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優秀教學教案

醉翁亭記優秀教學教案

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及其積極意義。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熟讀成誦。

2.品讀課文,鑑賞本文的意境美、結構美、語言美,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文中所表現的作者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肩負民族、胸懷天下”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指導朗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在朗讀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當堂成誦。

難點

1.“醉翁之意”在何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樂”樂什麼?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評鑑賞法。

【教學準備】

課文朗讀音頻、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基本過程】


【第一課時】

新課導入

教師:同學們,我說一個古代的年號,看看你們能聯想起哪一宗歷史事件。

教師:“慶曆四年”。

學生: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教師:滕子京是因為什麼事而“謫守巴陵郡”的呢?

學生: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師:非常正確。實際上,這次改革,受貶謫的不止滕子京一個人,范仲淹本人在慶曆五年也被貶至鄧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也在同一年被貶謫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曆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託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歐陽修也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他自稱廬陵人,是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歐陽修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其母以荻杆畫地教他認讀。24歲登進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留守推官,因幾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屢遭貶謫。晚年曾主持進士考試,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又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死後諡“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散文創作成就最大,也擅長詩詞,詩學韓愈,多反映社會現實,有議論化、散文化傾向,詞則婉約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學方面也很有成就,參與修撰《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文本鏈接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歐陽修曾參加了以范仲淹為首的改革派,推行“慶曆新政”,不久在政敵的打擊下,改革失敗,范仲淹等降調外任。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作為執政者的反對派,有很多政見要說,有滿腹的抑鬱不平要發洩,但只能從側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課文朗讀音頻,學生初步感知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握朗讀的語氣。

(1)課文中的21個“也”字: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裡連用21個“也”字煞句,是創造性地使用虛詞的一個範例,讀來只覺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而絕無單調重複之感。

(2)課文中的25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閒情雅緻充分表現出來了。

3.理清課文的思路,找出本文的關鍵字。

“醉”“樂”“也”是《醉翁亭記》的三個關鍵字。文章正是以“醉”為中心,以“樂”為線索,以“也”層層迭進,來佈局謀篇,結構全文的。

(1)為什麼說“醉”字是中心?此字在文中出現過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這個中心人物遊樂的中心場所是“醉翁亭”。作者政治上受排擠,貶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為老”卻偏要自號“醉翁”。“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一個“醉”字,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作者抑鬱的情懷,蘊含著全章的主旨。

(2)再說“樂”字。文中用了十個“樂”字。首段寫山水,抒發“得之心”之樂;第2自然段寫“四時之景”,是表現欣賞之樂;第3自然段寫遊人,是顯示“宴飲之樂”;第4自然段的“樂”達到了高潮,既有禽鳥之樂,遊人之樂,更有太守之樂。文章因樂生景,因樂而抒情。

(3)後說“也”,全文共有21個“也”字。每一個“也”字,自成一個層次,表明一個意思,使文章脈絡分明,條理清楚,同時大大加強了文章的氣勢。

課文精讀

1.明確課文的重點詞語,並掌握它們。

(1)山行:沿著山走。

(2)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3)自謂: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4)輒:就、則。

(5)意:情趣。

(6)得:領會。

(7)寓:寄託。

(8)開:散開。

(9)歸:聚攏。

(10)暝:昏暗。

(11)發:開。

(12)傴僂:彎腰曲背,這裡是指老人。

(13)提攜:牽扶。這裡指被牽扶的人,即兒童。

(14)雜然:雜亂的樣子。

(15)絲竹:絲,絃樂器;竹,管樂器,這裡合指樂器。

(16)射:一種遊戲。

(17)蒼顏:容顏蒼老。

(18)頹然:原指精神不振,這裡形容醉態。

(19)上下:原指樹的上部和下部,這裡指到處。

(20)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

2.一詞多義。

(1)臨:有亭翼然臨於泉上(居高面下)

臨溪而漁(到)

(2)而:泉香而酒洌(順接連詞)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轉折連詞)

朝而往,暮而歸(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詞,不必譯出)

(3)歸:雲歸而巖穴暝(聚攏)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

(4)樂:山水之樂(樂趣,名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為樂趣,動詞)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歡樂,形容詞)

3.詞類活用。

(1)名之者誰(名:本應為名詞,名字,此處為命名,動詞。名詞作動詞)

(2)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3)故自號曰醉翁也(號:本應為名詞,稱號,此處為動詞,稱呼。名詞作動詞)

(4)傴僂提攜(傴僂:本義為彎腰曲背,動詞,此處指彎腰曲背的人,即老人。動詞作名詞)

(5)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醒:本義應該為動詞〔形容詞〕,此處為醉的時候、醒的時候,名詞。動詞作名詞)

4.學習第1自然段。

(1)對照註釋瞭解大意。

(2)分層次(二層)。

第一層:醉翁亭的自然環境。

第二層:亭的得名並指出太守之樂。

(3)講析第一層的字詞句。

①環滁皆山也——表判斷語氣。

②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樹林和山谷。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優美。其:代滁州城。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斷語氣。而,表並列。

④山行六七里——沿山路走,或在山上走。

⑤峰迴路轉——山勢迴環,路也跟著轉彎。

⑥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像鳥展翅欲飛的樣子。

(4)作者是怎樣有層次地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的?

不是和盤托出,而是曲折道來,採用逐步縮小範圍的方法,步步取景,最後點出亭子的所在。

景點:

環滁皆山(鳥瞰,概寫全貌)——西南諸峰——琅琊山——水聲潺潺瀉出於兩峰(釀泉)——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

由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由遠到近,逐步縮小。

(5)作者先是引導讀者遠眺,後是近視,鏡頭逐步推進,景物愈來愈清晰,通過層層烘托,點明瞭它的位置,突出了它依山傍水的環境美,引人入勝。

(6)分析第二層:醉翁亭是怎樣得名的呢?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7)為什麼要給自己起“醉翁”二字呢?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8)用“自號”命亭的用意是什麼?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前句後來成為成語,比喻別有用心)

(9)在說明醉翁亭命名的原委後,接著寫“醉翁之意不在酒……寓之酒也”,這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一個“樂”字,自然過渡到抒發思想感情,並以“樂”為主線,把全文貫穿起來。

5.學習第2自然段(欣賞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樂)

(1)齊讀這一自然段的內容。

(2)這一段作者是怎樣寫出山間景色的?分幾層?

(樂)山間朝暮之景和山間四時之景。

直抒胸臆:樂亦無窮。分兩層。

(3)“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句話按什麼順序寫的?作者怎樣選取畫面的?抒發了什麼感情?

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

四幅畫面,選取了最富季節特點的景物,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寫出了流連山中四時美景的無窮樂趣,直接抒發陶醉於其中的歡樂心情。

(4)這一段寫山水之樂,其“樂亦無窮”承上啟下,既具體表明作者“山水之樂”的興趣所在,又引起下文作者的更大樂趣所在。

文章第1自然段寫了醉翁亭的環境和命名由來,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第2自然段具體描寫山水之樂,描繪了朝暮、四時的山間景色,突出“樂亦無窮也”。但作者的樂趣是不是僅僅停留在“山水之樂”呢?是不是還有更深的意思呢?學習第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複習提示

文章第1自然段寫了醉翁亭的環境和命名由來,突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第2自然段具體描寫山水之樂,描繪了朝暮、四時的山間景色,突出“樂亦無窮也”。但作者的樂趣是不是僅僅停留在“山水之樂”呢?是不是還有更深的意思呢?學習第3、4自然段。

鞏固理解

1.分析第3自然段。

(1)朗讀本段的內容。

(2)本段分幾層?幾個場面?

第一層:滁人遊

第二層:太守宴

第三層:眾賓歡

第四層:太守醉

(3)分析各場面分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①第一個場面——滁人遊

“歌”“休”“呼”“應”“往來而不絕”,表現滁州人和平生活之樂,表面寫“遊”而未寫“樂”,但我們可以感受到歡樂的氣氛。

這一層暗含著作者被貶滁州勵精圖治的政績,於失意中可引以自慰。

②第二個場面——太守宴(魚肥酒洌)

臨溪而漁

釀泉為酒

山餚野蔌

雜然前陳

就地取材,極其方便,充滿超脫塵俗之樂。

如果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那麼宴客之樂就不在食。

③第三個場面——眾賓歡(觥籌交錯)

眾賓歡,雖無絲竹之樂,只是行酒令,投壺下棋而已,然而,觥籌交錯,起坐喧譁,人們無拘無束,體現了太守與僚屬平等、融洽的關係。

④第四個場面——太守醉(頹然其間)

“蒼顏白髮”刻畫太守年長形象,“頹然”寫出太守的醉態。太守居中,眾賓團圍,一片歡愉。醉中之樂,令人神往。

這裡體現了作者失意中求歡,願與百姓同樂的複雜心情。太守與眾賓客的宴遊之樂就是“與民同樂”。

(4)為什麼寫太守宴之前先寫滁人遊?

這就應了我們剛剛學過的《岳陽樓記》中的“後天下之樂而樂”,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悅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彩。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於與民同樂之中。

(5)作者怎樣由上文的景寫到人?

上段寫山中佳景,其樂亦無窮,這段作者推進一層,寫山中游人之多及亭中宴歡之樂。這比山中佳景更為可喜。所以寫了滁州的各種遊人,突出遊人之多,在此基礎上再寫太守和賓客的宴歡之樂,這裡包含著“與民同樂”的思想。

2.分析第4自然段。

寫太守醉歸之樂,點出“樂其樂”的題旨。

(1)朗讀本自然段的內容。

(2)本自然段的寫法。

進(推)太守之樂(遊人之樂)相結合(抒情)

(3)這一段通過襯托層層推進,最後點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樂。為什麼太守之樂是人所不知的呢?

歐陽修被貶滁州政治失意,於是寄情山水,但並未沉淪,雖遭貶謫,卻把滁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整篇文章貫穿一個“樂”字(遊山之樂、滁人和平生活之樂、眾賓遊宴之樂,無一不統攝於太守之樂),表面上毫無煩惱,但是人們只是從外在情緒知道太守之樂,而不能透過外在情緒進一步理解太守之樂。

(4)那麼太守“樂其樂”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看到了自己的政績之樂(遊人安居樂業,正說明自己的政見正確,治理有方)。箇中之樂,自然不是隨從的“賓客”們所能理解的。

3.本文描寫的內容很豐富,描寫的方式和作用怎樣?

本文描寫很有層次。寫醉翁亭的環境採用由面到點、自遠而近的順序,把讀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寫山間富於變化的景色,採用從早到晚、從春到冬的順序,讓讀者體會“景不同,而樂亦無窮”的妙處;寫遊人、太守遊山玩水,採用從外到內的順序,讓讀者從頭到尾領略到一幅歡樂昇平的景象。這樣不僅景物描寫清晰,而且有利於一步步突出主題。全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因景美而樂,因樂而更覺景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4.“樂”字如何貫穿全文?

文章開始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一個“樂”字,接著便借“山水之樂”道出全文的主線。下文承“山水之樂”寫山中朝暮和四時之景,並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漸入佳境。接下來便描繪出一幅太守與民共享山水之樂的風俗畫,至全文結尾處,用“醉能同其樂”畫龍點睛地點出全文的主旨。

5.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麼呢?請仔細找一找,畫出有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樂”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山水之樂”,並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二是“宴酣之樂”,近取“山餚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譁”,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人之樂”,故作文以敘其事。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

6.這篇文章寫三種樂:山水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太守之樂是重點。山水之樂、遊人之樂的描寫同太守之樂有什麼關係?

作者描寫山水之樂、遊人之樂是對太守之樂的陪襯。寫山水之樂,是表現他貶官謫居滁州後,寄情山水,排遣愁懷的生活態度;寫遊人之樂,為的是從眾賓歡中反襯自己的樂,因為享受山水之樂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是非同尋常了;寫太守之樂,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鳥之樂”,又樂遊人之樂;既能同醉,又能“自醒”。還能體察萬物,反思人情,寫文章來記述其事。

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醉翁亭之所在,並引出人和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寫山中景色及出遊之樂。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寫滁人的遊樂和太守的宴飲。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寫日暮醉歸。

文章主旨

這篇優美的山水遊記通過對醉翁亭周圍秀麗環境的描寫和對宴遊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寫作特點

1.寫景層次分明,寫景和抒情自然結合。

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因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從這裡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迴路轉”表現它的丰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後借釋亭名由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基調。以下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並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據此可見,本文寫景層次分明,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

2.語言簡練,意蘊豐富。

全文不過四百多字,卻寫出了複雜多變的景物和情境。如第2自然段寫山間朝暮及四時景物變化,言簡意賅,片語傳神。語句凝練,精警含蓄,是本文寫作成功的一個方面。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為後人沿用。蘇軾的《後赤壁賦》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由此而來。

板書設計

醉翁亭記優秀教學教案

教學反思

《醉翁亭記》一文將寫景和抒情自然結合。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從亭之所在琅琊山落筆,“蔚然深秀”是其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迴路轉”表現它的丰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接著寫亭的近景,用“翼然”一詞使亭產生凌空欲飛之意。然後解釋亭名的由來,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調。

文章極其生動地描繪了醉翁亭秀麗的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並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表達出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貫徹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只要抓住“與民同樂”這四個字,就抓住了文章的關鍵,就能比較輕鬆地背誦了。

很多的課文我們都能找到它的主旨句,如果能夠以此去理解文章脈絡,就能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達到快速背誦課文的目的。本課的教學中,我以此為出發點,指導學生先理解課文,再去背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醉翁亭記優秀教學教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