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此蔡桓公並非蔡國國君,系誤讀

《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出自戰國時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所著的《喻老》,

該故事通過對蔡桓公諱疾忌醫行為的諷刺,從而告誡世人應正視現實,直面困難,想方設法的去及早解決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在原文中,韓非子曾這樣寫道: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

很多讀者看到這裡便會想當然的認為這個蔡桓公應該就是蔡國國君,其實這完全是誤讀。這個蔡桓公非但不是小國蔡國的國君,反而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的國君,他在位時曾首創稷下學宮,開啟學術界百家爭鳴的盛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對此就曾有明確的記載: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

那麼,為什麼一個堂堂齊國國君會被韓非子稱作蔡桓公呢?下面我將通過對齊,蔡兩國曆史發展的探究來揭示原因。

淺談《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此蔡桓公並非蔡國國君,系誤讀

蔡桓公與齊桓公實則是一個人

根據南朝宋裴駰為《史記》中的這段“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所做的註解:

“是時齊無桓侯。”駰謂是齊侯田和之子桓公午也。

我們可以明確知道,扁鵲見到的蔡桓公實際上就是齊桓公。另外,根據史書《春秋左傳正義》中對齊國的記載,齊國是周朝建立後,周天子分封給姜子牙的屬地,因此齊國國君都是姜氏:

《齊國侯爵譜》雲:“姜姓,大公望之後,其先四嶽,佐禹有功。或封於呂,或封於申,故太公曰呂望也。太公股肱周室,成王封之於營丘,今臨淄是也。”

在齊國曆史上一共有兩個齊桓公,一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春秋五霸之首,名曰公子小白,其在位時任用管仲為相,富國強兵,使齊國國力日漸強盛,他的姓氏自然是前文所提到的姜氏。但到了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史稱“田氏代齊”

,齊國國君由原來的姜氏變成了陳國田氏,而此文所談論的這個齊桓公其實就是“田氏代齊”後的第三位田氏齊國國君。根據唐代史學家司馬貞所寫的《史記索隱》記載,也可以進一步佐證這個說法:

“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後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春秋後傳亦云“田午弒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齊,是為桓侯”。

並且,根據《史記》中對扁鵲生平事蹟的記載,我們還發現司馬遷的記述中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扁鵲存活於世的時間。《史記》中說:

當晉昭公時,諸大夫彊而公族弱,趙簡子為大夫,專國事。簡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於是召扁鵲。

意思是說晉國大夫趙簡子生病時曾召見扁鵲為自己治病,而經過翻閱史料後,我們發現從晉昭公去世到三家分晉,也就是戰國初期,之間隔了一百多年。並且我們還注意到,三家分晉的時間與田氏代齊的時間近乎一致: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徹底瓜分完了晉國王室,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臺,史稱田氏代齊。前文已經說過,

齊桓公田午是田氏代齊後的第三位田氏齊國國君,在他前面的分別是齊太公田和,齊侯剡田剡。那麼,這個扁鵲他是如何做到存活這麼長時間的呢?

淺談《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此蔡桓公並非蔡國國君,系誤讀

並且,《史記》中還記載扁鵲曾經去過虢國,為虢國的太子治病:

其後扁鵲過虢。虢太子死,扁鵲至虢宮門下,問中庶子喜方者曰:“太子何病,國中治穰過於眾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氣不時,交錯而不得洩,暴發於外,則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氣,邪氣畜積而不得洩,是以陽緩而陰急,故暴蹶而死。”扁鵲曰:“其死何如時?”曰:“雞鳴至今。”曰:“收乎?”曰:“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臣齊勃海秦越人也,家在於鄭,未嘗得望精光侍謁於前也。聞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

虢國是周天子分封的春秋小國,後來分為東虢國和西虢國,其中東虢國於公元前767年被鄭武公所滅,後又復國為北虢國,最終於公元前658年,亡於晉獻公之手;而西虢國則是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滅。這麼說來,虢國存在的時間與齊桓公田午相距三百多年,扁鵲怎麼也不可能存活這麼久吧?

淺談《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此蔡桓公並非蔡國國君,系誤讀

由此也可以看出,《史記》對於扁鵲的記載本身就是錯漏百出的。但是有一點不能否認,那就是對於扁鵲見齊桓公這件事,司馬遷的記載與韓非子出奇的一致。司馬遷是西漢人,而韓非子是戰國末期人,從時間和內容的相似度上來說,司馬遷應該是有參考韓非子的記述的,並且他還特意將蔡桓公改成了齊桓公,從這一點上似乎也可以看出司馬遷對於還原事件真實性的考量。

齊桓公為什麼被稱作蔡桓公

那麼,我們現在回到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既然我們已經證實了扁鵲見到的就是齊桓公田午,為何韓非子還要將齊桓公稱作蔡桓公呢?對於這一點,有的讀者認為齊桓公田午在位時,齊國曾短暫遷都至原蔡國國都上蔡,因此齊桓公也被稱作蔡桓公,這個觀點甚至還被百度百科所收錄。可是,這真的是事情的真相嗎?歷史上的齊國真的有遷都上蔡嗎?

讓我們回到事情的起點,蔡國。同樣是來自《春秋左傳正義》的記載:

《蔡國侯爵譜》雲:“蔡,姬姓,文王子叔度之後也。武王封之於汝南上蔡,為蔡侯,作亂,見誅。其子蔡仲,成王復封之於蔡。至平侯,徙新蔡,昭侯徙九江下蔡。宣侯二十八年,魯隱公之元年也。昭侯子成侯十年,獲麟之歲也。成侯子聲侯四年,《春秋》之傳終矣。聲侯十四年卒。自聲侯以下,二世,二十八年,而楚滅蔡。”

該段記載表明,蔡國是姬姓後裔, 被分封在上蔡,因此稱為蔡國。而蔡國在蔡聲侯死去後,只傳了二世,便被楚國滅了。經過史料的翻閱後,我們得以知道蔡聲侯之後的二世國君叫蔡侯齊,他是蔡國的亡國之君,大約是在公元前447年,蔡國被楚惠王所滅。也就是說,當扁鵲見到齊桓公田午時,蔡國早就滅亡一百多年了,扁鵲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見到蔡國國君的,更別說蔡國曆史上壓根就沒有一個叫蔡桓公的國君,只有春秋時期有過一個蔡桓侯。

由此,我們進一步佐證了齊桓公田午就是蔡桓公的說法,並且還得以知道蔡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亡於楚國之手,也就是說蔡國的國都上蔡已經淪為了楚國的屬地,那麼又何來齊國遷都上蔡一說呢?

當然有的讀者也許會說,齊國難道就沒有與楚國發生過戰爭嗎?一旦發生戰爭便可以從楚國手中奪走上蔡。

淺談《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此蔡桓公並非蔡國國君,系誤讀

可是,當我們查閱史料後卻並未發現齊桓公田午在位時曾與楚國發生過大規模戰爭的記錄,《史記》中反倒是記載了齊國偷襲燕國的事蹟:

齊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韓,韓求救於齊。齊桓公召大臣而謀曰:“蚤救之孰與晚救之?”騶忌曰:“不若勿救。”段幹朋曰:“不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若救之。”田臣思曰:“過矣君之謀也!秦、魏攻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齊也。”桓公曰:“善”。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韓自以為得齊之救,因與秦、魏戰。楚、趙聞之,果起兵而救之。齊因起兵襲燕國,取桑丘。

而齊國與楚國真正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則是在齊宣王時期,當時齊國連同趙,魏,韓三國一起伐楚,史稱垂沙之戰,通過這次戰役,四國攻佔了不少楚國的領土,但這與齊桓公田午在位時已經過去了幾十年。

結語

所以,齊國曾在齊桓公田午在位時遷都上蔡的說法是不正確的,齊國從建立初期到被秦所滅始終就只有臨淄這一個都城。因此,在我看來,韓非子將齊桓公稱作蔡桓公的說法,很大可能是一次史實的錯誤記載。而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也許意識到了這一點,便把蔡桓公的稱呼改了回來。


參考資料:《史記》,《韓非子》,《春秋左傳正義》,《史記三家注》,百度百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