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人阿拉伯人羅馬人的1都是一條豎線,中國的一卻是橫線?

關於數字,印歐語族頗有些默契,譬如羅馬數字,伸出一個手指就是Ⅰ,打開五指就是Ⅴ,阿拉伯數字,一個手指同樣也是1。

為什麼印度人阿拉伯人羅馬人的1都是一條豎線,中國的一卻是橫線?

請注意,他們的1,都是一條豎線。

但中國人,卻是一條橫線。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史前中國人,已經使用一種叫做算籌的計數工具。具體而言,就是用竹子或木頭,做成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而後扎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

那麼,中文數字,是不是就是這種算籌的擺放方式呢?

為什麼印度人阿拉伯人羅馬人的1都是一條豎線,中國的一卻是橫線?

實際上,算籌是這樣擺放的,八個字叫做:從右到左,縱橫相間!

從右到左好理解,問題什麼是縱橫相間呢?也就是說,先縱式(個位)、再橫式(十位)、用縱式(百位)、再橫式(千位)、再縱式(萬位)。

按照這樣一個規則,中國人的第一個數字,也應該是1啊?

事實上,古人的數字,並不是按照算籌來描寫的。

按照什麼呢?

三國時吳國人徐整,寫了一部《三五曆紀》,書上說: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極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正是這本書,解釋了《説文解字》對一的標註:“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這些文字,看上去有點深奧,其實卻很簡單。古代中國人,認為這世界上的萬物,都誕生於一個遠古的雞子,即雞蛋。然而由這混沌的“一”,分為二,上為天,下為地,而在天地之間,再生出第三者,即人!

為什麼印度人阿拉伯人羅馬人的1都是一條豎線,中國的一卻是橫線?

所以中國人的一,是對一個渾沌世界的描述,那便是一條橫線。

中國人的二,則是這混沌世界的劃分,所謂上為天,下為地。

中國人的三,則是在天地之間,又多了一個人。

當然這個解釋畢竟有些玄妙,很可能來自後世道家人士的發揮。中文“一”字為什麼是一橫而不是一豎,歸根結底還得從古人的書寫方式來講。中文的書寫模式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這樣的書寫模式之下,阿拉伯數字模式的那種一豎,便給人一種書法的很不協調感。

或許,這才是當初造字者不考慮一豎的緣故,書寫的不方便,再加上對字義:天地之間一條線的考慮,那自然是一橫,而不會是一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