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殉葬制度?当时陪他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

小刀刀说史


朱元璋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的皇帝了,他不仅为地主家放过牛,当过和尚,为了能吃上饭,还当过乞丐。他是真正的白手起家,从社会的最底层干到最高的位置。他的统治前期大家对他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可是到了后期,因为他的生性多疑,不仅杀了很多功臣,还重新启用了活人殉葬制度,那么他为何要这么做,为他陪葬的又有多少妃子呢?



活人殉葬制度

在远古时代,人们相信灵魂在死亡后仍然存在,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而那些有权有钱的就想死后到另外一个世界依然能享受现在美好的日子。所以他必须把他们都带上,因为这样的思想所以有了活人殉葬制度。而根据考古的发现,活人殉葬最早出现于夏,但是真正鼎盛起来的却是在殷商时期。那时候他们为了把生前享有的美女,奴隶,军队都带到自己的陵墓里去,一次性几百人殉葬的事情经常出现。这些有生命的人中有一些被杀后被放进陵墓,而另一些则被直接活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生命价值观逐渐有所提高,活人殉葬制度也就逐渐受到非议和反对。不过即使这样那时候仍然还有活人殉葬,例如秦穆公、晋景公等人都有活人殉葬。

殉葬制度一直延伸到秦汉时期才慢慢的变少,到了汉朝的时候,活人殉葬制度被正式的废除了。


朱元璋为何重启活人殉葬制度

首先朱元璋疑心病太重,前面有李世民因为死的时候只是让武则天去当尼姑,而没有让她殉葬,就是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武则天翻身当了第一位女皇帝,窃取了唐朝的江山。而且武则天算是李治的后妈了,他们两在一块算怎么回事,他死后,他的妃子们会不会也干出这样的事。朱元璋绝不准这样的事发生,为了不让历史重演,最干脆的办法就是将所有嫔妃一起除掉。


其次朱元璋的儿子。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早就立好了太子,而且十分喜欢这个儿子,可惜他不争气,英年早逝了。过度宠爱儿子的朱元璋害怕儿子一个人在那边没有伴,孤独寂寞,所以下令儿子的妻妾为他殉葬。

最后朱元璋的享受主义。老话说“人一旦尝到甜头就会变得贪心”确实有理。可能也是朱元璋小时候吃过各种苦,到了晚年的他特别害怕死后享受不了现在的荣华富贵。所以朱元璋下令,他死后那些受宠过的嫔妃们要一同陪葬,这样在另外一个世界就还有人继续伺候他。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朱元璋死时,就下旨除张美人以外的46位妃子以及十几位侍寝的宫女全部殉葬,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被锦衣卫所生殉的。一直到明英宗死前,才废除了这一残忍的制度。


御史馆


据记载,给朱元璋殉葬共有妃子46人,宫女15人。至于殉葬方式据说有两种,一是灌服水银二是缢死,过程十分残忍毫无人道可言。


老朱当过和尚要过饭,当了皇帝后勤政程度古今罕见,眼看着要死了,自然想着可以在地下放松身心享尽荣华,于是在临时前给朱允炆下诏:责殉诸妃。朱允炆自然不肯违背爷爷的旨意,于是按照惯例,将老朱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妃子和十多个宫女一起殉葬。

据说当时殉葬的旨意发布后,那些定下来要殉葬的女人知道大难临头,立刻哭声一片。但她们再如何的不情愿,也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力,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据记载,到了殉葬的日子,太监们在后宫的开阔地准备好了最后的美食,等这些殉葬的可怜女人们食用完毕后(估计没人还有心思吃东西了),就带着她们进到选好的厅堂之中。厅堂上都已经事先摆好了椅子,殉葬者站在上面,将头伸进悬挂的白绫中,太监撤掉椅子,她们很快就香消玉殒了!

至于那些不肯殉葬反抗激烈的女人,则灌服水银或者由太监直接用白绫勒死。


这些可怜的女人也不能葬入朱元璋的孝陵,而是被埋入帝陵周边事先建好的殉葬陵墓,如同在九泉之下仍服侍在朱元璋身畔。

朱元璋选择让后宫无所出者殉葬,后人推测有几个原因,一自然是为了在地下仍享受艳福,二是老朱一生节俭,怕留着这些女人吃干饭浪费粮食,三是怕自己死后她们秽乱宫闱。由此可见,朱元璋虽然是做了皇帝,还是摆脱不了他狭隘的本性。

后来朱允炆还假惺惺地冒充明君,把这些殉葬者的家人都封了官职,以表彰她们的牺牲。人都死了还做表面文章,简直是厚颜无耻。

殉葬这种事情自古有之,在商周时期,一般的殉葬者都是战俘或者奴隶。当时的战俘和奴隶的地位和牲畜没什么区别,不仅是殉葬经常用到,甚至在求雨、祭祀祖先、重大节日等等时刻,都会杀掉一些战俘和奴隶。

后来也有人认识到,用人来生殉过于残忍,于是出现了以陶俑代替人殉的方式,不过人殉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秦始皇虽然制作了数量庞大的兵马俑,但二世仍把后宫无所出的嫔妃都送进了始皇陵,另外殉葬的还有那些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同时实现了灭口和殉葬两个目的。



到了朱棣驾崩的时候仍有众多的嫔妃和后宫女子殉葬,方式和朱元璋如出一辙。号称仁慈君主的明仁宗朱高炽还亲自到了现场,和这些女子一一话别,大概也说了一些你们忠心耿耿我很感动,到了下面好好服侍先皇,我以后对你们家人一定很好之类的屁话,一方面显示他所谓的仁义,另外也监督整个过程。

不过他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却十分令人称道,这位仁兄虽然听了太监的话以致于遭遇土木堡之变,但在殉葬这个问题上却是千古以来难得的仁君。他因为小时候见过活人生殉的场景,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另外在做异族俘虏,被弟弟软禁期间,只有一群嫔妃始终陪伴左右,他也不忍心让这些人活生生的殉葬。所以最后他开创性地下令:从我开始,不用人殉。

这可以说是朱祁镇一生最大的善良。


李飞叨


中国的殉葬制度,最早始于殷商时期。

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那个世界和活着的世界一样,先人们在地下仍然需要宝马香车,醇酒美女。

所以古代的丧葬是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的。

中国古代帝王墓葬制度里,最残忍的就是人殉。秦汉时期,这一制度还比较盛行,但到汉朝以后,逐渐废止。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朱元璋的墓中发现了很多尸骨,很明显,这些人都是陪葬的“人殉”。 朱元璋为什么要开历史的倒车,实行这样残忍的制度呢?

朱元璋墓:


其实在元朝,按蒙古风俗是有用人殉葬的。中国的殉葬制度,虽然自汉以后很少了,但元朝是异族当政,殉葬在这些蒙古贵族身上是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执政的时候,政治制度是沿袭元朝下来的,所以他跟着学习元朝的制度,是一件他认为很平常的事。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身上有很浓厚的小农意识。他很在乎皇室的威严,全力维护皇帝的特权。他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

朱元璋:




所以他担心自己死后,留下来的嫔妃们会因为种种原因或勾结朝臣,或秽乱宫闱,为他的继承者们带来很大的麻烦。

与其这样,倒不如让这些妃嫔追随自己而去。从他大杀功臣,给儿孙接班铺平道路也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比较狠的,人命在他眼里根本不值钱。

只要有可能威胁到他老朱家的江山,不管你是谁,都得死。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读过前朝兴亡史。

历史上那么多后宫干政的事,让他的心里有着很大的阴影。特别是武则天、吕雉等人的事迹,让他不寒而栗。所以从根本上杜绝这种可能,在老朱看来是很有必要的。这就是那些可怜女子活殉的原因。

这些陪葬的妃子们,死得很惨的。得知自己的命运是这样,那些女人们无力反抗,只能哭天喊地的大哭,整个皇宫充斥着不绝于耳的凄惨哭喊声。


这悲惨的哭喊改变不了她们的命运。 到了殉葬那天,她们被集中到在个大殿上,殿内早已放好了同等数量的高脚椅,上方都悬挂着白绫。

她们被迫将头伸进了白绫内,椅子随即被踢倒,挣扎几分钟便香消玉殒。也有胆小的此时已吓得魂飞魄散,怎么也没勇气爬上椅子。

内侍们便几人抬着一个,强行将她们扶上椅子,一阵折腾之后,这些女人带着不甘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么老朱的墓中有多少不幸的女子呢? 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

“太祖崩,宫中有多从死者”,《明朝小史》也有关于他死后,“伺寝宫人尽数殉葬”的记载。

至于具体人数,一般采信明代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上的数字: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

也就是说老朱死后,有46个嫔妃为他陪葬,其中有两个是死在老朱前面的,她们被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另外44个都是活人殉葬而死的。


从另外一个数字也可以间接反映殉葬人数。朱元璋大丧完毕后,建文帝王朱允炆对生殉后妃宫女的家属进行了封赏。

封赏中提到名字的家属共有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十多户。

这些都是地位比较高的人殉的家属,他们被授以“千户”、“百户”之职,可以世袭。这些人家被称为 “朝天女户”,在当时享有莫大荣光。

有一首明宫词这样写道: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殡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这首词生动反映了"朝天女户"的女儿们殉葬的情况。还有更多低一等的人殉,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幸好这个残忍的制度被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了。他的儿子宪宗也强调不要搞殉葬。

在两代仁慈皇帝的坚持下,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终于画上了句号。


刚日读史


古代帝王在生前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在地下也想享受这种生活,于是,恐怖的殉葬制度就诞生了。

殉葬制度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历朝历代都被统治者所接受,《墨子·节葬》中记载:

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可以看到,上至帝王,下至大夫,都热衷于死后让人殉葬,这是权利的体现,殉葬人数的多少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到了汉朝时期,国家实力的强盛使得这种残忍的制度得到了抛弃,但是也有极少数的帝王会启用殉葬制度,相比于殷商时期这种情况已经将得到了缓解。

但是到了朱元璋时期,殉葬制度却又死灰复燃。《明史·后妃传》记载: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知道朱元璋下令将妃子陪葬。朱元璋出身寒门,历经千辛万苦在走上帝位,朱元璋也是非常了解人间疾苦,为什么还会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情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马皇后一死,万念俱灰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发妻,是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陪伴着他的人,当上皇帝后,朱元璋也对马皇后十分宠爱,洪武15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失去了这个自己最爱的女人,对于后宫的其他女人他不喜欢,更谈不上爱,所以在殉葬之时毫无怜悯之心。

2、生性多疑

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特别重的人,他不放心自己死后那些年轻的妃子还活着,害怕像韦后之乱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子孙身上,于是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观念将妃子赶尽杀绝。

3、尊严

虽然朱元璋出生贫寒,但是在和元朝的斗争中使得朱元璋十分在意自己的尊严,同乡来看他说出了他年少时的丑事,立马被拉出去砍头,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自尊心已经到达了病态的地步。他实在不放心自己的妃子在他死后还能恪守妇道,如果做出丑事自己岂不是让后人耻笑?还不如随自己下葬,一了百了。


到了最后,堪称明朝最失败的皇帝朱祁镇取消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善事,这个制度才彻底消失。


七七谈历史


殉葬制度是用活人殉葬的一种残忍制度,殉葬人有的是活埋的,也有的是被杀或自杀后陪葬的。这一制度最早起源于我国的商朝,奴隶主贵族死后用奴隶为之殉葬,商以后周朝、秦朝都有殉葬的习俗,《墨子·节葬》就有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而秦国的殉葬制度是始于秦武公(公元前697-公元前678年在位)的,直到公元前348年才废除。但是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登基,殉葬制度再次兴起,胡亥下诏“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可谓十分残忍。秦朝之后殉葬制度慢慢改善,不再以活人殉葬,而是让皇亲贵戚和达官显贵死后再陪葬皇陵,已经很人性化了。

但是到了明朝,又开了历史的倒车,活人殉葬制度再次兴起,自朱元璋开始一直实行皇帝死后后妃殉葬的制度,历经了几任皇帝后到明英宗朱祁钰死时他才下遗诏废除了殉葬制度。那么一代雄主朱元璋为何要恢复本来已经快销声匿迹的活人殉葬制度呢?

首先因为朱元璋是布衣出身,从小吃了不少苦,为地主放过牛、后来还当了和尚要过饭,能够一步一步登上皇帝的宝座着实不容易,所以朱元璋对皇权看的十分重,比如为了集中废除了传承千年的宰相制度,为了孙儿能够坐稳皇位杀了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开国功勋。而对于后宫的嫔妃,那更是皇帝的尊严,若自己死后将嫔妃遣散出宫,难免不会传出什么民间子弟与嫔妃的绯闻,有损皇室尊严;可若都留在宫中,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子孙与她们不会有染。最干脆利落的做法就是让嫔妃给自己殉葬,一了百了。

其次朱元璋在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死后疑心变得越来越重,选皇孙当皇位继承人又导致诸多人不服,若再留下自己的嫔妃,难保不会出现一个如武则天一样的人,要知道武则天以周代唐的前车之鉴才不过几百年,以朱元璋的性格是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的,只有自己死后将嫔妃一并带走才会保证后宫不会干政,那恢复殉葬制度也就理所当然了。

那么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一共有多少人呢?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当天南京内城十三城门同时出棺,可见殉葬人数之多。虽然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十分残忍,但不可否认他为恢复中华做出的贡献,若没有朱元璋赶走元朝统治者,华夏文明真可能断送在蒙古人手上。


风尘讲历史


怕被戴“绿帽子”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在公元1392年朱元璋晚年执政时期,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淮西二十四将发生了一件大事,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的周德兴儿子周骥犯了大案,原来周骥竟然和皇宫宫女私通,宫女都是皇帝可以随时宠幸的女性,周骥这样做不是把绿帽子戴到皇上头上,这件事被朱元璋知道后勃然大怒,周骥和他私通的宫女被处死,攻城周德兴也因为受牵连被处死。

同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太子朱标因病去世,这打破朱元璋原有的计划。为防止武将干政的局面出现,朱元璋炮制蓝玉大案,将留给太子朱标的功勋武将集团给一网打尽,并立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允文为储君。为了防止出现出现吕后那样后宫干政大肆屠杀大明宗室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不放心那些后宫嫔妃,反正只要跟朱元璋有关系的女人都要殉葬,总共有19位嫔妃陪葬,只有一位因为女儿年幼幸免。


陆弃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社会,用活人殉葬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这种残忍的制度最早开始于殷商时期,后来一路盛行,一直到汉朝以后,才逐渐废止了这种不人道的殉葬制度。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这一制度又重新死灰复燃。明朝自朱元璋开始,一直都实行皇帝死后妃嫔殉葬的制度,历经了数任皇帝,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时,下遗诏说:"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至此,这一制度才最终废止。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恢复妃嫔殉葬制度呢?

1、古代的皇帝后宫也代表着帝王的尊严,且不容贱踏。朱元璋虽然是平民草根出身,自尊心也是比较强,他应该是这样想的:在他死后如果把他的女人遣散出宫的话,日后如果传出绯闻,有损明室颜面,不妥。 把她们全留在宫中也不妥当,万一某天和自己的儿子孙子有染,也会授人笑柄,倒不如让她们随朕而去,这样可以继续侍候朕,让朕不至于孤单,一了百了。

2、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病特别重的人,无时无刻都在担心自己打下的江山,因为有了前朝李世民妃子武则天的前车之鉴,他也担心在他死后他的后宫会乱政,只有他的妃子后宫清理干净了他才安心,于是殉葬也就延续下去了。



3、在朱元璋做皇帝的中后期,曾经一手炮制了“胡党”案和“蓝党”案,想方设法的罗织罪名,大杀明朝开国元勋功臣,受两案牵连诛杀的功臣名将几乎消失殆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朱元璋为了他的皇位江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牺牲的,更何况是区区后宫妃子?

4、太子朱标的憨厚软弱。太子朱标是一个胖子,而且性格有些软弱,完全没有老爹朱元璋的杀伐果断之风。朱元璋之所以大杀功臣和下遗诏要妃子殉葬,就是为了为朱标登基之路扫清所有潜在障碍。只不过后来朱标早死,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继位后,面对朱棣谋反,朱允炆因无将可用,而败于朱棣之手,这因果大概朱元璋也是没有想得到的。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嫔一共有多少人?

据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当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如果这些史料属实,那么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就有将近五十人之多。


而对于十三城门同时出棺,一种说法是这是古时帝王之家为了掩人耳目,防止盗贼而采取下葬秘方。

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死后有嫔妃殉葬之事实,十三城门同时出棺,是因为殉死的后宫妃嫔众多所致。

话题回到朱元璋殉葬时,专事太监先将妃嫔带到一个专门的房间,所谓皇帝不使饿兵,会着人先让妃嫔们吃过饭。吃完饭时辰也就到了,这些妃嫔分别立站于凳子上,脖子被绳索扣住,然后会有专人踢去凳子,像行绞刑一样使妃嫔窒息而亡。

据说参与生殉的妃嫔都会得到嘉奖,除了抚恤金,一般还会授以官职,由其家父、兄代为世袭。 不过无论事后怎么样的补偿,都无法抹去其家人丧亲之痛, 这殉葬制度也是极度残忍有侼人道。

所幸的是,到了明英宗死前,终于下了遗诏废止了殉葬制度。这一举止造福了后人,也为庸碌无为的明英宗博得了名声。


雨霁视角


朱元璋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原名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年少时父母相继去世,成为了一个流浪汉,也是我们俗称的叫花子。每天过得生不如死,为了能够吃到食物,不让自己饿死,受尽白眼。再后来,朱元璋当了兵,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成为了一名将领。朱元璋可说是打仗奇才。在他的指挥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经常发生的事。和陈友谅的决战中,朱元璋以20万的军队,战胜了陈友谅60万人的军队,再次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奇迹。

朱元璋生在民间,长在民间,应该很了解民间疾苦,知道底层社会人民的不容易。按道理说,朱元璋会很体恤民间疾苦,可为什么后来却恢复了一千多年早已废除的殉葬制度呢?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

一:独断专行,残忍成性

朱元璋,一开始还是很得民心的。可是,一旦政权稳固以后,朱元璋好像变了一个人,变得极其残忍,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从胡惟庸案看,朱元璋的疯狂可谓是疯狂至极,仅胡惟庸一案,就杀掉了三万多人!有人好奇了,为什么朱元璋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我们说,人生三大不幸:早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这三不幸,居然全部落在朱元璋身上!这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朱元璋作为皇帝也是如此。尤其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大儿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变得更残忍,一不高兴就杀人,官员都胆战心惊,可以说是朝不保夕。

二:元朝沿袭下来的制度

元朝是有殉葬制度的。等到了朱元璋这里,也是沿袭了这一制度。但准确的说,明朝其实是妃子陪葬制度,皇帝死后,由服侍过皇帝的妃子陪葬。这一制度,也是有很浓的迷信色彩。迷信认为,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依然是延续活着时的生活,所以,不少皇帝相信这一说法,希望死后也能像活着时一样享乐,于是就有了殉葬的陋习。这一残忍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才得以废除。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呢?据史料记载,有40人,其中有两人死在朱元璋之前,也就是说有38位妃子为朱元璋殉葬了。

殉葬制度,是古代封建的陋习,直到辛亥革命后,这一残忍的制度才得以完全废除。这一制度的废除,也标志着社会走向了公正和谐的道路。


谋士说


殉葬历史

用人殉葬盛行于殷商,西周逐渐减少,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以俑代人的现象。汉唐以后,人殉为法律所禁止,包括帝王权贵在内,都不准用人殉葬。从汉到元的1000多年内,这种惨无人道的丧俗虽然未能彻底革除,特别是宫廷内还时有发生,但总的说来是很少见的。

朱元璋殉葬46名嫔妃,真相可能是建文帝为稳固政权所为

但令人惊讶的是,明代初年,人殉之风竟死灰复燃,再度猖獗起来。朱元璋死后,竟有46名嫔妃、宫女被迫殉葬。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颇令人费解的。朱元璋主张丧事从俭,而且在营建寿陵时,毅然取消寝宫,废除留居侍从、宫人供奉死者灵魂饮食起居的制度。

但为什么在他死后,竟有大批嫔妃、宫女殉葬呢?朱元璋的遗诏和有关文献,都不见有令嫔妃、宫女殉葬的记载,而且,这种做法也与他的思想作风相违背。所以,此事似乎同朱元璋本人无关,而是他的孙子建文帝所为。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加强统治,大力推行中央集权,“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实行专制独裁。在臣民的心目中,皇帝是真正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朱元璋在极力强化皇权的同时,又大封藩王,将他众多的儿子分封各地。

每个王府的护卫甲兵,少的3000人,多的近2万人。朱元璋还规定,如朝廷出现奸臣,藩王要练兵待命,根据皇帝密诏,率兵讨伐。朱元璋这样做,主观愿望是防止朝臣专权,但他却不曾想到,诸王分土拥兵,势必对皇权构成威胁。在分封一开始,朝臣中就有人指出这是一种隐患。作为皇太孙的朱允炆,面对众多权高势重的王叔们,心中早已胆怯三分。



所以,在朱元璋死后,他便把借助祖父亡灵的庇护,看作是保护自己皇位的重要条件,企图通过塑造朱元璋真龙天子形象,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另一方面,朱允炆自幼苦读经书,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很深,特别是孝道,更是刻意追求。他14岁时,侍候患病的父亲“昼夜不暂离”;两年后,父亲病逝,他“居丧毁脊”。他既然如此“性至孝”,做出越分之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明朝殉葬习俗延续明英宗

既然太祖死后用人殉葬,以后的皇帝便无所顾忌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等死后都用人殉葬。不仅皇帝死后以嫔妃殉葬,诸王也沿此例,景帝朱祁钰死前已被废为郕王,死后葬西山,仍用人殉葬,是因为“当时王府皆然”。据《明史·诸王传》所载:至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诏令禁止宫妃殉葬之前,诸王死后用人殉的有秦王樉、郢王栋等10多人。

人殉现象的再度流行,无疑是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嘲弄。但在封建专制主义严密统治之下,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内,竟无人干涉。直到天顺八年,英宗朱祁镇才诏令废止殉葬。他去世的前一天,召皇太子朱见深、太监牛玉等人到床前,嘱咐: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吾止,世后勿复为。”

英宗的这一遗诏意义重大,从此以后,嫔妃不再被用作殉葬品,得以终享天年。

英宗之所以能一反祖制,作出废除宫妃殉葬的重大决定,就他个人来说,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受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的影响,以慈善为怀。英宗登基时,年龄才9岁。

遵照他父亲宣宗皇帝的遗诏,凡重大事情都要先禀报祖母,得到允准而后行。张氏行为端庄,温厚贤明,在主持朝政时,实行了一系列德政措施,受到人民的欢迎。她时时教诲幼帝不要铺张,多行善政。英宗在她的谆谆教诲之下,逐渐养成了与人为善、惜苦怜弱的性格,对殉葬宫妃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之心。他刚即位,便追封为他父亲宣宗殉葬的10名宫女为妃。正统四年(1439年)周宪王朱有燉死,英宗赐书说:“周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企图阻止王妃夫人等殉葬。但遗憾的是,在赐书送到之前,王妃巩氏、夫人施氏等7名年轻女子,已先行殉死。这一悲惨之事,对英宗的震动极大。

二是他的坎坷经历。英宗的一生不同寻常。太皇太后张氏死后,宦官专政,他事事受司礼太监王振的摆布。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他被瓦剌军俘获,在塞外过了一年的俘虏生活。回到北京以后,被景帝软禁在南宫达7年之久。景泰八年(1457年),武清侯石亨和太监曹吉祥发动“夺门之变”,他虽得以复辟,但又受到石亨、曹吉祥的挟制。直到天顺五年(1461年)平定曹吉祥政变后,他才得到暂时的安定。这种坎坷的经历与遭遇,使他看到世情维艰,为人处世不可不适情达意。对于丧葬,他认为有生必有死,死是自然规律,就是圣人也不能例外。因此,治丧不可过分铺张奢侈,更不忍令活人从死殉葬。


英宗死后,废止宫妃殉葬的遗诏成为定制,从此,明朝宫廷再未发生过令宫妃殉葬的现象。至于明朝末年李自成进京时,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景山),周皇后、袁贵妃奉旨自缢身亡,大批宫女投御河而死,是为了不落入敌人之手,与正常情况下的殉葬不同。外藩王府虽有人企图用人殉葬,但也不敢擅自而为。成化十年(1474年),辽王朱豪墭(音shèng)奏称:他的嫡长子恩病故,继妃冯氏、妾曹氏都没有生子女,宜令殉葬,但宪宗朱见深不准。他批道:先帝临终前曾遗令,毋令嫔妃殉葬,可为万世法规。况且王府从前也未曾用人殉葬过。今辽王葬其儿子,欲令其妃妾殉葬,何其暴戾!他令礼部移文王府,不许殉葬,将其妃妾迁居别处,毋令失所。辽王只好作罢。

参考文献,《丧葬史话》


曾有钱


朱元璋虽然是布衣出生却是非常残忍,他用酷刑,杀功臣,所以恢复殉葬制度像是他能干出来的事,当然他也的确如此做了。


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原因无非就是两个:

  1. 对于权利强烈的占有欲
  2. 对于生命特别是女人的蔑视

朱元璋当皇帝前是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他当过和尚也做过乞丐,生活的磨难导致他生性多疑猜忌又极度渴望权力。他为了把国家都把握在自己手里重用酷刑,诛杀功臣,取消丞相等等这些行为无不表现出朱元璋希望对权力的高度占有。

历史上有过太多的后宫干政,特别是武则天不仅在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勾搭了他的儿子李治,最后还直接抢了他的江山,这是希望自己的大明朝上百年流传下去的朱元璋最不愿意看到的,解决这一顾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消除造成顾虑的原因,所以把后宫嫔妃拉去殉葬不仅能满足朱元璋作为皇帝拥有巨大权力的占有欲,还能解决朱元璋死后管不到的隐患,对于朱元璋而言,何乐而不为。

朱元璋对于女性是非常蔑视的,他除了对发妻马皇后尊重之外,非常看不起歌女舞女等人,而且对于自己的后宫也要求非常严格。据说在朱元璋时期,宫里有许多的罪妇担任洗衣服的粗活,后来朱元璋听说这群人里有人和宫外的人勾搭私通消息,于是朱元璋把5000多罪妇包括看门的人都剥了皮。

而有一次叶国珍在酒会上喝的兴起,命令陪同的歌妓舞女换上了华丽的衣服被朱元璋知晓后,朱元璋拘留了叶国珍,还割掉了歌妓的鼻子,只是因为歌妓没穿标志她们身份的黑色衣服饰品。


朱元璋死前颁布了最后一道命令“责殉诸妃”,使得46名无辜的嫔妃,宫女为他殉葬。后宫里唯一逃过此劫难的妃嫔只有张美人,因为朱元璋弥留时张美人生的宝庆公主正年幼,而老来得女的朱元璋又非常宠爱这位年幼的小公主,怕张美人殉葬后年幼的小公主无人抚养,所以特意赦免了张美人。

朱元璋开启了消失一千多年的殉葬制度,他的后世子孙都开始效仿。

替明宣宗殉葬的宫妃里面有一个叫郭爱的宫女,她入宫短短两个月,在知晓自己要替明宣宗殉葬后悲伤的写下词作:

“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予之失孝也。心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

殉葬制度是一种非常残忍的蔑视人权的野蛮制度,复苏这一制度的朱元璋在历史上让人谩骂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