不了高分,中上没问题。

第四件事,高考分数处出来了,全家傻眼了,位次与平时相差很大,数学考砸了(阅卷有新规,不看结果看过程,丫头做题爱跳步骤),她只安静了20分钟,从新开始选学校,自己选择,自己一所一所学校打电话,为自己大学翻身找学校。

第五件事,大一结束后。她最终选择了化学,而高中三年她只学了一年半的化学,高中选择的是物理生物。然而,大学一年里,她把化学学到最好。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四六级也都高分通过,拿到了部分小竞赛奖项。时候

……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细节。天才很少,但是能控制自己、目标明确、责任心强、融会贯通…这些是学习好的基础。还有一点就是家长,请不要太功利也不要太主导孩子的思想。我们要学会陪伴、引导…

我觉得孩子聪明不聪明,从小细节最能发现,而不是哪一科。


豆豆家麻麻


我儿子在农村上的幼儿园,说真的十几年前的幼儿园也没学啥知识,基本上老师就是帮家长照顾孩子。小学一年级在县城重点,我认为起跑线输了,结果第一学期考试全年级笫一名,我才知道这孩子是块读书的材料。读初一时,老师怪他贪玩调皮经常打电话找家长,结果一考试老师也蒙了,年级第三名。十二年教育学习上家长很省心,也没上过辅导班,回家就是玩手机看电视,去年高考上了名牌985。所以我认为孩子聪明不再于那科,我儿子学的是理科,但他文科非常好,在大学诗词大赛中拿过一等奖。


张栋爸123456


一个学生是不是顶级聪明的学生,从下棋,打牌就可以看的出来。

我读大学那会,我们班有一个16岁的同学。他跳过两级,比我们多数人小两岁。

他还是广州市象棋甲级棋手。有一天一时兴起,他在宿舍表演盲目对六人,居然大胜六个同学,一时传为佳话。

次级聪明的孩子,表现在社交上。社交出色的孩子,我把他放在第二档。

第三档的聪明孩子,就是我平时说的“刷题党”,刷题党再厉害也就是会考试,这样的孩子的成色,将来还要经过社会检验,才好确定。


春暖花开003


孩子聪不聪明,不能够单方面下定论!

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原来都不是读书的料,所以就觉得是自己的基因不好,那么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是学习的料!

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大多数家长不过是觉得管孩子太辛苦了,就随便给自己找个借口,然后撒手不管。


我做家教的时候,也有遇到过这样的家长,他从小就没怎么管孩子,让孩子自由学习,结果孩子把学习搞得一塌糊涂!

我问他为什么不管管孩子,他给我的答复是,“他如果是学习的料,根本就不需要我去管他;他不是学习的料,怎么管都没用!”然后给我举了个身边的例子,你看人家三婶的孩子,没怎么管还不是照样考上了大学?我一时语塞!

这样的家长,很明显是极不负责任的!一个家长连最基本的职责都没有尽到,直接给自己的孩子打上了“不是读书的料”这种烙印,真的很可笑!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伤仲永》这篇课文吧,这篇课文就告诉我们,孩子天赋再好,不注重后天学习,早晚有一天也会变得普普通通,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

如今的电子产品太多,孩子本身就没什么自制力,这些电子产品对孩子就有着致命的诱惑力,如果家长不对孩子加以引导,甚至放任孩子去玩手机平板,一旦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往往都很难自拔。

在这种放羊式的管理之下,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即便他在某一科学得再好,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要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就被老师打上“迟缓儿”的烙印,但在他妈妈的教导下,不这样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孩子不是因为某一科学得很好就很聪明,也不是因为某一科学很差就很笨。孩子本身智力就很正常,只要你教育得到,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孩子,孩子自然会把他优秀的那一面展现给你看。


所以我们并不能单从成绩来判定孩子从不聪明,更不能单凭孩子某一科好坏就给孩子打上一个标签,更多的应该是反省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成长学堂


经过科学家们的测算,普通人的智商一般都在80-120之间,这部分人应该点到总数的80%以上。那么高智商的人群集中在哪些专业领域呢。这里引用一下ETS(企业全球智能网络营销系统)通过大数据得出的结论。

ETS的统计数据来自于2013年-2016年对不同专业的26523名学生,参加了文字推理、定量推理、分析写作三部分综合测评得出。最终的结果显示:理科生整体超过文科生,理科中学物理与天文学学生是最聪明的,而人文学科中“最强大脑”是学哲学的。

看看ETS得出的“最强大脑”十个专业:

1 物理与天文学 IQ平均值:139

2 数学 IQ平均值:137

3 经济学 IQ平均值:136

4 哲学 IQ平均值:136

5 化学 IQ平均值:132

6 工程 IQ平均值:129

7 政治学 IQ平均值:129

8 生物与生物医学 IQ平均值:128

9 历史 IQ平均值:125

10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 IQ平均值:124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我觉得聪明人还有很多的表现,比如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理解与悟性,处世的眼界与格局,看问题的深刻与敏锐,对环境的适应,对变革的掌控等等。“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一个学生心存敬畏,用心钻研,坚持不懈,敢于创新实践,就一定会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做出杰出成绩,体现人生价值。


扬帆起航abc


个人认为:不能以哪一科好坏来衡量一个人聪明与否。毛泽东主席、钱伟长教授就是例子。

因为一个人的学科专长与自己的心理特性、兴趣爱好、以及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毛泽东主席聪明吗?毫无疑问!一个没有喝过洋墨水、没有进过军校、21岁才进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师范生,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战略、诗词、管理堪称一流,技压群雄,谁能相较?但他数理化、艺术、英语很差,原因是他在小学、中学时就没有怎么学过,以至绘画经常就画个鸡蛋🥚交上去,数字经常不及格。后来一次在接待群众中遇到一位数学老师,他还开玩笑说:“我怕你啊”,随后他才解释是因为一直都“害怕”数学和数学老师。

钱伟长聪明吗?毫无疑问!他是我国伟大的力学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卓有成就的“三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之一。但他同样在1931年的高考中数理化合计只考得25分(物理5分、化学13分、数学7分),英语0分。原因同样是因为中小学没有怎么教和学。他因为文史考满分被清华大学历史系破格录取,但“九一八”事件让他想转学物理,以为国家“造枪造炮”,所以开学以后历史系系主任陈寅恪一直等不到他来报道,而天天被磨着的物理系系主任吴有训又坚决不同意他转进来。后来几经活动,吴教授才同意他试读一年,数理化达到70分以上才可转学。他这一试,中国少了一个历史学家,却多了一个物理学家。




WILLSON39


笔者认为,一个学生聪不聪明在哪一个学科上都能得到相应的体现。

我们就以语文,数学,历史学科为例:

一个聪明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会非常注重阅读的重要性,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之所以成为大多数学生难以企及的高度,是因为阅读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考察,做好阅读,不光需要多读书,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严密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功力,不光是需要你读书就能得到的!



举个例子,笔者的同学是一名理科生,藏教读于河北省一所非常著名的高中,这名同学的文字功底就非常的扎实,他不光要求自己书写端正,而且还要求自己作文内容丰富,有思想深度。笔者的这位同学,当年的手抄作文曾作为学校的范本,供同学们临摹。最终,这名同学的高考成绩语文成绩高达138分。这样的高分,可不仅仅是努力学习就能得到的,它需要你有非常深度的语文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数学是最能考验一个学生思维是否活跃的学科,在数学上,一般来说,好的,非常好,接近满分甚至是满分而成绩差的甚至是不及格。造成这么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数学的思维逻辑性非常非常强,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更加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书本上的知识来学习,很难取得高分,这时候,聪明的学生就可以脱颖而出,他们往往毫不费力的就可以学好数学,甚至是还学有余力,但大多数同学都非常的吃力,尤其到高三阶段。



有的读者可能要问,历史学科也能看出哪个学生聪明吗?答案是肯定的。历史虽然是文科的学习,但是同学们不要忘了历史学习的内容非常的庞杂,很多学生反应历史学科往往是他们认为最难的文科学科,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历史学科的内容庞杂而难记,其实历史学习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方法的,对于优秀的文科生来说,历史年份就好像珍珠一样,是连成串的。而对于逻辑思维比较混乱的同学来说,这就非常非常的难。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聪明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哪一科目时,都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该学科的学习要领,并将自己的了悟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所以他们才能更快地取得好成绩,更高效地掌握学习的知识,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就要从小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书写习惯,勤能补拙是良训呀!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智商都是一样的,而最终每个人的结果是不同的,那是因为大家所坚持的深度不同,如果能够立下恒心去做一件事情,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名聪明的学生。


说文写作


原因如下:1.现在初高中的数学往往都是呈螺旋式 上升的一个过程。就比如说一道求椭圆离心率的题目,它往往涉及到很多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知识点,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了。而在生活中将事物之间通过一定联系结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数学学的不错的学生无形中就已经具备了将事物结合起来的能力了。

2. 俗话说成功细中取,熟悉中高考数学的人都知道,在中高考试卷中会有很多陷阱或者说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而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这类题目能够做得清楚,这样无形当中他们就具备了细心细致这个品质了。而细心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聪明人所必须的品质。

3.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逻辑推理能力都特别强,就比如高中导数的证明题,往往条件错综复杂,那些学得好的人往往能够将条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写下来从而完成证明。况且很大一部分数学学得好的人,当身边同学问他们问题的时候,他们也能清晰地讲出他们做这个题目的思路,从而让别人也能听懂。你说这需不需要很强的逻辑推理与表达能力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即便是天才也需要付出与努力,在这个世界里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那些即使能力平平,但是每天仍然很上进,并且能够最终尽自己所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