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为什么会同意“清廷退位”?

食俊杰


同意清帝退位的是隆裕太后,不是载沣。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凯挤掉载沣,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从这一天起,载沣就已经退出了朝廷中枢,沦为闲人一个。溥仪该不该退位,他没有发言权。

至于说隆裕为什么同意退位。很简单,人心没有了,兵权也没有了,北洋军将领已然发动逼宫,逼其退位。她若不同意退位,北洋军真的会宰了她!


一、人心尽失

所谓“人心”,既指民心,也指“官心”。

满清采取高压统治,民心早就没有了。官员们由于是“食利者”,所以在太平天国之前仍然还支持满清的统治。

但是太平天国之后,一些汉人官僚开始统兵,这些身上带有军阀色彩的人,思想逐步开始“觉醒”,纷纷要求皇帝分权,不愿意再当皇帝的奴下奴。

当时,僧格林沁战死,八旗战力退化,清政府手里已无效忠且能战的满蒙武装力量。面对咄咄逼人的汉人地方大员,慈禧想到了一种政治平衡策略,这种政治平衡类似于现在甲方和包工头之间的雇佣关系:即朝廷提供财政和法理上的支持,给予汉人地方大员一定的地方权力和部分中央权力,以换取他们对朝廷的效忠。

汉人官僚拿了好处,便不再“闹”。此后的三十年,即太平天国之后的三十年,清朝靠着这种政治平衡,得以苟延残喘。

但是,甲午战争之后,尤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了。汉人地方大员对爱新觉罗氏这个甲方的统治能力和治国水平产生了怀疑,同时他们也已经不满足于继续当包工头角色,也想当甲方。

于是,满汉究竟谁掌权的矛盾产生了。

面对这种矛盾,慈禧再次以退为进,对东南互保,不进京勤王的督抚都不予追究,并且慈禧还同意袁世凯等人提议,兴办新政,大有分权给汉人官僚,搞君主立宪之势。凭借此举,慈禧和汉人地方大员又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关系。

然而,慈禧死后,载沣上台,由于他的种种白痴操作,慈禧晚年精心打造的平衡体系再次被打破。

载沣上台后,先罢免了袁世凯,然后让他的兄弟载涛、载洵分别控制陆海军,企图剥夺汉人的军权;紧接着,载沣对立宪派开国会一事拖拖拉拉,狠狠的刺伤了对满清朝廷还有一丝希望之心的立宪派官僚;最后,载沣搞出了一个皇族内阁,让满族大臣操控了内阁所有的重要部门。此愚蠢操作,让全天下的汉人官僚,包括最保守的官僚,也开始对满清失望透顶。

对此,张之洞病重时曾劝载沣:“以一人之见而反舆情,舆情不属,必激变。”

然而,张之洞没想到载沣会那么愚蠢,居然说什么:“怕什么,有兵在!”

听到载沣说的这话,一辈子忠于清廷的张之洞“不意闻此亡国之言”。

在他看来,满清是没得救了。


张之洞死后,维系满汉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被压垮。面对不想分权,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载沣,汉人军阀、汉人官僚,决心跟他掀桌子。

于是,便有了武昌起义一声响,汉地十八省纷纷独立的辛亥革命。

令人感到讽刺无比的是,当满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时,全国的八旗子弟,虽然明知道自己的“铁杆庄稼”就要不保,却鲜有参战护国者。试问,就连八旗这样的“食利者”也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这样的朝廷,人心丢到了何种地步?隆裕太后又有什么脸面死挺着不退位?

二、兵权丧失

甲午之战后,清朝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尝试重新练兵,希望再次培养出一只朝廷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

1899年,这支武装组建成功,这便是清末武卫五军。(也叫北洋五军)

所谓武卫军,即聂士诚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宋庆的毅军,董福祥的甘军,荣禄的武卫中军。在这五军中,袁世凯、聂士诚、宋庆是淮军的代表,董福祥是左宗棠的代表,荣禄是满人的代表。

按照慈禧的如意算盘,武卫军如此安排,可以以满制汉,以汉制汉,依然让汉人统兵大员无法一家独大。

但是,由于慈禧作死导致1900年的庚子之变,她精心安排的军队制衡体系又崩塌了。

庚子之变后,荣禄的武卫中军被全歼,聂士诚战死,其所统领的武毅军被收编,董福祥因为杀洋人过甚,其所统领的甘军被洋人强制要求解散。清廷能仰仗的武装力量只剩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和宋庆的毅军。


于是这样一来,慈禧设想的以满制汉、互相制衡的权术,完全被破坏了。

1905年,慈禧靠着权谋升迁之术对袁世凯明升暗降,剥夺了他部分兵权。

但是慈禧明白,袁世凯已经做大了,她想要完全剥夺袁的兵权,已是不可能了。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接连咽气。这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很会玩弄权术的老太太没有了。维持清朝的重点,全部压在了当时只有25岁的载沣身上。

载沣上台后,立马就表现出了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毫无政治素养的一面。他以为自己搞倒了袁世凯,把自己一帮载字辈的兄弟塞进北洋军当统领,他就能掌握兵权了。

然则,这非常可笑。先不说载沣撤掉袁世凯,激化了满汉矛盾,就说载涛、载洵这些皇亲国戚们,本身也不是领兵打仗的料。北洋军的众将士怎么可能服气?如此扯蛋的“有兵在”,大清岂能不完?

后来的阳夏之战即证明,载沣手里一点兵权也没有。既无兵权,隆裕太后又有何脸面不退位呢?

三、北洋逼宫

1912年1月25日,大清前敌统帅、湖广总督兼第一军军统段祺瑞突然从前线发了一封电报给北京朝廷。在电文中,段祺瑞公开指责朝廷中的强硬派王公,尤其是载泽和恭亲王溥伟。

“以现在人民趋向,何待再卜。不禁涕泣之久。迩来各将领不时来言,人民进步,非共和不可。······已与各路将领熟商,始则责以大义,令其镇静,而竟刺刺不休,退有后言。昨闻恭王、泽公阻挠共和,多愤愤不平,要求代奏。各路将领亦来领衔。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段祺瑞的这封电报,意思很明确:北洋军各路将领、士兵要求共和。如果朝廷压制北洋军的诉求,那么北洋各路将领就要暴动;要是朝廷敷衍塞责,不具体落实,那么北洋军就会全线溃散,任由革命党北上。

一天后,段祺瑞在袁世凯的授意下,联名北洋军40多位主要统兵将领再次致电清廷,宣布拥护共和、并“劝说”清帝尽早退位,“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注意了,此时的段祺瑞,是清朝派往南方镇压起义军的清朝北洋军前敌统帅。他这个节骨眼上联名属下发电,劝皇上退位,这意思太明确了:我既然能镇压革命党,也可以调转枪口逼你就范,别不识时务!


PS:段祺瑞的这份逼宫电报,除了冯国璋没签字以外(冯国璋刚得了爵位封赏,并且他还是禁卫军统领,不好意思签字),其余的北洋将领都签了字,其中名字列第三位的就是辫子军统帅张勋,列第二位的是毅军统帅姜桂题。

隆裕太后见到电报后,心理彻底凉了。她知道八旗子弟早就被长期执政的优越环境给腐化掉了,早已没有祖宗的英气和智慧,王公贵族们除了吃喝玩乐,没有几个懂政治懂军事,更没有几个能够上前线为自己卖命。此时的她,心里很清楚——大清国完了,剩下的只是一个程序。

不过,她还是心有不甘。于是,她下令停止朝会,第二天再议。

段祺瑞一看朝廷还在磨蹭,当即怒了,决定向清廷发动更有冲击力的进攻。

1912年2月5日,段祺瑞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铸、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九位前线北洋将领,联名给大清内阁发了第三封逼宫电报。在电报中,段祺瑞直接了当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瑞等不忍宇内有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挥泪登车,昧死上达。请代奏。

段祺瑞的这封电报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胁,清廷如果在磨磨蹭蹭,不愿下台,那段大帅只好带兵进京,和这帮王爷们好好比划比划了。

1912年2月10日,段祺瑞为了表示决心,把自己的司令部从口迁到保定,作出进军北京的姿态。紫禁城已在段大帅的炮口之下!

隆裕一看大势已去,也只能宣布退位了。


Mer86


无论隆裕还是载沣在那段时期都已回天乏术,能用的招数早些年就已经用过了,而当时如果皇室再有过激反应,就只能引发更强力的反弹,在军权旁落的情况下,这对皇室非常危险,甚至发生皇室倾覆这类事也不奇怪,与大清同亡?还是让大清消亡,皇室和权贵们苟活,相信挑出利于自己的选择,并不艰难。

退位的前几年,军政方面已经乱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载沣就是最大的“功臣”,冒着挨骂的风险说一句,载沣比慈禧差远了。

早年,载沣过于偏待满族权贵的政策就引起了汉臣的不满,任人唯亲的载沣还将重要军职授予能力平平的权贵子弟。

军权的脱离也早有苗头,八旗、绿营、海军、陆军全部归载沣掌管,但载沣明白,这时候的他,对军队的控制远远达不到如臂使指的程度,所以演出了一部类似明朝太监监军的戏码,清廷挑选督理官,派往全国各地各种形式部队中,以期达到高度控制军权的目的,各地督抚都是人老成精的家伙,哪能不明白这层道理,不过虽强烈反对,载沣却用实际行动告诉各地督抚,反对无效。

这件事的发生令当时地方与清廷的抵触情绪大增,各方面矛盾都在无形之中暗自积聚。总结就是,集中军权蛋糕,分给近亲权贵。军权政权的控制和集中,虽然会有种种不满,但自古家天下格局下,大抵都是这样,还算情有可原,如果加上自己的权力被分给百无一用的权贵子弟的话,这种愤怒就会更加不可抑制,离心离德。

满族人才不够怎么办呢?载沣着手开办“满贵专修学院”,汉人是进不去的。并且大力提拔、破格提拔、火速提拔满人做官,一时之间,满族少壮派权贵子弟,充斥朝廷、地方,进一步把满汉对立面树立到极致,不但如此,这种行为还有附加效果,这些直接“空降”到地方的权贵,他们也是有亲朋好友的,上下其手、四处安插之下,地方一片大乱,任人唯亲蔓延全国。

满贵子弟督理地方,因为率性妄为,独断专行,无论军、政、财权,都是大肆干预,中饱私囊,引发各地督抚的无数次弹劾。但还是无效。离心离德还要添上“更加”二字。

有压迫自然有反抗,揭竿而起风险过高,哪股力量能抗衡全国呢。但是各部势力却可以自由站队,就这样,清政府把全国大部地区的势力都推到了对立面“革命派”。

载沣既无法有效控局,还喜欢瞎折腾,他成功的勾起了全国各地方对满族皇室的极大愤恨,自大清开国都未曾达到的仇恨新高度被载沣达成,走向共和应该给载沣树立丰碑。

即便是这样,反弹程度也还是不够,载沣又引发保路运动,继而引爆武昌起义,先前发生的满汉裂痕也随即爆发,全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对旧主是一点脸都不给的。

载沣所重用的权贵们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所以载沣极为聪明的想到了袁世凯,“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凯或可不之。”万般无奈中,请袁世凯回援救火,于是,袁世凯抱着干柴来了......就位内阁总理大臣后反手就是一记玄阴指,要求解散皇族内阁,“节略八条”(节略八条是复出前提的)。

大清王朝只剩下孤儿寡母,在袁世凯软磨硬泡、威逼利诱之下,隆裕做出了退位的决定,载沣也知道离心离德之下,大势不可逆转,所以也就听之任之了,宣统退位后,载沣深居简出,没兴趣参与满贵聚会,也是心灰意冷的表现,包括张勋复辟,载沣全程都未参与。

纵观载沣在宣统退位前这三年的表现,可以说他有做能臣的潜质,但却没有摄政的经验和能力,再加上优柔寡断,容易被人左右想法,无异于与袁世凯共同为大清灭亡添了一把干柴,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黑锅都给载沣一个人背,所谓的大势已不可逆是说整个大清,这不是一个人就能扭转的,即便载沣能力超群也无助于改变时局态势。


古今通史


宣统退位诏书不是以载沣的名义发布的,他不愿意背这个锅,提前“弃权”了。我来简单聊聊。

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立即惊慌失措的调兵遣将。先是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赴武昌。此时,北洋六镇的新军,其中除第一镇由满洲贵族控制外,其余五镇全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这种情况即便在袁世凯被罢黜回籍后也没有改变,北洋军仍然效忠于袁世凯。这样,陆军大臣荫昌纵有三头六臂,也指挥不动这支只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大清朝的北洋军。

荫昌指挥不灵,载沣束手无策。这时,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纷纷以目前局势“非袁不可收拾”为由,压迫清政府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清统治集团内部的奕劻等人亦竭力为袁世凯张目。载沣在内外交困中,不得不同意起用袁世凯。

武昌起义后的第五天(10月14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令他统率北洋军南下镇压革命。袁世凯以本来就不存在的“脚疾”未痊为借口拒绝出山。其时,革命烈火迅速蔓延,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起义宣布独立。载沣不得不对袁世凯做新的让步,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并享有节制湖北水陆各军的全权。袁世凯对载沣的再次让步仍不满意,进而向清政府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其军事全权、保证军饷充足供应等条件。袁世凯的这些条件,无异于要清政府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载沣自然不肯接受袁世凯的全部条件。

正在载沣与袁世凯讨价还价之际,由武昌起义点燃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势,起义的省份越来越多,近乎半壁江山已挣脱了清王朝的控制。这时,在北京的资政院中的立宪派,一片立即召开国会、取消皇族内阁的鼓呼之声。驻直隶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在袁世凯的指使下,联合其他将领,电奏清廷,要求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否则将诉诸于武力。这近在京畿的“兵谏”,使载沣丧魂失魄,除了向袁世凯彻底缴械投降而外,载沣已走投无路。

上图皇族内阁合影

九月十一日(11月1日),清政府下令解散了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命其组织完全内阁。这样,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实际被袁世凯所掌握。袁世凯在控制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一方面对南方的革命党人又打又拉,诱迫革命党人向他交权,另一方面则采取种种手段向孤儿寡母逼宫,诱迫清帝退位。

载沣对清帝退位与否本无定见,这一方面缘于他庸懒自乐的人生观,同时载沣也实在拿不出什么办法来使清王朝起死回生。在清帝退位问题上载沣只坚持一条——自己决不下清帝退位诏书。当隆裕在内外胁迫下,逐渐倾向清帝逊位时,决不下退位诏书的摄政王只有辞职。十月十六日(12月6日)载沣“奏皇太后,缴监国摄政王章,退归藩邸”。载沣的退隐,为袁世凯扫清了障碍。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以皇太后隆裕的名义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陵西散人


载沣,道光的孙子,光绪帝的异母弟,溥仪的父亲,曾在1909-1911年掌政摄国,后明知不可为而离政,并且不再过问朝政,在民族与国家上有着不一般的想法!

周总理曾表示:载沣不适合当任摄政王,但恰恰他的不适合,才会让慈禧选中他,王朝的灭亡不是他的错,一个人无法阻止历史的潮流。

指认溥仪是汉奸,坚决与满洲国划清界限,从不参加与支持复辟的活动,这就是他的民族大节所在!

临危受命,出使德国

1899年,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导致八国联军的爆发,就这样清政府签下屈辱的《辛丑条约》,其中一条就是让载沣出使德国道歉,这可是吃力不讨好的活,被国人骂,被德国辱,但是年少的载沣始终维持自己的尊严,拒绝德国皇帝的要求-下跪,赢得西方人的一致赞可。

就这样,一位18岁的青年在德国开拓了自己的眼界,考察各类工厂,参观当地风土,后来载沣出色的表现让人们发现扭转清朝局势的希望,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慈禧让他的三岁儿子溥仪继位。

当权三年

在1907年,一直在政治中央学习的载沣出师了,第二年载沣就被任命为摄政王。在慈禧死后,他就是中国这片古老土地的实际掌权人!

载沣见识虽广,但性格懦弱,在清朝最危急的时刻实在难以担当重任,反而加快清朝灭亡,先是为了报仇将权势滔天的袁世凯给罢黜了,因为北洋新军快成为袁世凯的私军了!


再是设立贵族学院,将政治中心的汉人踢出,扶持满族(都是些无能之辈),然后搞了一个内阁,全是皇族人,史称皇族内阁!

然而北洋新军已经被袁世凯牢牢控制,而国内革命声音四处兴起,让原本没有什么从政经验的载沣心力憔悴,当权的这三年也就成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三年,兢兢业业,一心为了振兴清朝,然而志大才疏,无力回天!

到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而自己转交军政大权,退出政坛。这一下,载沣轻松很多,和妻子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可见载沣喜欢的生活是那种无忧无虑的普通人生活!

溥仪退位,转投日本

载沣的离去,让偌大的皇宫只剩下孤儿寡母,隆裕太后可没有慈禧那手腕,面对袁世凯那咄咄逼人的形势,不得不宣布退位诏书,载沣也同意此事,因为很多都不是他能解决的!

而日后张勋的复辟,他也没有出来参加。溥仪到了东北,在日本的帮助下建立伪满洲国,一直劝说载沣,把一切说的很美好,然而载沣认为去东北就是圈套,一直留在北京醇亲府,事实证明载沣所为就是正确的。

孙中山曾对载沣那离政后不问政治,不参加任何复辟活动的态度表示认可。

政治上的态度看的出载沣是个聪明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能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他值得我们敬仰!


历史微旅者


如果载沣还有哪怕一丁点办法,就是把他打成半残也不会同意清廷退位啊,谁愿意当着亡国的摄政王啊。

女真不满万,满万无人敌。想当年,努尔哈赤以13套铠甲起兵,在白山黑水中艰苦作战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与大明朝死磕到底,终于夺取天下。八旗子弟在刀光剑影中出生入死,何其惨烈。康乾盛世,富甲百年,何其壮美。直到近代以来,被列强炮火和民众反抗,打得风雨飘零。大清延续268年,到宣统确切地说在摄政王载沣手中时,这所大房子已经四面漏风,就差最后用力一推了。很不幸,载沣现在就是这破屋子的管家。身后是孤儿寡母眼巴巴地看着他给一条活路。


——一切美好回忆都过去了,回到残酷的现实当中吧。

载沣为什么会同意清廷退位?

一、控制不了局势。

从革命形势看,武昌起义爆发后,起义形势迅速蔓延。不仅革命思想浓厚的南方各省相继独立,而且清廷统治重点北方也出现严重不稳。陕西、山西宣布独立。一个月之内13省独立,且大都没有发生激烈交战。只有东北和直隶少数省份还在清廷手中。更震惊的是,新军第二十镇居然在滦州兵谏,公开逼迫开国会。新军第六镇竟然与起义的山西联系,要组成燕晋联军直接进攻北京。可以说,革命党已经引燃了满清灭亡的火种,如不及时扑灭,早晚是连锁性爆发。

从军事行动看,北洋六镇,有5个明里暗里只听袁世凯。扑灭武昌起义的难度本身不大,但荫昌无法驾驭北洋军,打成僵局。更可气的是,明知道袁世凯养敌自重却毫无办法。放眼朝中,无人能够驾驭这种局面。

从支持力量看,当初早看出北洋军姓袁不姓大清,宗社党大力培养新军将领,送到日本学习,归国后委以重任,希望能够与之对抗。没想到,这些新军将领不但学习军事知识,还学到了革命思想。最先起义的就是这些新军将领,如蔡锷、张绍曾、阎锡山、吴禄贞……特别是这个吴禄贞,如果不是过早遇刺,任其发展,恐怕连袁世凯都无法收拾。

二、抵御不了压力。

一方面,内部压力日甚一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北洋军冯国璋、段祺瑞等48名将领发表联署通电,声称将“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当孙中山执政困难表示愿意让位后,形势逆转。北洋47名将领由段祺瑞领衔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组建现代内阁,呼吁清帝早日退位。谁都看得出,又是袁世凯在搞鬼,但谁都没办法。

同时,袁世凯声称军费紧缺,根本打不了仗。同时,他还以辞职相威胁,强逼大臣捐款。结果满朝大臣无人敢言。

另一方面,外部压力也不乐观。革命爆发前后,列强大多选择中立。但是革命长期进行,将损害列强在华利益。他们看出袁世凯的实力和野心,对清廷和革命党都施加压力,逼迫清廷接受妥协结果。

三、承担不了结果。

清帝如果和平退位,可享有一系列优待。比如保留清帝尊号,按“外国君主之礼”接待;溥仪居住紫禁城和颐和园;每年400万银元开销;皇宫禁卫军饷银照发;贵族爵位保留,财产受保护,还避免了如法国大革命后皇室一家被处决的后果。

如果不同意,会怎么样?

宗社党强烈反对退位,警告载沣、奕劻将采取激烈行动。结果,1月26日,其领袖良弼遭炸弹袭击身亡,让朝中大臣魂飞魄散。如果惹恼了革命党和袁世凯,恐怕这些优待条件全部落空,甚至可能被押上断头台。30日的御前会议上,再无人敢言反对退位。庆亲王庆亲王奕劻发表最后意见:“除退位难觅他法,因为已无兵可用。”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正式宣布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结束。因其和平退位,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以皇冠保性命,这是载沣也是满清皇室无奈的选择。


朴素文明


实际上,溥仪究竟退不退位,当时已经不是载沣说了算了,决定权已经转移到了隆裕太后的手上。

1908年,慈禧眼看着已经奄奄一息,却仍然舍不得手里的权势,当然,她为了自己死后绝对不会受到光绪皇帝报复,已经开始不知后手了,一是让人毒死光绪皇帝,不给光绪皇帝任何报复自己的机会;二是任命听话的载沣作为摄政王,然后又选择载沣的儿子溥仪作为皇帝的继承人。

慈禧这两手一出,所谓的“帝党”可以说是几乎灰飞烟灭。

所以,慈禧一死,载沣便很顺利地从慈禧的手上接过了权杖,掌控了清朝的权柄,成为了清政府的话事人。

此时的清朝虽然已经风雨飘摇,可是,掌控权柄的载沣仍然能够集权于一身,清政府任何一个政治决策的最终决定权也在他手上,不论是罢免铁良还是袁世凯这几个军中的实权人物,也只是载沣的一句话。

如果溥仪是这时候被逼着退位的话,能够做决定的必然是载沣,但此时仍然心怀抱负的载沣却未必会同意。

载沣的政治野心是继续维持清政府的统治,甚至是巩固和加强清政府的统治,这也是他对铁良、袁世凯下手,然后又马不停蹄地让人建立和训练禁卫军的原因,因为他知道清朝想要继续走下去,只能靠军权!

载沣的掌权到了1911年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转机,发生了一件让载沣始料未及的事——武昌起义。

更重要的是,载沣没有想到原本在他看来只是一件小事的武昌起义,清军竟然在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连连在起义军手上吃亏,进而让武昌起义拉开了清政府垮台的序幕。

当时,载沣为了镇压起义,派了军中的“宿将”荫昌率军南下,不过荫昌却因为在军中的威望不足,再加上荫昌的指挥能力确实有限,竟导致清军一再败退,一时之间,清政府人人自危。

于是,开始有人出面建议载沣起复袁世凯,只有袁世凯才能指挥得了北洋军,也只有袁世凯才能率领清军镇压起义军,载沣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声小小的枪响竟然演变成了“非袁不可”的局面。

当然,载沣最后还是妥协了,为了清朝的统治,他不得不向袁世凯低头,不仅将军权交给了袁世凯,还让袁世凯当上了内阁总理大臣,从而让袁手握军政大权。

袁世凯是出山了,可是,清政府镇压不了起义,反被起义军打得节节败退,这事却没有过去,总得有个人负责不是?

这个责任到底应该由谁承担?答案实际上已经很明显,所有的决定皆出于摄政王,出事了自然得让摄政王来负责。

载沣倒也干脆,自知这个责任推不了,所以很干脆地揽到了自己的身上。

1911年10月30日,载沣用小皇帝溥仪的名义下了一道“罪己诏”,说自己“用人无方,施治无术”,从而导致“区夏沸腾,人心动摇,九庙神灵,不安歆飨,无限蒸庶,涂炭可虞”。

这当然不是6岁的溥仪在罪己,而是载沣在罪己。

但是,载沣罪己了,便能挽回局面吗?显然不能,所以,他在颁布罪己诏的同时,又取消了皇族内阁,罢免了好几个“载字辈”的皇族的官职,试图以此让人看到清政府和他自己的诚意。

只是,这仍然不够。

袁世凯出山后,打着索取更多政治权力和利益的主意,和起义军一边打一边谈,所以,袁世凯出山后虽然局势有所改善,但是在袁的刻意为之之下,局势还是势同水火。

所以,载沣还得继续付出代价,他最后的代价是彻底交出权力。

1911年12月6日,载沣向隆裕太后请辞摄政王一职,隆裕毕竟是一个妇道人家,看着局势越来越乱,心里自然也很着急,看到载沣竟然解决不了这件事,自然也将责任推到了载沣的头上,所以她一看到载沣辞职,便想也不想地同意了。

实际上,隆裕和载沣的矛盾早已有之,也有和载沣争权的想法,所以在载沣正式辞职以前,已经被隆裕给慢慢架空了。

隆裕在12月6日这天收回了监国摄政王的印章之后,还发了一道懿旨,批评载沣“以一人措施失当,而令全国生灵横罹惨祸”。

载沣一走,清朝的话语权便落到了隆裕的手上。

可是,隆裕的能力能够比得上载沣吗?显然不能,她虽然有心效仿自己的姑姑慈禧太后,可是她的能力和手腕却撑不起她的野心,更加撑不起清朝的破败局面。

袁世凯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手里的权力,也在一步一步地对隆裕进行反制,最后更是吓唬隆裕太后说起义军势大,清军已经难是对手,不如趁着现在手里还有点实力,和他们商量商量讨点好处。

隆裕一听连袁世凯也镇压不了起义军,顿时慌了,只能脸色苍白地答应了袁世凯的提议,也就是让溥仪逊位。

所以,在溥仪退位一事上,拥有决定权的人是隆裕太后,不是载沣,当时的载沣也已经不是监国摄政王了,自然轮不到他来决定是否同意让溥仪退位。

溥仪退位的时候,载沣也只能躲在醇亲王府中唉声叹气,时势如此,他又能如之奈何?


吾与吾国


因为不管是载丰还是隆裕 都清楚时局已经非常难以维持 清军要想镇压南方革命党 就必须用袁世凯新军 但袁复出后不思战事 而是回朝劝隆裕和革命党妥协 退位让权 还暗示隆裕 此时退位 皇族还能每年得拨400万银元 一旦开战 和南方打出仇来 连400万都没了 还可能像法国大革命一样 皇族尽被叛党屠戮 隆裕胆小 怕袁世凯一言成真 召集王公们商议 多数都不同意 有的激进的甚至提议新军既不能用 就借外兵 请洋人出兵助战 许诺些好处 但隆裕 载丰毕竟是性格偏软的人 面对时局 考虑到处理的难度 最终妥协 同意了袁的建议 载丰心头如释重负 直言终于能回家过普通百姓日子了 但被不甘心大清朝亡了的皇族逮到了直骂:祖宗江山 毁于你手!


岁月是把杀你刀02


公元1912年12月12日,是指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当天,一道诏书颁布了,那就是溥仪的退位诏书。

站在清朝统治者本身的角度上来看,肯定不会同意清廷退位的。同意退位肯定会有原因的。

一、载沣与孙中山的关系;载沣与袁世凯的关系。

第一,载沣与孙中山。载沣在溥仪没有退位之前并不认识孙中山,与袁世凯相比,对孙中山最起码没有很大的仇恨。



第二,这其实还是主要是因为与袁世凯之间的不和。光绪帝是载沣的亲哥哥。而光绪帝的死亡在载沣看来与袁世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戊戌变法末期,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导致了光绪皇帝政治生涯的结束。

二、辛亥革命之后的形势所迫,加之袁氏集团步步紧逼。


辛亥革命胜利后,载沣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内心已经判断出了形势所迫。袁世凯想要窃取革命果实,于是欺骗革命党。在大势所趋以及袁世凯的逼迫下,被迫同意清廷退位。

其实。在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诏书之前,载沣就已经向隆裕太后辞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但毕竟因为他是摄政王,所以清廷退位,也必须要得到他的允许。


跃网学院


载沣是无奈接受共和之制与清帝退位的,以他的实力根本就不是袁世凯的对手,更何况他所面对的还是武昌为代表的起义军、袁世凯掌控的北洋派和英国为首的列强的三方攻击呢!

载沣为光绪皇帝的弟弟,宣统溥仪的生父,慈禧钦命的监国摄政王。但是作为摄政,载沣实在是才不配位。载沣当权后,一心只想着巩固满人宗亲的权力,在朝廷里大加排斥汉人,造成了汉人对清廷的离心。而且载沣为人胆小怕事,难堪大任。就连在京的洋人都称载沣“优柔寡断和踌躇不定,他是一个受宫里的妇人和太监的支持,温和又好动的羸弱之人。”武昌起义爆发,载沣应对乏力,且处处昏招,最终将大清拖向了覆亡的深渊。为了谢罪,载沣被迫辞去了摄政王之位,退居府邸,打算闭门谢客,不再过问政事。

此后南北议和,袁世凯阴谋逼迫清帝退位,而此时的载沣因性格懦弱,不敢直接出面反对共和,使得其他宗室也不敢多说什么。最后,清廷就这样黯然退场了。


老照片


慈禧太后的一念之差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西历1908年),光绪帝驾崩。

光绪帝之死,对清帝国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事实上,清朝真正的最高元首慈禧太后,已经连续统治清朝将近半个世纪了。但是,皇帝死了,朝廷总该册立新皇帝的。

有大臣建议,国有长君,是朝廷的万幸,因此建议慈禧太后册立一年纪大的人继位(有说法认为有大臣建议让光绪帝的弟弟载沣继位),结果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拒绝,慈禧太后的理由是:同治、光绪传承,是族兄弟之间,如果一连三代君王都是族兄弟,史无前例。


有学者认为,慈禧太后真正目的,是考虑新皇帝登基后,自己继续掌权,因此需要册立小孩子,才能实现目的。

于是慈禧太后选中了载沣的儿子溥仪:后来的宣统皇帝。

不料,也就在光绪死后半天时间,慈禧太后也去世,之后的清朝大权,落在了隆裕太后(光绪帝的妻子)和摄政王载沣手里。

宣统朝的尴尬

宣统朝一开始,就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

那就是同治中兴时代为清朝留下来的人才红利,经过漫长的光绪朝,已经消耗殆尽。到了宣统时代,整个清朝,能为清政府所用的人才,已经乏善可陈——甚至英国公使朱尔典认为,在庞大的清帝国,拿得出手的军队,不过北洋新军;而拿得出手的人物,也只有袁世凯。

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在掌权期间,对于日益庞大的地方督抚势力,始终没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宣统三年(西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随后南方多省趁机宣布独立,脱离清朝统治,对于这一系列变故,载沣和隆裕太后都无力解决,最终,载沣只好请袁世凯出山,出面镇压南方独立各省。



宣统退位:载沣的求全之道

袁世凯利用镇压革命军的过程,攫取了清政府的军权和财权,洞察隆裕太后和摄政王无能的袁世凯,此时已然不甘心在被清朝驱使,于是,袁世凯对隆裕太后、摄政王采取软硬兼施、多管齐下的手段——一方面,以革命党仇视清朝来恐吓隆裕太后,另一方面,袁世凯则唆使自己手下的将领甚至被自己收买的清朝驻外使节,以请愿名义,请求宣统帝退位。此外,袁世凯还开出了优待清室条件,表示只要宣统帝退位,让自己成立共和政府,就可以化解共和革命。



毫无主见的隆裕太后和软弱无能的摄政王载沣,面对内忧外患,不禁要在内心深处进行一番博弈:如果死战下去,清朝获胜的概率极小,而一旦败了,自己少不得会像列国末代君主宗室那样惨遭杀戮;但如果求和,按照袁世凯开除的优待清室条件,则让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等人看到了希望——毕竟,按照条件,宣统帝已经保留皇帝称号,民国政府依旧要支付清朝宗室生活费,这意味着,清朝宗室的利益,得到了革命背景下的最大化。

于是,适合载沣的合适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同意宣统帝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