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名将多隆阿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中有哪些矛盾?

多隆阿(1817年12月20日—1864年5月18日),字礼堂,呼尔拉特氏,达斡尔族,清代隶属满洲正白旗,著名军事将领,擅长指挥马队。

1853年(咸丰三年)多隆阿以黑龙江骁骑校尉同随胜保与太平军作战,在击溃太平军北伐的战役中战功卓著。1856年被湖广总督官文调至湖北黄州(今黄岗),次年在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统领下,与都兴阿收复武汉、黄州、黄梅,大致抵定湖北省全境。1860年参与收复太湖。1861年配合湘军攻占安庆。

可以看到多隆阿是由黑龙江到湖北、安徽协同湘军作战的,并不属于湘军系统。虽然多隆阿与曾国藩的湘军曾配合黙契,打过不少胜仗。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间的矛盾却也日渐加深,并最终使双方分道扬镳。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名将多隆阿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中有哪些矛盾?

那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名将多隆阿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中有哪些矛盾?

一、在太湖(安庆太湖县)—潜山战役时,曾国藩反对胡林翼“伸多抑鲍”(就是胡林翼重视多隆阿的能力,让多隆阿当战场总指挥,认为湘军猛将鲍超才不及多隆阿)决策,其对于多隆阿的诸多评价难免会传到多隆阿耳中,并且在战役过程中,多隆阿曾请求曾国藩拨兵代围太湖,但遭到曾国藩的拒绝。这些因素难免让多隆阿耿耿于怀。

咸丰九年,胡林翼与曾国藩、官文共同制订了一个四路进军安徽的计划:自江滨而北,第一路由宿松、石牌以规安庆,臣曾国藩亲自任之;第二路由太湖、潜山以取桐城,多隆阿、鲍超等任之;第三路由英山、霍山以取霍城,臣胡林翼亲自任之,先驻楚、皖之交,调度诸军、兼筹转运;第四路由商固以规庐州,调回李续宜一军任之。

这四路中,第二路责任最重。曾国藩曾指出多隆阿、鲍超的第二路“:为贼所必争,桐城、大关、陶冲等处,势必苦战不休”,“此路若有差池,三路皆为之失势。”第二路不仅责任重,而且其情况也特别复杂。这一路有多隆阿、鲍超、唐训方、蒋凝学,四名将领各自统帅的部队,各将领之间互不统属,军令难以统一,这对战事非常不利。为了统一军令,更好地作战,胡林翼做出了以多隆阿为第二路前敌总统的决定。

胡林翼推举多隆阿总统第二路前敌各军的决定,引起了曾国藩及其他湘军将领们的反对。作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忧诸将不服,导致军事决裂”,并且对多隆阿人品与能力多有质疑,对其负面评价颇多。比如曾国藩评价多隆阿“好理坟山争斗等讼事,又凌辱绅士,颇为官民所憾”,其才干“似宜将少,不宜过多”等。

这些后来传到多隆阿耳中后,多隆阿自然是非常不快的。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名将多隆阿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中有哪些矛盾?

曾国藩

二、在湘军围攻太平天国西大门安庆的战役中,精于打算的曾国藩预见到了安庆战役打援的特殊性,就是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肯定会集中最强力量来援助安庆,安庆能否拿下的关键就是阻援的部队能不能扛得住陈玉成大军的连番进攻,承担阻援的部队是太平军的主攻目标,当然承受的伤亡也是最大的。

当然曾大帅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多隆阿,而把更容易立功地围城、破城的任务交给其弟曾国荃。结果当然是曾国荃最后攻破安庆城,拿下了首功。这当然让多隆阿极为不满。

曾国荃是在1860年6月末,率领万余新募湘军开赴安庆城下的。曾国荃之所能对安庆城顺利实施包围,是得益于多隆阿、杨载福、彭玉麟等人对安庆卫城——石牌、太湖、潜山、枞阳四镇的攻占。这四镇相互毗连,环绕安庆,最为扼要,并且个个固若金汤。从1859年9月末至1860年6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除枞阳是由杨载福、彭玉麟以及太平天国叛徒韦俊(前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之弟)所占外,另外三镇是全由多隆阿拿下的。

曾国荃在1861年9月4日夜,在安庆城难以得到任何外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挖通城墙地道,炸塌城墙,最终攻下安庆。而在这一年多的围城期间,多隆阿竭尽全力破坏了陈玉成苦心经营的四次救援安庆计划。

纵观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组织的四次救援安庆的大军,人不可谓不多,势不可谓不猛,但都被多隆阿成功阻挡,并且还都在其兵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

那为何多隆阿能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四次阻援成功呢?

我们从陈玉成写给天王洪秀全的一封蜡书中可以找到答案。陈玉成在此信中写道“:惟多某(指多隆阿)老谋善战用兵如神,臣与之对阵,屡为所败,今百万精锐悉遭顿挫……”(出自《多忠勇勤劳录》)

不论《多忠勇勤劳录》中所载的蜡书一事是否真实,但是多隆阿老谋善战,陈玉成力不能敌确实是事实。

正是由于多隆阿连续阻援成功,为曾国荃破城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名将多隆阿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行动中有哪些矛盾?

曾国荃

三、在打下安庆后,曾国藩又制订了四路进攻太平天国老巢天京(今南京)的计划。然而这一次,曾国藩仍然是耍老手段,再次让多隆阿去承担任务最重、压力最大的打援任务,而让其弟曾国荃去做围城、破城,这样压力稍轻又能拿盖世之功的任务。多隆阿知晓后,愤懑不已,忍无可忍,其认为“文官不可亲,且己不识汉文,亦恶儒吏”,并告知曾国藩“军事宜专一,以微示不以曾国荃同处。”此后多隆阿在庐州(今合肥)按兵不动,后在官文的建议下,以钦差大臣身份统兵入陕,期间不论曾国藩如何请求挽留其会攻天京,都不为所动。这种报复行为,使得曾国荃在天京城下进退两难,有限的兵力既得围城又得打援,这种情形让曾氏兄弟叫苦不迭。

安庆战役结束以后,曾国藩制订了攻打天京的计划,依然采用围城打援,即由李续宜从镇江进兵,从北路攻打天京;多隆阿由庐州、全椒进攻九洲洑,由西路进兵天京;鲍超由宁国、广德向句容、淳化进攻,作为攻打天京的东路;曾国荃则在三路大军扯动太平天国援军的情况下,由芜湖顺江而下,包打天京。这个攻打天京的作战计划,与安庆战役中实施的战术是多么的相似。

在关于使用多隆阿部队作战问题上,曾国藩先是在太湖—潜山战役中对多隆阿不信任,之后又在安庆战役中把最困难的一路布置给多隆阿。在庐州战役结束后,对于进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问题上,曾国藩又是如出一辙地让多隆阿攻打最困难的九洑洲一带,而且在计划前并未与多隆阿商量。多隆阿至此完全认识到了“曾氏兄弟让他人出力,自己坐收利禄的伎俩”,遂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再也不愿去参加会攻天京的计划,而是前往陕西参加剿灭回民起义,坐视曾国荃在雨花台下与太平军苦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