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道家多出曠世奇才

說到諸子百家,人們不由自主地把道家和儒家相比較,認為儒家主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國為家,家國一體。而道家則主張清靜無為避世無爭。但大家忽視了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現象,那就是在中國歷史上,那些各行各業的的曠世奇才,多出於道家。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認真回看一下中國的歷史文化,似乎有一個不變的法則,每當社會大亂,匡世者多來自道家人物,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為諸子所宗,秦以法道治國;秦末大亂,輔佐劉邦的能臣蕭何、張良等,幾乎清一色的道家人物;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玄學大興,談玄論道成為士子的熱門學問,促進了佛儒道的融合;唐代更不必說,道家被朝廷定為國學。

宋代新儒學(儒家稱之為“道學”或“理學”),不管是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的“理先於世界”說,還是陸九淵、王守仁等認為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都開始探求世界萬物的本原問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道家學說對宋儒的影響。元代更有道家龍門祖師丘處機“一言止殺”的記載。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道家遵太極之道,明陰陽之變

不是出來當官就都是儒家人物。為區別孔孟之道 ,通常的道家人物,多指以太極、陰陽辯證思維為指導思想的人群,遠古時期的伏羲、炎黃始祖自不必說,單是周朝的姜子牙,春秋時期的范蠡,漢朝的蕭何、張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朝的徐懋功、李靖,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角李必,原型正是在政治舞臺幾進幾齣的“白衣山人”李泌(bì),還有明朝的劉伯溫等等,這些傑出的軍事家或政治家,無不是尊太極之道、明陰陽之變的一代高道賢臣。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法家與道家的關係。老子給“道”的基本定義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形、生法,德生名、生術,“道德”被看作“形名”“法術”的源頭。在春秋時期。齊國第一個創辦國立學府——稷下學宮的時候,齊桓公、管仲都以道家人物標榜自己,並以黃老之學為辦學根本,其基本理論就是《老子》、《黃帝四經》為主,學說的核心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黃老之學的興起是“田氏代齊”在學術上的表現形式,齊國的開國君主是姜子牙,姜氏是炎帝后裔,而田氏為黃帝后裔,故尊黃而貶炎。而田氏先祖發源於陳國,與老子是老鄉。所以,田氏政權在意識形態上選擇了老子學說,祭出黃老,很明顯是為了壓倒堯舜湯武,為“田氏代齊”找到法理依據。因此,黃老之學,成為稷下學宮的主體。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荀子自詡孔門嫡傳,但他的天道觀明顯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他的學生,著名的就有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

韓非推崇老子學說,反對仁義禮教學說,大力宣揚黃老“道生法”理論,並借《解老》《喻老》對老子《道德經》進行闡釋,最終引出法家學說,可以認為,韓非對道德經的闡釋,一定程度上擴展了老子的思想。

儘管後人將韓非劃入“法家”,但是司馬遷認為韓非之學宗於黃老,源於道德,故合為一傳曰《老子韓非子列傳》。

道家的影響,鬼谷子便是一例。通天徹地的鬼谷子,被譽為戰國棋局的背後推手,他“一人怒而天下懼,一人熄而諸侯安”,他的門徒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呂不韋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都是戰國大棋局的對弈者,這些縱橫捭闔的曠世俊傑都是在陰陽思想指導下,於戰爭頻繁或開國之初湧現出來的。因此,後世人,包括一代偉人都將《道德經》說成是兵書、謀略之書,不是沒有道理。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為何道家名人多處於亂世

儒家思想至少從漢代開始就佔據主導地位。但一旦遇到戰爭,或王朝末期,新王朝開國之初,戰爭頻繁之際,儒家思想便悄悄讓位於道家、兵家,戰亂離不開謀略與兵法,以陰陽辯證思想指導的兵法成為當然首選。

幾千年來,陰陽觀念和對立統一思想已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禍福、利害、吉凶、否極泰來、一分為二等概念,成為社會人生經常涉及和研究的一對關係,當這種對立關係失去平衡,人們的思想觀念受到嚴重衝擊的時候,這種陰陽辯證的思維方式就可能被激發出來,以尋求平衡。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道家中的積極入世者便順勢而出,成為亂世能臣。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道家人物出亂世的原因

道家人物研究陰陽辯證關係,其思維往往不受世俗觀念約束,潛在能力旺旺最易迸發。陰陽是人世間的頂級學問,是從自然規律中千錘百煉中總結出來的自然認知,善於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發展變化進程,即具有戰略眼光,能站在高處,善於預知預判,未雨綢繆,把握主動。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道家人物卻隱居山林的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當社會一旦平穩,統治者便利用儒家思想來維護社會,道家人物在完成歷史使命後,“功成而不居”,積極隱退,因為他們知道,和平時期的能臣最為統治者所忌諱!也正因為此,道家人物就顯得十分隱秘,一旦出現便是曠世奇才。

文化界著名人物例舉

由於世俗的偏見,正統的歷史對於道家名流得記錄往往忽略掉其道家背景,以至於人們只知道他們在其他方面的突出成就,而不知道他們本身出自道家,這樣例子太多,除了上述所舉姜子牙、蕭何、諸葛亮、徐茂公等等之外,再比如“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祖沖之、華佗等等,甚至“書聖”王羲之、“詩仙”李白等,文化名人,都是道家人物。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書聖王羲之及其兒子王獻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不僅僅是佛教,其背後是佛儒道齊頭並進,融合發展的盛況。東晉時期,儒道佛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出現了世代尊道、禮佛的大家族。“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謝兩家,都是世代尊崇道家的氏族大家,王羲之“東床快婿”的故事流傳千古,他袒胸露乳地躺在大躺椅上,對前來提親的軍隊總司令全然不顧,正是道家崇尚自然、夫唯不爭莫能與之爭的現實版寫照。王羲之作品《道德經》、《黃庭經》等也成為了書法經典。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王獻之被皇帝拆散與表姐的婚姻,成為駙馬之後,按照道家理念,需要自己說明一生所犯的過錯。王獻之回憶自己的生活,感覺自己大體尊道而貴德,只是“當年迫於無奈,與表姐離婚。”

詩仙李白是授籙道士。授籙,類似於佛家的受戒,意味著自此詭異道門,成為一名正式的道士。李白的母親也是一位道家居士,李白字太白,這個字號就是他母親給起的,據載他母親因夢見太白金星而懷了他,大概也是她母親對他的希望吧。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李白進入長安,就是著名道士朋友吳筠推薦的。當他被“賜金還山”後,在天台山遇到茅山第四代宗師司馬承禎,在此,李白正式受籙成為茅山道士。

李白後來到了長安,賀知章被年輕的李白風采所折服,稱讚李白為“謫仙人”,李白因此被認為是太白金星下凡。而喻李白為“謫仙人”的賀知章就是一位道士,他曾上表奏明唐明皇,請求恩准他回鄉當道士。唐明皇不僅准許了他的請求,還同意他把京城的家作為道觀,並賜名“千秋”。

名畫家黃公望。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國寶級的《富春山居圖》,正是黃公望為其全真教的師弟無用師鄭樗所繪。只是此作一分為二,前半卷“剩山圖”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藏於臺北故宮。2011年6月,前後兩卷終於在臺北故宮首度合璧展出。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音樂家瞎子阿炳也是道士。阿炳原名華彥鈞自幼受到嚴格的音樂訓練,是無錫洞虛宮正一道的道士。他精通二胡、笛子、琵琶等民族器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由於時局動盪,道觀難以維持生計,又患了眼疾,他只得變賣道產四處流浪賣藝。著名的《二泉映月》、《聽松》等名曲,都是在道家音樂的基礎上,雜入民間音樂素材,創作完成的。


道家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清靜無為和與世無爭,為何曠世奇才出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