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古建筑:张掖民勤会馆

甘肃古建筑:张掖民勤会馆

甘肃古建筑:张掖民勤会馆

甘肃古建筑:张掖民勤会馆

张掖民勤会馆位于张掖市甘州区青年东街张掖市第二中学院内。始建年代无考,曾名为“镇番庙”、“关帝庙”等。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民勤县商人筹资改建为民勤会馆,作为聚会、议事、祭神的地方。民国时期改为学堂、小学等, 1942 年改为私立民勤小学校址,期间进行了多次改建和重建。2006 年,张掖民勤会馆与张掖山西会馆一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张掖会馆”。

现存建筑为院落式布局,坐北向南,东西宽 38 米,南北长 61 米,占地面积2320 平方米,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此有山门(已毁)、牌坊、钟楼和鼓楼、左右厢房、大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有各类建筑 11 座。最南端为一座木构牌坊,四柱三楼结构,面阔 11.2 米,高 10.1 米,单檐歇山顶,明间立柱内外侧以戗柱、夹杆石支撑,夹杆石上雕刻飞龙、仙鹤、麋鹿、海马、麒麟及花卉 8 幅。内外檐下施 6 层花牙板装饰,正面悬挂马福祥 1921 年行书“福荫苏山”匾额;背面悬挂“膏流瀚海”匾额,无题款。

牌坊前东西两侧为钟鼓楼,对称布局(东钟西鼓),平面均为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边长 6.2 米,高 9 米,四面坡攒尖顶二层结构,上下层均四周出廊。下层的东、西面正中开门,上层的南、北两面开窗。廊内设木楼梯供上下登临。屋面覆盖灰筒板瓦,垂兽俱全,攒尖处置灰陶宝瓶。鼓楼的次间有木刻八字楹联:“师孔成仁絜孟取义,如水行地若日在天。”落款为民国戊午年(1918 年)。牌坊内东、西两边为对称的厢房,各面阔 9 间(28.8 米),进深二间(8.1 米),单檐悬山顶前出廊。正面均开四门七窗。屋面覆盖灰筒板瓦,垂脊垂兽俱全。

院落北面正中为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15 米),进深五间(14 米),由前廊、前殿、正殿三部分组成,前廊单檐歇山顶,进深 4.2 米,中间为单檐歇山卷棚式前殿,深 3.4 米,最后为单檐双面悬山顶后殿,深 6.4 米,通高 13.2 米。四面檐下均饰木雕花牙板。正门上方悬木雕匾额3块,中间为颜体“忠贞万古”匾,两侧为“神圣感应”、“源水归宗”,均无落款。正殿左右各带一座耳房,面阔三间(11.3 米),进深一间。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甘肃省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甘政发 [2009]3 号),其保护范围为“会馆围墙外延 20 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 100 米以内”。

来 源:甘肃省文物局、民勤统一战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