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soli會不會成為下一代的主流交互方式?

谷歌soli會不會成為下一代的主流交互方式?

文|李佳師

互聯網巨頭們對於下一代殺手級智能硬件的尋找腳步從來就沒有停歇過。不久前,谷歌在其Made by Google發佈會上發佈了數款新智能硬件,包括最新的Pixel 4手機,Pixel Bud 2智能耳機,Nest Mini智能音箱等。這次谷歌的硬件發佈會上備受關注的焦點之一是“隔空手機交互”,因為採用毫米波雷達傳感芯片從而實現了隔空手操作。

而在最近於南昌舉行的世界VR產業大會上,微軟(中國)公司的CTO韋青在演講視頻中播放了微軟正在研發的立體視覺產生器,直接將激光投射於人的視網膜上,從而克服了VR/AR設備所帶來的眩暈感。

這些巨頭公司絞盡腦汁在新硬件形態上希望突破邊界,找到新物種。事實上每一個智能新物種的出現都是因為出現了新的交互技術,從而開啟了一個新的計算時代,就像蘋果的觸摸操控方式,開啟了智能手機的黃金十年一樣。這次谷歌的隔空手勢操作會不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交互方式?它會取代觸摸方式而在智能硬件世界暢行無阻嗎?

據介紹,谷歌此次發佈的Pixel 4手機上是因為採用毫米波雷達來所以實現了隔空手勢交互。Pixel 4上的毫米波雷達芯片原本是谷歌公司的先進研究項目project soli的商業化,該毫米波芯片使用60GHz頻段,可以用雷達的方法去檢測到目標與手機之間的距離變化,從而實現隔空手勢操作。具體的技術原理是首先發射出電磁波,而發射的電磁波經過用戶手的反射回到傳感器端,就能根據回波來檢測用戶手的位置和動態,由此完成三維非接觸手勢檢測。

手勢操控並非谷歌公司最先發明,事實上在谷歌之前,微軟就已經在其遊戲機Xbox的Kinect上使用ToF 3D攝像頭的方法實現了手勢操作。在手勢操作上,微軟採用的是“視覺路線”,但是因為3D攝像頭的使用會受到環境限制,比如光結構方案速度慢,基於ToF方案在明亮環境中性能會受影響。所以谷歌公司就繞過了微軟這個“前人肩膀”,嘗試用“毫米波路線”來實現“隔空手勢操作”。

業界專家認為,毫米波方案與超聲波方案原理相似,超聲波方案的優勢是功耗較小,缺點是必須使用CMOS工藝無法實現的超聲波元件,而毫米波方案可以完全使用CMOS電路實現,集成度較高。所以可以滿足小尺寸智能設備的交互需求。

隔空手勢操作會不會取代觸摸操控成為主流?答案是不會徹底替代,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陳騰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它會優化現有的觸控操作模式,但不會徹底替代。soli芯片對特定設備有良好的延展性,比如優化在微小的智能手錶錶盤上的觸控操作;替代VR場景下的控制手柄等。但在複雜場景下soli仍然無法替代觸控,比如打字。主要的應用障礙一是無意識的動作誤觸設備會產生不良後果會增加傳感器設備的能耗;二是目前soli對動作的識別精度有待提升;三是隔空觸控與語音交互技術存在強大競爭關係,而語音交互往往更具有優勢。

“而它的主要應用場景將主要是在不方便看手機或按手機按鍵的時候。”陳騰說,一是駕駛場景,駕駛員通過soli可以控制接聽電話或切換歌曲,快遞員騎行中隔空控制手機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率;二是運動場景,在跑步中更輕鬆隔空控制手機按鍵,游泳時控制水下失靈的智能手錶按鍵;三是娛樂場景,通過感應雷達VR不再需要控制手柄,使傳統的體感遊戲在手機上運行成為可能等。

即便soli不會成為主流,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IT巨頭企業們對於新型交互方式的求索之心不已。在通往更自然、更便利的交互方式上,各路企業都不希望走尋常路。就像微軟正在研發的立體視覺產生器這個小鏡頭,因為採用激光直接打到視網膜上而不是採用傳統的LED光,將它用在VR頭盔裡,純數字的激光,可以實現了12000次的橫掃和120次的豎掃,就可以產生非常高的清晰度,它突破了用屏幕來看的侷限,從而消除了人戴頭盔的頭暈。

如果AR/VR將是繼手機之後的下一代計算設備,那麼究竟什麼是AR/VR最好的交互操作系統,是語音還是其他?0glass的創始人兼CEO蘇波認為是腦波。如果要真正實現腦波來操控AR/VR,那麼產業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馬斯克等人目前也僅僅是在“腦機接口裝置”上有了一點點進展,距離了解腦波,觸控腦波還很遠。英特爾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在接受《中國電子報》採訪時也曾表示,目前人類對已經知道了單個神經元的工作規律,但是對於很多神經元放在一起的工作規律尚不清晰。所以下一代主流交互方式,究竟是什麼,仍是“水中月、鏡中花”,仍有待於業界巨頭繼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