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遭小人陷害被贬至黄州,好友妾室短短几个字,令他豁然开朗

想必有很多人都读过苏东坡的词,他所写的词和他的性格与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年轻时所写的词风非常豪迈,有种不把天下之事放在眼里的感觉。不过他的性格虽说豪爽,但是这种豪爽只针对同道中人,至于朝中那些小人,苏东坡巴不得敬而远之。可能是因为他的才情遭到同行的妒忌,也有可能因为他的某些行为,触及到了同僚的利益,遭到他人陷害。那一次陷害可以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同时也使他的性格变得更加沉稳。

苏轼遭小人陷害被贬至黄州,好友妾室短短几个字,令他豁然开朗

因为同僚的陷害,苏东坡从政坛中心被贬到了黄州。他原本是那么高傲的人,被贬以后心理自然是痛苦的,再加上黄州与政坛中心相比贫瘠很多,让他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适应。他在黄州熬了三年以后,见到了从南岭归来的好友——王定国。王定国因为和苏东坡走的极近,案发时,他也受到了很大的牵连。两位好友难得一见,自然是一番唏嘘,在洗尘宴上,王定国让他的小妾柔奴唱歌助兴。

苏轼遭小人陷害被贬至黄州,好友妾室短短几个字,令他豁然开朗

这个女子的歌声非常婉转动听,让人听了以后自然而然的神情安定。原以为自己这位好友被贬到岭南以后,日子应该过得非常不顺,回来以后会非常憔悴才对。可是从这位女子的歌声中,只感觉到一片宁静,完全听不到其他不好的感觉。苏东坡结合自己的实际状态和心境,特地问了这个女子,原本被贬是那么痛苦的事情,你的心态为什么却能调整的那么平静呢?柔奴没有多言,只是回答了他几个字: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遭小人陷害被贬至黄州,好友妾室短短几个字,令他豁然开朗

虽说只是短短的八个字,却触动了苏轼的内心,当即创作了一首《定风波》。词中的男女主角正是他的好友和好友的小妾,前半部分所写的是对这对男女的赞美,尤其是对这位女子的赞美:只要听到她的歌声和笑声,仿佛能使人在夏天变清凉。后半部分描述了朋友的变化,和对自己疑问的解答。从那遥远的地方归来以后,俊俏的少年郎仿佛变得更加年轻了,笑容里还带着淡淡的岭梅香。原本以为朋友被贬到岭南之后,应该不适应当地风土才对,朋友却说“哪里能让我心安,哪里便是我的家乡。”朋友的回答实在震撼了苏轼,既然已经被贬到陌生的地方,就应该努力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如此才能彻底融入到当地,同时才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然这种融入,并不是强迫自己把家安在某个地方,而是为了生存,努力减少自己对当地的陌生感,而且还要想办法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苏轼遭小人陷害被贬至黄州,好友妾室短短几个字,令他豁然开朗

苏轼在这短短的几个字当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价值观提升到了另一种层面。他是这么想的,而他也努力做到他诗中所提到的境界,虽说他所在的环境依然艰苦,可是他的心态却不再像刚开始时那样急躁,而是不断的让自己融入到黄州这个环境中,把这个地方当做是自己的家乡。就在他彻底把自己当作一个农夫,想要在此处安然的度过余生时,命运之神再次向他开了玩笑,朝廷再次决定将他调离黄州。黄州离权力中心实在太远,这里也盛满了他一生当中的辛酸和悲苦,可是这里同时也拥有他太多的幸福感和安慰感。他在此处创造了很多巨著,创作的风格也随着他的心境不断改变,从一开始的郁郁寡欢,到理解通透过后的豁达,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在此处完成的。

苏轼遭小人陷害被贬至黄州,好友妾室短短几个字,令他豁然开朗

黄州和苏轼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黄州是苏轼的精神地标,他所代表的文化却是黄州的文化标志。苏东坡舍不得离开那个,承载了他太多情绪的地方,而当地的百姓同样感到不舍。在他离开以前,当地的百姓纷纷前来相送,苏轼也给乡亲们,留下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在他离开的当天,村里有十几个人亲自送他离开。在苏轼离开了黄州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可是这个地方却成为了他最为不舍的地方。在这之后,每当他在朝中受到同僚排挤或者有其他烦心事时,都会极为思念这个地方,甚至想要回到自己曾经的家园,在那个贫瘠的地方重新开始自己的农耕生活。

苏轼遭小人陷害被贬至黄州,好友妾室短短几个字,令他豁然开朗

黄州对苏轼的整个生涯来说,都存在非常重大的意义,那位柔奴所说的短短几个字,更是影响了他之后的日子,让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有勇气面对所有的挫折。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