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日報》發表:整溝治理的河曲樣本

《忻州日報》發表:整溝治理的河曲樣本

上世紀80年代初成功探索“戶包治理小流域”模式在全國範圍推廣並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享譽神州的河曲縣,近年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市委“一個戰場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緊盯增綠和增收兩大目標,把整溝治理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鞏固脫貧成果、鄉村振興相結合,統籌推進,系統治理,走出了一條貫穿始終的以山區溝域為單元,通過對溝域內部的環境、景觀、村莊、產業進行統一規劃,建成內容多樣、形式不同、產業融合、特色鮮明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整溝治理產業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目前,該縣首批選定的榆嶺窪、田巨峁、張家也3個溝域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目前3條溝域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4.4%、39%、40%,溝域內人均增收分別為4800元、2000元、1700元。

10月9日至10日,省委書記駱惠寧到忻州市黃河流經縣偏關、河曲、保德調研。在實地調研河曲整溝治理後對河曲模式給予高度評價:整溝治理通過政策集成、市場取向、改革推動,聚焦增綠增收,治地治水治權,山上搞綠化、溝底搞產業、溝口住百姓,保持水土、綠化生態、增加耕地、培植產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力和農民自治能力,是對以往小流域治理和溝域經濟的革命性提升。他囑咐隨行的省領導要在全省加以推廣。

駱惠寧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黃河水資源保護、水資源利用、水汙染治理,為保護中華母親河作出山西貢獻。要堅持改革驅動,因地制宜探索脫貧攻堅新方式,增強整體帶動力。

政策集成、投入集合、項目集結、產業集聚,突出以社為基,創新“生態+”產業發展模式,河曲整溝治理聚焦生態增綠、空間治理、產業增收,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統一

整溝治理,既是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又是整體治理、立體治理,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河曲縣從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生態脆弱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基本縣情出發,按照市委整溝治理“四個不等於”的戰略定位,制定出臺了河曲縣整溝治理試點實施方案,把脫貧攻堅、生態建設、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堅持市場取向,農民主體,突出源頭治理,實施整村搬遷,破除深度貧困根基;突出系統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探索生態建設路徑;突出綜合治理,深化產權改革,優化鄉村振興機制,大力發展高端有機產業、林下種植產業、林下養殖產業和有機旱作農業,將生態增綠、產業增收、空間治理作為“一盤棋”考慮,瞄準人退、林進、村興的目標,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統一,探索出一條新時代下整溝治理的新路徑,成為全市整溝治理的突出樣本。

河曲的主要做法是:政策集成,助推整溝治理進程。一是規劃定位治理方向,二是政策引導發展產業,三是撬動資本參與治理。投入集合,凝聚整溝治理合力。一是向上爭取項目,二是引進主體投入,三是統籌集體投入。項目集結,夯實整溝治理基礎。一是堅持綠色打底,二是堅持水地同治,三是堅持基礎配套。產業集聚,強化整溝治理支撐。產業發展是整溝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根據試點溝域的特點、立地條件和規劃定位,引導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

河曲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梁峁交錯、溝壑縱橫,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全縣總面積1317平方公里,各類溝域面積佔到1227平方公里,縱橫溝壑6580條。

作為河曲縣首批示範試點的榆嶺窪、田巨峁、張家也三條溝域,以康養休閒型、土地整理型、生態農業型3個類型為定位推行整溝治理,分步實施、重點推進。三條溝域依託自身優勢,挖掘特色資源,開發地理標誌產品,改革治理、創新治理、立體治理、整體治理的整溝治理髮展模式已初步形成:龍頭村帶動型。榆嶺窪溝域治理,以榆嶺窪中心村為龍頭,通過修公路、節水工程、蓋別墅、建農場、治理溝域、發展有機農業、打造高山地區葡萄酒莊園,成為整溝治理及溝域經濟的一個新符號。

特色產業主導型。田巨峁溝域治理,以千畝光伏、新大象養殖場、特色種植和果樹為主導產業,山上搞綠化、溝底興產業、溝口住百姓,成功打造了晉西北地區最大的、佔地近萬畝的產業帶景觀,成為整溝治理的名片和品牌。

自然風光引導型。張家也溝域,針對溝壑縱橫密佈的實際,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探索產權改革、生態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結合路徑,全面推進整溝治理,提升了環境和生態旅遊品位。

通過全域治理,目前,榆嶺窪溝域涉及6個村,治理溝長6330米、總面積46920畝;田巨峁溝域涉及4個村,治理溝長4933米、總面積15653畝;張家也溝域涉及4個村,治理溝長12795米、總面積16628畝。從效益上看,三條溝域預計每年可實現土地租金、參與合作社務工、分紅收入等1400萬元以上,真正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最大化。

榆嶺窪溝域“生態+脫貧+振興”,高質量規劃,統籌整體治理,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農業

柏油路、新別墅,黃土坡上蓋大樓;路連山、山連水,山溝溝裡栽果樹;修大棚、興產業,有機蔬菜運京城……一幅依託山、水、果、蔬、路、遊、綠等生態元素描繪的青山綠水式黃土風情圖徐徐展開。

這是一份整溝治理的生動答卷。10月17日,記者來到河曲縣土溝鄉榆嶺窪村,視線裡的景緻與壯觀,使人眼前一亮。

榆嶺窪村位於河曲縣土溝鄉東部高山區,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6℃,無霜期120天,全村土地5000餘畝,其中耕地1200畝,荒山荒溝3000多畝,全村戶籍人口81戶213人,常住人口60人,主要種植作物是玉米和小雜糧。

榆嶺窪溝域包含3溝6村1場。該村依託現有的立地條件和資源優勢,將周邊5個行政村和1個萬畝國有林場整合,整體定位為鄉村生態旅遊康養型,以打造黃土高原鄉村特色旅遊為目標。目前,該村累計投入9000萬元,建成農家別墅、衛生所、敬老院、學校、文化站、圖書室、紅白理事會等基礎設施。新修農田4000餘畝,深井3眼,新建高山滴灌區400畝、日光溫室大棚440畝、養殖大院1.8萬平方米。日光節能溫室大棚實行集中投入、分戶管理,觀光采摘、統一銷售,實現了人均1畝大棚增收5000元的目標。改造溝域內公路18.6公里,實施淺山區植樹造林4000畝和荒山造林4500畝。規劃建設山西省農家示範省級精品採摘園和綠色農家樂項目,為溝域的發展增添了動力。

榆嶺窪整溝治理生態保護產業項目於2017年8月正式啟動。整溝治理堅持“生態保護、涵養水源、增綠增收、持續發展”的原則,傳統農業、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穩步發展。

榆嶺窪整溝治理產業項目依託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農業大學、山西農科院為技術支撐,堅持有機生產理念,不斷引進頂尖技術人才,深入探索有機種植技術,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帶領廣大村民精準脫貧,增加農民收入,積極打造現代農業高科技示範區和整溝治理生態林地涵養區,全力打造精品現代設施農業園區。

水是萬物之源,特別是在高山地區,如何涵養水源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榆嶺窪整溝治理把涵養水源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一是溝域集水工程,防治流失,進行灌溉。在整溝治理過程中,每個平坡都做了擋水牆,既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利用聚集雨水對果樹進行灌溉。二是修築蓄水池,聚集雨水。為充分收集雨水,榆嶺窪村在修築進村3公里公路時就進行了整體規劃,公路兩側修築了排水渠,使全部雨水順坡而下,最終流入蓄水池。村西蓄水池面積33000平方米,擋牆高度3米,可蓄水6萬方,村南蓄水池可收集雨水3萬方,對三條溝果樹進行灌溉。三是鋪設滴管灌溉系統,節約用水。在三條溝鋪設了滴管系統,供水主管道採用110鍍鋅鋼管,支管道採用90鍍鋅鋼管,兩個蓄水池實現管道連接,安裝水肥一體化設備,實現水肥充分均勻利用。

在溝內進行大規模水平旱作梯田整修,經專家論證,既保水保土保肥,又可長久保護生態植被。為實現整溝治理效益化,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在整治完成的土地上種植適應本地區的果樹。目前,三條溝分別種植不同品種的果樹,西溝種植寒富蘋果10000株,中溝種植玉露香梨10000株,東溝種植海紅果12000株,一條梁種植海紅果42000株。

積極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利用較平坦土地建設現代化溫室大棚69座,佔地面積480畝,主要種植的作物有有機桃子、有機葡萄、有機蔬菜、有機西瓜香瓜。現已認證有機農產品12個品種。

堅持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理念,農場投資300萬元建設養殖場和有機肥加工廠,利用動物糞便、秸稈、植物油餅製作加工有機肥,溫室大棚又將有機肥用作底肥進行有機瓜果蔬菜種植,真正實現了生態農業、清潔農業、循環農業相結合。有機肥加工廠年產有機肥5000噸。農場大力引進優秀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現有工作人員105人,其中管理人員5人,技術人員6人,指導專家2人。

按照“生態、有機、高端”原則進行農產品生產,榆嶺窪農場按照有機生產標準進行生產,所有產品要經嚴格的檢驗和有機認證,方可進入市場進行銷售,其農產品銷售主要是高端會員定製模式。每週根據客戶家庭情況全程冷鏈配送農場有機農產品,產品主要包括各種新鮮有機蔬菜、有機瓜果、有機雜糧、有機豬肉、雞蛋、雞肉、羊肉及有機果汁等。入會會員可全年無條件到榆嶺窪農場參觀、採摘、休閒、觀光、住宿、餐飲等。同時,入會會員可加入榆嶺窪農場農業物聯網終端,全程觀看種植、養殖、加工、產品包裝等生產過程,全面瞭解農場生產信息。

目前,流域內5個村進行統一規劃、統籌實施。投資1100萬元建成下凹式日光節能溫室大棚;打造高山地區葡萄酒莊園、建造萬米綠色休閒健身步道,形成生態康養、生態旅遊、高端農家樂的產業發展模式。該流域已成立種植、養殖、造林、水利、運輸、電商等14個合作社。通過“以社為基”“租金+股金+薪金”的運營模式,農民通過確權流轉,實現人、地、林分離,讓產權變股權、農民變股東,實現每年有固定收益、有旅遊盈利分紅。

聚焦生態修復、治地治權、同奔小康目標,建光伏、興產業、發展農業景觀帶,打造綠水青山,田巨峁、張家也溝域統籌做好林、地、水三篇文章

離開榆嶺窪溝,記者又來到田巨峁溝域。田巨峁溝域位於縣城東南20公里處,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總面積1.5萬畝,溝長5000米,共有林地11000畝、耕地3000畝。流域內有田巨峁1個整村搬遷村和陽面、赤泥也、上莊3個行政村,共455戶1067人。面對居住分散、溝壑縱橫、水土流失的實際,河曲縣以脫貧攻堅帶動發展模式、治理模式,堅持增綠兼顧增收、生態結合生計,統籌做好林、地、水三篇文章,推動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互促共贏。

聚焦生態修復,打造綠水青山。整溝治理規劃定位是:在完成生態修復的基礎上,配套基礎設施,採取“生態+”的模式,引進項目,發展高效農業,打造周邊企業“後勤基地”。

聚焦治地治權,擺脫惡水窮山。原田巨峁村總面積1772畝,村內溝壑縱橫,基礎設施落後,老齡化逐年加劇,2017年在充分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實施整村搬遷。所有搬遷村民均在縣城集中安置,有勞動能力的都實現了轉移就業。舊房全部拆除,宅基地全部騰退復墾,新增20畝建設用地完成指標交易。通過整村搬遷,村民徹底擺脫了窮鄉僻壤的生產生活環境。2018年按照市委產權制度改革部署,在完成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原田巨峁村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1戶69人,共設753股。其中成員股佔84%,分三類,一類是戶籍、土地承包等因素為主的基本股,二類是勞齡因素為主的積累股,三類是為集體做過特殊貢獻的特殊貢獻股。成立了田巨峁股份經濟合作社,溝域內其他3個村均成立了經濟合作社。

聚焦同奔小康,開發綠水青山。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佈局產業發展。特色經濟林3000畝流轉給四海進通有限公司,幼苗期及掛果期委託農民專業合作社林下套種紅蔥1000畝,經濟林產品可加工為綠色飲品;荒山荒溝流轉給上榆泉煤礦,實施填溝造地項目;未利用地流轉給漳澤電力建設集中地面光伏電站;荒坡流轉給養殖專業合作社圍欄養羊養雞;引進榮旺沙種植專業合作社,溝域內種植紅辣椒1000畝,利用20座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與駐地企業簽訂了300萬元的農產品供應協議。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推動溝域農業呈現產業化發展態勢,溝域內455戶1067人人均增收2000元。

目前,田巨峁溝域實施完成了曲胡線至沙坪公路12.5公里提質改造工程,新建新大象養殖場至田巨峁1.6公里公路,新建韓河線至新大象養殖場2.8公里公路。完成淺山丘陵區特色項目3000畝,其中,栽植仁用杏2000畝、海紅1000畝;實施荒山造林8000畝。對4個村進行提升綠化。在陽面村、田巨峁村正在復墾土地178.39畝,新增耕地面積159畝。實施5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工程以及經濟林配套滴灌工程,總投資305.7萬元,已完成招投標工作,近期將開工建設。配套實施陽面提水工程,目前正在設計中。林下套種紅蔥500畝,種植“萬糯2000”糯玉米140畝,新建溫室大棚20座,發展旱作節水滴灌種植紅辣椒187畝。

張家也溝域治理也已取得巨大成效,目前已完成造林2000畝、仁用杏與臭椿間作1200畝,完成夏也村到張家也村通道綠化3公里3000株。在張家也村完成復墾土地25.01畝,新增耕地18.14畝。對韓河線——夏也3.272公里、夏也——西山3.15公里通村路進行提質改造,安設防護欄。

一道溝就是一道景,“山會招手、水會唱歌、樹會說話”,整溝治理鋪就了河曲縣山區轉型發展的希望之路。

河曲縣整溝治理探索與實踐的十點啟示

實施整溝治理項目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是落實省委市委“一個戰場打贏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兩場攻堅戰”決策部署的現實需要,是市委立足全市脫貧攻堅、農業區域經濟、黃河流域經濟基礎與特點提出的嶄新概念。

河曲縣按照市委整溝治理的戰略定位,緊緊抓住“規劃是引領、產權是基礎、投入是保障、經營是關鍵、效益是目標”的關鍵環節,確保增綠與增收共贏,讓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有機統一。

“整溝治理”的河曲模式,把整溝治理納入全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修復治理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事項,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督辦重點,納入脫貧攻堅和全面深化改革督查巡查的工作重點,納入扶貧專項整治和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範圍。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有力的工作保障整溝治理穩步推進。

為了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這個難題,河曲縣在整村易地搬遷上趟出了一條路子,全力破解“人、錢、地、房、樹、村、穩”七大難題,讓貧困群眾“挪窮窩、拔窮根、換窮貌”,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在整村易地搬遷和整溝治理兩大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河曲縣用好用活“兩山”理念,採取科學措施,統籌實施生態造林、基礎設施、土地開發整理、撤村搬遷安置等各類帶貧項目,優化產業結構,建立高水平增長模式,源源不斷地為生態扶貧注入新動能,實現普惠民生。

河曲縣整溝治理給我們的啟示是:

實施整溝治理項目,是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是鄉村振興的拓展和延伸,是小流域治理的升級版。增綠是目標和基礎,增收是保障和支撐。關鍵是生態產業要出產品。通過“生態+”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了對資源的充分利用,促進了“增綠”與“增收”共贏,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施整溝治理項目,要遵循流域治理規律,以實幹促治理,統籌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的耦合性,生態、扶貧、振興的整體性,社會、政府、市場的綜合性,自然、社會、經濟要素的共軛性。

實施整溝治理,產權治理是基礎。抓住中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市試點的機遇,開展溝域內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推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理順房、地、林、草的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進一步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保障治理主體農民的租金收入、股金收入、薪金收入和經營性收入。

實施整溝治理項目,要“以社為基”,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把群眾組織起來,共同增收致富。對標一溝一業、一溝一品、一溝一項、一溝一策,因溝而異,因溝制宜,因溝施策,全力破解“整體治理”難題,增加群眾獲得感。

實施整溝治理項目,要從空間、生態、土地、產權、鄉村等具體環節推進整溝治理,按照“生態+”產業發展模式,樹立市場經營理念,延伸生態產業鏈,打造生態康養、生態旅遊等優質生態產品。

實施整溝治理,土地問題是根本。必須把制度建設貫穿於解決土地問題的過程中,在嚴守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創新土地治理,盤活土地存量,用好土地流量,輔以土地增量,著力破解用地難題。

實施整溝治理,資金投入是支點,市場化運作是關鍵。要實施好、利用好工商資本下鄉,源源不斷地為整溝治理注入新動能。要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與障礙,發揮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勵企業、合作社發揮主體作用,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承載、溝域打造”的治理模式。

實施整溝治理項目,要堅持項目化思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倒排工期,掛圖作戰,一步一個腳印,紮實高效推進各項工作。

實施整溝治理,要聚焦脫貧、服務脫貧,瞄準貧困村貧困戶實施精準幫扶,強化產業就業扶持,做好產銷勞務對接,讓溝內村民搭上整溝治理產業融合發展的順風車。

實施整溝治理,是鞏固脫貧成果、造福山區群眾、建設生態文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舉措,是一項系統工程和民生工程。各級各部門要加強協調聯動,強化落實,特別要依法保障企業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使鄉村溝域成為投資創業的沃土。

《忻州日报》发表:整沟治理的河曲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