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期分封的有些公爵諸侯國,春秋時為何沒有成為大國?

安美惠


周武王姬發滅殷商之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實施分封諸侯制度,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



諸侯分為五等,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公、侯、伯、子、男,不及五等者為附庸。 在“公”國裡,

姬姓諸侯是周王的本宗,諸侯國數量最多,其中公國有:魯公伯禽建立的魯國,在公元前256年被楚國所滅;召康公建立的召國,滅亡時間不詳;畢公高建立的畢國,在國君畢萬時,被西戎所滅;賈共公建立的賈國,公元前678年被晉國所滅;燕召公建立的燕國,公元前222年被秦國所滅;周文公建立的周國,滅亡時間不詳。

子姓諸侯有,邶祿父建立的邶國,滅亡時間不詳。

姜姓諸侯有,齊太公建立的齊國,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鄣穆公建立的鄣國,公元前664年被齊國所滅。

媯姓諸侯有,陳胡公建立的陳國,公元前478年被楚國所滅。

還有幾個公國,史載不明,存有很大異議,此處不表。



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幾個國家。 這個時間也是周朝後期的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分水嶺。

那麼,以此為時間分界線,從上述史料可見,除了魯國、燕國、齊國幾個國家能支撐到戰國時期,周朝初期分封的絕大部分“公國”都在中途滅亡,陸續消失。



這些地位和發展起點頗高的“公國”,為何未能很好地存在下去,主要原因在於幾點:

其一,與“公國”的表現及獎罰有關。

諸侯國向周王的納貢、跟著周王東征西伐等表現,都與賞罰掛鉤。

那麼諸侯國的地位就會有升降,“公國”的等級和實力就會受到影響。

其二,外敵入侵。

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漸不如前。

而且,西北戎狄漸興,周人深為所苦,周幽王還被戎狄所殺。西周“公國”中畢公高建立的畢國,也是被西戎所滅。

其三,內政混亂。

不乏有周王粗暴干涉諸侯國內政的事情。例如周宣王晚年干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快。

也有周王腐敗、殘暴統治時期。周厲王時期,朝政腐敗,連年戰亂。

內政混亂的結果,就是諸侯國以及國民反叛,引發戰爭。那麼諸侯國的地位就會有升降,“公國”的等級和實力就會受到影響。

其四,周王室衰落。

尤其是遷都洛邑、進入東周之後,周王室日益衰落,僅成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那麼“公國”的等級也就名存實亡。

尤其是“公國”與周王室大都習慣養尊處優,坐享其成,那麼在這個轉型面前也就難以實現自立自強,實力逐漸衰落。

其五,諸侯爭霸。

隨著周王室衰落,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例如春秋時期的先後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優勝劣汰,諸侯格局得以重新洗牌,大國兼併小國、弱國,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

這也是“公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蘭臺說


公,是王庭領卿事寮、太史寮卿士的尊稱,以及對前朝王者後裔的尊稱。


西周初期一共有宋、杞、祝、焦、薊、陳、虢七個公爵諸侯國,其中前六國君主之所以被西周封為公爵,皆因其為之前的王者後裔。

夏禹的後裔被分封在杞國,商湯的後裔被分封在宋國。黃帝、炎帝、堯、舜的四個後代,分別被分封為薊國、焦國、祝國、陳國。

這六個公國的主要作用就是祭祀歷代帝王而已,更多是一種榮譽性爵位。

侯,是王畿外的軍政首領!如晉國,魯國、齊國、陳國,管國,蔡國,滕國等。



伯,是家族族長稱呼 !秦、燕、魏、曹、成、虞等都是伯爵

子,是對商體系下貴族的稱呼,和伯可以互換 !

男不可考。

為什麼稱公的畿內貴族在春秋大部分都完犢子了呢?

很簡單,因為他們依賴的王室覆滅了,同時他們在王畿內的產業、族眾都喪失於戎狄大潮之中。

在陌生的關東地區,他們如何面對擔任軍政首領的侯爵,任「一族之長」的伯爵等諸侯呢?


蔡磊工作室


深入研究西周初期所分封的那些諸侯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屬王公貴族,也就是姬姓家族的七大姑八大姨,他們因為姓“姬”,在西周初期分享了天下。另一類屬建國功臣,他們經歷了伐商戰爭中血與火的洗禮,知道戰爭的殘酷,也更加珍惜和平,珍惜那些來之不易的封國。

由於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經歷,導致在分封過程中,就出現了一個現象:那些王公貴族,雖然沒出多大力,但他們的封地條件卻是相對要好的多,爵位也高得多;那些建國功臣,得到的封地條件就要差些、爵位也低一些,並且他們還要簡介承擔開疆拓土、保家衛國的職能。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那些建國功臣一到封地,就大刀闊斧,銳意改革,迅速打開了工作局面,諸侯國的勢力日漸強盛。

而那些王公貴族則不同,他們更多的是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在治理諸侯國中缺乏開拓精神,慢慢的也就走向沒落。

最終,出現了題主所說的情況,很多公爵諸侯國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