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頭”稱土定縣治

“古田舊為山洞,而屏邑又為山洞之極險僻處,故外人皆呼為‘裡頭’,多不敢深入。初分縣時,每家人往來,詢及屏南,輒咋舌焉。”乾隆版《屏南縣誌》記載,屏南立縣之初,“裡頭人”幾乎與世隔絕,愚頑,彪悍,讓人生畏。從古田分治後,始開文明之風,民風漸善。關於“裡頭”立縣分治,坊間流傳有“稱土定縣治”的傳說。

“裡頭”稱土定縣治

雙溪文廟

“裡頭”稱土定縣治

雙溪文廟禪門

《屏南縣誌》又載:“雍正九年,古田知縣趙琳,以古邑界連四府九縣,地方遼闊,跨有六百里,鞭長莫及。且又中多層巒疊嶂,深林密箐,最易存奸……乃議請分隸,通詳各憲,反覆置議,凡閱四載……”至十二年(1734年),由閩浙總督郝玉麟具題,得到聖上俞允。“分隸”,即分別隸屬也!那麼新縣治設在哪裡?

據說最初有10多個鄉鎮參與角逐,經多次篩選後,水口、杉洋、雙溪等3個千年古鎮成為新縣治的候選對象。時,古田地形為蝴蝶形,水口與雙溪為兩側翼,杉洋為尾翼,縣治玉屏鎮所在地恰處於心臟位置。水口,囦也!古稱“淵關”,是古田水運的咽喉,為古田第一重鎮。坊間傳說,唐貞元年間,古田縣令用36個村莊從梅清縣(閩清)將水口交換過來。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8年),古田縣治遷往水口,歷時8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幅員遼闊的古田縣又在水口設分縣治。這樣一個重鎮古田縣令自然也捨不得割讓出來另立新縣,如此就剩下杉洋與雙溪兩處。

“裡頭”稱土定縣治

藍田書院

杉洋,古稱藍田、三陽,古代與候官、羅源、閩清、寧德等縣市相接壤,“路通九縣,界連三郡,實上下之咽喉”,有“掌九縣咽喉”之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關隘,宋元間設巡檢司,明正德年間設捕盜館設立巡捕通判,“專巡捕假印、盜賊、囚犯、軍徒、匠役及私鹽、私茶事”,故又稱杉關、三關。雙溪,二水之匯,“五鳳朝陽”之象,水西流之重地,古代與政和、周寧、寧德等縣比鄰,清乾隆年間“茶商雲集”。五口通商之前,是閩東茶葉北上匯入萬里茶道途經的一個重鎮,“舊志載有捕盜通判駐紮遺基”。據萬曆版《古田縣誌》記載:“萬曆十七年,二十八都有賊張廷希弄兵都內,齊民吳希堯等投奔軍門。道府會議下縣,於雙溪地方另立公館,新設兵六十一名。又於杉洋原設兵內撥出三十九名,湊滿百兵,仍置教場,以便演習,分一同知駐紮其地。”如此種種,兩處各有千秋,實在難以定奪。古田縣令朱嶽楷不得不多次跋山涉水親臨現場,察地觀象卜吉,卻仍然舉棋不定。一日,朱太爺夢見關公立馬橫刀,大刀橫握如秤,捋須含笑西去。受此啟發,朱嶽楷決定取兩縣升土過秤,重者,地力重也!當立為縣治。

朱嶽楷掐指擇日,定下吉日良辰,只待時辰一到,取土過秤。

“裡頭”稱土定縣治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杉洋

杉洋為狀元故里,宰相隱居之所,先賢朱子過化之地,引得文曲星頻頻光臨,進士比比皆是,的確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若設縣治,風水是否會因此外流?如此思慮自然動了立縣之心,到了稱土之日,杉洋人決定放棄縣治之爭,遂在所取的樣土中加入一把草木灰。而“屏民習於懶惰,耕穫之外,別無所事,每見冬成後唯閉門向火,男婦皆然,良或笑也。”造成這種習性的原因,乾隆元年(1736年)知縣沈鍾認為“屏民頑梗無知,皆由從前教化未及……實未識有官長,與生苗無異”所致,“故一遇公事勾攝,動輒拒捕,甚或逃匿不出。”總之,屏地人亟需立縣教化,循循化導,引民趨善,方能開啟文明之風。稱土之日,在所取的樣土中加入一撮鐵粉。稱土結果,自然是兩地人各得其所,皆大歡喜,是為傳說中的“稱土定縣治”。

縣治定下後,乃“分割古田縣屬移風、新俗、橫溪三里地,統都一十有六,額糧八千有奇,悉歸屏轄。”經閩浙總督郝玉麟上報朝廷。雍正皇帝以雙溪位於“屏山之南”,賜縣名曰“屏南”。接下來就得具體敲定縣界,那麼如何劃界?坊間還流傳著一個“轎止即界”的故事。

“裡頭”稱土定縣治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雙溪鎮一角

據傳,雍正十二年(1734年)秋,朱嶽楷捧檄坐著轎子,一路咯吱咯吱北行劃定縣界。至梅花地界,崇山逶迤,仰望嵩洲峻嶺,“高出雲表”,“逾嵩洲嶺而上,即別有一天,非多加衣裘不可。”險峻處,轎子無法上,只能下轎徒步,奈何高處氣候亦迥別,“嵐氣逼人,衣裙盡溼”,恰如昔人所唱:“山臨水上雲根溼,水出山中石骨寒。”朱太爺不禁感嘆:“兩縣之分,實屬天造地設,人力所不能強也。”即就地劃界,裡外分明,是為“轎止即界”。按此原則,定下古田與屏南縣界,長橋隸屬古田,富達隸屬屏南,屏南真正成為山高水冷,土瘠而磽,水路不通的“天造地設”之縣。

又傳,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朱嶽楷由古田調任屏南知縣。慶幸往來相度,卜得雙溪吉地之餘,亦後悔未能給屏南留下水路一條,遂與古田接任縣令馬綸華商議,用富達換得長橋。從此,屏南便有一條可“放木”,可通鼠船與米船的水路龍江。

屏南與古田皆為閩東重點僑鄉,每年都有不少僑胞返鄉探親或尋根祭祖。清明時節,陪同一批馬來西亞僑胞祭祖,偶然聞得這一坊間傳說,十分驚奇,原來“裡頭”稱土定縣治竟然在大洋彼岸廣為流傳,遂回書房翻閱了乾隆版《古田縣誌》與《屏南縣誌》,並尋得上述足以自圓其說的若干文字。特別是乾隆版《屏南縣誌》中手繪的屏南縣境圖,富達塘、嵩洲塘、石洋壩塘、教場門塘、官洲鋪、石洋壩鋪等今屬古田之鄉村,皆在其中,而長橋、高溪等今屬屏南之鄉村,卻不在其中,著實讓人唏噓不已。

夜深人靜,略有睡意,我再次翻閱乾隆版《屏南縣誌》,至《鋪遞》一節末,官洲鋪、石洋壩鋪亦在其中。富達塘應該也有記載吧!我私下琢磨,並繼續翻閱,至《兵防》一節末,富達塘、嵩洲塘、石洋壩塘、教場門塘等四塘果然躍於紙上,只是“嵩洲塘”末句注曰:“以下四塘俱在古田縣界”,似乎正是手繪屏南縣境圖的備註。

- - - End - - -

圖文丨莫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