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如来佛祖的杰作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两件稀世珍宝都价值连城,遗憾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件稀世珍宝都已不知所踪。如果某一天这两件稀世珍宝能重见天日,肯定会轰动世界,真是那样的话谁的价值更高呢?



神奇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它是秦始皇命人用价值连城的和氏璧雕刻而成,秦朝丞相李斯亲自在玉玺上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据传,秦始皇在位期间,有一次乘龙舟过洞庭湖,忽然湖上风浪骤起,眼看着龙舟就要被风浪吞噬,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神奇的事,当玉玺沉入湖底,湖面立刻恢复了平静。而玉玺也因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相传得玉玺者得天下!当秦朝灭亡后,传国玉玺变成了历朝历代诸侯军阀的必争之物,当玉玺传到宋朝时,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神来之笔兰亭序!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跟朋友出外游玩,酒喝多之后写下的一篇“神来之笔”,全序总共28行、324字,尤其是全篇的23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气象万千。据说后来王羲之酒醒之后,自己都模仿不来这篇兰亭序,更别说后来的模仿给了。自此王羲之对它视若珍宝。王羲之死后兰亭序被当作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当传到第七代时,正值李世民执政,当他听说兰亭序下落时,用不正当手段据为己有!当李世民死后这篇价值连城的兰亭序也就不知所踪了!


这两件稀世珍宝哪一个价值更高呢?

传国玉玺不仅是皇权象征,同时也见证了古代几个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它的存在关乎着普通老百姓的命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兰亭序虽然具有很高的书法和文学价值,但它只是少数文人墨客追逐的“玩物”,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我认为传国玉玺价值更高!你觉得哪个价值更高呢?


唐古看今


你们说的那个什么兰亭序的如果被我奶奶发现感觉她会烧大锅的时候当引火纸,如果我以前看到了也会认为是批量印出来的就扔杂货间等发霉,所以说识货书法字的那个不多,落入没文化的人手中几乎就没了。玉玺就不一样了,大小孬好的也是块玉啊。


重返帝国




如果这俩件国宝真迹出现了,绝对是轰动全球的特大新闻!一千多年来从割据一方的霸主到落魄的秀才书生,无不从牵挂的梦中惊醒,封建时代的军阀只要拥有"传国玉玺",立即可以中气十足的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天授"身份。



书法是文人消遣或艺术创作的形式,并不是为了日常文字记录的实际应用。

中国书法(包括绘画)的特色就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宗教、诗文等溶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其创作极重修养、风韵和气质。

而被书法家们推崇备至的东晋王義之的《兰亭序》仅是冯承素摹本的行书、纸本,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传国玉玺

和氏璧消失的同时,传国玉玺诞生了。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随着秦国的大一统也落入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于是各方面都要求统一,印章的形式也得到了统一;比如,他开始用玉治印,并统一规定帝王的印章称为"玺"。

《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制造了御玺,他令玉工孙寿雕琢过一枚皇帝御玺,称为"天子玺",还让宰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刻于玉上。刘邦灭秦国得到天下,子婴将御玺献给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

在李斯的《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和,就是"和氏璧,再次印证和氏璧的消失其实是秦始皇秘而不宣的用来制作"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本身就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始皇帝的专制王朝象征,而材料本身又是闻名天下的"和氏璧",承载的信息量太厚重,所以我认为"传国玉玺"的重要性和价值超过王義之真迹《兰亭序》。

巜兰亭序》

真迹在何处?

唐太宗珍爱巜兰亭序》,反复观赏,并遣令陪其百年之后。

907年,滥滚龙朱温称帝,立即挖了昭陵,但是历史典籍关于昭陵的损失文物清单并没有巜兰亭序》的下落。

人们又把怀疑眼光投向女皇武则天,她是著名书法家,


今草的范本巜升仙太子碑》即是其亲笔所为,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唐代贺知章草书巜孝经》,和巜升仙太子碑》相比较,虽然字迹相近,艺术效果却远不如《升仙太子碑》字的雄厚。

我们知道,在两晋时期,篆、隶、草、真(楷)已经产生齐备,至于行书,则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变化,虽然后世书法家多用行书,但是,它无法绝对独立于上述四种书体。换言之,它是一种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已瑧化境,这也是两晋书法的一种流行,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总指挥谢安,他也参加了兰亭集会,也是书法家,请看他的书法,几乎与巜兰亭序》字迹相同。

(谢安书法)

酷爱今草的武则天,应该喜欢融草书与楷书于一体的今草,如果李世民没有把巜兰亭序》陪葬的话,武则天极有可能把它带入了乾陵。

虽是推断、猜测,却给书法爱好者们一睹真颜的希望。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作品众彩纷呈,百花盛开,《兰亭序》只是其中光彩耀人的一朵,但是,毕竟是艺术范畴,所以略输"传国玉玺"。


良人执戟2


我不太理解题主在问题中所说价值指的是什么?是指这两种宝物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还是历史价值?如果单单从经济价值来说,无论是传国玉玺还是兰亭集序,都是无价之宝。

将来如果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的话,无论多少钱,国家都不会卖给私人的,那是国之重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见证。可是如果从文化和历史价值来看,那就可以说道说道了。

我认为从文化和历史价值来说,兰亭集序的价值是要高于传国玉玺的。它是由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于酒后所作,据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是处于一种半醉半醒的状态。不要说后人,就连王羲之本人在酒醒之后,都无法再达到这种水平,所以他后来说了一句话,叫“此神助我,非人力哉。”意思是说,这幅字是上天派下的神仙帮助我写成的,如果仅凭我个人之力,是绝难完成的。

完成之后,王羲之视如珍宝,代代相传,成就了该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的美名。

兰亭集序对后世的书法、文化和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于我们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所用的汉字就是受到了古代兰亭集序这一类书法作品的影响,所以它对中国文化的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可惜后来传到第七代王法极时,真迹丢失了,可能被埋进了哪位唐朝皇帝的陵墓里,再也没有人见过。

真迹虽然不在了,但是这部书法作品却长远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界、书法界和艺术界。它是书法名作,更是抒情散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感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再回过头来说玉玺,从玉玺本身来说,它就是一块经过经心雕琢的美玉,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受命在和氏壁上刻定了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代表皇权永固。

随后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代代相传,玉玺也跟着往下传,所以玉玺的价值是和封建王朝的命运捆在一起的。当中国封建王朝最终结束时,玉玺本身的价值也就到头了。

最后一个拿到玉玺的是五代时后唐最后一个皇帝李从珂,据说他在城破时将自己和玉玺一起投入了火中。他之后的皇帝所用的玉玺都不是正统的,而是自己制作的。

显然,传国玉玺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作用也就结束了,基本上它的价值也就升到天花板了。看看现在中国历史界、文化界和艺术界,对于兰亭集序的关注度明显是要大于传国玉玺的。

这就证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愈发显现出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人所关注。而对于玉玺,只是把它当作一件物品来看,其搭配的文化价值远不及兰亭集序。

可惜的是,目前这两件宝物都不见了,而且没有人知道它们具体在哪里,这实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损伤。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找到它们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小小嬴政


首先,这两样物品都是可以震惊历史界的稀世珍宝。如果真的要比一个高低,个人觉得,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价值高于兰亭序。

说传国玉玺的价值高于兰亭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响历史进程的因素中,经济最大,接着是政治,最后是文化。因为政治更加直接,而文化需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潜移默化。就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来看,玉玺如果在古代出现,极其有可能会造成天下大乱;而兰亭序只是上层文人把玩的器具,它可以造成古代一时轰动,但绝对影响不了整个社会。

二、评价一个物品的价值,可以假设它从未出现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假如玉玺从未出现,代表着秦始皇乃至后续的皇帝都失去了一种代表皇权的象征,后世的很多起义和动乱都不会发生,乃至于联动全身,历史大变。而兰亭序没有出现,只不过是一种书法类型的消失。后代的书法家们少了一种字帖,大可以临摹其他版本。

三、传国玉玺对于现代的价值已经不是政治价值,而是背后的历史意义。它从何发掘,可以断定一些历史猜测;它保存如何,可以判定许多内容;玉玺的材质,手工艺术等等都有研究的地方。


饺子要有豆腐


翻了很多答案。说什么传国玉玺不过一破石头。而兰亭集序是文化集大成者。兰亭序比玉玺价值更高者。我就想笑。

按这个理论,那现在目前各大博物馆的青铜器,金缕玉衣啥都是破铜烂铁了。

说真的如果传国玉玺真出世,凭借它自身的价值和整个几千年中国儒家思想赋予玉玺的意义。 就是我自己去写一份兰亭集序用出世的玉玺敲个章都比王羲之的真迹值钱。


晚夏秋凉雨_


先看一个简单的对比。

清代田黄冻康熙玉玺拍卖价格2.0285亿人民币,而王羲之的《平安帖》拍卖价格3.08亿人民币。乍看之下,王羲之的另一书法价值是要比一玉玺要贵。但是一对比,玉玺只是康熙无数枚玉玺里比较好的一枚,但书法算是非常靠近王羲之了。

秦始皇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在和氏璧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很多历史故事。卞和献玉、秦赵争璧、完璧归赵等等。那个时候秦王为了和氏璧愿意割让15座城池,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连城。变成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后,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正面刻有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虫鸟篆字。相传玉玺一直从秦始皇开始传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这方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此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到明初,相传传国玉玺出现在元大都的集市上,明太祖朱元璋出兵打元,也并能找回传国玉玺。这段玉玺颠沛流离的历史持续了将近1500年。每一次朝代变更、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有传国玉玺的见证。每一条政策的下达、每一次大型的人事调整、每一次托孤都有他的身影,是中国历史代代相承的见证。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被米芾称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经过代代相传,最后到了唐太宗手里。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兰亭集序》由此消失了。

年代久远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历史事件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存世稀少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1,都是独一无二;

收藏价值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1

材料珍贵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受人推崇上看:传国玉玺

所以:珍贵价值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当然,如果这两件宝物现世,只会是管制物,放到国家博物馆里,没有人敢把拿出来卖,因为无价。

不务斋


十个兰亭序真迹也比不上一个传国玉玺。其实原因非常非常简单,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早已经深入骨髓,有国才有家,天地君亲师,这种观念永远也不会忘记。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但是你却不能侮辱他,如果你骂他他也会骂你,你打他他也会打你,你侮辱他的国家就算他大字不认识几个也会激怒他,你看历史上很多战争,那些士兵有几个是学识渊博的?可是战争来临不论是博学大夫还是山野农夫,都会怒吼一声拿起武器保卫国家,那些山野农夫有几个知道兰亭序的?可是他们知道有国家,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人,你把兰亭序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许会不削一顾,可是皇帝站在他们面前他们会诚惶诚恐。

这世上权力永远大于文化,武力永远大于文化,文化本身不能够保护你,可是武力可以,而且无数的事实证明文化想要存在和发展也需要武力的保护。这世上有个民族,他们被称之为流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家,我说的是哪一个大家都清楚,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却没有足够的武力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只能流浪。

传国玉玺的意义在本质上就代表一个国家,虽然现在没有帝王制度了,可是千百年的传统早已经深入我们的血脉,它是一种象征,血脉的象征。我们可以不要兰亭序真迹,就算它再好它也不具备传国玉玺那样伟大的象征意义。为什么博物馆里面所有的稍微大点的鼎都可以称之为国之重器?因为鼎在人们的心目中意义非凡,上古时期制九鼎镇九州,本身意义上它就是权力的象征。可是兰亭序能作为文化的象征吗?它还远远不够资格,真正意义上文字才是我们文化的象征,我觉得甲骨文的意义都比兰亭序的意义更大。兰亭序说白了它更接近文化中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书法艺术还带有一些文化意义,除了这些真的没有更多意义了。

就算兰亭序真迹找到了又如何?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吗?能提高民族归属感吗?能让人热血沸腾吗?都不能,可是传国玉玺能,和兰亭序真迹比,它拥有更高等级的意义,如果传国玉玺真的出现,它才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第一。


万物皆明


在我们的历史中,有两件著名的失踪国宝,它们在各自的历史岁月中消失,到今天还没有被人们找寻得到,这两件国宝分别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传国玉玺与兰亭序。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

在和氏璧还只是一块被石头包裹、没有被剖出里面美玉的原石时,楚国人卞和发现了这块石头的不凡之处。

他一看,就知道这块石头必然包裹着一块美玉,于是他拿着这块石头找到了楚国国王,想把这块原石献给楚国国王。

由于当时石头还没有被剖开,所以楚国国王找了自己身边的一名玉匠鉴定,让他看一下这块石头是否真如同卞和所说那样暗藏一块美玉。

或许是那名工匠鉴玉技术不如卞和也或许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在看过那块原石之后,他直接给出了一个答案,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就没有玉。



听闻工匠的答案,楚国国王非常愤怒,也没让人剖开这块石头,直接就生气地让人砍了卞和一条腿。

楚国国王的惩罚并没有打消卞和自己对原石的判断,他继续抱着这块石头,直到下一任楚国国王继位,他才重新拿出了这块原石,想继续献给楚国国王。

只不过这个时候,新任楚国国王的工匠给出了和以往一样的答案,这次,卞和再度受到了惩罚,他失去了自己所剩下来的最后一条腿。

一直等待到了第三任楚国国王继位,卞和才获得了认可,在楚国国王的命令下,工匠们剖开了卞和的原石,从里面取出了美轮美奂的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期的时候,围绕着和氏璧又发生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这不由使得和氏璧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到了秦始皇时期,这块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得到和氏璧后,他并没有如同以前的那些人一样保持和氏璧的原样,而是让人把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玉玺。


也就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传国玉玺变成了历代皇帝权力的象征,如果一个人坐上皇帝宝座、手中没有传国玉玺的话,那么这个人将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他自己坐在皇帝宝座上,也会产生一些底气不足的感觉。

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这历经了诸多王朝、君王的传国玉玺才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兰亭序

在东晋永和九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们聚会于会稽山下,聚会中,王羲之等人边饮酒、边展开了空谈。

在酒喝到了尽头上后,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写下了一篇兰亭序文,全序总共28行、324字。


兰亭序书写出来后,曾经在许多的名家手中流传,在众多收藏兰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在他还没得到兰亭序之前,他就对兰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疯狂地派人寻找着兰亭序。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历经了长久的寻找后,李世民的手下终于找到了兰亭序的踪迹。

那时候,他的手下人给他汇报了消息,说兰亭序真迹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过因为这名和尚怎么也不肯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为了得到兰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兰亭序从和尚手中拿了出来。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对兰亭序的热爱也不曾消减。

那时候,他还反复嘱托自己的儿子李治,让他一定不要忘记在自己死的时候,把兰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寝中陪伴自己。

历史中,对于兰亭序最公认的说法就是兰亭序确实陪葬进了李世民的陵寝中,只是在温韬挖掘李世民陵寝的时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坏或者在那个时候失踪了。

除了这个说法,关于兰亭序的去向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兰亭序根本没有陪葬进入到李世民的陵寝中,而是被同样喜爱兰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后陪同着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面。

因为乾陵一直没遭受到盗掘和破坏,所以兰亭序很有可能冷静静的躺在乾陵的地宫中。

传国玉玺更高

按照提问所说,如果能找寻得到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那么我觉得传国玉玺的价值要比兰亭序高出一截。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确定一个国家国运的重宝、是历代皇帝无论如何都要寻找的权力象征。



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比如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秦朝建立、汉太后摔玉、皇太极假造玉玺等等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历史文化价值上,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件宝物能盖过它的风头。

而兰亭序除了艺术价值比较高之外,在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上,根本无法和传国玉玺相比。


孤客生


我选传国玉玺。原因如下。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亲自代言,代表皇权至上,材质玉石保存方便,玉石恒久远,玉玺来相传。

兰亭序唐太宗亲自代言,代表书法最高境界。材质蚕茧纸,防霉防潮,轻拿轻放,已经破损价值大打折扣。

从代言人上讲唐太宗名气虽然大但是和始皇帝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从象征意义上,皇权至上更大气。连带性上讲,始皇帝传国玉玺,黄金组合。唐太宗兰亭序没啥连带性。从材质上讲传国玉玺更容易保存,更不容易损坏。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