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榆樹大地,到處機車隆隆,一派豐收忙碌的秋收景象。連日來,全市各鄉鎮積極搶抓有利天氣,全面開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採收工作,農民們也在這個收穫季節裡享受著新時代農業發展帶來的欣喜和愉悅。
榆陶公路北側的一片玉米地裡,兩臺收割機依次排開進行收割作業,後邊兩臺拖拉機緊緊跟隨,準備隨時接收採摘下來的玉米。吉順村的王永生,趴在小四輪車廂邊上,挑揀著還帶著穀物芳香的玉米棒子,順便滿足一下自己“小小的”的收穫感。對於一個地道的“莊稼漢”來說,他可是榆樹農業“從人工到機械”發展過程的“行業見證人”。
劉家鎮農民王永生:過去都是人工活兒,現在都是機械化;過去一年的活兒現在連種帶收半個月就幹完了。
劉家鎮副鎮長 段曉豐:全鎮收割機去年是64臺,今年增加到90多臺,拖拉機從去年的860臺增加到今年的980臺,農機擴大化代替了人工,把收割時間縮短了。
機械化收割節省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費用。段曉豐告訴記者,由於機械保有量的增加,每公頃玉米的收割和運輸費用也從去年的1100元降到今年的1000元,機械收割率也調高到80%以上,歇人不歇車輪換作業,預計再有一週時間,劉家鎮將全部完成今年的大田玉米收割任務。
劉家鎮還以合同形式,向多家公司轉讓地裡秸稈的收集儲運使用權利,有效解決了農民整地、秸稈禁燒和轉化利用等問題。
按農業專家的綜合測算,今年我市玉米潮糧的公頃產量在26000市斤左右,是個豐收年。自己儲存烘乾賣乾糧,收入要比賣潮糧多收入,這是增益農業合作社近幾年“會過日子算小賬兒”的做法。合作社理事長馬佔有算了一筆賬:按照乾糧公頃產量23000市斤、每市斤0.85元的價格計算,去除5500元的土地承包費用和每公頃700元的烘乾費用,合作社承包、流轉和代耕的近1000公頃土地,每年純收入都在六七百萬元。
遠看長天碧,近聽車馬喧。一臺大型穀物收割機快速推進,把大豆顆粒收起來。牽引著圓盤耙的拖拉機步步緊跟,把收割後的大豆秸稈聚攏成堆,為隨後趕來的秸稈打捆機“輸送原材料”,現場壓制成“成品”--秸稈捆,這一套“組合拳”,就是天雨農機合作社今年秋季大豆收割的“協同作戰”的主力軍。
在種植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鼓勵下,2019年,天雨農機合作社分別拿出兩大塊兒土地種植高油大豆和穀子,一方面採取輪作種植的方式保護耕地,一方面以大豆榨油、穀子制米銷售的形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天雨農機合作社經理 王甫:考慮到一產到二產轉化,把大豆榨成油,讓油走向市場,選擇種了420公頃大豆。一是有相關政策,再一個考慮到油廠的效益問題。
談起種豆榨油就興奮的王甫告訴我們,由於思路轉變的快,加上大豆品種選擇對路、榨油技術和設備先進等原因,合作社出產的“廣隆盛”大豆油和小米一樣,在市場上非常走俏,遠銷到北京、廣東等省份地區。
透過秋收看農業,曾經鐮刀飛舞的火熱場景正慢慢的淡出秋收一線,取而代之的是農業機械的“協同作戰”。機械化的推廣普及,讓更多的勞動者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謀劃二產、三產創收增收。視野開闊起來,思路活泛起來,農民們想方設法讓經濟收入從單一的種植收入拓展到更寬的領域,他們正朝著“產業興旺”的美好明天大步邁進。
閱讀更多 豆鄉花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