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少年时的玩伴“闰土”晚年因没钱治病逝世,子女后代如何?

柔沢十


答:“闰土”的人物原型叫章运水,是距绍兴30公里的杜浦村的农民。

章运水能与鲁迅相交往,得从他的父亲章福庆说起。

章家只有六亩薄沙地,每年收获的粮食缴完租税后所剩不多。所幸,章福庆心灵手巧,做得一手精妙的竹工。

鲁迅的祖父在世时,在北京做官,周家的家世很好,甚至鲁迅出生的时候,周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

每年,周家在百草园晒谷子,会请人来翻修和编一些新的竹匾。一个偶然的机会,章福庆被人推荐来了,他为人忠厚老实,手脚勤快,很得周家长辈的欣赏。

熟识之后,章福庆就成了周家每年都要雇用的短工——也就是鲁迅说的“月工”。

甚至,每年要收租了,周家还让章福庆负责去通知乡下那些租种水田的农户交租。

1893年春,鲁迅的曾祖母去世,周家忙得不可开交,章福庆自然过来帮忙,还带来了他的儿子章运水,特意让他看管祭品、祭器。

章运水给鲁迅兄弟讲了许多乡下的故事,如夏天夜里在沙地里去看西瓜时怎么刺獾猪,冬天怎么扫雪捕捉鸟雀,曹娥江边的跳跳鱼怎么跳上岩石等等。

鲁迅兄弟听得如痴如醉。

那年鲁迅13岁,章运水15岁。

鲁迅18岁那年离开了故乡,外出求学,但他和章运水的友谊还保持着。章运水像他父亲当年一样,经常到鲁迅家去帮忙。

无形之中,章运水就成为了鲁迅家的“亲人”。

1919年,鲁迅回家乡搬家,把家里带不走的东西全部送给了章运水。

鲁迅不但在作品中以“闰土”的化名深切地怀念这位儿时好友;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在自己的日记中屡屡提到章福庆、章运水父子。在日记中,周作人亲切地把章福庆称为“庆叔”,把章运水称为“运水哥”。

周作人还在日记里记载,1900年正月,已经23岁的章运水到了周家去拜年,陪着19岁的鲁迅和15岁的自己去爬应天塔。在回来的路上,章运水还找算卦的算了一卦。

章运水一个生育有5个孩子,3男2女,老大章启生就是鲁迅作品中提到的“水生”。

章运水、章启生父子和鲁迅是同一年去世的,都是1936年因病去世的。

章启生死的时候,他的儿子章贵才3岁。

因为章运水和鲁迅的关系,1954年2月,政府抽调21岁的章贵到鲁迅纪念馆工作。

章贵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刻苦读书,从事写作,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研究鲁迅的文章,足足有几十万字,被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吸收为理事。

1982年,章贵被提升为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

1993年章贵办理了退休手续,后来又被馆里聘回工作。

章贵有一儿一女,儿子叫章洲,在绍兴弹力丝厂当经济师;女儿从事幼教工作。

章贵说,现在他们家和周家,也像鲁迅闰土时代一样亲密,他和周海婴经常有书信往来。每当周海婴带儿子常回绍兴,他会带家人过去团聚,相处融洽。而他要去北京,也一定要到周海婴家团聚。


覃仕勇说史


闰土有一个儿子叫做水生,水生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章贵,水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掉了,那时候章贵只有几岁,就这样童年很痛苦的长大了,由于小时候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根本没有钱给他念书,所以他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盲,长大之后,他立志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了,他的生活好了一点,他就白天去干活挣钱,晚上去学习,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被调去鲁迅纪念馆工作,当上了副馆长,生活也一下子变得好了起来。现如今,他住着三室一厅的房子,衣食无忧,再也不用吃苦了,想必在地下的闰土知道他的孙子能有那么好得生活,也一定很高兴吧,鲁迅也一定是欣慰的,自己死后也帮到了闰土的子孙。






李律师111111


人说,决定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往往不是出身,而是他的同行者。这个同行者,有时甚至能决定一个人子孙后代的命运。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闰土子孙后代的命运,就因为闰土同伴鲁迅而发生了惊天逆转。

上世纪初的“闰土”,与今天世人口中调侃来去的“闰土”虽是一回事,却也有着明显区别(今天人们用闰土代表土气)。

鲁迅笔下的闰土,代表的是每个人童年故乡里的小小少年玩伴。鲁迅的作品里,闰土曾以勇敢少年的身份,给他的童年带来无尽的欢乐,也留下极深的印象。
1990年闰土后人用上程控电话

也正因此,闰土与鲁迅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甚至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今天,只要一听到“闰土”两个字, 鲁迅的名字马上就会从脑子里蹦出来,继而是金黄的圆月、刺猹的少年。

闰土的原型名叫章运水,他的父亲名叫章庆福,是个手艺灵巧且会讲故事的农民。每当忙月,章庆福就会来鲁迅家里帮忙;忙里偷闲时,他会给鲁迅讲“高墙外”的世界,也会给他讲讲章运水(即闰土)的故事。


天底下每一个把孩子挂在嘴边的父亲,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章庆福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周家帮工时,经常对周家的大公子(鲁迅)讲自己的儿子。

鲁迅与闰土(为了方便起见,文中章运水以闰土称呼)第一次见面,鲁迅九岁,闰土十一二岁。鲁迅的父亲还在,家境尚好;闰土的父亲是鲁迅家里的帮工。

两人第一次见面前,鲁迅便已经无数次听说过闰土的事迹。

这位大自己两岁的哥哥,不仅会制作陷阱捉小鸟雀,还能自由地在西瓜地里捉猹。这对于生活在“四角的天空下”的鲁迅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闰土孙子章贵
(闰土长子水生的儿子)

原来高墙外的世界竟然如此精彩。

相比闰土的精彩,鲁迅的生活却显得异常单调:每天都是读书、吃饭、睡觉。

越是这般枯燥,那个随时可以捡海边的五彩贝壳、捉雪地里的小鸟雀、刺西瓜地里的猹的少年英雄,便越发让童年的鲁迅心驰神往。

鲁迅的相见闰土,何其难哉!他们之间的距离,又岂是三天三夜的路程?那横亘在二人之间宛若十万大山的“规矩”(闰土要管鲁迅叫“老爷”),童年的鲁迅根本就看不见。

即便如此,谁也挡不住鲁迅想要见闰土。这种思念,近乎执念。

闰土的父亲每次见到鲁迅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叫一声“少爷”,这两个字从他嘴里说出来,仿佛浑然天成。鲁迅听在耳朵里,也并没有什么异样。

那个时候的鲁迅,并不知道“少爷”两个字的含义。闰土也不清楚“少爷”意味着什么,他只晓得父亲在去鲁家的路上,千叮万嘱见到鲁迅一定要喊少爷。

当闰土真的出现在鲁迅家时,并没有直接被带到鲁迅面前,而是被塞到厨房里:看守鲁迅家里的祭器。

听说心目中的“少年英雄”来了,从来都不下厨房的鲁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飞跑地去看”。果然,在厨房的角落里,鲁迅看到了一个“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小男孩,这就是鲁迅无时不刻想见的闰土。

两个小孩子之间,游戏才是世间第一等的存在!大人们立下的的“规矩”,他们抛得一干二净。闰土在经历了半日的“怕羞”之后,很快就忘了父亲交代的事情,开始和“少爷”无话不谈。

闰土给鲁迅带来了许多稀奇的事,都是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些往常的朋友和鲁迅一样,都是生活在“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下,他们被无数的“闰土”称作少爷。


很快,忙月结束了,闰土也要回家了。两位少年在厨房结下的深厚的友谊,也该告一段落了。关于两人分别时的场景,鲁迅是这般描述的: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这一次分别后,直到鲁迅家道中落、出国留学,闰土再也没有踏入周家半步。

但作为友谊的延续,闰土经常托他的父亲给鲁迅带来一些家乡的小礼物,这些小礼物都是闰土亲手做的。

闰土在父亲死后,开始独撑家里的生活。现实教他懂了很多规矩,比如:见到比他身份高贵的人,应该喊“老爷”。

鲁迅与闰土分别之后的二十年里,闰土逐渐接替父亲,成了周家的短工。每年到忙月时,闰土都会像父亲章庆福一样来周家帮忙。只不过,闰土每次来的时候,都会问上一句:

“迅哥儿什么时候回来呀?好多年不见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生活的压力,使鲁迅心中的“少年英雄”,完全变成了他父亲的模样:布满皱纹且灰黄的脸、肿的通红的双眼、又粗又笨像松树皮一般干枯的双手…

这样的结果,鲁迅自是能够预见的。但再见面时,鲁迅料想了无数个场景,却还是被一句完全没有想到的话给击碎:闰土先是欢喜,然后收敛笑容,最后恭敬地叫了一句:“老爷”。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鲁迅在章运水口中,已经听了无数回了,但那以往的无数次加起来也远没有这一回刺耳。

在此之前,闰土是鲁迅童年的“少年英雄”;一声“老爷”之后,鲁迅被拉回现实,成了闰土的东家。不管鲁迅和母亲如何劝,闰土始终不肯改口。

倒是闰土带来的第五个孩子水生,活脱脱一副闰土小时候的样子:不懂事,不知道东家的规矩,未经雕琢的“少年英雄”形象。鲁迅母亲见闰土这般固执,只好岔开话题,让水生和孙子宏儿一起去玩了.....

这一幕,仿佛电影在回放。

现实里的章运水,和鲁迅的小说《故乡》里描述的闰土一样,在分别20年之后,再次见到了鲁迅。那一天,章运水并没有带自己的孩子来周家;鲁迅却在母亲的介绍里,知道章运水有个儿子叫章启生,他是水生的原型。

章启生的命运和祖父章庆福、父亲章运水一样,因为穷困潦倒,只能在种地的间或给富人帮工,以维持生活。因为穷,章启生很晚才结婚生下一个儿子,最后这个儿子还病死在家里昏暗的破房子里。

从章家祖孙四代人(章庆福、章运水、章启生、章贵)的名字里,足以看出每位父亲对儿子的希冀: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
闰土孙子章贵和家人

这也足见:在旧社会活下来,是多么的艰难。

在“闰土”的孙子章贵3岁的时候,鲁迅去世了,“闰土”也去世了,自此,在那个没有封建等级、没有阶层之分的地方,老哥两终于可以平等地坐在一条椅子上,畅快地聊自己知道的新鲜事儿了。

在另一个世界,“闰土”一定会大大方方地管鲁迅叫一声:“迅哥儿。”

闰土去世后几年光景,章贵的父亲章启生也去世了,章贵只好寄养在叔叔家里,替人种地、放牛、做长工为生。如果历史就这么发展下去,章贵依旧摆脱不了命运的轮转,成为和祖辈一样的人。

不过,章运水和章启生是幸运的,他的幸运是因为这对父子“邂逅”了一位会写小说的东家,而且被这位东家刻在童年的记忆里,成了小说里的人物原型。

当运水变成《故乡》里的闰土时,他的后人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1953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绍兴市政府在鲁迅的家乡建了一座鲁迅纪念馆。章贵因为祖上与鲁迅的关系,在纪念馆获得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从此以后,闰土的后人再也不用像他一样:和其他孩子共同分享一段快乐的童年,长大后却发现,自己不得不管人家叫老爷。

在那个年代,要想在文人的纪念馆里工作,没有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章贵即没上过学连也不识字,更不用说有什么文化了!没文化的章贵能在“处处彰显文化”的鲁迅纪念馆工作,更凸显闰土与鲁迅两家的渊源之深,以及这份工作的重要。

章贵在进入鲁迅纪念馆之后,下决心读书识字,并反复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入了解祖父“闰土”的那个年代。最终,章贵没有辜负纪念馆的这份工作,渐渐地有了文化,成了纪念馆里对鲁迅了解最深的职工之一。

后来,因为工作出众,这个曾经以给地主放牛为生的穷小子,还成了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


章贵的一生终因祖父与同行者鲁迅的特殊关系而惊天逆转,他所生的一双儿女也并没有像曾祖“闰土”那样,只是别人的童年里的点缀;他们成年后都找了一份像样的工作,一直快乐地生活到现在。


记者李满


闰土的原型叫章运水,大约1919年鲁迅一家搬离故乡后,章运水就失去了工作,离开周家以后,他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养活全家人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人身上,所以每天起早贪黑拼命挣钱养家糊口,终因积劳成疾又没钱治病,最后不幸去世,享年57岁。可以说章运水最终并不是因病而死,而是死于贫穷。

纵观闰土的一生,少年时代是幸福满满的,活泼可爱充满朝气的。中年就整个人都麻木了,苦不堪言,像个木头人一样。到57岁亡故,按现在的标准根本没有活到老年。

闰土的青壮年时代是被封建经济制度榨干了血汗,最后让又其死无葬身之地。而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掏吞噬了他的灵魂,使其如行尸走肉般。最后封建政治制度压垮了他的脊梁,使他最终湮没在茫茫无际的社会黑暗里,无声无息地消亡了,连地主家的一只狗都不如。这就是鲁迅时代下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所以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大声疾呼,呐喊不息:救救孩子!希望在于孩子!

时光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章运水的孙子章贵,成为了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章贵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并且以研究鲁迅的文学作品为主,据说成果颇丰。后来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一见如故,成为了好朋友。时光荏苒,多少年过去了,历史似乎又一次重现,但不同的是社会不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了。鲁迅先生地下有知,会特别欣慰于后辈们不再拘于“老爷、奴才”的身份地位了。


微乐先生


小时候背诵课文《少年闰土》时,总觉得自己就是鲁迅先生,长大经过生活磨砺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是闰土。闰土这个刺猹的少年,不仅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还是鲁迅在真实故乡中的玩伴。

“闰土”与鲁迅家的关系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是鲁迅笔下少年闰土的形象。“闰土”的本名叫章运水,出生在距离绍兴三十公里外的杜浦村。

闰土父亲名叫章福庆,除了种田外,在农闲时还进城做些竹艺活。有一年,他被人介绍到周家做工,周家人看他为人忠厚老实,就将他留了下来。从此,章家与周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章家人。

章福庆是周家最得力的帮手,他经常给小时候的鲁迅制作各种玩具,还教他如何在雪地捉麻雀。张福庆的妻子名叫阮太君,也就是鲁迅散文中的“真阿长”,曾经给幼时的鲁迅做过乳娘,与鲁迅母亲关系非常要好。

鲁迅十二岁时曾祖母去世,章福庆在征得鲁迅父母的同意后,把十六岁的儿子章运水叫来帮忙,这就是章运水第一次进周家。运水比鲁迅大四岁,两人以兄弟相称,运水早已忘记父亲要求以“少爷”称呼鲁迅规矩。

章运水的乡下故事则是深深的吸引着少年时的鲁迅,尤其是月下在瓜地刺獾的故事最为动听。鲁迅在《故乡》中写道:“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鲁迅在十八岁那年离故乡去南京读书,后又一直在外边工作,运水也还是像父亲当年一样,经常到鲁迅家去帮忙。1919年底,鲁迅回到绍兴搬家,三弟周建人特地把他到家的日期告诉章运水,运水便带着大儿子启生进城相见。

通过交谈,鲁迅了解到运水的困境。当时运水已有五个孩子,他早已失去勃勃生机,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露着“凄凉的神情”。二十天后,鲁迅和母亲准备启程,运水又特地来为他们送行。从此两家失去联系。

“闰土”的子女后代如何?

两年后,鲁迅创作了小说《故乡》,书中以章运水和他儿子章启生为原型,塑造了“闰土”和“水生”两个典型人物。周、章两家重新建立起联系,已是三十七年之后的事情了。两家是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相遇的。

1956年,周海婴和母亲许广平参加完鲁迅的迁葬仪式后回到绍兴,周海婴在鲁迅纪念馆见到了当时已是馆员的章贵。章贵是章运水的孙子,是章启生的长子。章运水在1934年就因病去世,章贵三岁时,父亲章启生也病故。

(章贵与周海婴)

章启生去世后,留下了两儿一女,三个孩子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家中的几亩玉米地勉强度日。章贵十三岁后开始给人家放牛,妹妹在之前也因病去世,哥哥则去上海当了童工,母亲也在上海给人家做保姆。

解放后,章贵虽然脱离苦海,但早已错过了上学的年纪。但他不甘心成为文盲,章贵通过各种途径,白天劳动,晚上学习。1954年,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了解到章贵与周家的渊源后,便将他调入纪念馆工作。

成为馆员后,章贵开始系统的学习文化知识,他心里明白在鲁迅先生的纪念馆工作不能没有文化。通过夜以继日的学习,章贵逐渐由一个半文盲,成为一个鲁迅研究专家,两年后还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文章。

(章贵)

1982年,章贵被提升为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章贵见到周海婴,就像他们的前辈一样,两人是一见如故,从此周、章两家的世代友谊又绵延起来。

章贵有一儿一女,儿子叫章洲,在绍兴当经济师,女儿章文从事幼教工作,孙子也二十一岁了。章贵说,他与老伴的生活比起祖父、父亲他们,简直是天堂般的生活。他的老家杜浦村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章贵的叔叔们都住在乡下,他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他经常回去看他们。二叔阿明(闰土的次子)的大儿子叫章文松,在铁路部门上班,二儿子叫章关宝。阿明有个女儿,名叫章幼珍。二叔一家生活还算不错。

三叔长明(闰土三子),是个地道的农民,他有是两儿一女,长子叫章张连,次子叫章张水,女儿叫章云珍。如今章周两家已是四代之交,鲁迅的曾孙周景文、曾孙女周景欣与章贵的孙子延续着两家的渊源,让这一往情深继续流传下去。

鲁迅小说《故乡》中对二十年后闰土的描述:

“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每当读到这些文字,总是情不自禁回想着自己的童年。


野史也是史


鲁迅的《少年闰土》相信在大家的心目中,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闰土”又是来自何方呢?

鲁迅先生的玩伴“闰土”自然不是虚构出来的,实际上名叫“章闰水”,就是令鲁迅先生毕生难忘的“闰土”的原型。

少年时期的闰土,虽然生活贫困,但是有父亲遮风挡雨,因此活泼、机灵、勇敢,成为了大家心目中向往的对象。

但是人到中年,等到闰土真的当家做主的时候,却变成了一个麻木的人,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这当然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依然忍不住关心“闰土”的结局。

现实生活中的闰土,家里面只有几亩薄沙地,没有办法养家糊口,不仅要起早贪黑的干农活,还要出去打工补贴家用。

但是这一切在一场旱灾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脆弱无力,最终“闰土”只能把地卖了,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辛勤劳作,五十多岁就因为背上生疮、没钱医治而死。

“闰土”当然也有后代,水生就是其中之一。

章贵,曾经担任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就是“闰土”的后代,至今仍然与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有着密切的关系,两家几代人的交情,依然在延续。

百草园里睡觉成“大字型”的“长妈妈”,曾经哺育了鲁迅先生,这一份交情一直延续至今,并且一直延续下去。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鲁迅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个少年叫住了他:“树人哥,你还记不得我?”鲁迅愣住了,这个少年似曾相识,他思绪迅速翻滚,可是一时竟想不起来了,疑问道:“你是?”


少年呵呵一笑:“你忘了吗?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戴着项圈拿着铁叉的少年……”鲁迅恍然大悟道:“啊,你是闰土?”少年道:“不不不,我是猹!”

提起闰土,似乎又回到了中学时代。那个一脸稚气,虎头虎脑,戴着项圈,手持钢叉的“英雄”少年怎么样了呢?他生活的好不好?娶了媳妇没有?

这还得问问树人哥哥啊!


闰土原名章运水,是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家里有几亩薄田,父母农忙时在家种地,闲时到城里老周家打工。后来,13岁的鲁迅祖母死了,15岁的闰土跟着父母一起来帮忙。

二人年龄相差不大,自然能玩到一块去。闰土身上的乡土气息,让城里娃鲁迅感觉十分好奇。闰土给鲁迅讲了好多乡下的趣事:譬如雪地里捉鸟,海边捡贝壳,尤其是皎洁的月光下看瓜捉猹的情节,令鲁迅心向往之。

后来,鲁迅到北京读书去了。

1919年,鲁迅回到了故乡,见到了长大成人的闰土。这时候的闰土,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灵气,变得呆头呆脑,满面沧桑。二人已经分属两个世界的人了,尬聊几句之后,就此分开了。


不久之后,鲁迅一家搬到了北京,闰土就此失去了城里打工的工作,他回到了家乡,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贫困的生活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后来,闰土积劳成疾,得了重病,不久死掉了。鲁迅听人说,他得的这种病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疾病,只是因久拖不治,才延误了病情。

为何不及时看医生呢?还不是因为穷嘛!说到底闰土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穷病。

闰土死了之后,他的后代怎么样了呢?


闰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叫章启生,就是《故乡》里面的水生,水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到了上海打工,小儿子在家放牛,小儿子名叫章贵。

解放后,鲁迅纪念馆建立,在鲁迅后人的极力推荐下,章贵到了纪念馆工作,他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终于从一个文盲成了一个鲁迅研究专家,后来当上了鲁迅纪念馆馆长。

闰土与鲁迅又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一半秋色


“紫色圆脸,项带银圈,头上一顶小毡帽”。少年闰土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的形象几乎在每个读者的心里扎下了根。

其实,闰土并非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而是确有其人。他是鲁迅先生从小的玩伴,交情渊源深厚。鲁迅先生还以他为原型,创作了著名短篇小说《故土》。

一、闰土其人

闰土,原名章运水。是鲁迅家中忙月章福庆的儿子。因五行缺水,故取名“运水”。

有一年,章福庆到鲁迅家里做工,因为临近过年,章福庆一人忙不过来,就把自己的儿子也带了过来。

章运水和鲁迅年龄相仿,鲁迅兄弟俩常常带着他到街上闲逛,见识许多农村里不常见的事物。

而章运水从小在农村长大,自然也知道许多城里孩子所不知道的新鲜事情。

他给鲁迅讲述夏天在海边看瓜刺猹的经历,教鲁迅在下雪天捕鸟的方法。

年少的他们并没有贫富贵贱的观念,鲁迅与章运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还一度叫闰土“运水哥”。

可是,随着父亲章福庆的去世,闰土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年纪小小的闰土饱尝了生活的苦难。

多年以后,鲁迅重回故乡,见到已是中年的闰土。活泼勇敢的少年早已变成沉默寡言,麻木世俗的中年大叔。

他一声畏畏缩缩的“老爷”,让鲁迅内心感到无比悲凉,一种叫做“阶层”的厚障壁从此把两个曾经的童年好友完全隔开了。

旧社会的农民总是与疾病和贫穷为伴。成年以后的运水靠种几亩薄田为生。

1934年55岁的章运水遇到大旱灾,欠收和债务的双重压迫,使他不得不把地卖了,靠租种土地和挤时间做零工为生。

这无疑让已经陷入贫困的运水雪上加霜,更糟糕的是,过于繁重的劳动让他积劳成疾。

五十多岁的章运水因为背上长了恶疮,又无钱医病,在1936年亡故,年仅57岁,同年鲁迅逝世。

二、闰土的大儿子

①闰土的儿子,“水生”的原型章启生

《故乡》中闰土的身后躲着躲着一个孩子,名叫水生。这一人物的原型就是章运水的大儿子,章启生。

章启生很早就因病去世,留下儿子章贵。

②闰土的孙子章贵

闰土和鲁迅先生去世的时候,章贵只有三岁,因此,他对自己的爷爷和鲁迅先生都没有太多印象。

幼年的章贵寄养在叔叔家里,13岁就出去给人放牛,做长工,根本没有上学的机会,20岁之前完全不识字,是浙江绍兴上虞县道墟镇杜浦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鲁迅先生,1953年,在鲁迅先生的家乡建立了鲁迅纪念馆。

因为章贵祖辈和鲁迅先生家的渊源,1954年2月,工作人员特地请章贵到纪念馆工作。

老实、诚恳、勤奋的章贵决定努力读书识字。他晚上到职工夜校奋发图强,空暇时间研读鲁迅书籍,亲自到绍兴采风。

通过反复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和对当地风俗文化的了解,章贵能向参观者清楚的介绍鲁迅先生作品的时代背景、绍兴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

完全胜任了鲁迅文化的介绍工作,常常让来参观的学者们满载而归。

1956年他发表了许多关于研究鲁迅的有价值的文章。章贵从一个文盲成为了一个研究鲁迅的专家。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章贵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相识,两人一见面聊天就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一般非常的契合。

最后章贵和周海婴成为了好朋友,可以说是将两人父亲的友谊再次延续。

1982年他出任鲁迅纪念馆的馆长。 1993年11月年满60岁的他在此工作了40年光荣退休。

退休后的他养花种草,看书散步,1997年他参加了绍兴市越文化研究所的民间社团还集资出版了一套越文化丛书。

③章贵的子女们

章贵有两个孩子,儿子章洲高中毕业后在绍兴一家纺织厂工作。

后来脱产读了三年电大企业管理,现在是绍兴一家证券公司交易部的经理。章贵的女儿章文是幼儿教师。

三、闰土的其他几个子女

闰土的二儿子叫阿明。 阿明的大儿子叫文松,文松在铁路上班,阿明的二儿子叫关宝。阿明有个女儿叫幼珍。

闰土的三儿子叫长明。长明是个农民,他也有2个儿子,长子章张连,次子章张水。长明还有一个女儿叫云珍。

新中国成立后,闰土的子孙辈开始扭转了命运,他们借着时代的机遇,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

在各行各业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看到了人生的曙光。只有在新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成为现实。

这正是鲁迅先生和无数革命者为之奋斗的目标,相信鲁迅先生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慰藉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闰土是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塑造的角色,其真实原型是章运水,是周家长工章福庆的儿子。他的年龄比鲁迅(周树人)大几岁(有说二岁,有说四岁)。而且,他的母亲就是鲁迅的乳母长妈妈。

如同《故乡》中迅哥儿和闰土哥的友谊一样,小周树人也是把章运水当哥哥看待。章运水会的各种乡间玩意,也让周树人非常佩服。甚至有时候被迫分开一段时间时,小周树人还会大哭大闹。

但随着年龄增长,章运水被迫承担越来越多的生活重担。尤其20多岁时,父亲去世,整个家庭的重压全部到了章运水头上。而鲁迅也在家道中落下开始品尝更多的辛酸。两人不但很少相逢,而且见面后,章运水也开始叫鲁迅“老爷”,这让鲁迅非常心痛。这种悲凉的心情,他在《故乡》中传神地写了出来。

由于生活的压力,章运水在30多岁就已经很是苍老。他一共有5个孩子,其中3个儿子,最大的一个叫章启生。他就是《故乡》中“水生”的原型。不同的是水生在小说中是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章运水在1934年(一说1936年)去世,享年57岁。老实说,在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民国,这已经不算短寿了。鲁迅先生终年也不过55岁而已。他们两个都未曾遭遇日寇全面入侵的浩劫,也算某种幸运吧。

而章运水的儿子章启生,命运比父亲更惨。

章启生从小就缺吃少穿,童年比父亲更苦。他在1936年去世,比爷爷和父亲都短寿得多。同年,章家的几亩薄田遭水灾,玉米全被大水冲掉。为了谋生,章启生的妻子去上海给人家当保姆,章启生的几个孩子,有的当了童工,有的病故。

章启生的一个儿子叫章贵,也就是闰土的孙子。他生于1933年,三岁丧父,很小就去当了长工。所幸,1949年得到了解放。当时16岁的章贵是个文盲。但是tg办了农民识字班。章贵参加进去,逐渐学会了读书写字。

后来,章贵又得到了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帮助。虽然从章运水和鲁迅的关系算,周海婴是章贵的叔叔,但周海婴是鲁迅老来得子,只比章贵大4岁,上辈的情感让两人情同手足。在周海婴推荐下,章贵于1954年2月到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还进了职工夜校,得到正规的文化学习机会。

章贵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努力,并且开始像鲁迅一样写作。渐渐地,他的笔头越来越熟。对于他爷爷的好友,也是他家的恩人鲁迅,他非常尊敬。多年来,他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鲁迅的文章达几十万字。

凭着这些功夫,他被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吸收为理事。1982年,在鲁迅纪念馆工作了28年的章贵被提升为副馆长,“闰土”这位孙子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子女也都是国家机关的在职人员,生活幸福。同时,章家和周家的后人,也不必再拘泥于“老爷”“奴仆”的阶级界限,共同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巴山夜雨涮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闰土原名章闰水,是周家的世仆。

当时绍兴流行一种制度,就是农民投靠富户,双方形成一种主仆关系。

农民仍然种地,和富户有很多来往。

以章闰水家为例,鲁迅写过的那个真正的长妈妈,就是章闰水的母亲,是周家的保姆。

而章闰水的父亲,农闲时候就成为周家的帮工。

所以,1919年再见到章闰水的时候,他喊鲁迅为老爷。

在当时社会,章闰水并没有错,他们确实就是这种关系。

相反,如果章闰水喊鲁迅为迅哥,才会被社会认为是失礼的。

章闰水是贫穷的农民,只有父亲留下的6亩薄田。他有5个孩子(当年也没有避孕),又是在清末民初的乱世,生活困难。

1934年绍兴大旱,地里颗粒无收。而章闰水因历年来欠债很多,债主上门讨债。

无奈之下,章闰水只得将土地变卖,成为没有土地的赤贫农民,以打临工和租别人土地跟踪为生。

这种生活收入更少,又更为劳累,最终在1936年得病而死。

大家注意,章闰水不是得了急病死的。他是后背上生了一个脓疮,由于没钱医治,所以导致伤口持续多年化脓,最后直至死亡。

这是慢性病,如果有钱治疗,可能不会50多岁就死了。

这里萨沙忍不住说一句。

鲁迅在1919年见过章闰水以后,再也没有见过他。

而章闰水是1936年才死的,期间还有接近20年时间。

鲁迅在二三十年代,都是很富裕的。

最后十多年,鲁迅平均每个月的固定收入就在350块大洋以上。好的时候,月薪更是每月500块大洋。上海工人月薪才10元!

以鲁迅强大的财力,真是拔根汗毛都比章闰水的腰还粗。

只要鲁迅有心帮帮老朋友,随便给一点,至少让章闰水渡过难关加上治病,是没有问题的。

事实上是没有!

你说当时鲁迅就住在上海,距离绍兴也不远,不存在找不到章闰水。

主要是没这个心思,所谓闰土只是他儿时玩伴而已,并没有把他当做朋友。

有意思的是,章闰水的后代,却因为鲁迅沾了光。

章闰水死后,留下2个儿子3个女儿。

章闰水是农村妇女,无力养活这么多孩子,只得带着大儿子水生去上海打工。

她自己做保姆,让儿子进入工厂成为童工。

结果水生因工作过于劳累,没几年就病死了。

小儿子章贵则寄养在村中的叔叔家,从没有读过书,是文盲。

稍微大了一点,章贵就在邻村给人做长工,生活很艰难。

建国后将鲁迅立为反对旧社会的斗士,章贵也由此得益。

他被安排晚上去夜班学习,摆脱文盲身份,后被调到鲁迅纪念馆工作,并在1982年成为了鲁迅纪念馆副馆长。

目前,章贵也早已退休了,晚年生活还算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