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何屢屢縱軍對太平軍和江浙平民痛下殺手,毫不容情?

曾國藩,大家都比較熟悉,本人也曾經寫過有關他宦海沉浮的一生,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一生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後諡號"文正",後世稱"曾文正",而且也有後人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

曾國藩為何屢屢縱軍對太平軍和江浙平民痛下殺手,毫不容情?

如此多的光環籠罩其一身,而他也"不負眾望",終究是成為了許多人崇拜的對象,但是稱為"完人"的他就真的沒有汙點?有人為此提出了疑問,那為何他在攻打太平天國時對江浙貧民痛下殺手?本文就此問題為大家解答一番。

首先1852年,太平軍崛起,一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清軍幾乎無法抵禦,眼看大半江山落入太平天國之手,矛頭直指京城所在之北方,清廷也必須有所動作來保全這岌岌可危的江山。而原來驍勇善戰的八旗軍已經腐朽沒落變得不堪一擊,滿清統治者出於無奈,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

原來只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曾國藩從此走上軍事舞臺幫辦團練。1853年,曾國藩奉命幫助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後來曾國藩認為團練不足恃,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這就是湘軍,晚清著名的湘軍由此橫空出世。而從他操練湘軍到攻克天京這一路的歷程以及他為官的一生來看,他對江浙平民大肆屠殺的原因有四點。

曾國藩為何屢屢縱軍對太平軍和江浙平民痛下殺手,毫不容情?

一,湘軍的組成及治軍

從名稱大家也大致能猜的到,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所以這樣一來,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而湘軍的士兵都是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士兵則很多都有親屬關係,或是左鄰右里彼此相熟,這一特點決定了一榮俱榮,大家的生死都捆綁在一起,大家都是一個小團體,上了戰場較為相互照顧策應,進退有據,肯死戰,"吃得苦,霸得蠻,捨得死",是湘軍的生動寫照。

經過這麼一介紹,大家也都知道了湘軍的性質,差不多就是僱傭兵,那些什麼替天行道,保家衛國這類的口號他們也不感興趣,他們也是窮苦出身,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從軍的目的無非是用命換錢,所以不搶哪來的錢。

這裡有人要問,那朝廷不有軍餉嗎,幹嘛還要搶?

呵呵,大家可能忘了,這一時期的清朝,不僅有內憂,還有外患。各國列強條約簽訂一大堆,朝廷根本發不出軍餉,九江破城前,胡林翼稱"水師、鮑營、義渠各營尚欠十二三萬兩。安慶破城前,欠餉更加嚴重,"軍餉已欠六個月,(胡林翼)日夜焦灼,無術可濟"。

為此,湘軍甚至出現譁變,持械聚眾要錢。為了平息士兵們的金錢慾望,自己又沒錢可用,曾國藩之流便默認攻破江浙一帶以後讓他們搶劫。並且這種縱兵焚燒搶掠被認為是帶兵之道,是激發湘軍狼性的一種策略。同樣的事,在世界歷史上也累見不鮮,遠的也不說了,就看近的,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有沒有燒殺搶掠?火燒圓明園是不是?旅順大屠殺是不是?所以說湘軍也並非“一枝獨秀”。

曾國藩為何屢屢縱軍對太平軍和江浙平民痛下殺手,毫不容情?

二,徹底消滅太平天國

大家也都知道,太平軍本就是從百姓中發展起來的,相較於清廷,太平天國對百姓的控制能力更強。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太平天國是政教合一啊。而且在太平天國之時,南京有兩次屠殺。第一次是太平軍,第二是清軍。

1853年太平軍進入南京後的屠殺,慘烈度幾乎等同於後世異族侵略者製造的南京大屠殺:凡是滿清官員、滿族的百姓、知識分子、僧尼道士、商人,不分男女老幼統統殺頭,許多人不堪凌辱,舉家自殺。

太平軍進城前,南京原有人口至少有六七十萬人,春季進城後僅九個月,到當年年底,天朝頂天侯衙核查登記人口時只剩15萬人,其中老弱男子4萬人,婦女11萬人。而婦女減員之快尤為驚人。

就這樣,南京變成一座巨大的集中營和宗教場所,實行嚴厲的等級制和神權的思想鉗制。

曾國藩縱容曾國荃部湘軍對太平天國軍隊的殺戮,也是有因就有果,本身也是針對太平天國暴行的針對性報復行動。

曾國藩為何屢屢縱軍對太平軍和江浙平民痛下殺手,毫不容情?

三,信念不同

洪秀全對西方宗教文化的選擇,帶有中國小農的落後性。洪秀全的宗教理念來源於西方基督教的一本佈道手冊《勸世良言》。基督的精神對於洪秀全來說也許只是一種感同身受的思想啟迪。1843 年的洪秀全,是一個屢試不第,連秀才都沒有考上的落魂書生。是《勸世良言》這本小冊子改變了他的一生,使他從一名眷戀仕途的鄉村士子轉變為一位虔誠的上帝真道的傳播者和揭竿起義武裝反抗的農民領袖。

這種轉變的偶然性和突發性雖然有著極為複雜的社會根源和心理因素,但要使它真正中國化,顯然還缺乏必要的思想氛圍和理論準備;而要使西方勸世和救世的基督教義,一下子變成中國農民揭竿造反的政治綱領,不僅在中國社會缺乏思想基礎,就是在洪秀全自身也顯得十分突然。這就註定了上帝教的創立和發展必然伴隨著先天不足的畸形和變異。最終他的拜上帝教既沒有取得西教的精髓,更是拋棄了儒家文化的精華,是不倫不類的怪胎。

反觀曾國藩,曾國藩注重理學經世之術,成為儒生地主政治勢力的代表。一方面,曾國藩長期注重研習理學,早在湖南讀書求功名時,他就與好友郭嵩燾等人"相尚於宋儒義理之學"。後來又與眾師友如湖南的理學大師唐鑑、湘軍的主要骨幹羅澤南、劉蓉等開展以理學為主要內容的學術交往,使他進一步篤信程朱理學。 並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講理學的士大夫群體。

另一方面,他又發揚了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所倡導的"經世致用"之學,形成了"三湘學人,誦習成風,士皆有經世之志"的風氣。這樣,在曾國藩周圍匯聚了一批集理學與經世之學為一體的晚清士人。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際,他們聚集於湘軍大營,形成了晚清文化史上重要的湘軍文化集團。他們的理學和經世之學,代表了當時保守地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統一了思想,加強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並在他的周圍聚集起一批死心塌地的追隨者。

在曾國藩眼裡,太平天國就是屬於異端和邪教,而其統治下的人民群眾都幾乎被洗腦,他們已經離儒家傳統越來越遠,將他們留下,對於大清王朝來說,百害而無一利,所以你覺得曾國藩對於湘軍的大肆屠殺會採取怎樣的做法呢?當然是不聞不問了。

曾國藩為何屢屢縱軍對太平軍和江浙平民痛下殺手,毫不容情?

四,利益所使。

大家其實都有個誤區,那就是將曾國藩和湘軍綁得緊緊的,其實曾國藩是曾國藩,湘軍是湘軍,這樣的理解才正確。

從湘軍一方面來說,天京一戰之後,太平天國也就基本覆滅了,所以當時是能殺則殺,能搶則搶,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而從曾國藩方面呢,殺敵越多,功勞就越大,至於這"敵"如何看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另一方面,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沒有了敵人,還要軍隊有什麼意義?曾國藩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縱容士兵屠城雖然有為了刺激士氣的原因,但是在最後的南京屠城也有向當時朝廷表忠心的意味,當時很多人傳言曾國藩手握數十萬大軍,只要他的思想稍微一動,調轉槍口攻打北京,那麼清政府可能會瞬間瓦解。

曾國藩為何屢屢縱軍對太平軍和江浙平民痛下殺手,毫不容情?

士兵屠城一個原因就是消除朝廷的疑慮,如果你曾國荃打下天京不搶不殺,還整頓軍備,沽名釣譽、收買民心,你這是要幹什麼?要造反嗎?所以此時能怎麼糟蹋南京就怎麼糟蹋,這樣的做法,朝廷看著就放心,曾國藩也能安安心心回去交差,順便還能升官封侯。

在我們看來,這種屠殺太過殘忍,但歷史的細節,如果不是當事人,誰也說不清楚,也不知道如何才是最正確的選擇,我們能做的只有透過史書去了解、推測、還原基本脈絡事實,沒有資格去搬弄是非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