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死亡成為千古謎案

說到李白,自然會想到他那流傳千古的詩句。不過除了詩句,有另外一個話題也一直吸引著人們,那就是他到底是怎麼死的。正是因為他的死因撲朔迷離,才使人們更加感興趣。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李白死亡成為千古謎案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前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 的幕府。不幸的是,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附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去世。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像,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評,李白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也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然而,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在死因上後人卻存在著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李白是病死的。李白族叔、當塗令李陽冰在他的文集《草堂集序》中寫道:“陽冰試絃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掛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土李君墓誌序》雲:“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李白死後二十九年,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791)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遊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李白死後一百多年,著名的學者皮日休在《七愛詩》中也曾說過“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現世學者郭沫若從文獻記載的“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遊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於當塗。但是,這也僅僅是推測而已。

但是,另一種觀點認為,李白不是病死,而是醉酒後溺死。李陽冰《草堂集序》說“疾亟”,劉全白《李君碣記》說“疾終”,範傳正《李公新墓碑序》說“卒於此”,都不說得的什麼病;到了皮日休《七愛詩》中才突然冒出個“腐脅疾”,李白自己也從未提起,為他撰集序與撰墓碑者也從未言及,皮日休生活的年代離李白死去已有一百多年,他從何得知李白是死於“腐脅疾”呢?郭沫若據此推斷李白的死因是不妥當的。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出名的,因有“醉仙”之稱。玩讀李白詩作,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酒味。詩人的《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勳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李白的死會不會與他喝酒有關呢?

李白死亡成為千古謎案

五代時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記載:“(李白)著宮錦袍遊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這種說法認為李白是醉酒溺死的,此說正史雖然沒有記載,但屢見於文人歌詠。

北宋初期梅堯臣《採石月下贈功甫》一詩說得最為明白:“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醉中在船上愛江中皎潔月影,以手於江水中戲弄月影而翻身落水溺死。這不是比興,而是實寫。那麼,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持何看法呢?宋朝陳善《捫蝨新話》記道:“坡(蘇東坡)又嘗贈潘谷詩云:‘一朝人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可見,他也認為李白是醉入水中溺死。元朝時候的學者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說:“(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元代祝成輯《蓮堂詩話》也說:“宋胡璞,閩中劍南人,曾經採石渡題詩吊李白:‘抗議金鑾反見仇,一壞蟬蛻此江頭,當時醉尋波間月,今作寒光萬里流。’蘇軾見之,疑唐人所作,歎賞不置。”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五《太平州•祠墓》在研究了李白病死與溺死的兩種說法後提出疑問:“而捉月之說,豈古不弔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說多妄而詩老好奇,姑以發新意耶?”那麼,李白可能不可能像這些人記載的那樣是溺死呢?假若是溺死,為何時人並不加以記載?

近代學者郭啟宏力主李白是溺死的,他在《李白之死的考證》一文中寫道:“溺死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橫死’非‘善終’,依古禮屬不祥,親友不能弔唁,還有礙子孫前程,為了掩飾真相,往往當作病故。於是,既顧及忌諱又不甘造假的親友提筆行文之際未免躊躇,不得已而閃爍其辭。”劉全白於李白死後二十多年撰寫《碣記》,當時,李白的兒子伯禽仍然在當塗,於是劉全白恐有礙伯禽及子孫前程,為他避諱而寫作“疾終”。其他的人也因為這個原因閃爍其辭。

學者安旗的觀點與之相同,他在《李白縱橫探》“李白之死”一節中寫道:“稗官野史就完全不足憑信嗎?從李白當時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情況(指溺死)是可能的”。在他的著作中,他還描繪了李白臨終的情景:“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後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麼美麗!多麼光明!多麼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撲去……船伕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波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去了。”

正像安旗描寫的那樣,在傳說中,李白不僅是溺死的,而且在死後,他“騎鯨昇天”了,騎鯨之說,最早見於晚唐詩人貫休的《觀李翰林真》:“宜哉杜工部,不錯道騎鯨。”到了北宋,文人歌詠便將騎鯨與捉月連起來。如梅堯臣在《採石月下贈功甫》中還寫道:“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郭祥正《採石渡》中寫道:“騎鯨捉月去不返,空餘綠草翰林墓。”金代李俊民《李太白圖》:“謫在人間凡幾年,詩中豪傑酒中仙。不因採石江頭月,那得騎鯨去上天。”當然,這只是文人墨客的美好想象,我們不必信以為真。

李白死亡成為千古謎案

對於李白有可能溺死,杜甫在冥冥之中彷彿有預感。他在“三夜頻夢”李白之際,作《夢李白二首》,反覆提出自己的擔心:“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杜甫深知李白嗜酒,也知李白晚年正“病起暮江濱”。但醉與病都不使他擔心,唯擔心有舟楫失墜的可能。這種擔心不能說事出無因。起碼可以說是杜甫在往年與李白交往的實踐得出的體驗。李白之死難道真的被杜甫的擔心所言中嗎?

對於李白是否是病死或溺水無論肯定或否定都無法加以確證,他的死因只能成為千古疑案了。

【相關閱讀:李白一生三個謎案】

在1314年前的今天,公元701年的農曆臘月廿六,唐代浪漫主義“詩仙”李白誕辰。在祝他1314歲生日快樂的同時,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圍繞他身世的三大歷史謎案。

生死考證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是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也有說法是說,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的直系後人,因為逃避李世民的滅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說缺乏有力的證據。

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曾任碎葉城尉。這個碎葉城,就是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

20世紀60年代前,中國學者普遍認為李白出生於四川江油(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上世紀60年代,郭沫若考證稱李白出生在碎葉城。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吉爾吉斯斯坦考古學家曾在碎葉城遺址進行發掘,除了許多佛教文物,他們還發掘出一塊唐代石碑,其上有“安西都護府侍郎李某……”字樣,這又進一步證實了郭沫若最早考證的李白故鄉在碎葉的說法。李白的父親李客,生平事蹟不詳。

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三年(756年),李白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永王與肅宗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投奔他的同族叔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說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發疾病而死(見皮日休《李翰林詩》)。也有說是單純的喝酒猝死(見《舊唐書》)。還有的說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這種說法古已有之且廣為流傳。

身世之謎

關於詩仙李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當時就諱莫如深,特別是對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無一記載。李白自己很少談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遠祖,諱言近親,閃爍其辭,故佈疑陣。儘管如此,還是有人從歷史的塵幕中看出了蛛絲馬跡。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於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紀念,明末曹學全《蜀中名勝記》載有碑文內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著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當代,才有《中國青年報》1985年7月28日所載兼葭《李白身世之謎》,轉述臺灣學者羅香林認為:李白乃李建成之後。韓維祿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為庶”當為李建成玄孫解》論證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孫。持同樣觀點的徐本立1990年發表《李白為李淵五世孫考》亦認為李白應為涼武昭王十二世孫、太祖李虎七世孫、高祖李淵五世孫、太子建成玄孫。而朱秋德的《論李白的宗室情結及對其人生諸要素的影響》(《絲路學刊》1997年第4期),更對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諸要素作出一番綜合考察和評價,以期接近歷史本來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們主要引據的是李陽冰《草堂集序》和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李陽冰《草堂集序》作於李白同時,其中的身世內容當出自李白口授,範傳正作《序》時有李白孫女陪範主持其祖父遷墓之事。照理說,以兩序時間之早和與當事人關係之近,它們都該是真實可信的。但由於李白狂放的性格給人造成的錯覺,以為他攀龍附鳳自高身價,更因為他至死也不肯公開身世的真象,導致兩序所述內容歷來不為人所重視,不僅不為人所深信,反為人多所詰難、置之存疑。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說:“李白作為淪落民間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劇是命定的,是誰也無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脈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為;建功立業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為在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間首鼠兩端。他的一生就是在這種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枷鎖中度過的。他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人,而這鐐銬世人看不見,只有他自己知道。”

祖籍迷霧

李白生於碎葉城,五歲那年,他隨家人遷到四川省江油縣定居。

李白《與韓荊州書》:“我本是隴西平民,流落至楚漢之地”,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人。

其他古書也有記載,《草堂集序》雲:“……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與名。”

《李翰林集序》說:“白本隴西,乃放形,因家於綿。”

範傳正《墓碑說》:“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

《新唐》說:“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其先,隋末因為犯罪遷徙至西域,神龍初返還,客居隴西。”

《碑序》雲:“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涼武昭王九世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國朝以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仕祿。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複姓。”

這個隴西成紀就是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