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士人,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一個共同追求。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我們都知道中國象棋,將帥旁邊,都會有個士,這也是保護將帥的最後一道屏障,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了。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那什麼是士人呢?到底怎麼做才算是士人呢?士人並不是讀書多就成士,而是有一定的獨特的追求,才能算是士人。

在中國古代,有這樣的說法——士人到明而止,大清一代無士人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明朝的士人。

明朝以儒學立國,通過科舉取士,儒學之風大行,地方的書院教育也逐漸興盛,培養了一批有學識,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文人志士。這其中有學優為仕者,居廟堂之高,能心懷天下,為國為民;亦有壯志未酬者,處江湖之遠,能修身明德,潔身自好。明代的陝西,繼承發揚了自宋而始的關學傳統,結合秦地樸實豪爽之民風,在明朝誕生了不少值得後人仰慕的士人。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王恕(1416一1508),字宗貫,陝西三原人,正統十三年(1448)中進士。王恕為官四十餘年,歷仕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五朝,以剛正清嚴而留名後世。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王恕奏事毫不迴避,以"好直言"著稱,在南京任職期間,先後應詔陳述政事二十一次,提出建議三十九次。他剛正不阿,敢於犯顏直諫,朝中不論是皇親權貴還是奸佞小人,都懼怕他,而正直之臣則視其為楷模。《明史》記載:"遇朝事有不可,必曰:'王公胡不言也?'則又曰:'公疏且至矣',已,恕疏果至。時為謠曰:'兩京十二部,獨有一王恕'"。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王恕畫像

雖然權貴寵臣都對他十分嫌恨, 但是王恕在孝宗朝依然得到重用,成為朝中"君子"之首。他掌管吏部六年之久,能知人善任,為朝廷選出大批人才。孝宗晚年,王恕因獻言不進,憤而告老還鄉,之後的武宗十分仰慕王恕的品行,特派人奉詔書前往其家鄉問候,王恕雖身處朝廷之外,依然心念政事,藉此機奏言數件國家大政,武宗均以詔書形式鄭重回復。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明代以忠言直諫留名後世的,我們知道一個海筆架。海瑞的大名,可以說是後世流芳。

但是在大明時候出名了不怕死的諫臣,除了海瑞,還有一位楞脾氣的陝西人。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楊爵(1493—1549),字伯珍,陝西富平人,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楊爵自幼家貧,二十歲才開始讀書,終憑苦讀取得功名,進士及第後任行人一職,奉旨出行考察湖南、河南、山西等地。耳聞目睹了地方失治,生民流離的慘狀,楊爵心憂天下,回朝後奮筆提寫《固邦本疏》,上奏後得到明廷的採納。後升任監察御史,見嘉靖皇帝迷信方士,尊崇道教,不理朝政而求長生不老之術。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他決定冒死直諫,驚醒皇帝,遂上《隆治道疏》,痛析天下危亂之因,痛陳朝政時弊,對嘉靖皇帝"信用方術,阻抑言路"的做法進行批評。嘉靖皇帝看完奏摺後暴跳如雷,立即命錦衣衛將其逮捕入獄,嚴刑拷打,楊爵被打得"血肉狼藉","死一夕復甦",可謂九死一生。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朝臣敬佩其忠烈,千方百計施以援救,沒想到求情之人也受到廷杖之罰。從嘉靖二十年開始,楊爵在牢中度過了五年,歷盡折磨,信念終不改。他雖身在獄中,仍心繫蒼生,希望皇帝醒悟,並忍者傷痛在獄中寫成《獄中諫書》等文。《明史》記載,楊爵剛出獄一個月,又有尚書

疏言乩仙之妄。嘉靖帝怒曰:"我固知釋爵,諸妄言歸過者紛至矣。"於是楊爵再次被下大牢,兩年後出獄,被革職為民。

明代民間有傳:"南有海瑞,北有楊爵,為民救國,不計死活。"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楊爵像

陝西這片土地上,養育了很多直爽剛毅,敢於忠言直諫之名臣,他們身居館閣,聲名在外。然而還有很多在陝西為官之士人,他們雖非陝籍,同樣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繫百姓,在陝西曆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政績。

按照明代慣例,地方大員一般不能連任,而在明代的陝西卻有一例接連三任的陝西三邊總督,他就是弘治十五年(1502),擔任陝西巡撫的楊一清,任職期間,他督理陝西馬政,平定邊疆進犯,並裁減鎮守中官費用,使得軍紀嚴明。明武宗即位後,數萬蒙古軍入侵固原,楊一清率輕騎自平涼晝夜行軍,抵禦入侵併發動奇襲,擊退蒙古軍的進犯。此後,明廷命楊一清為總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軍務。楊一清多次奏言收復河套地區,但一直未被採納,他就加強守備,加固沿邊長城,發展茶馬貿易,即使在無戰事時期也加強戰備,嚴加防守,因此能多次擊敗蒙古軍進犯。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明武宗寵信宦官劉瑾,遭到臣民反對,鎮守寧夏的安化王以誅討劉瑾的口號起兵,西北為之大震,明廷再度起用熟悉西北軍務的楊一清為三邊總督,領兵平亂,楊一清很快平復了叛亂,並設計除掉玩弄朝政的宦官劉瑾,大臣主持除掉權宦,這在明代僅此一例,楊一清因此名聲大震。在嘉靖三年(1524),他再次被起用為兵部尚書和總制陝西三邊軍務,在職期間,邊境安然,他還發現並提拔了很多人才,時人非常敬重其才能和胸襟,甚至有人將他比作唐代明相姚崇。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楊一清畫像

在明代陝西官員中,還有一位廣受民眾愛戴的官員,他就是天順初年(1457),任陝西按察使的項忠。時值陝西饑荒,項忠果斷開倉賑濟饑民,此舉深得百姓擁護,不久因母喪,請求辭官回家服喪,陝籍軍民紛紛請求留任,英宗只好下旨奪情留任。天順七年朝廷欲召回項忠為京官,陝西民眾再次挽留。項忠在陝任間,注重興修水利,曾督開龍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解決了西安城內民飲鹹水的難題。涇河上元代開鑿的王御史渠已經荒廢,項忠命人重新開鑿了廣惠渠,使引涇灌區的涇陽、三原等五縣七萬餘傾田地得到灌溉。

在明代陝西的士人中,有一位兼通醫術和中國傳統山水畫的人,他經過一次華山之旅留給後世一套令人歎為觀止的畫作。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王履(1332—1384),字安道,江蘇崑山人。因懂醫術而擔任"秦府良醫正",秦王朱樉就藩西安後,王履也隨之到關中。

洪武十四年(1381),五十歲高齡的他在友人的鼓舞下僅帶一書童就開始了征服西嶽華山之旅。升嶽之路險峻,但他的興趣和意志更為執著,正如他在《入山》一詩所述:"廬山秀在外,華山秀在裡。要識真面目,即彼鐵鎖是。鐵鎖懸當雲上頭,縱橫曲直是誰謀?吾今判著浮雲去,不見神奇不罷休!"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攀登途中的美景讓愛好畫作的王履大開眼界,三十餘年的繪畫經驗和心得在這座奇山上得以昇華。《華山圖冊》是王履遊覽華山後,感物動情而畫成,也是他傳世的唯一畫跡。全冊各開意境或險峻,或幽深,或蒼茫,或清曠,將華山奇險秀絕的勝境描繪得淋漓盡致。"吾師心,心師木,目師華山"的"師法造化"見解和"以形寫意"的觀點,是中國歷史上山水畫理論的一座奇峰。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明]王履:《華山圖冊》局部圖

明代已經有外國傳教士來華,西方的科學知識開始逐漸傳入中國,傳教士最先影響到的就是中國的上層士大夫,在明代的陝西人中,有這樣一個開眼看世界的士人。他就是王徵,在基督教傳入陝西一節,已經知道王徵與基督教的淵源,這也是他生在西北一鎮卻能開眼看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

王徵發揚關學注重兵法、自然科學的實學傳統,"以實用為貴,以涉虛為戒"。在從政之餘,他傾心學習鑽研工程機械、西方輸入的新科學技術。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在廣平等地當差時,王徵憑藉早年從父親和舅父那裡學來的數、理基礎知識,潛心研究水利工程和機械工具的設計、製造;在揚州時,他有幸結交了德籍來華傳教士鄧玉函,並瞭解和學習了不少西方文化的科技知識。後來王徵又有緣與徐光啟的學生,精通西洋火器的鄧州巡撫孫元化共事,通過孫元化又學習和掌握了不少實用科學技術,進一步開闊了視野。

在這期間,他向教士金尼閣、湯若望、龍華尼等學習拉丁文,並根據鄧玉函口授,由他筆譯,於天啟七年(1627)撰寫完成了《遠西奇器圖說》三卷。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而後王徵又將他早年有關農具和日常用具改良與發明編輯為《新制諸器圖說》與《遠西奇器圖說》兩書合而為一,以《奇器圖說》之名刊行,這是我國引進西方先進的數學、力學和機械學原理的重要科學著作。在該書的序言裡,王徵"極誇其法之神妙","能以小力運大","其制器之巧,實甲於古今"。書中所記大部分為日常生活用具,例如有由低向高處飲水的"虹吸";灌溉農田的"鶴引";以風力帶動磨盤的"風";報時機器"輪壺"等等。

王徵在傳播西方科學,促進時人開眼看世界方面卓有貢獻,故有"南徐(光啟)北王"之美譽。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奇器圖說》書影

這才是真正的士人,敢冒死直諫,敢不畏強權,有自己的追求,可以一蓑煙雨任平生,寄情山水,也可以開眼看世界,主動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有責任,有擔當,這才是士人。

這樣的一群人,才是國之支柱,才是象棋中的那個守護在將帥身邊,不離不棄的士。

士人,原來是一群這樣的人。一起來看大明士人,可惜大清無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