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南京市民發現,一批嶄新的共享單車投入使用沒多久,就被貼滿了小廣告。這些小廣告像“牛皮癬”一樣,哪裡有空粘哪裡,有的甚至蓋了好幾層,遮住了車身上的二維碼和太陽能電池板,讓共享單車徹底“癱瘓”。
共享單車得“牛皮癬”,不是南京獨有的現象,全國各地的共享單車都深受其害。為什麼小廣告容易粘上共享單車?原因顯而易見,共享單車投放的地區多是人流量大的核心地段。每輛共享單車無異於一個流動的“廣告牌”。這種投放方式“無本萬利”,零投入高收益。“搭車”的小廣告大多是“駕照收分”“網絡貸款”“房屋出租”“信用套現”,瞄準的正是騎共享單車的人群。
共享單車成為小廣告重災區,問題由來已久。為治理共享單車身上的“牛皮癬”,相關部門想了各種招數,包括推出小廣告舉報專線、建立違法小廣告信息庫、核實後對騷擾電話停機等。
可是一年年過去了,共享單車身上的“牛皮癬”似乎有增無減。
與共享單車“同病相憐”的還有電線杆,街頭巷尾的電線杆上也經常見到出租房屋、治療生殖類疾病的小廣告。電線杆上的小廣告,應當由地方環衛部門負責清理,但共享單車上的“牛皮癬”,影響共享單車的外觀和使用,屬於侵權行為,共享單車企業有權要求廣告發布者恢復原狀、修理賠償。
去年8月,在全國首起共享單車小廣告案件中,摩拜單車向私自張貼車身小廣告的侵權方索賠100萬元,最終經法院調解,獲賠10萬元。然而,這種共享單車企業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案例,還並不多見。絕大多數的小廣告張貼者並沒有為違法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一旦被共享單車維護人員“揪住”,頂多是批評教育了事。違法成本太低,也讓小廣告發布者無所顧忌,繼續給共享單車貼“牛皮癬”。
最近有人建議,為單車刷上一層特殊材質的油漆,讓小廣告貼不上去,從而徹底杜絕。可是,假如小廣告張貼者帶上小刀,刮下一小塊油漆不就行了嗎?
其實,小廣告上都貼著電話號、二維碼,想要追溯到小廣告的製造窩點並不難。源頭治理不只能靠封號停機了事,還是得從提高張貼小廣告的違法成本上下功夫。治亂象可用重典,比如把小廣告的發佈者罰到“肉疼”、長記性,讓張貼小廣告成為得不償失的賠錢生意。(張典標)
閱讀更多 新華網客戶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