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1987年,一位中国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这位作家再度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就在1988年5月10日下午,这位作家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在北京去世。去世。两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却两次失之交臂。这位作家就是沈从文(1902.12.28—1988.5.10),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作为20 世纪30 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典型代表,沈从文先生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具有重要意义。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成年后他受到了五四运动文化的影响,离开家乡前往北京读书。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教学理念改革,也就是在这个机会下,沈从文成为北大的旁听生。1924 年,沈从文开始进行文学创作,陆续发表了《菜园》《丈夫》《萧萧》《湘西散记》等作品,1934 年,沈从文先生完成了他最出名的作品,成为他文学创作中的巅峰——《边城》。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浪漫主义情怀

在大都市生活的沈从文,始终都对家乡湖南凤凰有着浓厚的感情,他的文学作品也都几乎是围绕着家乡湘西展开的。也正是由于他对家乡的这一份感情,所以让他在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中取得硕大的成果。作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沈从文有意避开政治,他的文学创作似乎也和当时的主流文学不太相融。这种大城市里面的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对故土的怀念,使得沈从文先生在自己的笔下构建了一个他童年的、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的众多作品中,《边城》当是他湘西世界系列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那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寄托着他的浪漫主义情怀。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用他“看生命的美”的眼光,用他“乡下人”的身份来描写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在他的笔下,他尽情的赞颂人性之美:乐于助人、勤劳朴实的渡船老人;美丽纯洁的翠翠;慷慨大方、公正无私的船总顺顺。船总的两个儿子,“年纪较长的,性情如他们爸爸一样,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年幼的则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眉眼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边城》) 。在沈从文笔下,人物都具有真诚善良、慷慨热情、乐善好施的品格,甚至在他笔下的妓女都是具有人性美的,她们也有对爱情的忠诚之心。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中没有阶级矛盾和钩心斗角,但毕竟这个世界是虚构的、人物是理想的,因此这个湘西世界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把一种人性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渡船、白塔、相依为命的爷孙,爱情故事,都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表达出了一种极致的美。小说通过翠翠的爱情故事,来委婉的表达出沈从文先生内心的孤独——美好的背后暗藏忧伤。《边城》透露出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对人生命运的忧虑和深沉的人生哀痛。然而,我们知道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描绘的湘西世界也并不都是真实的——沈从文自称为“希腊小庙”,一个唯美的世界,一首理想之歌。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边城》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小说中运用了大量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写实、梦幻与象征相互融合,故事有着十分浓郁的湘西色彩,以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故事线,以翠翠守着渡船,等待着一个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的人为结局。整个故事有着一种浪漫主义的感伤忧郁。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民俗和节日——中秋节青年男女在月下对唱情歌;端午节人们观看龙舟比赛、捉鸭子比赛;正月十五舞龙、舞狮子、放烟火。这些风土人情的描写在读者的眼中,是具有极大的魅力和吸引力的。

《边城》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作为故事的开始,简单的白描手法,简单的几个“一”却营造出了一种静谧、安宁的气氛。在小说的一开始就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调。沈从文先生在描写翠翠初恋故事的甜蜜和痛苦时,站在一个少女的角度,写出了少女对爱情的羞涩与期待。故事的结局以天保得知翠翠爱上了,于是外出闯滩淹死于水中,傩送的心里既痛苦又愧疚,于是放弃爱情远走他乡,留给翠翠无尽的等待。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边城》的人物有着悲剧的命运,渡船老人的女儿女婿为情而死成为老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他希望孙女翠翠一辈子幸福快乐,他害怕翠翠重复母亲的命运。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老人带着深深的忧郁和痛苦离开了人世,翠翠也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故事的结局,翠翠等着傩送回来,陪伴她的,也只有那条小溪,那条渡船,那只老黄狗,《边城》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上,有着极为细致的手法。通过人物之间对话、人物的独白和人物的行动;采用幻想、梦境来充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还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呈现了一幅湘西边陲的自然风光。

《边城》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湘西,在沈从文先生笔下,这里是世外桃源,是作者心中的那个“乌托邦”。《边城》也因为其别具一格的小说形式和思想内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浪漫主义文学的“湘西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